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4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4

成观法师讲解

散乱心是波浪形的,这样还不够;「寻」差不多是波动,「伺」的波动就小,「定」就是一点点波,定也不是没有动,没有动就死掉了。再讲这一句话,你如果坚执悋惜不舍,你依于六识,你的心起一个「觉」或是「观」,也就是「寻」或「伺」,然后缘取尘境;缘取尘境以后,你赋予它一个「性」,就是你分别赋予它一个「性」,但你却把它认为是你所了知性;因为那个物体的「性」,不是它本来有的,所以是你给它的。我们所谓的「性」是什么?就是性质,或是功能、价值,这三个都有。我们把一样东西,我们认知它的性质,事实上不是这样,不是我们认知它的性质,那个性质好像它本来有的,不是。而我们攫取、分别、然后赋予它性质,然后再说它有这样的性质,所以这是一个「栽脏」的动作。它本来没有这个性质,我们给它一个性质以后,然后又说「这是它本来的性质」,这是「栽脏」的;是自己分别以后,栽脏给它,说它有这样的「性」。这个也是「外太空」来的资讯。「所了知性」,你看你的「分别觉观所了知性」,本来是了知这个「性」是外物之性,可是我们众生心颠倒,本来是外面的,反过来认为说:「这是我的心性,我心里面起这样的性质。」执外性以为自性,所以「了知性必为心者」。这个「性」就是根尘和合的性,是你的心性的话,你觉得为什么能够分别了知外物之性,那就是因为我的心,我的心能够起这样的作用;你如果认为那就是你的心的话,佛就说:「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你这个心,应该能够离开一切,应该能够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而别有独立完全自性。意思是什么?你的心如果有自性的话,佛说你如果这个心能够分别外物的性——色、香、味、触等等,你这个心确实能够分别,不应该说只有在有外物、你在分别外物的时候,那个心才有用,才有性质、才有作用,而是应该没有外物在外面互相作用的时候,你这个心也是会有作用的,它有保持它作用的自性。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心是根尘和合,会产生心识相状,那个是根尘和合之性,所以那个是因缘和合的性,不是心本来的自性;如果心是本来自性的话,应该是离于因缘和合、根尘和合应该有它的自性,这样懂吧!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有爱心的话,不一定说他有一个能爱的对象,他真正产生对他的爱意,表达他的爱心,这个才说他真正有爱心,这个爱并不一定说是男女的爱。而是他即使没有对象的时候,他心里面也是充满着慈爱。如果必须要有一个对象,才能说他是有爱心的人,这个爱心就不是真正的爱心,这是依于对象所起的分别的心。佛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你那个心的自性如果是本来就有自性,不一定要有外尘,你跟它交接的时候产生作用、分别觉观那个时候才说「我有心」,而且甚至于你如果真正能够观心,能够觉知你自心的话,不应该是跟外物根尘并接产生作用才觉知自己有心、才觉知自己的心,而是即使它静静的时候,你也能够觉知它的自性,这个才是真正你的心。如果必须依靠外物产生,那只是一种作用而已;你的心的作用,而不是心的本体。你是要觉知你的心的本体的性质,而不是要觉知心跟外物交接产生作用的那个作用,那个称为你的心的用。现在你要知道你心的体,而不是要觉知你心的用,因为用有千般,而且有实有虚,有实在的、有虚妄的,但它的本体一定是真,所以你要觉知它的本体,而不是要觉知它的作用。所以应该离诸一切色、香、味、触,「别」就是「独立」,它有一个独立完全的自性,这样是你的心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如汝今者」,就好像你当前(现在)你在听我说法,「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这个是因为能听的心,此能听之心,则因所听的声而有分别之性。佛就把这个道理说绝了,不是你去听人家唱歌或是什么,而你即使听我说法、听佛说法,这还是因为外尘的声音而产生分别的作用,更何况是听世间的一切音声等等,所以连这个都是因为外尘所产生的作用,还不是本心本体,你所见到的这个能够听闻的,还是外尘的关系;即使那个外尘是佛的音声,也还是外尘,而不是你的本体。外尘就是佛音,你听了佛音而产生分别,这样也是因为对外尘的分别作用,所以是「心用」而不是「心体」。「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纵使你灭掉前五识的见、闻、觉、知,见是眼,闻是耳,觉是鼻、舌、身,所以是前五识。知是意识、意根,意识以及它的「同时意识」,「内守幽闲」。非常寂静的境界叫「幽闲」。「幽」就是幽静,「闲」就是闲暇,闲暇就无事,无事就是没有尘影生起,没有扰攘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很深的禅坐的境界,所以必须有这样的体验和知识才能了解。这是小乘的修法,小乘人或是甚至有些外道也是这样,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把它压服了;压服了以后,然后「内守幽闲」,心里面守着一片幽闲;因为压服了以后,就不再起现行的功用;不再起现行了,所以心中就很闲暇,不忙碌了。「幽」就是幽静、幽深、闲暇那种境界,这就是「小乘沈空」的境界。「小乘沈空」就是在那个「定」中一片空寂的境界,沈在里面,守着那一片沈寂幽闲的心境。纵使你可以用你的定力而压服一切前五识的见闻觉、以及第六意识的知,跟它的「同时意识」,而令心就不太有大的动向而内守幽闲,不缘外五尘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使是这样,这种境界仍然是「法尘分别影事」,意识或是「定中独头」对法尘所作的分别尘影之事。你修习禅定,心已经寂止下来,前五根五识对于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已经不攀缘了,所以这个尘的缘就断掉了,你这个心就寂止了;寂止以后,就没有攀缘的动作,所以心寂止以后,就没有前尘;但是这个时候,意识还是在动作的,意识就会起法尘。这个时候,你认为你的这个眼耳鼻舌身对于五尘,这些都已经过去了,都没有了,一切都很寂静了。佛说:「这种寂静的状态,还是意识所起的法尘分别影事。」虽然是静,但静也是一种动,静是没有动作的动,很厉害,佛法是这样讲的。无声也是一种声,无声之声,所以无声不是就完全没有声,而是无声之声,所以无尘还是尘,无尘是没有五尘,但是有法尘;你认为五尘不动了,事实上是法尘在动。你是在用意识分别心,去分别前五尘没有动;因为你看它没有动,那是一种影事,没有动的影事,厉害。这个就是「定中独头意识」去分别心中一片寂静之相认为它是寂静,事实上它不是真正的寂静,它还是一种分别,只是这种分别比较微细,凡夫不了,以为它就是静,事实上没有静。话说回来了,二乘人认为得涅槃;以佛来看,他所谓的涅槃非涅槃。自己以为是涅槃,因为见一切都寂灭,这个一切寂灭非寂灭。如果这样说,如果一切真的都寂灭了,那么他就连寂灭的想法也不会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寂灭。如果你觉得「我寂灭、我涅槃」,那就不是真正的、完完全全的涅槃,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你还有涅槃这一念,还有涅槃这个想,还有涅槃这个受,你受涅槃;还有涅槃这个入,你入涅槃,所以没有真正入涅槃;寂灭也是一样。再往前推,比较低层次的,你觉得你心很平静、很静,一切都很寂止、幽闲,认为前五识都不现形了,不动了,事实上你认为是完全的寂静了,可是那个还是你的法尘的分别影事,「独头意识」的法尘,不是「现行意识」,是「定中独头意识」。我们平常生活是「现行意识」或是「五俱意识」,对现前的五尘起作用,那个时候要分别,还需要意识,这个意识叫「五俱意识」;跟前五识俱起的意识,叫「五俱意识」,也叫「现行意识」。如果你前五识都不动了,还是有分别的作用,那个分别作用就是法尘的分别作用,是「定中独头意识」所起的作用。什么叫「定中独头」?定中因为前五识不起现行,意识因为独立作业。怎么独立作业?自己制造现前境界,然后再自己攀缘,自己再分别它。自己制造,自己发售,内销的,自己是厂商,也是客户;自己制造,卖给自己,这叫「独头意识作用」,而且它一切都自己包办了。纵使你在定中你的前五识见闻觉知,乃至第六意识都不起现行了,你的心很安静,你认为你看到自己自心的本体,因为一切虚妄的外相都寂灭了,所以你以为你就回到你自心的本体,看到自心的本体。佛说事实上不对,你还没看到你自心本体,你那个时候你第六意识,你的「独头意识」还制造很多的法尘让自己来消受,所以你看到的还不是自心的本体,还是自心的「独头意识」所起的作用,分别自己制造的一些尘埃,六尘的那个作用。所以还是看到自心的妄相,不是真相本体,还是妄相,所以叫「分别影事」。为什么是影事?因为它不是实在的,好像影子一样。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这里就讲得清楚了,「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敕」就是强迫、命令、教敕,我并不是强迫要求你一定要执你刚才所讲的缘尘分别之心不是你的心,因为你看到的,其实是看到你心的妄相,不是妄心,是不一样;事实上是没有妄心的,妄心是简单、方便说,是心的妄相,你所看到的是心的妄相,是因为缘尘而分别的作用,妄相。我也不是强迫你一定要说那个不是你的心,你如果一定要执着那个就是你的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我们退一步讲,但是你在心中好好微细揣摩、推敲一下(不过你如果在你的心中微细的去揣摩、推敲,揣摩下面这件事),「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如果你这个心是离开现前的六尘,离于前尘(就是前五尘),还能够有能分别之体性,「即真汝心」,那就是你的真心。心向外物攀缘(reach out),一定要回来,缘了为什么?缘了为了取,缘取,回馈(feed back),其实这个就是心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interreaction),事实上说是相互作用,还是方便说;其实都是心自己一厢情愿,缘→取,说心被物污染都没有那回事,是自己染污自己的心。这个相互的作用,事实上是单一的作用,一厢情愿作用,我们方便说是相互作用。心因为攀取外物的关系,所以产生了一些分别的作用,这样就有分别作用。佛就是说,那个分别作用不是你的心性,也不是你心的性质或是真正的东西,它只是心的功能而已,不是本体,你要追寻的不是这个东西(心的作用),而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要独立,不受任何外物的影响,或是影响任何外物;这样情况下,那是你的本心,你的真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反过来说,假如你这个心,因为这样与外物交接的关系,所以你看到它的作用功能,因此你看到说是你的心,事实上是你的心能,而不是你的心体。反过来说,如果你这个心在没有外物交接的情况下,你所看到的就没有自体,就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那个是怎么回事?不是说你这个心真正没有自体,而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它的作用,所以你认为它没有体性。你所看到还是表面上,你看到有相互交接作用的时候,你认为有体;你看到因为没有前尘存在的关系,没有交接作用,所以你就认为你的心无体。你的心如果是离外尘而这个心就无体的话,这个还是表示你的那个前尘的分别影事;也就是现在没有影事可以分别,然后你看到没有体。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就尘影,「尘影」是不能够常住不变的。「若变灭时,」这个心所托的尘影若变灭时,这个心就变成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的意思。这个外尘不是常住不变的,现在外尘现前你就有作用,外尘如果已灭掉了以后,这个心就没有作用,你就认为这个心好像什么都没有,像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的意思,没有东西一样。如果是真的这样子的话,有外境就有心,没有外境就没有心,可是外境会灭,外境灭了你的心也灭了。「则汝法身同于断灭。」这样的话,你的法身(你的真心)就会随着外尘而断灭。「同于」就是跟着的意思,跟着断灭。如果是这样的话,「其谁修证无生法忍」?谁能修证无生法忍、无上菩提?所以不应当说心是依靠尘的生灭而有无。如果没有外尘,你就没有心了,必须要依外尘而存在;没有外尘,你的心就不存在了,那怎么样修证无生法忍?为什么?无生法忍是见一切法无生,不但是尘无生,一切心相也是无生的,那么谁来修证这个无生法忍,因为无心怎么修证?意思是这样。「龟毛兔角」,就表示没那么回事。「子虚乌有」的典故,司马相如是汉朝的大赋家,他写了一首《子虚赋》,其实是是讲道理、讲预言的。这里说,有一位很有道德的人叫「子虚」,还有一个叫「乌有」,后人叫「子虚乌有」。有关「龟毛兔角」,在《楞伽经》里面讲的有一点点不一样,有一点辩证,说龟无毛,既然龟无毛还讲龟毛,多此一举的意思。兔无角而言兔无角,所以也是多此一举;既然龟无毛就不要再讲龟无毛,既然知道兔无角就不要再讲兔无角了,更何况再讲龟毛、兔角?就是妄上加妄。龟毛就是讲妄上加妄,不只是妄而已;兔无角,兔本来就无角,你为什么要想到兔无角,还要把它讲出来,所以是妄上加妄,然后还想兔角,就再加妄,就三层的妄。

[注释]

[「执恡」:「恡」,同悋,悋惜,不肯舍之义。]我们说一个人很吝啬,就是有东西不肯给人家,给人家就是舍,不肯舍就是悋。

[「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分别」,即六识之作用。「觉」,粗心之缘虑,]攀缘跟思虑,攀缘是往外,思虑是在内,所以是两件事。所以佛法很微妙,微妙得了不得,要有相当的智慧,才能看这部经。这很无可奈何,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想要求智慧;可是没有智慧,连这部经也看不懂,那不是完蛋了,死定了。粗心的缘虑[称为觉。「观」,细心之静住,称为观。]坐在那边两个眼睛看,讲个笑话「双眼亮晶晶,身体病得不得了」,观就是这意思。[「觉观」,又译为「寻伺」。]玄奘大师译为「寻伺」以后,后来人都管它叫「寻伺」。[觉与观换言之,即是心之粗与细的动相(行相)。「所了知性」,所能了别觉知之性。此句言,彼由六识之分别而起之觉观,所能了别觉知之性。]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离」,即于根境不和合时,亦即六尘不现前之时。「色香味触」,以此四尘代表六尘,声尘与法尘亦包括在其中。「事业」,业即作业、造作之义。诸尘之事业即为诸尘于心中投射其影像,令心攀缘、执取、分别见闻觉知、而起爱憎等等,皆称为此心依于诸尘所造作之事业。「全性」,独立完全之自性。此句义言,如果此心是真心的话,则此心应该即使在不依六尘造诸见闻觉知分别爱憎等事业的时候,依然有自己独立完全的自性,而不是说一定要有六尘现前,它才能显现其自性,若无六尘现前,它便没有自性可得,这样一来,它的自性就完全在于六尘,依六尘的有无而存殁,因此,它的自性便根本就是依尘而起的依他起性,且既是依尘而有无,它的自性也变成是尘性,而非自心本具、昂然独立之性。]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灭」,离灭(由远离而息灭),或压伏。「见闻觉知」,指前五识及第六识之同时意识,简言之,即一般之前六识:「见」指眼识,「闻」指耳、鼻二识,「觉」,指身识,「知」,指舌、意二识。「幽闲」,寂静之相。此言,纵使你因离去或压伏了六尘于心所起的六识见、闻、觉、知等作用,令不起现行,而达到一种寂静的境界,于是你便在自心中守着这一片寂静之境,而以为你是守着自心的法性。]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犹」,仍然。「影事」,尘影之事。承前,这种寂静之境,仍然不是你的真心之本相,仍然是定中之第六意识依于寂静的法尘,所作的分别之尘影之事。]依于寂静的法尘,这个是重要的。寂静的法尘,你可以这样看,看电影一直都有影像、有声音,它若忽然都没有动,寂静了,什么形相都没有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不是也是一个画面?对,就是这个意思。你「内守幽闲」寂静之相,也是内心的一个心相;那个心相当然是自心分别所起,所以还是一种分别,是你自心分别的东西,而不是你的心性。你把你所作的分别而得到那个结果,强迫中奖,当作是心本身的性,不是,还是你分别的性。[因为依佛法,寂静也是一种尘,称为「静尘」:有声音的尘叫声尘,而与之相反,无声音的也是一种尘,叫静尘。又,静尘不只是指没有「音声相」,乃至没有「动相」的也叫静尘。]有声音叫「声尘」,没有声音是静的,是「静尘」;没有声音叫「静尘」。动的时候叫「动尘」,不动的时候叫「静尘」,所以静有两个意思,声音跟动作。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