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2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2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无生法忍,它是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得成于忍就称为无生法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不见有少法生灭,会于本心的不生不灭,因此就能够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达于首楞严,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就到首楞严的道路,因为不生不灭才能究竟坚固,有生灭就不坚固,有生灭就是不坚法,不生不灭才是究竟坚固,所以才能不动,所谓不动是什么?不动就是不生不灭,顺便透露一下,那个不动明王的不动就是不生不灭。

世尊开示阿难及大众要令他们入无生不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这个师子座是一个象征,因为佛坐在讲座上,坐师子吼。为什么师子吼?因为佛所说的法是大法,声音很大,象征象师子一样,狮子一吼,所有的百兽都吓坏了,腿都软,要跑也没力气,等着狮子去抓。同样佛一说法,他那个法的震折力很大象师子一样,百兽之王一吼,一切的邪魔外道全部都震折了、降伏了,所以叫师子吼。有意思的是老虎跟狮子是可以相比并的,它们抓动物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老虎称为大猫,所以它抓动物之前也都是在草丛里面,跟猫一样,到了草丛的尽头,已经不能再躲了、再假装了,然后就忽然就冲出去,动物就措手不及,跑也跑不过它,就被逮住了。狮子就不一样,老虎的狩猎是很有技巧、有谋略的,偷偷摸摸的,有一点诈,兵不厌诈。但是狮子就不一样,狮子要看到有动物在那边,它就吼一声,动物就吓破胆了,它就冲过去就逮住了,也不是拼命的冲。经里面讲只要被狮子相中的动物是绝对跑不掉的,老虎跑的快,也有谋略可是常常饿肚子。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摩顶是安慰他惊怖,收惊,给他收惊,因为他听了如来的无上甚深法吓坏了,就安慰安慰,免惊。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诸法所生就是从诸法生出来的东西,这个都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凡圣正报的因果、世界是依报、依报的世界,最大的世界就是佛世界,这个世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最小的到微尘,都是因心成体。都是因为这个真如本心而成其体性,也就是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是凡夫还是圣人,所有的一切因果所成的,全都是心所造成的,全都是因为有心,所以才有体。譬如圣人得一切智,那一切智在哪里?在心体上。众生造了业到了六道,譬如到了畜生道,畜生道的八识心也是在心里面,那个业也是在心里面,所以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这是山河大地,一切世界中的山河大地等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甚至于象草木树叶、丝缕,诘其根元,诘就是究诘,就追问,追问它的根源咸有体性,都有体性,都有所依的心为它的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说虚空是空的,但虚空有没有名?有名,空就是它的名。如果说虚空就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那就错了,因为至少它有个名,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就连名都没有,那就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从逻辑学来看,什么叫名?因明学看名是为了指称,为什么要一个名字?譬如某甲叫阿猫,因为要指称出来阿猫或阿花,这就指称。譬如这是花,花是一个名字,为了指出来而且称呼它,以后讲到花就知道指这种东西,所以名是为了指称用。虚空就是那个东西给它一个名字,一定有一个东西,所以有名一定有物,虚空是不是一个物,虚空虽然是没有东西,可是眼睛可以看得到吧,看到空空如也的东西,就叫虚空。所以虚空虽然没有一个可触摸的实体,但是它是眼可以见的,瑜伽师地论一开始就叙述色法、心法,色法里面十一种,又分有色无色,这种虚空是属于有见无对的法,有见就是你可以看得见,无对就是没有质碍,无质碍的叫无对。跟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它是无对的,跟我们的心所法是一样,你用心眼可以看得到,但它是无对的,没有质碍。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这个名就是刚才讲的名,貌就是有见无对的相貌,不可触摸,不可取的这种貌貌就是形相。何况清净、妙净明心,何况是本自清净、妙净、妙明的心;性一切心,这个不是中文,这个是梵文,这个性是及物动词,令一切有性的意思。令...有性,赋予...有性,赋予一切有性的心,所以性一切是形容心,性一切之心,这个如果不学英文实在没办法懂,因这是西方语言。更何况能赋予一切法有性的心,而自无体,自己怎么会没有体呢?因为一切法是由于心而有体,而这个心因为能够赋予一切法有个体性,自己怎么会没有体性,所以自己一定有体性。如果它自己没有体性,那么它所赋予他人的也是不会有体性的,既然它能赋予它物有体性,自己也是一定有体性的,是这样的反证,结论是故当知此心有体。

这个是大乘佛法里面第一个重要的原理,大乘最高深的佛法里面,真心有体。大乘一切菩萨,乃至于佛,要知、要见、要证、要入的都是真心之体,这个真心之体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体,你入了真如本体就成佛了,这是一等重要的。你要入真如本体之前,你要先知道这个真心是有体,有体才能进得去,没体的话你进去干什么?进去空空如也,那你还不能成佛。你要进入本体之后证得如来藏,证得如来藏就是有东西,不是空空如也的,为什么?具一切如来性德。什么叫真如本心?具一切如来性德,如来证入了如来性德的如来藏,所以成为佛如来了,是不是一等重要的?这个虽然是才开始而已,就已经揭示了最重要的原则、原理。在第九节真心有体上面可以画三个星星,特别重要,回去要睡觉之前先念三遍再睡,开大智慧。

[注释]

[「无生法忍」:「忍」,忍可于心而不动。此忍是一种极高之智慧成就之相。小乘修四谛之三十二缘观,成就八忍八智(八忍: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八智: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合在一起称为十六心。[大乘则有两种三忍:一、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二、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又有五忍: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及十忍: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有这么多种忍,其实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此中之无生法忍,为以智证知一切法皆悉不生不灭,而于十法界中如实知见三界内之六凡法界、及三界外之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其一一法,皆当体如如,无有少法可得,]《金刚经》讲「如如不动」,第一个「如」是内法如,第二个是外法如,所以称为「如如」。什么是「如」?第一个意思是平等,第二个意思是一相;因为平等,所以一相。一相,所以无二,无二法门都是指这个。什么是「当体法如」?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所现,当体都是如。就好像水中的有波浪、有泡沫,水中的波浪是生灭的,可它的成份水,波的本体是水;泡沫更加是生灭的,可它成为泡沫的体也是水。表示生灭就是因缘所起的幻相,是有种种相,但是它的本体都是真如,所以才说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什么?都是真如本体,如来体入真如本体,见一切法都跟他的真如本体是一样的,所以无有少法可得,这是一点。另外一点,譬如以功德来讲,一切功德本自具足,没有所谓真正的得到,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不是本无今有,本无今有就是得,就像本来没钱我去打工赚钱,现在赚到了钱,得了嘛,有所得,政府就要扣你所得税;因为无所得所以也没有人能扣你所得税。修行很好,即使得了无上菩提也是免税的。[如是如实知见,而得成于忍,于是法中安忍不动,称为悟入无生法忍。]悟入无生法忍是什么?自心所证一切是无有生灭,可以放眼看去,表面上都有生灭,可是实在是无生灭,「性」跟「相」好像有点冲突。但「相」是幻,「性」是真的,住于这个真相不动,而能够忍受这个幻化,叫作「无生法忍」。忍受这个幻化实在是没有的,看还是有,但实在是没有,能够忍受这个,所以不动;不动当下就离苦了,不动就无苦。菩萨的解脱就是不解而解,无脱而脱;因为本不生灭故,所以这是究竟的了脱。如果有生有死,有解有脱的话,那永远脱不完,即使你入了涅槃还是没脱,为什么?因为你没脱那个涅槃,还是有余依涅槃,还是有变异生死。所以那个生死,二死未断,分段生死跟变异生死,他是了脱了分段生死没错,但变异生死还是没有脱。顺便讲到,现在人常常喊了生脱死,那事实上不是究竟的法,这个是比较高的究竟的法、了义的法,是不解而解,无脱而脱。《圆觉经》讲:是故菩萨修行不为法缚,不求法脱;不受法缚,所以究竟见了无缚无脱。当然这种境界是菩萨修行的境界,一般人还是有缚有脱,还是求解脱。佛的法就是这样,一层一层脱,脱到后来没得脱,脱光了,所以无缚无脱;如果已经脱光了,你还脱就连皮也扒下来了。「如是如实知见,而得成于忍,于是法中安忍不动,称为悟入无生法忍。」

[「师子座」:「师子」,即狮子。]「师」与「狮」是同音通假。[这是如来说法之座,此座并非画或雕刻了狮子之像,也不是以一头真的狮子为座,而是譬喻之词,比喻如来说法无所畏,且如来所说法,一切邪魔外道皆悉恐惧慑伏,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镇恐惊伏,吓得脚都软了,无法动弹。]同样的,佛一说法,一切邪魔外道,全都吓得不能再发声了,都臣伏了,心悦诚服。

[摩阿难顶」:如来摩顶有三义:一、授记;二、安慰;三、加持。在此属于后二义。]安慰他、加持他,[因为阿难闻妄识非心,以为自己变成无心之人,吓坏了,所以如来摩顶安慰他。又,本经亦属密部所摄,]在大藏经里面归为密部,这个《楞严经》是属于杂密,不是纯密。[故亦有加持之义。]密教讲「加持」,显教讲「加被」。加持是把你持起来,佛力加持挺你,加被是盖下来,意思差不多,会有这样差别。我喜欢加持,这样会越抬越高,除非如来手抬很高,气功吸上来,慢慢往上吸,这样也不错,加被就是被下来。「加持」有两个意思,「加」是如来加,「持」是行者持,所以如来加我以善法,行者持之于心,叫「加持」。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刚刚我所说的,如来又加又持。这个「持」,譬如由佛力所持,由力所持,往上抬护住这个「持」。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诸法之所以生起者,为唯一真心之所现,非有别物。]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切凡圣正报之因与果,依报之大如一佛世界,小如一微尘,皆是因此真如本心,而得成其体性。]

[「草叶缕结」:「缕」,丝、线。「结」,草木成实(所结果实)。此谓:即使一草、一叶、一丝、一小果实。]

[「诘其根元」:「诘」,究,深究,推究。「元」,源。推究其根源。]

[「咸」:皆。]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名貌」,名称及相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性一切心」,「性」字在此为]及物[动词,义为赋与体性;此言,能令一切法得其体性的心。全句之义为:更何况本自清净、妙净妙明之心,能赋与一切法以体性之真心,自己本身会没有体性吗?简言之,此真心既能赋与他物体性,自己怎会没有体性?]所以一定有体性。

[义贯]

[「尔时世尊」即将「开示阿难及诸」与会「大众,欲令」其「心」皆悟「入无生法忍」。于是世尊便「于师子座」上「摩阿难」之「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一切「诸法」之「所」从「生」者,乃由「唯心所现」,依心而起:「一切」凡圣正报之染净「因果」,以及依报,其大者如一佛「世界」、小如一「微尘」,皆是「因」此真如本「心」而得「成」其「体」性,「阿难,若诸世界」中「一切所有」山河大地等无情器世间,「其中乃至」一「草」一「叶」一「缕」一「结」等森罗之万象,究「诘其根元,咸」各「有体性,纵令虚空」,即使空无,「亦有」其「名」称相「貌」,更「何况」本自「清净、妙净」妙「明」之「心」,能将体「性」赋与「一切」万物之「心」,反「而自」身会「无体」性?]

[诠论]

[这一段经文显示「真心有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它也廓清了一般很普遍的误解:以为心既无形无相,便是什么都没有。]心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你们有没有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King Lear)?有一天,李尔王想把自己的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他最喜欢第三个小女儿,他最疼爱的。他先问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你认为寡人怎么样?你有什么跟我说的吗?」大女儿跟二女儿都称赞,奉迎拍马。最后问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老幺),也希望得到很高的赞扬,因为这个是她最疼的,更应该赞扬父亲才对。小女儿很直,我觉得有点笨,她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因为她看不惯两个姐姐吹拍,她知道她们的心不是很向着她父亲。她父亲就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闇合的佛法,意思不一样:「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既然是没有东西,它就不会生出任何东西。你既然对我的称赞是「什么都没有」,我也不会给你任何的东西,分割国土的时候就一点财产也没有给这个女儿,老糊涂了。如果自心无体的话,因无体,果一定无体;因心,它赋给其他的东西有某种体性。如果这个心本身是无体性的话,它所赋予的当然也是无体性。这是我用「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套用一下。因为心是无相,大家都这么说,事实上心是无相吗?就看你讲什么心!心所有法是有相的,不是无相;八识心也都是有相的,只有真如本心是无相的。但真如本心是无相,能生一切相,一切相心、心所有法全都由它而生。心既然无形无相,便什么都没有,那就错了。从《楞严经》、唯识学来看,心不是无相,妄心不是无相,真心不是无体。妄心有相,但是无真体;真心无相,但是有真体。我们为什么会生死痛苦?都是因为这个相,我们都是在相上受苦,因为我们见相、贪相、着相,所以相上受苦;我们如果能够离相、不着相、不贪相,就不受苦了。可是我们见相、贪相、着相,但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见相、贪相、着相,我们见相不见性。所以我们心中只有相,只有一切相,依着这些相而转。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