金刚经释义28成观法师
金刚经释义28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金刚经》经本,我们上次讲到第十分,也就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就是生不着、不染的心,不着、不染任何一法,叫做清净心。那如果再进一步讲,这个是所谓的不得少法,不得一点点法,叫做清净心。所以你看「应如是生清净心」,这个好像很白话很简单,好像很容易,那么这一讲就困难了,不着一法,不染任何一法,这太难了,这就是所谓的不得少法,所以是很清净很清净。那再解释怎么样生清净心呢?把它画出来,演绎出来,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就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生心、不应住香生心、不应住味生心、不应住触生心、不应住法生心。
那「住」是什么意思?这个是讲什么呢?是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度众生的时候,因为他是菩萨摩诃萨了,所以就跟释迦世尊往昔在燃灯佛所的时候,那个时候差不多同样的境界,那个时候他已经就不得少法了,心已经不对少法了,所以能够得到授记,所以到了菩萨的最高的境界。简单讲「住」就是着,详细讲这个过程是:「贪爱」,心生贪爱,一念心生贪爱。「缘」,再攀缘,心生贪爱起攀缘,攀缘以后「取」,取那个所贪爱的东西,取了以后,摄受,「有」,拥有,然后有了以后,「执着」,执着完全都不放掉,就「住」,住在那个法里面,最后就「着」,就完全不动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抓苍蝇,不是一张纸上面有那个黏胶,那个苍蝇一沾着就跑不掉了。美国还有一种,不是黏苍蝇的,是黏老鼠的,那很惨,你看过没有?台湾有没有?台湾也有,它那个一粘住了以后,即使你把它拔掉了,一拔可能那个皮就会烂、破啊,那个手脚会断掉。即使你把那个胶纸跟身体分开来,但是它身上那个胶还是掉不了,它还是不能动,所以它就稳死了,怎么死?饿死,所以很惨,比我们古代的时候用那个捕鼠笼子还要惨,以前那个捕鼠笼子抓住以后,怎么把它处置了,就放到水里把它浸死。那我们以前邻居一家人,他们兄弟两个人,两家人,做面线的,他们很喜欢吃老鼠肉,我们家因为养猪嘛,有那个猪食桶,大水缸,那个老鼠去吃,不小心掉下去,那个老鼠都很肥,他就会问我妈妈要那个老鼠,拿去宰,吃那个老鼠,很肥,很可怕。所以着,黏住了,破不了。
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住在色而不动,住就是不动的意思,住在色里面,贪着而不动,生这样子的心,为了贪着色而生心,乃至于贪着世间色而生心不对,贪着妙色而生心也是不行。譬如阿难贪着世尊的相好,貌美啊,因而出家,他已经是美男子了,但是还是要追求像世尊那样子的妙色,第一帅哥。顺便讲,像阿难那样的根器,因为看到世尊的相好庄严,因此就想要变成那样子就出家了,所以这三十二相是很有诱因的,很大的诱因,所以是很慈悲的。反之如果世尊长得很丑,像十八罗汉那样子,那度众生就很有限了,不要说是男众,女众更加是了。那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在佛世的时候,阿难因为是美男子嘛,所以他很有人缘,尤其是女众,都很喜欢他,不管年轻年老的。所以如果有什么事,尤其是女众有什么事,都会去找阿难,叫他去找世尊,为他们打通关这样子的。
「不应住色生心」,这个「无所住」是表示什么呢?不贪爱、取着任何一法。你看,光是这句话就吓死人了。为而不有,你要去做好事,要修功德,要利益众生,要度众生但是不拥有。不居功,不求名,不得利,所谓菩萨不受福德就是这个意思,不受福德不是没有福德,只是不贪着福德,有也好,没有也好,根本不是为了这个而做的。无杂无染,清净无着。于因上,于因地上,不以贪得任何一法而发心,不是为了要求什么,主要是不为己求了,不以贪得任何一法而发心修行。在果上,也不是贪着任何修行的成果,这样子才能称为无所住。所以在因上、果上,因上修行的时候,没有期盼,在果上不贪着,这样叫做无所住。那不懂得经义,误解佛义。
「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住」并不是就不修行了,有的人,「无所住」我就不修行了,那就「无所住」,你是「无所住」佛法,但是你是不住佛法,你就世间法了,所以「无所住」就是不修行,就舍修行,因而就变成懈怠、放逸,而称自己这样就是「无所住」。所以你是不住法,而住非法,所以前面不是讲说,「不住法,亦不住非法。」那你是舍住法而住于非法,这样就堕为凡夫、外道,因为你不住法嘛,不住如来法,所以就堕为凡夫外道而非菩萨。因此,虽然「无所住」,不贪着任何一法,但是仍然「生其心」。这句话有很麻烦,非常麻烦,我看了很多注解的解释,都没有非常令我满意的,主要是这个词实在是太妙了。「生其心」,从初发心一直就想那个「生其心」那个「其」是什么意思?「其」在文言文其就是那个、或是他的、我的、你的都可以,「其心」就是那个心、他的心、你的心、我的心,我们的心、他们的心都可以叫其心,那到底是什么心呢?当然是那个心也可以,或是这个心也可以,所以那个、这个、我的、你的、他的都可以。那这个叫什么呢?在文法上叫不定形容词,为什么不定,因为他没有确定指出来是哪一个。那这样子的话「其心」是指什么呢?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这个地方虽然很暧昧,但是也很奥妙,很妙,就妙在这个,以中文的文字批评来讲,此句妙在着一个「其」字,怎么秒法呢?因为这个「其心」没有讲清楚是什么心?但是我们如果,而我在看讲《金刚经》的解释里面,好像都没有讲到重点,那我后来就以经证经,就知道了,这个「其心」就是大悲心,以「无所住而生大悲心」,那证据呢?证据就《楞伽经》大慧菩萨赞佛偈开始的时候,「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他那个措词很类近,只不过「而兴大悲心」讲得很清楚,很确定,这就是求那跋陀罗的那个翻译的技巧以及原则跟鸠摩罗什有点不一样。「世间离生灭」,你看是不是有一点点类似,你观世间,佛菩萨观世间,「犹如虚空花」一样,以「智」观了而「不得有无」,不得「虚空花」是有无,「生灭」是有无,你说有生有灭还是无生无灭?你说有虚空花还是无虚空花?以智观了都不可得,所以也不去得它,这就是不得少法,不得少法就不住少法,因为不住少法,因为自己开悟了,觉得无有少法可得,所以自己就解脱了,证法身解脱了,但是自己解脱了,接着要「而兴大悲心」,度化众生令入于如是的智慧,而亦得解脱。所以以经证经,这是注解经书里面最高的一个层次,一个境界,不是你凭自己的想法,去推论的,所以经上就这样子嘛,他几乎是一样的,只是讲法一点点不同。这是第一个偈子,「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再地重复,重复的意思表示什么?重复表示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重复好几次,「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不住少法,不住一法,「而生其心」,所以这个「生其心」,这个是不得少法是智,兴大悲心的悲,所以得智以后兴悲度众生,但是更前面是先有悲求菩提,求菩提以后证得菩提,这不得有无就是菩提,得了菩提以后再回到本愿、本心,以本愿力度化有情,以大悲本愿力度化有情,才不会说自己发了财就落跑。但是这个是说大悲心,可是因为那个「其」字我们将就解释,这个「其」字有好多个意思:一、大悲心,「应无所住」但是「生大悲心」,要悯念一切众生。二、修行心,「应无所住」但是那个「其心」就是修行的心,无所住但是还是要修行,你不要无所住然后就休假了,所以有的人不解经义就这样子,我无所住了,但是无所住就怎么样?那就把二郎腿翘起来。三、利众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利众生「心」,利益众生的心。四、度众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度众生的「心」,利众心跟度众心不一样,因为你如果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的话,你没办法度众生吗?你可以只能说利益众生可以,但是你还没有到那个地步,你夸下海口你要度众生,这个没用,所以度众心是比较高的层次了。五、长远心,「应无所住而」发长远「心」,长远求菩提、度众生的心,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才是真正菩萨,我们都说声闻乘不度众生,但是声闻乘也不是绝对不度众生,他在那个即使是在最后身的阿罗汉,他还没有涅槃之前,他也还在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譬如说须菩提、富楼那说法第一,说法就是度众生,所以他们也是度众生,只不过是他短的,短程的了,这一完了以后他就不干了,他就辞职了,不是辞职是退休,就退休了,从度众生的事业退休,然后就领那个老人年金,就这样过日子了。所以菩萨是长远心,怎么样长远?多长远?尽未来际,除了三大阿僧祇劫,度化利益众生以外,成了佛更加是专业的度众生,还没成佛之前是借着度化众生而修自己,所以长远心是这样子,这长远心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普贤十大愿里面,最困难最困难是什么?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也,无有疲厌。很难,最难的就是这个,稍微修一下就累的半死,修一天就要休三天,修行一天就要休息三天,觉得才补的过来,觉得说才不会对不起自己,委屈自己,觉得好累。六、平等心,「应无所住而生平等心」,这平等心就是平等性智,然后观一切众生皆悉平等。八、菩提心,「应无所住而生菩提心」。所以这个「其心」就看你在哪一个阶段,这个都可以带进去,所以这个是什么呢?也是我的独得之密,现在跟你分享,别的地方都找不到,这分享当然是免费的嘛!尤其是我那个用《楞伽经》来证明《金刚经》,而且它都是一乘究竟意义。
讲经跟注经有一个很恼人的,就说:有些地方你不敢确定,可是你既然注了一部经,你这个地方不能缺掉嘛,可是实在不敢确定也不敢乱讲,所以那个是最恼人的。「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不得故无住,因为体了不得,体悟了不得,无所得,所以无住,既然无所得你住什么?就没得住了嘛,所以「不得」是因,「无住」是果,因为悟了「无所得」,所以「无住」,那你既然悟了无所得,你还住,住哪里,没得住,既然悟了无所得,那你还要住,那你不是愚痴吗?颠倒吗?但是这个前后在哪里呢?无所得在先,无住为后,先无所得才能无住,不是无住才无所得,所以要先悟了无所得,所以这是(无所得)因这是(无住)果。以大悲心涵盖一切修行、度众生之行,所以这个大悲心就涵盖了度众生的这个动作,这件事情,不是光是一个心,你有心有行,所以而兴大悲心与行,心加上行,所以大悲心含大悲行。无所住就是智,而兴大悲心是悲,所谓的悲智双运,悲智两个东西同时运行,同时运作叫做悲智双运。三十年前了吧,我在闭关的时候,拿到一个字幅、书法,很有名的禅德,习禅的大德,他很会写毛笔字,年纪很大了,他写了一张,大家都影印,印了给大家纪念,或是提醒,写「应无所住」,我当时一看就愣了一下,少了半句嘛,「应无所住」少了那半句就差很远,因为最后一定要而生大悲心、而生其心,所以应该要整个讲才对,光是「应无所住」你只是求而已,而「不生其心」的话,就没有回向利益众生,所以这是一个缺失,所以要知道。
接下来又是一个独得之密,哇!这个我觉得是很赞!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面上是教菩萨要发心度众生,而无所求,因为无所住嘛,而生其心就是度众生的心嘛,度众生但要无所求,这就是佛教菩萨怎么样度众生,在度众生的时候要以什么样的心态,也就是说,要无所求,以这样的心态去度众生,这是一个层次,表面上看来是这样,实际上是什么?实在上是佛在教菩萨,真正背地里佛的目的是这个,因为菩萨已经可以度众生了,他有能力去度众生,但是菩萨他无明还没有断尽,这无明怎么断呢?尤其是无明习气,这很难断,要在那里断?不是说在静坐里面可以断,而是要无量劫的修行在实际上,在事上断,就是教菩萨籍着「发心度众而无所求」因而究竟去除自己无始无明贪爱,因为你若度众生,你或多或少你都会贪爱,你不是贪爱众生,就是贪爱功德,这个由得你吗?由不得你,因为那个业力产生,你自然就会产生那样子的心态,很难,所以就籍着度众生而无所求,这样去断无始无明贪爱。因为「无明贪爱」幽隐难见难断,无明贪爱的习气,须于事上(度众生的境界上—利益当前),你在度众生的利益当前的时候,这个无始无明的习气才会显现、才会浮现,因为它浮现了,因此你才能逮得住它,然后才能分分地断。所以它平常是不会现前的,你平常也可以说的口沫横飞,可是那个习气都是在的。所以要断这个习气,断这个无明贪爱,你一定要有一个境界让它现出来,那个境界是什么?就是当你度众生的时候,为什么说度众生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这度众生的功德很大嘛,那能够不贪这个功德,那太少了,太难了。你如果度了一个人,我问你,你不要说执他为我所有,你至少至少会特别地贪爱他,是不是这样子?好像你的子女一样,因为他的法身慧命是你救的,他有今日的成就是你给他的,你如何不对他特别喜欢呢?如果不说特别地贪爱,也是会特别地喜欢,特别关照,所以度这样子的心,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样子可以断菩萨的无始无明,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面上是佛在教菩萨怎么样度众生,但是更深层的是佛在教菩萨怎么样证无上菩提,证无上菩提必须要分分断无明,等到最后一分无明,才坐菩提树,用金刚喻定把它断掉,但是有时候已经度了无量的众生,有很多的福德了,很多的福德就表示他资本,他的功德,他的福德,因此有那个资本,所资,度化利益众生所得到的福德,所资,也就是说当作背景了,所以有这样子的背景,有这样子的资本,然后升金刚喻定,然后才断最后一分无明,你不要说那最后一分无明怎么要最后才断呢?因为最后一分是最强韧的,最难断的,最强的,所以必须要功德具足以后才能断,那功德从哪里来,功德不是你自己修而是借着度众生修集你的功德,所以菩萨成佛度众生是必须的,必须要的,没有这些功德你没有资格坐菩提树下。
所以你初发心,中间我都不要,因为我发特大的心嘛,所以那个都不要了,我马上去坐菩提树,搞不好你一坐下来,就下大雨,刮大风,打雷,把那个树给炸断了把你炸死了,因为你不配嘛,你没有那个福德嘛。我不说讲过我一个同学,他说他要七天证佛道给那个和尚看吗?结果从岩石上掉下去了,结果五、六年都一直被鬼压,你说怎么办?被鬼压这个事情有没有?有的,所以这个法界,众生界就是不可思议,所以你不信也不行啊,你不信邪也不行啊!那很莫名其妙,我没有被鬼压,我被鬼推,我在那个大学的时候,上大夜班,这样侧着睡,然后就有人在我这个左肩推着,我一直要翻过来,那个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但是就是翻不过去,我知道那就是鬼压人,为什么鬼压人呢?因为我那时候在美国汉江医院上班,上大夜班,那个太平间嘛,所以那里铁定有很多鬼的嘛,有一天大概鬼就溜出来跟我胡闹,确实是有的,所以那就是固执不得没办法的。
所以这个无始无明要在事上锻炼,在实际上你度众生得到功德才能断你那个无明,你有那样子度人的功德才能断无明,不是你怎么样打坐、入定就可以断无明,没办法的,如果是那样的话,那阿罗汉也能证菩提了,所以无量劫利益度化众生,然后在事上这样修炼自己的心,修有功德但又不贪着,这样所以功德多,如果贪着就功德少,这很奇怪,完全不贪着就无量无边,这样子就千锤百炼,终究在事境上断尽无明习气,而证得清净法身。
那什么叫做「无明习气」?「无明」跟贪、瞋、痴的关系是什么?讲来讲去这些都是我的独得之密,讲出来都不是密了,所以贪、瞋、痴,那个无明无体,它就只有一个名字,无明既然无体,以什么为体?无明以愚痴为体,所以愚痴人就糊里糊涂嘛,整个心黑洞洞的,以愚痴为体,贪、瞋为相、用,以愚痴为体,那愚痴怎么样?愚痴就不解事情嘛,但是真正它起用的时候最重要就是贪跟瞋,这个会影响别人,愚痴通常影响自己,愚痴譬如说你记忆力不好,这个解析力不好等等,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是生活等等,但是直接影响别人就是贪、瞋。
这一句话再说一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如来教导菩萨现证菩提,或是现证菩提心的要诀,你如果能「无所住而生大悲心」,那你就证得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觉心是清净的,所以叫清净心。所以这个清净心可以有两种: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大悲心,都是清净的。因此虽然说这句话是劝发度众心,结果是在其过程中,在度众的过程中,因而自度无明心。所以这句话虽然是劝发度众之心,但是由于你照这样去做,度众生而无所得,而无所求,无所住,所以就在这个过程中,「自度无明心」,因此就证得法身,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这句话就是有这样甚深的意思,当然也是佛菩萨加持吧,所以这独得之密跟你们免费分享!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