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禅寺简介

这个风景如画的谷口,连同倚靠的瑰丽奇绝的天柱山,都曾受到历代帝王的垂青。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江南著名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卓锡得地,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武帝萧衍闻奏,赐额“山谷寺”。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佛,诛灭沙门,禅宗三祖僧璨南徙隐避皖公山(即今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往来于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县境)与皖公山之间,幽栖林野,涧饮松餐,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投谒僧璨,求“解脱”法门,奉师九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受僧璨衣钵,是为禅宗四祖。汤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僧璨于寺前法会大树下为四众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已俸建舍利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李炎灭佛,寺与塔俱毁,宣宗大中初(公元847年),寺塔又获重修。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民柯萼于万岁山(即玉镜山)古松下掘出一石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绵远”4字,进献于朝。太宗赵光义取名“瑞石”,遣使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寺宇寮房先后被用作学校和农村干部培训班。1957年,国营天柱山林场建立,
自唐宋以来,
佛像,是佛教徙举行宗教仪式时顶礼膜拜的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僧徙仅以道法相传,多穴处岩居,或寄于律宗别院,不立佛像,不参禅拜佛,龃龉时生。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百丈怀海制定清规、肃整禅风,丛林之制,渐次兴盛;佛像供置,复踏正轨。
佛教经典是佛教徙进行修持、求得无上智慧、达到真如境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它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是由佛陀说出,由其弟子集成的佛的言论,后被译成汉文,取名曰“经”。律,是印度早期佛教时由佛陀及其弟子制定并陆续完善的各种戒律。论,是后世僧人对于经、律理义的诠释、阐发以及对于佛教哲学思想的探讨、研究的言论和文章。经、律、论的总集,则是《大藏经》。1990年,台湾佛教协会通过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转赠给
佛事活动,是佛教徙按照佛教仪规所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并根据佛教各宗派的特点,有其佛事活动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所事视,有相当一部分习谷活动在
在高僧辈出的中国佛教禅宗中,三祖僧璨则是一位杰出的大师。他不仅在北周宇文氏灭佛、隋杨广餮灭建康的危境中忍辱负重,将禅宗这一刚刚植入中国土壤的新的佛教宗派从濒临灭绝的危境中拯救出来,使之延续发展,同时,他在隐避皖公山的十数年间,完成了他的毕生之著《信心铭》,为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祖道信,少年来
在历代高僧驻锡的同时,
随着天柱山旅游事业的不断兴盛和古皖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