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四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品第四

  梦参老和尚 主讲

  现在开始讲〈有依行品〉,“有依”是指依着三宝,就能够产生种种的功德力量。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颂问曰:”

  金刚藏菩萨就提出问题了。他问:“佛说的这法,好像有的地方跟以前说的不一样,相互有矛盾之处,应该如何融通?”金刚藏菩萨本身是融通的,但是他知道未来的众生可能会有这个问号,质疑三乘是平等吗?但是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此一是实,余二皆非真。”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又说《金刚经》是究竟的,其它都不是。为什么佛有时候这样说,有时候又那样说呢?要怎么融通呢?

  “昔言破戒失净德 非贤圣器非我子

  诸沙门法弃如烬 不应居我清众中

  三垢所污失灭道 彼不堪消胜供养

  于施四方僧众物 少分我亦不听受

  四根本罪随犯一 清众所弃如海尸

  云何今说恶苾刍 应忍应悲遮谪罚

  复劝应勤供养彼 悲愍勿生微恶心

  恭敬听受所说法 常获福慧大悲者

  六通救世余经说 汝等皆当信大乘

  正直微妙菩提道 应舍二乘解脱路

  云何今复说三乘 普劝听持修供养

  根力觉道沙门果 此经中有余处无

  八支圣道无等伦 三乘皆同行此道

  欲求解脱勤精进 各随所愿证菩提

  有情中尊当照察 会今昔教使无违

  令诸天人菩萨众 解悟心欢证真实

  闻说大乘谁有益 闻说大乘谁有损

  十种解脱声闻乘 闻说谁损谁有益

  何人闻法转升进 何人闻法翻退没

  云何厌患诸有为 能速枯竭于老死

  昼夜勤修诸善者 依何妙理御何乘

  能度深广四瀑流 救世皆当为宣说”

  “昔言破戒失净德,非贤圣器非我子,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我清众中。”这一颂是指,破戒的比丘没有功德,失掉清净的功德,贤人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不是盛法器的器皿,非我弟子,我非他大师,他非我弟子,就是这样的意思。

  “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清众中。”犯戒的人不应再跟大众共住了,每部经论都这样说。

  “三垢所污失灭道,彼不堪消胜供养,于施四方僧众物,少分我亦不听受。”佛在戒经上说过,要是破戒的比丘,他不能享受四方僧物,乃至一点点也不听取他享受;他消受不了,因为这是殊胜的供养。

  “四根本罪随犯一,清众所弃如海尸。”大海是不容死尸的,死到海里,浪一定把你打到岸边上。这是说犯戒的比丘在清净的比丘众当中,就把他清除了。

  “云何今说恶苾刍,应忍应悲遮谪罚。”可是这部经为什么要这样说?要忍受恶比丘,要悲悯他,不要随便的诃责他。

  “复劝应勤供养彼,悲愍勿生微恶心。”要生起大悲心供养他,悲悯他,不要生起一点点恶心,因为他是披赤袈裟的。

  “恭敬听受所说法,常获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余经说,汝等皆当信大乘。”佛所说的话,我们都是恭敬听受的,听受了一定获得福慧大悲。我们对待法要恭敬,要听受,要护持,这样才能得福得慧。

  “六通救世余经说”,佛是具足六通的。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佛的漏尽是究竟漏尽,是究竟清净。“汝等应皆当信大乘”,二乘法不可以学,要信大乘法。

  “正直微妙菩提道,应舍二乘解脱路。”二乘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菩提道,不要贪着小乘。

  “云何今复说三乘,普劝听持修供养。”这部经上,佛说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善修,劝大家都听持,都要供养,怎么跟以前说的相互矛盾?就是这样的涵义。

  “根力觉道沙门果,此经中有余处无。”现在说是五根五力七觉支,乃至于证得了四果沙门,这部经是这样说。大乘经典就不这样说了。

  “八支圣道无等伦,三乘皆同行此道。”三乘平等的,都如是修八圣道。

  “欲求解脱勤精进,各随所愿证菩提。”依八圣道,想精进修行想求解脱的,你发什么愿就证什么菩提果。

  “有情中尊当照察,会今昔教使无违。”佛在一切众生中尊,是众生之中最尊贵的,你应当用智能照察。会,融会的意思,现在所说的跟以前所教导的,不相违才好。

  “令诸天人菩萨众,解悟心欢证真实。”像这样的听,他们不会喜欢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解悟,不能够证到真实,究竟如何才是对?就是这个意思。

  “闻说大乘谁有益,闻说大乘谁有损,十种解脱声闻乘,闻说谁损谁有益。”哪个是有利益的?哪个是有损害的?大乘也好,声闻乘也好。听说闻,是听者、是演说者,究竟谁有利益?谁受损害呢?

  “何人闻法转升进,何人闻法翻退没。”要怎么样的闻法才能够高升,向前精进。而何人闻法翻退没,这样子会使他产生怀疑,就想谤法。谤法就退,退了就堕地狱。

  “云何厌患诸有为,能速枯竭于老死。”一切有为法,怎么样才能使他知道他的过患,才能使他免于生老病死苦。老死枯竭,枯竭就灭了。云何厌恶有为是生,如何能断生死?世间一切诸法都是有为法,老死也是世间法。怎么样厌患生老病死,求出离?

  “昼夜勤修诸善者,依何妙理御何乘。”这些修善业的,声闻也好,菩萨也好,究竟以什么道理才能得御?御就是驾御的那个乘,是声闻乘好?缘觉乘好?还是菩萨乘好?或者是依着四谛法,因缘法,六度法?

  “能度深广四瀑流,救世皆当为宣说。”四瀑流,第一个就是欲瀑流,五欲境界。一般的说,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最明显的,就是地狱五条根,这叫五欲的境界。第二种是四界无色界,四瀑流就是指四界无色界。四界是哪四界呢?地、水、火、风。无色界,没有地水风火。这是第二种。

  四界无色界里头都有贪、骄慢、怀疑,这是最突出的。一切众生的怀疑,耽误了修菩提道的道理。怀疑,就是不信,遇到什么事,他都有问号。但是金刚藏菩萨,他是代表众生,晓得众生一定会生起问号。

  第三种,见。见就是知见,我们有很多的错误知见,邪知邪见颠倒见。

  第四种,大菩萨也具足了无明根本烦恼,非得到等觉、妙觉才能断除,那是很微细的。“救世皆当为宣说”,我所请问的,希望佛给我答覆,给我指示,就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有情,为诸天人阿素洛等作大义利,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金刚藏菩萨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善男子!有十种补特伽罗,轮回生死,难得人身。何等为十补特伽罗?一者不种善根,二者未修福业,三者杂染相续,四者随恶友行,五者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六者猛利贪欲,七者猛利瞋恚,八者猛利愚痴,九者其心迷乱,十者守恶邪见。如是十种无依行因,令诸众生犯根本罪,毁犯尸罗,堕诸恶趣。”

  这十种补特伽罗所作的业,就是因为没有善根所依的。一点儿善根都没有,什么福都不修,而且他所做的业,杂染相续从来不会停止的。因为过去有十种无依行因,所以他不修福业,不种善根。

  “何等名为十无依行?谓于我法中而出家者,有加行坏意乐不坏,有意乐坏加行不坏,有加行意乐俱坏,有戒坏见不坏,有见坏戒不坏,有戒见俱坏,有于加行意乐戒见虽皆不坏,而但依止恶友力行作无依行,有虽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犹如痖羊,于诸事业都不分别,闻善友说善不善法,不能领受,不能记持,不能解了善不善义,由是因缘,作无依行。有于种种财宝众具常无厌足,追求因缘,其心迷乱,作无依行,有为众病之所逼恼,便求种种祠祀咒术,由是因缘作无依行。如是十种无依行因,令诸众生犯根本罪,于现法中非贤圣器,毁犯尸罗,堕诸恶趣。”

  为什么他会犯根本罪?因为他有这种的因,必然会犯罪。如是十种无依行,令一切众生犯根本罪,于现在的法中不是贤圣的器皿,就毁犯尸罗了,所以堕诸恶趣道。

  “善男子!若有补特伽罗加行坏意乐不坏,随遇一种无依行因,犯根本罪,便深怖惧,惭愧弃舍,而不数数作诸恶行,如来为益彼故,说有汙道沙门。所以者何?彼作如是重恶业已,便即发露,不敢覆藏,惭愧忏悔。彼由如是惭愧忏悔,罪得除灭,永断相续,不复更作。虽于一切沙门法事皆应摈出,一切沙门所有资具不听受用,而由彼人于三乘中成法器故,如来慈悲,或为彼说声闻乘法,或为彼说缘觉乘法,或为彼说无上乘法,彼有是处,转于第二第三生中,发正愿力,遇善友力,一切所作诸恶业障皆悉消灭。或有证得声闻乘果,或有证得缘觉乘果而般涅槃,或有悟入广大甚深无上乘理,如是戒坏见不坏者应知亦尔。”

  以下就又重说一遍。

  破了戒的,他今生能够忏悔改过了,我又给他说三乘法。他在第二第三生中发正愿力,再加遇上善友,所有的诸恶业障都消灭了。这证得了声闻乘法,或有证得缘觉乘法,或有证得了广大甚深无上乘法,这就叫“戒坏见不坏,应知亦尔”。

  第一个就是“加行坏意乐不坏”、“意乐坏加行不坏”两个合起来解释。加行坏了,加行就是没有方便善巧,因为破戒了,方便善巧没有了;虽然加行坏了,可是意乐不坏,他还能惭愧,能忏悔,还能发露。虽然是汙道沙门,还能发露忏悔,有悔改的表现,他的罪就可以除灭了。所以佛说汙道沙门也应当供养,也应当尊敬,涵义就是在这里。

  虽然汙道沙门今生不能证果,但是在第二生、第三生,他的正见力量就发挥出来了。再遇见善友的提携,那么他所作的一切恶业障都消灭了。至于是证得声闻乘果,或者证得缘觉乘果而般涅槃,那就不一定了,要看他“第二生第三生”所修的情况。

  “或有悟入广大甚深无上乘理,如是戒坏见不坏,”他虽然破戒了,他的知见没有破,还认识自己是不对的。有些人虽然做错事,他不承认,还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是真正恶了。虽然破了戒,他还有正知正见,能够忏悔改过。

  “若有补特伽罗意乐坏加行不坏,如来为益彼故,说求四梵住法,彼是声闻乘器,或是缘觉乘器。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俱坏,彼于诸乘皆非法器,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布施。若有补特伽罗见坏戒不坏,如来为益彼故,说缘起法令舍恶见,于现身中入声闻法或缘觉法,或于余身方能悟入。”

  “若有补特伽罗意乐坏加行不坏”,他虽然对佛教没有意乐了,不大相信佛法了;但他的工作不间断,念经,照常的课诵,照常的礼拜。

  他意乐坏了,信心不具足了,产生不了兴趣,可是加行不坏,他照常工作。三宝的加持力能够使他意乐,还能收回来。

  善巧的方便,证道的方便,你要修道时,前面得有加行。这个加行是什么呢?就是方便善巧。不一定是叩十万个大头,也不一定念十万次百字明咒,也不一定念十万次三宝颂,这是密宗修加行。我们显宗的是读诵、礼拜、忏悔,像早晚殿,都叫加行。这是修道以前的方便善巧,加行就是方便善巧。如来为了使他得到利益,“说求四梵住法”。四梵住法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能使你的心清净。如果是声闻乘的法器,或者是缘觉乘的法器,那么他修缘觉乘,修声闻乘,就可以脱离苦。所以对这一类的汙道比丘、汙道沙门,作如是的善巧方便,摄受他们。

  “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俱坏,彼于诸乘皆非法器。”加行坏了,意乐也坏了。缘觉乘也好,声闻乘也好,大乘佛法也好,都不是法器了。怎么办呢?佛就给他赞叹说布施,多做善事多施舍,这也是另一种摄受的方法。

  “若有补特伽罗见坏戒不坏”,知见虽然不正,但他不破戒,那么如来为了加庇他,说缘起法,令他舍恶见,让他认识诸法是因缘生起的。“于现身中入声闻法,或缘觉法,或于余身方能悟入。”今生还是不行,来生才能悟入。

  第四种,戒坏见不坏。戒坏见不坏、见坏戒不坏,这两个可以作一个解释。如来为使他们受益,就给他“说缘起法令舍恶见”。或者是见坏了戒不坏,或者他戒坏了见不坏,这两个都是相似一个了,所以不再重复了。

  “若有补特伽罗戒见俱坏,彼于圣法亦不成器。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布施。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戒见不坏,而但依止恶友力行,如来为益彼故,赞说十善业道。若有补特伽罗虽复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犹如痖羊,不能领受善不善法,如来为益彼故,赞说习诵。若为种种贪病所逼,有为种种见趣迷惑,如来为益如是等故,求解脱者,为其开示能出生死趣声闻乘四圣谛法;断见论者,为其赞说诸缘起法;常见论者,为说三界诸有诸趣,死此生彼,如陶家轮往来无绝无常等法。”

  “若有补特伽罗,戒见俱坏,彼于圣法亦不成器。”那么就给他说布施,使这个补特伽罗亦能得救。

  “若有补特伽罗加行意乐戒见不坏”,加行也不坏,意乐也不坏,戒也不坏,见也不坏。那不是很好吗?但是他有恶友,坏人作为朋党,依着恶友的力量,跟着恶友所行,那就糟糕了。例如阿难的哥哥提婆达多,他不是堕身陷地狱?他把比丘分出五百众,这五百个比丘,跟着他就是破和合僧。这五百比丘,见也没坏,戒也没坏,意乐也没坏,但是跟着恶友,就犯一阐提罪,信不具足了。

  “若有补特伽罗虽复依止善友力行,而复愚钝”,这就反过来了。有一类是跟着善友,但是他钝迟的不得了,什么都不知道,既不能说法也不能辨别义理,就像哑羊一样,哑羊就是不会说话。他就拿这个哑羊作比喻,他对佛法无所知,也不能领受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就像哑羊僧。

  “如来为益彼故,赞说习诵。”他得多读读大乘,多读读经典,学习诵经。

  “若为种种贪病所逼,有为种种见趣迷惑,如来为益如是等故,求解脱者,为其开示能出生死趣声闻乘四圣谛法”,就是苦集灭道法。补特伽罗有十种,在第八种当中就把九、十都说了,并没有一个一个标。这有合有分的,你随着这个经文,一看就知道了。

  对于“断见论者,为其赞说诸缘起法”。要是对有“常见论”的,就说不常法。所谓常见论是说一切,指山河大地都是不变的、永远在的。人死了又来了,虽然是来来死死,死死来来,他认为是常的。或者寿命,想活一千岁,这个是常见众生,他看一切事物,好像都是不坏的,所以增长贪心。但是这是错误的,三界都是无常的。

  佛说一个比喻,“陶家轮”,做瓷器的,有个轮子,烧瓷器的那个轮就那么转,不停往来,没有常法可得,这是形容无常。

  “善男子!如来无有所说,名字、言说、音声,空无果者,无不皆为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毁谤如来所说正法,坏诸有情正法眼罪,过诸无间、似无间等无量重罪,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习行大无利行,亦令一切有情习行大无利行,此人依止无惭愧僧,如是毁谤如来正法。”

  如来所说的名字、言说、音声都是空的,没有实体。无果者就没有实在,都是空的。所以所说名字相、言说相、音声,都是假的。如梦幻泡影,说是空无果,就是无实在的。“无不皆为成熟有情”,目的就是要让众生得度,就是这个目的。

  “是故一切毁谤如来所说正法,坏诸有情正法眼罪,过诸无间、似无间等无量重罪”,你要是这样毁谤法,会受到很大的罪恶。毁灭如来所说的法,等于毁灭众生的正法眼,这叫犯毁灭法之罪。世间的无间罪乃至于相似无间罪,无量等罪,灭法的罪是最大的。这就是答复金刚藏菩萨的怀疑。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痖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痖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惷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痖羊僧摄,是名痖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妒,愚痴,骄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经文里并没有说朋党僧。“何等为四?一者是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什么是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这是胜义僧。“若独胜觉,若阿罗汉”,就是独觉,阿罗汉是无生。“若不还”是三果不还果,“若一来”是二果,“若预流”是一果初果圣人。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就是四圣谛果。再加上佛、菩萨、独觉,一共七种补特伽罗。佛也是众生之一,七种补特伽罗当中,佛、菩萨、缘觉就有三种。再加上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七种补特伽罗,这七种都属于胜义僧。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虽然未出家,他的心出家了,身未出家,他“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然没有受出家的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他都不能参加,这就遮遣、遮止了。“而有圣法”,在家也有得胜果的,这个也属于“胜义僧摄”,在家的得了胜果,这就叫胜义僧。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没证胜果的,这叫世俗僧。

  云何名为哑羊僧呢?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对于根本戒,他不知道什么叫犯,什么叫不犯。怎么叫做犯?每一戒里都具足五缘,好比杀戒。杀因、杀法、杀缘、杀业,乃至于到命尽,命尽就是杀死了,这个才叫犯了。命未尽有杀因,我想杀死他,也得有那个缘,像刀具,拿什么东西,就叫缘。杀业,就是想办法,想什么办法,或者刀砍,或者枪毙,或拿枪打死,做了这个业,乃至于想种种法子。前人命尽,你这个罪就犯了。没有这等,缺一缘而不成。你必须得学,不学不知道。哑羊僧,他不学,他不懂得什么叫犯,什么叫不犯,这叫哑羊僧,他不学,也不能给别人说。

  什么叫惭愧僧呢?他是为了活命,看和尚这碗饭好吃,到这里来要混饭吃的出家人。他虽然归依佛法了,出家之后,也受了别解脱戒,一切都犯,他根本不是想出家的,所以一切戒都犯了。犯了又不忏悔,“无惭无愧”,还认为自己所做是对的,他也看不见后世的苦果。内心是腐败的、腐朽的。“如秽蜗螺”,像螺丝一样,像蜗牛一样。“贝音狗行”,贝音狗行就是学狗行,学狗而且还说大话,还说假话。“常好虚言,曾无一实”,一句实话都没有,都是假话。

  “悭贪嫉妒愚痴,骄慢”,三胜业他都离了。身口意的三殊胜业,他全离了,骄慢愚痴贪悭十恶全犯了,还贪着利养恭敬的名誉,耽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一样都不舍弃。“好乐淫泆”,好乐淫泆就是只求享受,简单说,“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善男子!胜义僧者,于中或有亦是胜道沙门所摄。言胜道者,谓若能依八支圣道,自度一切烦恼驶流,亦令他度。此复云何?谓佛世尊及独胜觉诸阿罗汉,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已离一切有支眷属,故名胜道。”

  沙门一共有四种,再加上朋党,就是五种。因为金刚藏菩萨问佛,佛以前说破戒的汙道沙门,就像大海中死尸似的,是弃诸佛海之外。僧众一切的享受都不分给他,他也不能得,为什么佛还劝弟子们供养他?要慈悲他?

  这个“善男子”是指金刚藏菩萨,佛称赞金刚藏菩萨。胜义者,就是指着胜道沙门说的,而胜义就摄到胜道沙门里说,叫胜义。这个胜道包括几种,哪几种是属于胜义僧?简单说是依着胜道而证果的。佛世尊、独觉声闻而缘觉声闻,声闻就是阿罗汉,这三种的补特伽罗,有情补特伽罗,佛也是补特伽罗之一。他们断了见思烦恼,烦恼不是他的眷属。“有支”就是所有的烦恼,一共有三界二十五,这属于法相名词,就说这三种。他们离开烦恼了,所以叫胜道沙门。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不假他缘,于一切法智见无障,摄受利乐一切有情,亦名胜道沙门所摄。其胜义僧,及世俗僧,于中或有亦是示道沙门所摄。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异生,乃至具足世间正见,彼由记说变现力故,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诸圣道法。当知如是补特伽罗,名最下劣示道沙门。证预流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二,证一来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三,证不还果补特伽罗是名第四。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是名第五,谓住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安住最后有身,此皆示道沙门所摄。若有成就别解脱戒,轨则所行,清净具足,此皆命道沙门所摄,以道活命,故名命道。”

  “菩萨摩诃萨众,不假他缘”,不假他缘,是指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虽然是未成道,他证果方面不如声闻,不如独觉,但是利生方面,他超过声闻,超过独觉。也有大权示现的,他已经证得了,又回来示现,或者示现凡夫。不假他缘者,他不像其他的沙门一样,有时候他没有出家。菩萨摩诃萨不一定都是出家众,也有在家的菩萨众,在一切法上,他能够见着空有不二,悟得中道,智能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方便善巧。

  所以他的正知正见,对于利生上无有障碍,智度上无有障碍,他的目的就是摄受一切有情,度众生。菩萨多半都是示现的在家众,因为他要度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所想的都是一切众生。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或者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只是成佛度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也是属于胜道沙门所摄。

  其它的还有胜义僧、世俗僧。世俗僧就是未证道的,就是在这个世间,这里头包括了初果、二果,还要来人间,三果就不来了,这属于世俗僧。证得阿罗汉果,才叫胜义僧。一般来说,声闻教义里头,《阿含经》跟〈俱舍论〉里讲,证了初果就算圣人了;在这个地方是分开来说,其它的属于胜义僧跟世俗僧。

  也有的是“不道沙门所摄”。示道,就是给一批众生说法的佛,或者显示苦集灭道,或者显示十二个缘法,或者显示六波罗蜜,就是三乘之法,他没有分开。笼统的说,这都属于示道沙门,这是属于好的。

  还有成就别解脱戒的。“真善异生”,真善补特伽罗,也得了解脱有情的,但是不一定是出家众。异生者就是以法为生,从法化生。异生是这样解释的,是真解脱了,他能得到解脱了。

  还有成就别解脱戒的。善异生别解脱戒,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别别解脱,持一条戒解脱一分,持一条戒解脱一分,这也算是“善异生”。

  真善就是解脱的意思。乃至于未具足戒,但是他有正知正见。具足了正知正见,见不颠倒,知道一切诸法无常,知道一切诸法皆苦、一切诸法无我、一切诸法皆空,这叫四法印。一切诸法皆是唯一实相,这叫“一实境界”,这叫“一法印”。拿这个印证,有这种知见的,就是正知正见。他求得般若智空,但是不落于断灭之空,但是示现一切法有,不落于常见,这才叫正见。

  “起颠倒见”,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我们当前现实生活当中,有好多人也说佛法,其实他是用外道的观点来解释,跟佛所教导的不相合,那就不是示道沙门所摄了。他有没有具足正见?他的语言是不是正语?是不是合乎佛所教导的?乃至于看那口业当中,有没有这个恶语,粗犷语、妄语、两舌?没有这个就是正语,有这个就不是正语。

  有的人,身虽出家,心不出家,贪心还是蛮重的。他示现的好像是佛教徒,但是他所做的不是佛教,他所表现的就是自己,为了自己的五欲,为了自己的贪求享受。

  举个例子,修庙的功德无量,谁都知道。但是要看他是用什么心主导的。要是名利心主导的,修庙就没有功德,只要这个庙在,他的业永远存在;这个庙毁了,他的业也消失了。如果攀缘,使用种种不正确的手段,虽然庙修起来,他死了,一定下地狱;等到这间庙全没有了,这个业才消了。像这种庙不一定住僧众,有些庙修起来,没有和尚住,虽然是在家道场,也不算居士,知见都不是正见。这要靠我们的智能去判断,是不是正知正见,得靠自己从教义上,印证跟佛所说教导合不合,就知道这个见,是不是正见。

  “彼由记说变现力故”,变现力就是有神通,他证得他心智,就具足一种智能,看着这个众生应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开示什么法,这都属于记说变现力。这些补特伽罗,就是最下劣的示道沙门,这一个示道沙门都是哪一类的呢?以下就举了“证预流果补特伽罗”,预流果就是初果,初果的圣人就是须陀洹,他还要在人间天上七返生死,才证阿罗汉果,那就不退了。也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眼观色、耳观声、舌知味、鼻嗅香臭、身接触,分别心断了,断了八十八使的见惑。预流是预了圣人的流,这一类众生补特伽罗,这一类有情要比前面的高一点,也就是比那记说的宣扬佛法的要高一点,这不属于胜义僧摄,而是示道沙门。

  “证一来果补特伽罗是名第三”,第三果,还来人间一回,人间天上,只来一次,他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叫斯陀含果。证不还果的补特伽罗是名第四。

  “不还”,就是再不来人间了,这叫阿那含果。他已经把第三品的思惑断了,但是还不能断习气,还不能断无明,这叫第四种。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是名第五”,依照四教五教判教的涵义,菩萨摩诃萨是指通教的。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通教的菩萨,因为下面说的是初地至十地,也是住最后身,这是证得的,跟阿罗汉相等,到七地才跟阿罗汉相等的。圆教不是如此,圆教的初住菩萨就是这样的。这一类所说的都叫示道沙门,示道沙门自己有正知正见,佛法理解了,他也能够利益众生,让众生理解。

  “成就别解脱戒”,对于他所受的戒清净不犯,乃至所做的一切,都按佛所教导的规则来行事,这个规则包括了应该做的事情都去做。佛的戒有两种,一种是止持,这件事不能做;还有作持,你必须得作。例如说一位比丘犯了错误,大家必须给他做羯磨法,僧众就做羯磨法事,这叫办事,应做的必须得做。还有寺庙里头,应该负的责任都应当去做。作持的内容很多,都是比丘应当做的,这叫规则。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的百丈禅师,就制订了中国的清规戒律,因为寺庙住很多人,不能照佛制那样去做,因为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活情况有所不同,他就另订清规戒律。像我们穿衣服,上早晚课上殿,佛在世并没有早晚殿,百丈禅师就把这些咒语、大乘经典摘一些,像早上起来念〈楞严咒〉,晚上也是拜八十八佛,或是念《弥陀经》,这是早晚的功课,都属于规则,都属于戒律。

  出坡、扫地、上山种地,佛在世是不许种地的,因为会伤到众生。到了我们的国土,不这样做不行,因为寺庙都在山里头,你自己不种,吃的从哪儿来?佛在世时候也要订了一些规则。凡是所订的规则,乃至于戒律所束缚的、应该做的事情,这些都做的很好,就“清净具足”。这个叫“命道沙门”,就是以道活命。

  不许可的是医卜形相。现是末法了,和尚去当医生还是很好的、很清高的,在佛戒上可不许,这叫邪命致活,有五种邪命。《占察经》不是邪命吗?不是,《占察经》只是为你修道,地藏菩萨特别说的。所以当坚净信菩萨请佛说法的时候,问佛说:“末法众生,怀疑心特重,怎么来断众生的疑?佛请地藏菩萨说,佛自己没有说。因为佛制过戒,这是不许可的。

  地藏菩萨就善巧方便了,他为了达到“一实境界、二种观道”,使用占察轮的时候,不要怀疑,如果以这个求名利,或者给人家打卦收钱,那就犯戒了,不许可的。占察轮主要的目的是为你占察,你自己贪瞋痴断了好多,现在是不是证得了?我们自己是否已证了五品位,自己还不知道,你要占察一下。现在我可以不可以修二种观道?因为依《占察经》上说,如果轮相没有清净的时候,不许可你修二种观道,修不成的,修了也容易着魔。占察轮是要你断魔的,懂得这个涵义就行了。所以这些沙门都是“叩道沙门所摄”,以道活命,故名命道。

  “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为欲摄受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如是胜道、示道、命道三种沙门,名为世间真实福田。所余沙门名为汙道,虽非真实,亦得堕在福田数中。”

  大菩萨利益众生,使一切众生有情都能觉悟。那得摄受他们,要给他们好处,他们才相信。布施,菩萨也要行布施,慈悲众生。要爱语,同事利行,做对他有利的事情,他就高兴了,就跟你亲近了。这样你才能够摄受他、度他。再进一步就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这个六度万行,乃至禅定、般若,这些也叫命道。大小乘里头都有命道沙门,都有示道沙门,这是三乘共的。

  “如是胜道、示道、命道三种沙门,名为世间真实福田”,供养这些命道沙门,示道沙门,胜道沙门,福德当然更好更大,这都是世间真实福田。“所余沙门”,除了这三种之外,就是“汙道沙门”。汙道沙门,就是破戒的比丘,戒律不清净,或者规则不清净,对三宝有污染,但是不是真实的。

  所以虽然不是真实的,佛说他们也算是福田僧。为什么呢?在末法时候,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没有了,要在汙道沙门里头去拣择,所以你们还是要供养,还是要尊敬他们,这就是答复金刚藏菩萨所问的。

  “若有依止无惭愧僧补特伽罗,于我正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于清众海应当摈弃,非法器故。我于彼人不称大师,彼人于我亦非弟子。有无惭僧,不成法器,称我为师,于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于我法、僧,圣所爱戒,亦深敬信。既不自执诸恶邪见,亦不令他执恶邪见,能广为他宣说我法,称扬赞叹,不生毁谤,常发正愿;随所犯罪,数数厌舍,发露忏悔,众多业障,皆能除灭。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信敬三宝圣戒力故,胜九十五诸外道众多百千倍,非速能入般涅槃城,转轮圣王尚不能及,况余杂类一切有情。以是义故,如来观察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差别相已,作如是说: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我终不听刹帝利等毁辱谪罚,若有毁辱谪罚一切出家之人,所获罪报如前广说。”

  无惭僧虽然不是法器了,在这里还要拣择一下。所以说汙道沙门也要供养,就是这个涵义。无惭无愧的补特伽罗,就是他犯了戒、破了戒,他不忏悔,对于三乘法,特别是对正法的毗奈耶戒也不修。

  死尸就是人死了,尸体还未腐烂,在大众的清净海里是不能容许的,将他摈出僧团之外。虽然他不是法器,但是这里头有一些人还是有点好的。对这些人,他们也不是佛的弟子,但是有些无惭愧的僧,他还是称佛为师的。

  为什么呢?他于佛舍利及佛的形相还是深生敬信,对于佛的法,“亦深敬信”,他虽然是没有惭愧、不成法器,但是他还是以佛为师。对于佛的舍利、形相,还是深生敬信。对于所受的戒,他还怀着“深敬信”,深切的、诚敬的信心。

  他说的还是正法,他让你去除邪倒见,教导你去我执,教导你修空观,要对一切法不执着,他能够向一切众生宣说佛的法,还能够“称扬赞叹,不生毁谤,常发正愿”。发愿,那么“随所犯罪,数数厌舍”,厌舍就忏,厌舍不再犯了。知道那个事做不得,不做了,还能够发露忏悔,众多的业障皆能除灭。虽然是他做了很多的罪,也有很多的业障,就是因为忏悔的关系,能够清净,又回复清净了。

  先说无惭愧僧,后面又说在无惭愧僧里应当摈除不成法器的,但是还是有些有悔改表现的,这些出家众比五十九种外道,比世俗上的要好多了。虽然现在他还不能够就证入涅槃,还不能成道;但是他的功德、福德、智能还是在的。“转轮圣王尚不能及”,这一类的比丘,就是转轮圣王的福德智能也没有这些比丘的福德智能大。“况余杂类一切有情”呢?其它的有情更不能比了。

  以这个道理,如来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有情的业,他的法,他的差别。不能够笼统说一切相,笼统说都是无惭愧僧,都是汙道沙门。但是汙道沙门里头还有好一点的,哪一类众生都有上中下。汙道沙门里还有上品的,也有中品、下品的。因为这样,佛才作如是说。“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我终不听剎帝利等毁辱谪罚。”就是这样的意思。

  为什么佛不听许剎帝利这些国王世间法律制裁呢?因为他剃除须发,被了袈裟,他所种的福德,那个法幢相还存在着。要是毁辱他,遣责他,一切出家之人所获罪报,如前广说,在〈无依品〉里头已经说得很多了。

  “又依我法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即为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慈悲护念。威仪形相。所服袈裟,亦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慈悲守护。是故轻毁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轻毁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由是因缘,诸有智能,厌怖众苦,欣求人天涅槃乐者,不应轻毁舍俗出家剃除须发被袈裟者。有无惭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贤圣法器,既自坚执诸恶邪见,亦能令他执恶邪见,谓为真善刹帝利,真善婆罗门,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沙门,真善长者,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

  三世诸佛是守护那个袈裟的,那个袈裟就是一切诸佛的法幢相。因为这个缘故,对于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不听许在家人、国王、大臣乃至婆罗门等,对他们逼害,对他们侮辱,反而应当供养他。由于这个因缘,佛才这样说的,也就是给金刚藏菩萨作答复的。

  因此,一切要想求福业的人,就不应该轻视这些出家人。管他破戒也好,还是要尊敬他,供养他,你就能得到福德。

  “有无惭僧、毁破禁戒、不成三乘贤圣法器,既自坚执诸恶邪见,亦能令他执恶邪见。”这就是恶知识了,前面的汙道沙门有两种,前面那种是好的,还可以亲近,还可以供养。这个就是坏的,如果有好国王有真善国王,真善婆罗门、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说就是求解脱的,乃至真善长者、真善筏舍、真善戍达罗,就是四种种姓。

  “若男若女说诸世间无父无母,乃至无有善业恶业所得果报,无有能得圣道果者,一切诸法,不从因生,或有执言,色界是常,非变坏法。或有执言,无色界常,非变坏法。或有执言,外道所计诸苦行法得究竟净。或有执言,唯声闻乘得究竟净,非独觉乘,亦非大乘,于声闻乘,信敬称赞,宣说开示,于独觉乘及于大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有执言,唯独觉乘得究竟净,非声闻乘,亦非大乘,于独觉乘信敬称赞宣说开示,于声闻乘及于大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或有执言,唯有大乘得究竟净,非声闻乘,非独觉乘,于大乘法,既自生信,教他生信,既自恭敬,教他恭敬,既自称赞,教他称赞,既自书写,教他书写,既自读诵,教他读诵,既自听受,教他听受,既自思惟,教他思惟,于他有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皆为广说开示解释微细甚深大乘法义。于声闻乘,及独觉乘,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自不生信,障他生信,自不恭敬,障他恭敬,自不称赞,障他称赞,自不书写,障他书写,自不读诵听受思惟,障他读诵听受思惟,不乐广说开示解释二乘法义。”

  这段经文是说恶性很深,邪见很深的恶知识。这位求解脱的国王,或者是四类种姓的,不论是男是女,不应当跟着这些人学,不应当亲近这些恶知识。这些坏人,不论是男众女众,怎么辨别他的恶邪见呢?他说世间无父无母,就是现在好多人,忤逆的。这是不信父母、伤害父母、杀害父母的。这个言说,恐怕大家都听过,我们不需要详细解释。现在经常看到杀父杀母的事情,过去很少,现在业愈来愈重。

  拨无因果,做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他不信。认为人死了就了,他就尽量的造恶,放纵五欲。根本就没有能得到成圣,证道果的,他认为这是骗人的、不真实的,他认为一切诸法都不从因生的,没有因果。还说色界是常的,永远不变化的。乃至于说无色界是常的,也永远不变化的。或者执言外道的那些苦行,就像食火婆罗门行苦行,乃至于饥饿的婆罗门,乃至拜牛拜狗,这都是外道。他说这些法能够得到究竟净。

  或有执言,也就是执着说,唯有声闻乘才能得到究竟净,独觉乘、大乘都不能得,这是执着声闻乘而毁谤独觉乘毁谤大乘。或者于独觉乘,他有信心,于是他又毁谤声闻乘,对三乘法,他并不是平等的。他信执一而非其二,他信声闻法,就毁谤因缘法,毁谤六度法。那个因缘法、六度法就渐渐隐没了。

  或者反过来说,他执着独觉乘,对声闻乘、对大乘也毁谤。或者他执着大乘,对声闻、独觉乘也毁谤,不许别人学,乃至于使它隐没,不令它流布。

  在三乘法中互相的执着,互相的毁谤,他信哪个就说哪个好,让别人信这个,让弟子们都不要信其它的。他信的就恭敬,他不信的就毁谤。自己如是教,教他也如是。他自己称赞声闻乘好,他就赞叹声闻法,《阿含经》、〈俱舍论〉好。六度万行跟十二因缘都不好,他自己如是说,也教别人如是。他自己如是书写,也教别人书写。

  有些学大乘法的,就学《法华经》说,二乘人是焦芽败种。那是佛在呵责他们,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你要是执着这个,也是错误的。三乘法都好,佛所说的一切法义,佛所教导的都是对机说的。

  对机说的,三乘法平等,不能信这个,就谤毁那个,如果是这样,就是毁灭佛法。乃至说只有修布施才能得到究竟净,持戒、忍辱、学智,都没有用,修禅定都没有用。或者他又执着学禅定有用,乃至于你持戒、布施、忍辱、学般若都没有用,就是执一而非其它。在六度万行里也是这样子,他在六度万行执一度,而非其它的五度。

  “或有执言,唯修布施得究竟净,非戒非忍,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禁戒得究竟净,非施非忍,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安忍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精进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静虑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般若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定。或有执言,唯修种种世间所习诸伎艺智得究竟净。或有执言,唯修种种投岩赴火自饿等行得究竟净。”

  “或有执言,唯修布施得究竟净,非戒非忍”,也不是戒,也不是尸罗波罗蜜,也不是忍辱波罗蜜,乃至于也非般若波罗蜜。或有执言,唯修禁戒得究竟净,修尸罗波罗蜜才能得到究竟清净,其它的波罗蜜都不好,这是佛所呵责的。这就是恶性的执着恶见,这叫执着邪见。外道更不用说了,或者修种种的投岩、赴火、自饿,以为修这些行门才究竟,这是颠倒说。这里是举例,投岩,到了山顶,跳到山崖,以为跳了就成道了。

  在峨眉山有个舍身崖,《法华经》上妙喜菩萨燃身自焚,这不是常法,不能取以为例的。大乘经典有如是说,那是个别的因缘。外道所说的投岩赴火自饿,认为能得到究竟的清净,这是错误的。

  “善男子!如是破戒恶行苾刍非法器者,种种诳惑真善法器诸有情等令执恶见,彼由颠倒诸恶见故,破坏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所有净信戒闻舍慧,转刹帝利成旃荼罗。乃至筏舍戍达罗等成旃荼罗,此非法器破戒苾刍,并刹帝利旃荼罗等,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乃至当堕无间地狱。善男子!如人死尸,膖胀烂臭,诸来见者,皆为臭熏,随所触近烂臭死尸,或与交玩,随被臭秽之所熏染。如是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随所亲近破戒恶行非法器僧,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随被恶见臭秽熏染。如是如是,令彼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退失净信戒闻舍慧,成旃荼罗,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乃至当堕无间地狱。”

  这是总结。这些破戒的恶行比丘,他不是法器,不是盛法的器皿,他是邪知邪见,妄言诳惑。真善的法器,对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正知正见人,劝他起恶见,劝他放弃正见。他自身有颠倒恶见,破坏好的国王、好的商人,乃至于好的下贱种族。戍达罗是下贱种族,就是四姓当中最低下的种族,都使他们起恶见。

  在印度,种族阶级的成份非常的严重。离婆多尊者,是持戒第一的,他在这宫廷里头本来是给皇帝剃发的,阿难出家的时候,佛就让他礼离婆多尊者的足,阿难不礼。他说:“这是我的剃发下人,我怎么来礼他呢?”佛说:“入了佛法,平等平等。他是上座,他出家比你早,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了,你应当礼。”在佛,法是平等的。佛度众生,不分阶级,平等度。所以佛是因机说一切法。

  三乘法,小乘的是四谛法,缘觉乘的是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是六度万行,这都是举其大意而说的。律藏的藏经,里头也含着大乘的义理。像念阿弥陀佛,那就是大乘的意思,这是在戒经里头说的。有些法叫我们善于学,但是这是说恶性比丘、破戒比丘,他就引导这些人,让他们或者信戒,把慧舍掉,把布施舍掉,把真善的剎帝利王,转成到旃荼罗剎帝利王。或者真善的筏舍、戍达罗都转成旃荼罗,都转成恶性的,跟着他走。非法器的破戒比丘,把这些人都引导成了恶性的。

  提婆达多教阿阇世王杀他父亲,让他去纂夺皇位,那就是五逆罪。他要当佛,就搬石头掷佛,想把佛掷死,掷到佛的脚上,出佛身血,当时下地狱,这就是恶性代表。

  这是非法器破戒比丘,乃至于跟他走的,信他的,生了恶见的。这些剎帝利旃荼罗王,乃至于戍达罗的旃荼罗都成恶性的。“师及弟子俱断善根”,不论教者,乃至是他的弟子善根断了,“当堕无间地狱”。大家都下无间地狱。

  “令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达罗等,若男若女退失净信戒闻舍慧”,舍就是布施,慧就是智能,闻就是闻法。把净戒闻法智能全都舍掉了,成了恶性旃荼罗,善根俱断了,当堕无间地狱。

  所以佛跟金刚藏菩萨说,我所说的应当供养,是有拣择的,不是无拣择的。恶的善的两个略分别一下,都是汙道沙门,但是汙道沙门里头,还有一部份是好的。

  这个意思是说依着三宝,依着善修行,就能成道;如果是退到无依,你所修行的没有功德,退到〈无依行品〉。〈无依行品〉跟〈有依行品〉两个要合起来讲的。为什么要无依而不依三宝,没有正知正见,那就堕无间地狱。依着三宝,有正知正见,那就是示道沙门、命道沙门、胜道沙门,就含着这个意思。恶的讲完了,佛又讲善的。

  “善男子!汝观如是刹帝利等无量有情,亲近如是破戒恶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乐者,皆应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谘禀听闻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门。若无如是三道沙门,当于汙道沙门中求,虽复戒坏,而有正见,具足意乐及加行者,应往亲近承事供养,谘禀听闻三乘要法,不应亲近承事供养加行意乐及见坏者。彼虽戒坏,而无邪见,意乐加行见具足故,应诣其所,谘禀听闻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不应轻毁。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前面讲十恶轮,随有一恶轮,不但退失今生的善法,你多劫所修行善法都退失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但退失,你往前尽是障碍。起一念瞋心、起贪心,本身就是愚痴,就含着无明了。如果没有无明惑,就是智能光明照了。他不会起贪,也不会起瞋,那是善恶两涂。

  我们多生累劫以来,为什么不能成道,就是进进退退。今生遇见善知识,向前就进了好大一段,之后又遇见恶知识,又退回来了。这样进进退退,进进退退,时间就长了。

  拜忏,修行,念佛号、圣号,或者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念地藏菩萨,随便你作什么,都是向前进的。要是能够在临命终时坚持,如果能有宿命智,在来生你就知道我前生做什么,你就不会再做恶了。你今生最少必须修到的是宿命智。

  你想得到上妙生天涅槃的快乐,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现在是末法,那儿去找证得罗汉果果位?还能见着佛?不可能。你怎么办?你在汙道沙门找一个也好,可别找破戒恶行,邪知邪见的,那会把你引到地狱。

  胜道沙门没有了,那么就找示道沙门,这个也不容易。现在我们也不认识,也没有得到这个慧。命道沙门也好,“若无如是三道沙门”,胜道沙门也没有了,示道沙门你也遇不到,命道沙门你也遇不到,怎么办呢?“当于汙道沙门中求”吧!

  现在连汙道沙门都难得遇到,这汙道沙门虽然是戒坏了,但是有正见,他见不坏。破戒的,佛还能够救,破见的佛没法救。他不信,你怎么说,他都不信。

  颠倒见虽然生起了,他对佛法还是有意乐的心,还有求的心。加行就是善巧方便,他要修。这加行就是方便道,我们现在读诵经,礼拜,忏悔,乃至称圣号都算是加行道。

  那你就应该“亲近承事供养,谘禀听闻三乘要法”,胜道沙门你遇不到了,命道沙门你也遇不到了,乃至示道沙门都遇不到了。怎么办呢?到了最后连汙道沙门也见不到了,披袈裟的都没有了,法就灭了。真正法灭了,想请一部经,也见不到了。你别看现在法宝很多,到了灭的时候,一下就没有了。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力量,它就是没有了。

  大陆上就是这样。好多的寺庙里,藏经楼都封起来,经是在那儿,你不敢看,你也拿不出来,看了就犯法,犯罪。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个旃荼罗王,就是旃荼罗的法,恶法,你没有办法。他虽然是破了戒,但是见还很好,没有邪见。那么,他有意乐,意乐就希望,他欢喜心,他对佛教有欢喜心,他还去做加行。“应诣其所,谘禀听闻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不应轻毁”,对他要生恭敬。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三乘的法,随便你喜欢那个法,你修那法就好了。“随学一乘”,不定,你哪个因缘种得深厚,你就学那个,这个要随缘。我想学声闻乘法,你遇不着《阿含经》,遇不着〈俱舍论〉,又怎么学呢?同时你遇到这个老师,他没有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阿含经》,他又跟你讲什么呢?他学什么,你就学什么。

  我在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学院的时候,那时我是教务长,你到哪里请老师?中断了。学生二十来岁,我们那时候七十多岁,你要想找个四五十岁的老师,没有了。

  以前的闽南佛学院是修唯识宗的,可是现在想请老师讲讲〈八识规矩颂〉没人可以讲,都没学过;有学四教的,有学五教的,有学净土的,他就会讲《阿弥陀经》。怎么办?你会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教的很复杂。课程不够,我请几个厦门大学的老师,老教授来,文学也要学,我们也有英语、日语,那就教的很复杂。为什么呢?随缘。你要想决定学什么,没有了,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