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08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08
成观法师讲解
好!我们刚刚讲。刚刚讲戒定慧是以定体为最关键,我这里画的是三个圈,戒跟慧跟定有交集,我这里有另外一个图做个参考。也就是以定体涵容戒慧两学。那以上这个图是[这表示戒定慧三者是个连锁关系,而以定居中,为关键作用,若「定」这一环没有了,这连锁即断,戒与慧即散失。因此「戒、慧」与「定」都须有「交集」。事实上是,戒慧都须以定为体,于此定体中,摄持戒慧,令不散失,而能于一切境,有所作用。凡夫持戒、修慧之所以不容易成就,皆因其心不定;心不定,即是散乱,故其一切所修,皆与乱心相应,因此不能持久,是故浮浮沉沉、生生灭灭,乍起乍落、时好时坏。]
[《大智度论》中云:若人修行,无有禅定,如人持火炬,面对大风,火光即摇曳不定,不能远照,乃至为风所灭;若菩萨修行,而有禅定,如人持火炬,入于暗室中,即火光稳定、通明,照了一室。菩萨修行亦如是,若有禅定,其心光稳定、通明,照破一心无始劫来无明愚闇,乃至其光照彻三千大千世界,利乐无量有情,亦复如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作用。所以就知道这个定非常重要,总而言之一句话,修行人修行佛法如果没有定的话,那么他的戒跟慧都很浮散,很容易破灭、坏掉。甚至于如果修三昧得定的话,不但那个佛定本身不容易坏,得定以后依唯识学就有一个定共戒。得定以后就有一个红利,额外的获得会有一个定共戒,也就是得定的人会成就一种戒体,这个戒体叫定共戒。本来你受持佛戒以后就有一个戒体。譬如你受五戒就五戒的戒体,受比丘戒就比丘戒的戒体,受菩萨戒就有菩萨戒的戒体。但是你如果除了受了佛戒又修定,得定以后,自身中就会产生一个戒体,那个戒体叫定共戒。所有修定的人都共通的意思,共通会有这样的戒体,而让你防非止恶,定体所持、定力所持你不会犯戒;能够防止错误的事情、以及恶事你去造作。用现在的话你很容易懂,有这个定体在里面就好像有抗体,所有不好的事情就象非跟恶的事情你就不会去造。为什么不会造?因为你不会喜欢。你不会去跟它接触,不接触当然就不会造,因为你心里面有一个抗体,对这种东西你就很敏锐可以觉知。因此也不会糊里糊涂跟别人造恶、或是被人引诱、诳骗去造恶都不会,因为你有这个定共戒的抗体在。你看修定就很好。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里五位百法表。什么时候会产生定共戒?你一得初禅禅定就得了,初禅就是定了,那时候就有定共戒。得了初禅的人会有什么现象?看心所有法,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这几个都淡泊了,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就是很稀薄,得了禅定的人这种心所就不容易起现行。忿就是大怒,恨就是心里偷偷恨某人,覆偷偷做坏事不敢让人知道,恼就恼害众生的心,嫉妒,悭就很吝啬,诳就欺诳的心要骗人,谄,谄媚;爱巴结有钱人、巴结任何能得到利益的人。害就是杀的意思,想要害众生、杀众生,这样的心得定以后都不会犯。这些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是会影响到别人,除了害跟五戒有关系,其它犯这些都没犯戒。你若受五戒的话,忿、恨、悭、嫉、恼、害、除了害以外,谄、诳、憍,憍就是骄慢、傲慢,所以你就可以印证自己跟别人。尤其是别人说他得定你就可以印证一下看看他有没有这些毛病,有这些毛病很明显就表示他没得定。虽然他好象可以坐得很久,但是也没得定,因为得定了这些毛病就没了,至少很少很少,不会很强烈那么容易被别人发现。
当然下面的散乱跟昏沉那些一定是没有了,因为得定了就不会有这些东西。得定的人还有一个睡眠就很少,因为入禅定以后所谓的不倒单,不用睡而且在禅定中也不用吃,所以就是禅悦为食。这些都是验证的方式。修定就是有种种的殊胜的好处,很多众生种种的染污、杂染都去掉。当然首先禅定是微调,你还没有修禅定之前那个粗的你要先调掉,粗的那个选波器,大的要先调好接着再微调,譬如它的波长是多少,125.3.4.5,你要先调到125,在685那里根本不行嘛,你要从685那里调到125,那这个685调到125是什么?那就是先持戒,还有修基本的智慧,把邪知见都去掉,这是大的调。调到125的时候,然后再来调125.01或者125.1,0.2这个就是修禅定、微调,调到微调调好了就得定了,也就是说更清净了。大的调粗的杂染,小的微调调细的杂染,细的杂染一去掉以后心就得定。
[(2)心若有定,即入正定聚,得出欲界,乃至色界、无色界。]
「心若有定」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这个就都是禅定,就入正定聚。不管你入了什么禅定,只要入了初禅就已经出了欲界,我们不是说学佛法是要出三界,三界怎么出?你只要一得定就出一界,出了欲界,所以叫离欲得初禅。这也可以反过来初禅就一定离欲了,可以离欲你也可以修初禅,修了初禅那就确定离欲界。你先离五欲,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先离了,离了意思就是不要那么贪,因为不贪的关系心就比较不外缘,对名利财色就不缘,心就寂止。基本的寂止出了色,先离五欲,然后修禅定,得定以后就离欲界。这个离欲不是离五欲,是离欲界,离了欲界得了禅定,如果你来世不想再继续修行,就可以升到初禅天。初禅天有多高你知道吗?初禅天就超过六欲天,道教所拜的玉皇大帝都在你下面,他都要来拜你,玉皇大帝、乃至六欲天、兜率天也都在下面,它已经入禅天了,所以六欲天都超过了。
看三界六道二十八天的表,看下册的2595页,三界六道表。六道: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六欲天、欲界天六层:第一层,四天王天;第二层,忉利天;第三层,夜摩天;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所谓的玉皇大帝在哪里?大概是四天王天那里,最下面一层的。接着色界天:1.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2.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3.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4.四禅天:福生天、福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个叫五净聚天或五不还天,四禅天这个就是色界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几个天都叫做色界天,然后接上去是四空天。
你如果得了禅定马上就从人道跳到梵众天,初禅天,最起码就越过了四天王忉利天,忉利天就是帝释天,释提桓因,夜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也在这里都超过了。这就是为什么魔一定要坏你,一下就不是三级跳、是六级跳,一下就六级跳,就跳到梵众天去了。得了禅定就出了欲界,包括这些天界,六欲天都超过了。我们说什么七仙女,那个也是欲界天的,道教所拜的都是欲界天的。你就知道这个禅天在整个众生界的阶位是很高的。每一禅或每一个众生的境界你就可以看到,除了依福报来讲以外,主要还是依定力来分。你心越定表示心越清净,心越清净业就清净,业越清净升的越高,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你享受的天报也就越高、越长。心若得定就入正定聚,得出欲界。让你看那个表,就是让你知道什么叫出欲界,乃至于到达色界或无色界。
[一切众生有三种聚:]
[一、不定聚——此为凡夫,其心散乱不定故。]
[二、邪定聚——此为外道,以外道人依于邪知见、邪慧而入定,名得邪定,是为邪定聚。如婆罗门教入于「梵我合一」之三摩地;道家修习「与万化冥合」;]这个很类似,[道教乩童与神灵合一、神灵附体;耶教修习「与主合一」之圣餐礼(Holy
[三、正定聚——即是如来正教中,三乘贤圣依于正法所入之定。]这个外道除了邪定外还有着这个外相以及着身相。接着要注意,我昨天才听说,有一个显教的法师本来是拜地藏菩萨的,念《地藏经》的,也弘《地藏经》的,可是花莲有一位依止我的出家法师就跟我讲,那位法师,他现在也在修、教人阳神出壳、阴神出壳,说是破瓦法。阳神出壳、阴神出壳是道教。至于破瓦法是藏密喇嘛教的,严格说来跟佛法不是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佛法的内容。破瓦法就是说修成就的时候就拿一根蓍草从头顶就会开,顶门上插进去就开顶说开悟了。可是佛法里面实在是没有这个东西,而且你头顶开了草插进去又怎么样?不要把脑筋插坏就好了。说一插进去就一定能够往生或怎么样,能不能往生是心、开悟也是心,跟草插进脑壳里面没什么直接关系。这些都是心外之法,头是身体没错可是心外,那根草也是心外,以那根草入于头说跟开悟有关系这是跟佛语不是很相应,不是很一致,希望大家知道一下。佛最高的法直指人心,乃至于不管是习禅修密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如果离于此心习禅修密持咒打坐,一切皆是虚妄。如果习禅修密打坐一切都是在心上用功,那就是如来的心地法门,那就是内教,否则离于此心就是外道。因为我们修首楞严大定,不管你修不修那你要懂得,既然要解这一部经就是要懂得,懂了就不会走错路。
[(3)定中有一切]
得定以后就有定体,[定体能含藏摄持一切功德,令不散失。以有体,故有用,]有定体所以有定之用;[因而得实现一切世出世间事业。于三昧之中,从因到果,从体到用,一切功德定体皆能摄持、长养、成就。]既然讲定体我们就讲戒体,什么叫戒体?懂唯识才能懂,我们持戒的人就讲戒体,但是你若不懂唯识,实在不能懂什么叫戒体。
再看《百法名门论》五位百法,第三个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这个是五种内色;色、声、香、味、触,这个主要是外色,但也可以是内色,内外通的;另外讲前面是五根,下面是五尘十个,再加上法处所摄色,什么叫法处所摄色?简单讲就是显教常常讲法尘。唯识学里面称法处所摄色。要了解戒体就必须要懂这个,戒体就是法处所摄色。这种色不是像内色、外色,内五根、外五尘的色。它是无见有对,这个法处所摄色是无见有对。这个《瑜伽师地论》一开始就讲这个了,所以你如果唯识学没有很好的基础,你看《瑜伽师地论》一愣一愣的,而且你也不容易看懂,光是这个无见有对就把你搞糊涂了。也没有很好的解释,你很难找到很好的解释帮助你。无见就是看不见;有对就是有抵触,有抵触的东西叫做有对,或者叫做有质碍,有质碍的东西叫做有对。什么叫质碍?就是有形质,会跟其它的东西相碍,不能相入、互相通过。譬如两个有形的东西,一碰的时候不能相入,碰在一起叫对,它会跟别的东西对在一起的时候叫相处,但不能透过去,叫有质碍,也叫有对,两个东西不能互相透过去,这叫有对。唯识学在中国其实也是断了很久,真正能够懂得也不是很多,这个我也是搞了好久才搞懂,怎么搞我也不晓得,反正就是懂了。什么是戒体?戒体就是像这样的东西,你看不到、摸不着、可是他是有东西,有体有形质,可不是肉眼看得到的。有点像天人的色体一样。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是有,它是一样物质。这是唯识学所说的,这也是小乘的毘婆沙论,它是所有法相的总集,集大成《大毘婆沙论》所说的,这也是一百卷,玄奘大师翻译,实在很少人真正去看这部书,太大部头,《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所以这个法处所摄色就是所谓的法尘。法尘怎么来?依意识取前五识所留下的影像,谢灭的影像执着它所成就的叫法尘。但是第六意识所执着的法尘是念念生灭的,戒体不同于第六意识所执着的法尘,原因在于它不是念念生灭的。它如果成就了以后就在你的心里不会灭掉。戒体怎么成就?就是有具足合格的法师传戒,你再依戒法传戒,在佛前三说就得戒体,以信解心。要信要解才得戒体,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受了戒以后很容易犯戒、破戒,有人受了戒就不容易犯戒、破戒,它真的有防非止过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信而且解。以信解心、信解力在佛前三羯摩、四羯摩(讲三次),佛的力量就自然让你得到那个戒体。你的信解力越高你的戒体就越坚固、越殊胜,现在是为了讲定体所以讲戒体。戒体是这样,定体也是属于一种法处所摄色,它是一种色法,但它看不到是有对有质碍,表示它是有一样东西,是有东西的。因为以物理学来讲它是有质的,戒体是法处所摄色,是有质的,因为有质所以才有对。定体也是一样,它也是有质对的,但是凡夫肉眼看不到。所谓的看不到是凡夫肉眼看不到,佛菩萨可以看到。你有没有受过戒,有没有戒体,他看得到,正遍知觉哪有看不到的。你有就一定看得到,没有当然看不到。佛菩萨跟你讲:你没有戒体。有啊,我有受戒,而且还受了增上戒,可是我看不到,看不到你就是没有。什么叫增上戒?增上戒就是末法时期流行的,受了戒以后觉得自己持的不好再去受一次,美名之为增上戒,事实上你如果持的不好,犯戒乃至于破戒应该要先修忏悔,但是比丘尼是没有办法舍戒再重受,比丘可以舍戒再重受,就得全新的戒体从头来过;比丘尼不行,比丘尼一舍戒就完了,比丘尼只能受一次戒。偏偏就很多比丘尼去受所谓的增上戒,我们这个包装不好破了也不把它扯掉,然后再贴包一层。现在末法时期就是很多这样白忙一阵,如果说增上戒不能不太适合,应该说是增胖戒,因为包装越来越多了,胖起来了。我这样讲的原因是让大家知道末法时期有很多虚妄的东西,但是众生都不了解就胡搞,实在不好,不如法。
[从因位上说,定即不乱、不染、不迷、觉知、坚定、精进、勇猛、不放逸、不懈怠、不散乱、不失念。]定你在修因上还没有得定之前就要先修这个东西,努力要不乱、不染、不受外境所染,不迷于外境、不迷于五欲六尘,觉知就不忘失,觉知内外的一切,坚定,坚固稳定。精进这个词翻得很好,但是你要把它分开看,精跟进是不一样的,精就是很纯粹不杂,纯而不杂叫精,努力向前叫进,这是分开讲的。精进就是习禅人说用功,但是奉劝你们绝对不要讲我在用功时候怎么样,为什么?去年有几个居士去参了好多地方,然后来跟我讲就是说,我在用功的时候怎么样...,然后我用功的时候做这个做那个,不能这样讲,你知道为什么?臭屁,只有禅师可以说他用功,我都不敢说我用功。用功是一个很专门的词,是很努力的摄心不乱,而且觉知,这种境界叫做用功。不是说很努力的拜佛、念经那个叫做用功,而是特指坐禅,坐禅的时候很精进、摄心不乱、觉知这个叫做用功。没听过?当然没听过,教外别传,经在教内也传,所以让你也知道。初学佛或是学一点点佛的人很容易讲错话、乱讲,稍微学一点佛,如果有什么很舒服他就说:我好自在、好轻安,轻安是得定的境界,得定都不见得还有轻安,得定以后很好的禅定境界身心轻安,那才是轻安。为什么?因为烦恼止息,身清净,好象洗过澡一样好舒服,那种很安适,那叫轻安,所以不要随便讲你很轻安。你讲轻安就是含摄你已经得定了,而且是很好的禅定境界。自在更不能讲了,自在是有十种自在,包括受生自在、生死自在那种自在,有十种自在,不能随便乱讲。当然恐怕你听都没听过不能讲「我用功的时候」,这个不能讲。只有几乎是得道的禅师才能这么讲,所以说我都不敢讲。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般人都很散乱用什么功?你要心都常摄心、摄念在定然后才谈上得用功,要不然是有用无功。
接着勇猛,这个是密教特别喜欢的,显教也有勇猛,但显教的勇猛不太看重,但密教非常看重,因为密教修金刚法,所有佛菩萨都金刚,金刚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就是勇猛、坚固,这个就是金刚心。勇而且猛,勇是无惧、没有畏惧;猛就是很强烈、很快的、疾速的。佛说法有四无所谓,为什么无所谓,于世间无所求,说正法无所谓,说断烦恼法无所谓,说正法无所谓就是说,不畏惧一切外道,乃至于人家会毁谤他,讲法就不会有所顾忌。要做的好像面面俱到,大家都很喜欢你,结果所说的法就偏离正法,你不能把真正的正法讲出来,因为你有所顾忌。顾忌很多的族群,很多信仰,很多做法的人,你都想不得罪他们,真正的实相、真相就不敢讲,如何破惑、如何断恶呢?就不能断了,所以佛菩萨修行勇猛精进,你要真的要修禅定也一定要勇猛、精进。
不放逸,放跟逸也是可以分开看,先放才逸,逸就逃逸、跑掉了。你们看这里,放逸是什么?本来是这样子,收摄,这样叫放,那你一放松了他就跑掉了。这个如何理解?很容易理解,你有没有放过风筝,放风筝你一放如果没的拉好的话,风筝会乱转,所以经常拉,这里拉一拉,哪里拉一拉,可是又不能拉的太大力,太大力就断掉了。那我们小时候放风筝就说:风筝断了线,财产去一半。我这小学三年级放了一个很伟大的风筝,我偷了我妈的一个线轱辘,然后我就跑到学校去放,放...放到跑那去你知道吗?我家在那个国都戏院哪里,很明显的跑到万华哪里去了,好远,整个轱辘都放光了,我就好高兴,从来没有放这么远的,因为常常放一点点,它就...很快掉下来,然后你要重新放,结果那次放了以后,好高兴,准备收回来,可是放的很远,它很重,那个车线不像一般的线,比较细,我稍微一拉,断掉了...。我那个是毕生难忘的,绝大的成功也是绝大的失败。不过,虽然是这样子的,我就从哪个就体验到,从哪个放风筝的体验,后来修行就用上了,你调心的时候就好像放风筝,要拉要调,但又不能调的过多,调的过多就断掉。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在佛底下出家,他很用功的打坐,可是他修的很不好,很焦急,火就上来气都不顺。他还没出家之前是一个弹琴的琴师。佛就到他的僚房去跟他开示:你好像不太快乐,他说是,我的修行不太顺利。世尊就告诉他说,听说你以前会弹琴,他说我是琴师,琴师你要弹琴之前你要先调弦,调弦也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松弹出来没声音,太紧的话即使调的好当时不断,但是后来用力弹就断了,修行亦复如是,如调琴,调心如调琴,不能太紧、不能太松。太松懈怠,太紧就会紧张也不容易成就。亦如放风筝,要拉但不能太用力。要放,可是不能把整个轱辘都放掉。放三分之一可以,这样在控制的范围,然后损失也没有那么多,下次还有的放。因为偷了一个轱辘,下次我妈知道也偷不到了。除了调以外,放逸就是这样子,风筝一放出去断掉就是逸了,所以先放而逸。心也是一样,你不抓住它的话,它就跑掉。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讲:要善观自心、善调自己。善调自心就有如放牛一样,牛仔放牛,牧牛的孩子,你那个牛一定要拴住,不能放任它去,那它就跑掉了。所以一定要把它拴在树下,它就沿着树吃草不会跑掉。这个心亦复如是,调心如牧牛。比喻非常好,你给它一个空间,但也不是把它拴死,它可以自由在范围内活动,可它不会乱掉。此心亦如是,因为习气还没有定,它还是会跑,可是不要跑太远,跑到你看不到抓不住,通常不只是抓不住而且还看不到,这个心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听经一听就听到高雄去了,心到高雄自己都不知道。给它一个空间让它稍微习惯一下,渐渐...才把绳子缩短。
修定实在是不容易的,心不放逸、不懈怠、不松懈、不懒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里面讲:调心、摄心就好像绕毛线团,好不容易绕一团如果不小心掉下去整个都散掉。要时时都不放逸、不懈怠,一懈怠就放掉就没了。不散乱,散跟乱也不一样,先散了才乱,散就散开,乱就乱成一团。不失念,失念就是忘了正念,失去正念。常要住于正念,方法就是摄心加觉知,才叫不失念。你光是摄心还不一定是正念,正念就是修学所缘的境,念念不失。
第八集结束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