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1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重法故请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此」,此心,]此就是当下,[即我当前这个能推、能爱、能修、能谤、能造善造恶之心。「发明」,开发阐明,指如来在前一节中之开示。此言,如果我这个能推、能爱、能勇猛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说不是我的心的话。]
[「我乃无心」:我就变成跟没有心一样。]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离」,除了。除了这个能觉知之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说是我的心了。阿难在此所说之觉知,非真觉真知,实是六识取着、了别前尘之知。]
[「我实惊怖」:小乘之人但知六识心,依之而建立四谛八道染净一切法,而不知真如之法,真如就是一切法本自清净这个法,今遽闻破斥,即顿失所据,进退失所,莫知所之,]不知道到哪里去,[故心生惊怖。《金刚经》云:「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乐小法者就是他对法的认知是很狭窄的、狭小的,所以是小法;他就着我见,以我见这个范畴来认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对金刚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是要超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已经超过他认知的范围,超过他能摄受的范围,这个范围太广大,他承受不了。[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即是此义。]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举个例子,譬如有人一心求涅槃的,你跟他讲一切无涅槃,他不是就晕倒了?楞伽经就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那佛都无涅槃了,阿罗汉有涅槃吗?更加就没有了。一切无涅槃,一切指贤圣,一切贤圣都没有涅槃;无有涅槃佛,已经涅槃的,没有已经涅槃的佛;无有佛涅槃,将要涅槃,还没入涅槃,将要入涅槃的,也没有这样的佛,所以没有佛将要入涅槃,也没有佛已经入涅槃。所以小乘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要求涅槃,你跟他讲无涅槃,他当下就晕倒了。乃至于生死、染净都是一样,如果是着生死的,你说不生不灭,他就不能信受。而且像小乘人之所以这样精进的修道,就要离染苦,杂染之苦,你跟他讲一切不垢不净,他也要晕倒。这个都是大乘法,小乘就是一定是二分法,有垢有净、有生有死、有烦恼有涅槃,他一定要离染得净,离生死得涅槃,离世间得出世间,一定要有离,有得,都是把它当作有实体的,具体的,一定有。
还有菩提一定要得菩提、证菩提,可是金刚经上讲:如来于无上菩提无有少法可得,不是小乘死掉,大乘也死掉。无有少法可得,那我在干什么?这么努力的修行干什么?到后来什么也没有,无上甚深,众生一定要有所得,为什么?无始无明贪爱,俱生无明,这个贪爱是俱生的,无始以来都是这样,这个不只是凡夫,圣人也是这样,一直到成佛的时候才完全断尽,成佛之前都是有所得,都是要证要得,乃至五十二阶位到等觉、妙觉,都是有地位,有所证取,种种境界,一直到成佛以后才完全断尽。因为有有所得的心,所以没有得到的时候不是很难过,就是很害怕。我以前开示的时候讲金刚经、心经也有讲,为什么能够无所得?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不对?那个都是因为无所得,为什么能够无所得?就是不贪。如果依究竟大乘法,是不一定要断尽才不贪,你一心知解、体入的时候,然后发心,发心不得就不得,如果偶尔再起无明的时候,你这样天天生活,有时候头就晕了,因为种种烦恼,为什么?因为你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很定的时候,这个无所得的智慧不会现前,这个一定是跟清净心,是很清净的清净的,不是一点点清净而已;是很清净的清净心相应,如果你那个清净心没有现前的时候,马上就混淆了,马上就好像喝了酒一样,心水混浊的时候就跟无明相应,无明相应的时候就会想要有所得,一想要有所得马上烦恼、忧恼、痛苦。要看你想要有所得的贪心的大小,看层次,越是想要有所得,贪心越大;反过来说也可以,因为无明心大就油然而起贪心就想要有所得,通常有所得心一起来就会烦恼起来。因为有所得故无明烦恼的关系,听了这部经就会惊怖,如果听闻这部而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是很希有的。这样分解就很了解了,以前看金刚经这句话,不怎么样,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经义的关系。惊是惊吓,怖是恐怖,畏是畏缩,听闻的第一刹那是惊吓,冷不防吓一跳;第二刹那再想一下好恐怖;第三刹那再想恐怖的就缩起来,缩成一团;不惊不怖不畏。阿难说我实惊怖,他的反应刚好跟金刚经里面的相反,这就是以经证经,这经是通的。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兼」,再加上。「此大众」,指在会的二乘行人。]他又把大家都拉进去,他自己是这样,以为别人也都这样,以已度人,想当然而已。贫道死了,道友也要一起死。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是「佛」所「宠」爱的堂「弟」,我当初就是因为这颗「心爱佛」的缘「故」,才「令我」想要随佛「出家」,而「我」这颗「心何独」只想「供养」承事「如来」您一人而已,我的心「乃至」想要「遍历」如「恒」河「沙」数之诸佛「国土」,以亲「承事」奉「诸佛」如来,以「及」诸「善知识」,甚至「发」起「大勇猛」大精进,而遍修「行诸一切难行」之「法事」,这一切,从我初发心,乃至修一切善法及至成道,所有修行,「皆」须「用」到「此心」才行。今且不说修善,甚或造恶,「纵令」我会因造「谤法」之行,而「永」远「退」失「善根」,成一阐提、断灭善根种性等,如是极大恶事,「亦」是「因」有「此心」才能造。「若此」能推、能爱、能发心、能想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是虚妄相想,而「不是」真「心者,我乃」成「无心」之人,而「同诸土木」,而实在是若「离」了「此」能「觉」能「知」之心,「更」一「无所有」可当我的心;「云何如来」竟然「说此非」我之「心?我实」在感觉非常「惊怖!]因为心不见了,这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兼此」与会之「大众」皆「无不疑惑。惟」愿如来「垂」施「大悲,开」发「示」导我等「未悟」之人。]
[诠论]
[阿难在此又是以诉诸感情为武器开始。又其论辩之举证,为从初发心,乃至成佛,都引证了;]含摄了一切修行的,范围很广,[若非有心,即不能为善,乃至造极重之恶,亦须有此心。在此,阿难说:「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嘛!]他只是示现是小乘人,无意中就透露出菩萨的心肠在里面,就漏馅了。[他又说:「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这岂不是菩萨摩诃萨之所行?]难行能行,[是故阿难实是大乘种子,而其所现声闻乘人者,依《楞伽经》而言,非「实法声闻」,乃「权声闻」,]声闻有两种即实法声闻,实法声闻就是真正的声闻,他心里是声闻,他的愿力也是声闻,他的所修所证都是声闻。权声闻就是外面修的是声闻法,现声闻相,可内心是菩萨的发心,[故阿难实为大菩萨之大权示现,由此可知。]
[复次,阿难说:「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不知彼所觉知者,皆是尘影,而能觉知者,即是随尘影现之六识心,此六识心亦因尘影而有,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楞伽经》说此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者,]我们心中的六尘缘影是依外尘而起,都叫依他起;依他起性者,[全无自体性,其性乃依他而得;易言之,以是「他」性,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实无所有,依他缘幻化而已。是故禅宗二祖大师「觅心了不可得」;]因为这个心相是依他幻现,如果没有外缘的话,这表示我的心(法师举一拳),因为有外缘,根尘相接就在表面上现种种相,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缘、外尘,心不外缘,这个心是光溜溜的,是不染一尘的,好像是无相一样。事实上它是有体,它的体不是肉眼可见,所以它看起来是无所有,如果它不起作用的话,但有境缘来的时候它一定会起作用,有作用就有种种相,但这种种相不一定都是坏的。这一个新的观点,我们一直都说这心相是不好的,主要是看你怎么对待它,你是不是了知,你若了知就无妨,你若不了知的话就被它迷了。行禅者观心就是除了观心相以外,心相就是跟外尘相接的时候起来的那一些影像,除了观心相以外还要观心相下面的本体,那才是主要的。
[又二祖不安之心者,]这又新发明,[并非其本心(本心无有不安者),]本心本然没有不安,会摇动不安的都不是本心,那都是六尘缘影,看到六尘在动乱,迷藏了本心所以是不安,本心是没有不安的。[而是此缘尘而动之六识心,以缘尘而动,故不安;然以是依他起性,故「了不可得」。若实照见依他无性、无实、了不可得,则破妄识矣。然阿难在此仍执此妄识为有实体,乃至更执此体为其本心,今被破斥,是故惶惑之至。]
[第九节 真心有体]
[经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一节是很重要的,你要知道佛说法有次第的,对浅根的人就说浅的法,说比较表相、表面的法;对大根的人就说深的法,就说底层去了。一开始佛讲经的时候,众生着染,贪着染法,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因此佛就说净法来破染法;众生破了染法入了净法以后又着净法。众生着净法,佛再说不染不净,因此就破净分别;净分别就是取着净法,这个净法的分别心也破了,就入无分别。入无分别智就入了平等性智,最后目的在这里,这就是一层一层的,好像剥掉,剥什么东西。对于初机、浅根的人佛就说心无体,当然这个心无体是指心相没有体,但还没有讲到心性,等到真正见到心相是无体、是虚妄的时候,表面一层去掉,就看到里面的心体,看到心体的时候就说此心真心有体。先灭妄心无体,再显露真心有体,你不能直接马上讲心有体,这样会搞混,以为佛是说六识缘尘之心是真体,就会妄取,要一步一步的破,然后立,这样。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为了要令大家心入无生法忍。上次讲忍就是智,上次讲三忍、五忍,再复习一次,三忍有三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就是众生忍,忍众生的种种污垢、种种杂染、忍他的贪嗔痴、嫉妒等等,乃至于忍众生的种种恼害,这是对待众生,这是具体的。法忍就是抽象的,等生忍修过以后,成就了再修法忍,这个法忍是抽象的,生忍当然是修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以这个原则来修;一切法都是因缘幻化而生,没有自体性,所以才能忍,都是虚妄的,所以忍受众生。法忍就不忍受一个一个真正的人,或是众生,而是忍受譬如苦、乐,乃至于种种烦恼、随烦恼本身,这都是抽象的,譬如忍受贪嗔痴,苦集灭道,都能忍受;如果染法能够忍受,净法也能够忍受。染法能够忍受所以能够度脱,净法能够忍受所以能够修行,你不能忍受你就受不了,于法上能够忍受叫法忍。无生法忍,这个是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而忍它,再更进一步再观一切法都没有生灭而能够忍,没有生灭还是看到它有生灭相,而能忍这样情况,忍很冲突的一个情况,实际上来讲它是没有生灭,可是表面上它却现出种种的生灭以及现象,而能令人染着、烦恼,乃至于流浪生死,但这一切其实都不生不灭,得这样的忍、智慧而能够忍可得叫做无生法忍,这是大菩萨的果位。三忍:众生缘忍跟生忍是一样,名词不一样;谛察法忍跟法忍一样,因为察法忍所以能够安受苦忍,虽然受苦但苦法不生,所以能安受苦忍。这五忍是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的:伏忍、信忍、顺忍、寂灭忍、无生忍,这个都是大菩萨的果位,这个无生忍通常在菩萨修行里面已经是非常高的。
你要知道金刚经里面讲:我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什么?就是修忍行,也就是修无生法忍行,你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这是修行最高的智慧。就好像庄子里面讲庖丁解牛,他所说的一个寓言,庖是指厨师,丁是男人,这庖丁好像变成一个人名字,其实不是,说有一个大厨师有一把刀很利,听说那把刀已经用了三十几年,没有磨过也没有钝过。听过他一刀就把整头都分解开,皮归皮,肉归肉,骨头归骨头,但他那个刀就从来也没有用力砍一下。庄子就去见他,然后问他你怎么能够做到?他那把刀几乎从来不磨,他就回答说:我以无间入于有间,是故游刃有余。什么意思?他那把刀几乎是说等于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但是这个牛的骨头跟骨头中间、肌肉跟骨头中间、韧带跟肌肉中间都有缝隙,我就用无形的刀进去它有形中间所以就游刃有余,就把它分解了,这个也是游刃有余典故的来源。这个无生法忍,世尊不是被歌利王截截割截,那个无生法忍等于是游刃有余的倒过来,也就是他的身体好像是一个幻区。这个很难解释,六祖大师有人被雇了要去杀他,那人挥刀如影三次,差不多是这样。世尊在被人截截肢解的时候,好像也是挥刀如影这样,所以他没有感受到痛苦,如果会痛的话,当然是说他的忍力已经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已经到这个地步不会感受痛苦所以才心不生嗔,如果会痛一定心会生嗔。所以你如果经历烦恼痛苦的时候,你不觉得烦恼痛苦,所以你就不难过。譬如你如果丢掉五十万的话,你不觉得很痛所以你就不会觉得很难过,但你如果觉得很痛那就一定会难过,同样的意思。世尊并不是痛,是因为不痛所以心不生嗔,经文没有那样讲,我是偷偷跟你们讲,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证入无生法忍,所以忍辱仙人,他不是那时候忍,是已经证悟无生法忍。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