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3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诠论]
[这一段经文显示「真心有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它也廓清了一般很普遍的误解:以为心既无形无相,便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般我们显教里面、通教里面讲心是无相的,但说心是无形无相,很多人就误解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但这个是错误的。这个真心有体是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它是一切佛究竟了义的核心,就好像原子的原子核一样。是一佛乘的根本,因为真心有体,真心就是真如本心,它是有体的,所以它是一佛乘的根本。因为有真如本体,才能成就一佛乘,成就无上佛乘,也是一切菩萨成佛之所依,佛佛相承,师师相授的正法眼藏,也是人天眼目,众生的慧命,所以不是什么都没有,心体是一定有的;如果没有心体,就这么说谁能成佛?第二个阿罗汉怎么入涅槃?当然是以心体入涅槃。乃至于你得种种禅定三昧,依什么得禅定三昧,当然是依这个心体,所以真心是一定有体的。讲心无形的时候,以前所说的,这是佛的教法的阶段性。为什么讲心是无形的?因为要破斥众生迷惑,认为心是有形的,执心为有,就贪着这个心,因此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先说无或是空破有,然后说空破有,接着再说空亦空,再破这个空;空破了以后,返本还源变成一切皆有,这是最后的,因为清净以后,才讲一切皆有、一切皆真。一开始讲一切皆是虚妄,然后虚妄都去掉以后,最后再返为一切皆真,变成一真法界。回头讲,我说:境本无差,依分别有。境本来没有什么空有的问题,也没有善恶的问题,外境本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没有善恶染净等等,它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因为众生的种种分别而有赋予(attribute to)这个外境种种的性质,这个性质不是外物本身具有、本来具有的,而我们依我们的分别或是妄想,而加之于(impose on)它的,可以说我们赋予某样东西,某种性质,那个性质是我们给它,不是本来就有。「加之于」就很明显,我们强加给它。一切物本来是那样子的存在,你不管是空也好、有也好、染也好、净也好,它就是存在,但是因为我们种种的虚妄分别贪着,分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贪着,分别以后开始贪着,本来是有贪爱,但是因为贪爱而起分别,分别以后再起贪着,更进一步。佛为了要破贪爱、分别、取着,这三个这种心理过程,解放这三种心,所以讲「空」,然后讲空亦空,就是「空空」;最后讲空空,接着就「不空」。佛也懂代数,负负得正;「有→空→空空→不空」,为了破「有」讲「空」,讲「空」以后,众生又贪着「空」,「有」破了就贪着「空」,就讲「空空」,空亦空,连这个「空」也不贪。最后就可以讲真实实相,就是「不空」,这个「不空」也不等于「有」;讲「有」,就会有令人贪着的问题存在。譬如这个是众生颠倒认一切为实在,佛说一切皆是虚妄;虚妄亦复虚妄,所以连那个虚妄也不贪着了;因为你讲了虚妄以后,他就会贪着「一切法皆是虚妄」这个概念。然后妄妄就得不妄,所以就一切皆真。佛的法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破,一层一层的剥。剥到后来就什么都没得剥了,剥什么?剥众生一切的妄想,众生的妄想是很多层次的。这个讲来容易,但都是很高的。那我就讲了,空这个法是对治法门,为什么是对治法门?最简单的一句话《大般若经》里面讲空有「十八空」,这「十八空」里面最后空就是「第一义谛空」;如果这个是真的法的话,究竟的法,不是对治的法,就是只有一个,所谓「不二法门」。譬如「真如」,真如就真如,没有说多少个真如,它就是究竟的。但是「空」有很多种,为什么它那么多种?就好像药一样,「空」是一贴药,但是因为病的不同,所以里面的成份有加有减,有种种的分别,治种种的「有」病,贪着「有」的病,所以才有十八种空。既然有多种,那就不是一种,不是「无二」(就是「有二」),「有二」就不是究竟,「有二」很多,那个就不是究竟是对治的。佛讲我们众生心都是虚妄,讲到最后大乘心就变成真心。你看,有一点点矛盾或迷惑,不会,这是层次的问题。
[如来在破斥六识虚妄后,于此开示:「真心是有体的。」很多禅和子,见诸佛祖师开示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无有方圆,青黄赤白」等,便以为心是「无体」的——对浅智之人,以无智眼,不得亲见自心之「本体」,故如来一时之权教曰:「是心无相」。]这个心是无相的。般若经讲「入无相门」,你也先必须入无相门,破一切有相的贪着,先得解脱再说。[然以本经实法了义之教而言,此心虽「无一般之形相」,然非都无体性;若全无体性者,则便成什么都没有,此心岂不断灭?]不要等将来再断灭,当下就断灭,因为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个心什么都没有,它如何运作?它一定有功用,有「体、相、用」,有「体」才能够有「用」,所以确定它是有体的。[所以末法时期,不解「真心有体」,而参惮、]宗门[习教]教下[者,往往有堕入断灭之倾向,以执断灭故,便空喊「什么都空」,因此「什么都无所谓」,因此他便「随缘度日」,什么都不爱作,或侈谈「以尘劳为佛事」,而大搞世间法,日日往外驰求,于五欲六尘、世间名利事业中讨活计,妄称大乘,于是落入无因果邪见之行,因此坏法、自坏、坏他。]末法时期,佛法之所以大量的俗化,而堕为各种「相似佛法」,就是因为佛弟子对于如来的正法没有信心,没有了解。什么是如来的正法?简单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是解脱法,第二个是菩提法,这是如来正法。如来正法,简单撮要讲就这两种;除了这两种以外,那就不是如来的正法。什么是解脱法?换句话讲二乘法门,二乘法是为了求解脱的,所以要解脱生死轮回,所以是解脱法。菩提法是大乘法,为了要求菩提成佛的,所以这可以说是小乘法和大乘法。小乘法、大乘法,因为太笼统,所以不是很明了。小乘法的目的是什么?求解脱。大乘法的目的是什么?求菩提。除了求解脱跟求菩提的法以外,其他都不是佛的正法。佛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令众生根器小的得解脱,根器大的得菩提成佛,能够度无量众生;就是这两个目的而已,此外都不是佛真正的目的。因为末法时期的弟子对佛的正法不了解,也就没有信心。对甚深微妙法就更加不知不解了,可是你要晓得,解脱法跟菩提法都是甚深微妙、很深的,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乃至小乘的也是一样。譬如四谛、八道,四谛观、八缘三十二行,这是很深的东西;修四念处的别相观、总相观,入四谛义,这都很深,现在人一来心不那么清净,二来智慧也比较差,所以根本没办法学这些东西,所以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好处,大乘的更加也不知道,都知道它一些皮毛。所以对于甚深微妙法的智慧不知不解,才会造成,令一些浅智之人大肆宣扬「相似佛法」,因此就让佛法俗化了,这就是原因。所以众生如果能够知解如来的甚深智慧微妙法门,便会对只求世间福报的「相似佛法」弃如敝履,绝对不会再去贪爱、追求这种世俗、世业,而与大乘相混滥,所以这个「真心有体」是非常的甚深微妙,象这种深法让众生多多接触、多多理解,这个种种末法的乱相、「相似佛法」所造成的破坏佛法、坏法的灾害,就会减到最低了。[是故须知:「诸法如幻,真心不幻」,]这句话记起来,「诸法如幻,真心不幻」,这个也跟唯识有关系,因为一切都是心识之所变现,变现就是幻。[又,「六识虚妄,真心不妄」,]其实六识不一定是虚妄,他如果做虚妄分别的时候是虚妄,做善分别的时候就不虚妄,是不是?因为第六意识可以做善恶的种种分别。[若得如是信解受持,乃得入于如来无上正真之道。]
[第十节
这一段很深,对于修禅观很重要!你要真的懂了这一段,你必须要有一点点禅坐的体验。
[经文]
【「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若汝执悋」,这个「执」是坚执,「悋」就是悋惜,就是「不舍」的意思。你如果坚执悋惜不舍,你坚持说能够分别的能觉能观之心。「分别」是依于六识的分别,「觉观」是禅学也是法相学的一个专有名词,「觉观」是旧译,在玄奘大师翻译之前,全翻译成「觉观」,等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翻成「寻伺」,佛学名词又有一套叫新译的名词,后来的唯识学都把「觉观」翻成「寻伺」,「寻伺」就比较好解,「觉观」就比较笼统一点。什么叫作「寻」?用「寻」字比较容易了解,新的翻译比较好。「寻」就是寻寻觅觅,去找寻。你在静坐的时候,坐在那边,这颗心攀缘,然后到处去找,到处驰荡、驰骋的性叫作「寻」。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寻」的作用就是「令心不安住」。因为你静坐要令心安静下来,但「寻心所有法」就驱使这个心跑来跑去,躁动不定,去找东西,就好像凡夫寻找刺激、寻找快乐。修行人因为习气的关系,虽然人坐在那里,但是心还是在找,真正在找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个心就是跑来跑去,名之为「寻」。这是指静坐的时候的境界,坐在那边心静下来,静下来以后还没得定之前,它还有动向,还没完完全全静止,心还是会跑,跑了干什么?去找东西,「寻」;换句话讲,还会攀缘。「寻」就是攀缘。缘什么?不一定,缘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种种的法。如果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打妄想,还是会打妄想,但那妄想不是很严重,不是乱七八糟,不是很乱散乱的境界。心已经初定,还没有正式得定,还会起一些动相,还会打妄想、攀缘。那你再继续修,不管你修止观法门或种种法门,再让心更加静下来以后,这个往外攀缘的心比较收摄,可是这个心还不是没有完全静下来,它虽然没有往外跑,但它在做一个动作,就变成伺察,守株待兔,它坐在那边等;它在等,就好像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伺察,等待有什么事情发生。「伺」,等待。虽然没有跑出去找,但是在守株待兔。「寻」,主动去追求,惭惭静下来以后,没有主动追求;现在被动的、消极的坐在树下等「兔子」,「兔子」来了就抓,没来就算了,但是那个眼睛是滴溜溜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待「兔子」来临。那个心还是在动,微细的在动,就是「伺」。「寻」,这是心粗动,所谓的粗已经不是我们散乱那种粗,比较稍微细致一点的粗。心粗动相名「寻」,心细动相名为「伺」。我们那种「散乱」叫什么?野马奔腾的心相。你如果坚持的不舍,依第六意识所起的分别而起的「寻伺」,这个「寻伺」的作用,「觉观」就是「寻伺」的作用所了之性,所了别觉知的性。什么性?根、尘和合之性。你如果执着悋惜不舍这个能够分别、能觉能观、有寻有伺之心,所能了知根尘和合的性,「必为心者」,一定(必定)是你的心的话。所以这个已经不是在讲平常生活,而是在讲坐禅、静坐、修行的时候,这就是你在静坐观心的时候,你还是坚执说,你坐在那边,你的心不管是粗动、细动,粗动、细动是因为有缘尘,攀缘尘相,攀缘尘相就会了知那个尘相的性质;了知那个尘相的性质以后,你认为那就是你的心性的话。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