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0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0
成观法师讲解
上一节就在讲,这一切海水的潮汛,都是很多很多业力所组成的,但是它是伏在底层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能量、力量,是无可抗拒的,是任何东西没有办法把它改变方向的,以及改变速度,那同样的,众生本识业力里面就有那个随眠种子,它就跟这个潮汛一样,是一种巨大的推动的力量,那么它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说的流注生灭,或是流注生住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是巨大的力量,业力的力量,我们众生就是被这个业力的力量所推动,那么这个业力的力量的本源是什么?那就是这些随眠,随眠种子,但是你看不到,而这只有佛世尊的究竟智慧之眼才能够看得到,如来才能够如实知见,众生连听都没听过,所以这个强大的暗中的力量呢,流注生灭不断,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
[其体相幽微难知,故称为随眠。]这[随眠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
[1.六随眠——即六根本烦恼种子:贪、瞋、无明、]「无明」就是痴,[慢、疑、恶见之种子。]
[2.七随眠——即上之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再开为:欲贪与有贪,成为七随眠,七种烦恼种子。]
[3.十随眠——再就七随眠中之恶见随眠开为五见,成为十随眠十烦恼种子。]
[五见为:①身见、②边执见亦即二边之见,也就是趋于两端的极端之见,例如断见—常见、]断见是边见,常见是另外一边的边见,[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等,都叫作边执见或边见、]执一边之见叫边见,执一端之见叫边见。[③邪见、④见取见、第一个见字是指邪见或妄见。此义为:对于种种邪见而认为是正确的见解,称为见取见、]这样子很抽象,举一个你就懂了,譬如说把双修当作是可以证佛道的必要手段,这就是见取见,这种邪见叫做见取见,把淫怒痴当作是戒定慧这个也是见取见,还有简单一点的,说,现在很多人说,成佛不需要出家,那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多半都是在家人提出来的,在家人说,在家人照样可以成佛,不需要出家,这个就跟佛法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在家你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我不要讲别的了,你光是你在家你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你一定要说话,而且一定要说废话,你一天到晚讲很多的废话,乃至于,不只是说你必须跟人家讲废话,甚至于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个习气的关系,你一天到晚就想讲废话,讲一些我所谓的没有营养的话,或大家所谓的没有营养的话,所谓的绮语,乃至于讲一些世俗的种种的这些活动的事,废话,乃至于最普遍,男人见了男人就谈女人,女人见了女人就谈男人,这些都是染污的,可是你又非说不可,那你不说呢?你碰到一起,大家都说,你不说,那就觉得你是怪人,除非你真的有那个胆,你就我独来独往,你就说我独来独往,但是你如果说跟大家都要一起哥儿们的话,那你就得这样,甚至于,我老实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在教书的时候,有一些男老师,年轻的,碰在一起,聚在一起,几个人都是谈女孩子,然后又评头论足,谈这个女老师怎么样,那个女老师怎么样等等,乃至于讲一些八卦,是很无聊,可是,除非你不想跟他们混在一起,你要跟他们混在一起,你就要讲这些东西。乃至于社会上人讲些什么,男人就讲些酒色财气,女人哪,就讲化妆品,男朋友,带小孩,你儿子,我女儿这样子,就讲这些,你一醒来你就不断地讲了很多的废话,这不说别的,出家就有好处,一起来就有不讲话的自由,乃至于有不能讲话的责任,一直到做完早课,都不能讲话,都是禁语,应该是这样子,因为禁语的关系,心不动,因为讲话的关系,气就动,言语是气相,风相,所以气动,气动心动,这是孟子这样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怎么养,那就是主要不要心动,不要气动,气动心就动,真的是这样子,没错。那个《四十二章经》里面讲,众生的心里面有心有心气,心风,所以众生如果念动的时候,就鼓动心风,心风、心气就会带动你的身语二业。顺便讲一下,因为是有为法,你那个念一动的时候,然后怎么样令那个念去带动你的身跟语,去造作呢?那就是心念推动那个气,气会令一切动,因为风的相是动相,所以一切会动的东西都有风,包括众生的意业、身业、语业,都是因为有风、有气,因为你气通了手才会动,你若气不通的话,那就麻痹,要不然就中风,中风事实上是没风,没风就不能动了,就叫中风,事实上是没风,所以风是一切动力之源,有情、无情皆悉如是。那当然了,从哪个风的因为会动,还是以最究竟来讲,就是由于心风推动,心力产生心风,心风推动物质的风,哪个心风是无形的,不是四大那个风,所以奥妙。所以我们众生就是有这些业力,聚集在我们心中,所以产生种种的动力。那这个邪见很邪的一个就是见取见,见取见就说,你在第一个见的上面写一个邪,邪见所取之见,邪见所取之恶见叫做见取见,用邪见然后取恶见,认为那个是对的,所以把种种的歪理当正理,那个就叫做见取见。[⑤戒禁取见,]简单讲就戒禁取,那什么叫戒禁取呢?第一个[戒指佛戒;禁]就是佛戒所禁。譬如说佛戒杀,所以杀是佛所戒禁的,戒而且禁的,绝对不可以,而你却妄取,你却认为说我杀生我就是度他,我一边杀我一边念一个咒,就把它度了,这个叫妄取的见,妄取之邪见、或是恶见,或者这样讲,众生是苦,那我看他活得很苦嘛,所以我就把它杀了,令他早点解脱,为什么?它堕畜生道很苦嘛,我怜悯它,所以我把它杀了,杀了当然就把它烹了、煮了吃了,吃的时候我一边吃一边念往生咒,就度它了嘛。这叫做佛所禁戒而你却妄取这种邪见,叫做戒禁取见。见取见跟戒禁取见到底哪一个比较坏,就不知道,都很坏就是了,所以一切学佛人都不应该有这样子的恶见,这样子就变成有十随眠。我现在恢复当老师的时候赶进度了。六SM:贪、嗔、痴、慢、疑、恶见;接着七SM:就是把第一个贪字分为欲贪(就是欲界贪,贪着五欲六尘)、色贪(就是色界贪,贪着色界的禅定,禅定乐也会贪)、嗔、痴、慢、疑、恶见;然后什么是十SM:把这个恶见打开来,这算是一个档案夹打开成五个,展开来就五个,欲贪、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总共十个,这个就称为十随眠。[禁指禁止或禁制。取,采取或实行之义。此义为:对于佛戒中所禁止的事,佛弟子若加以实行,且认为是对的,这种见解便称为戒禁取见。]
[4.九十八随眠]十随眠下面就是九十八随眠,欲界就是小乘以及通教的菩萨所修,欲界见苦谛多断的惑总共10使。这里的烦恼把它称为使,它可以使役我们去做事情,驱使我们去做事,10使。见苦谛就是证到了、开悟了,见到苦谛的时候会断10使,见到集谛的时候断7使,见灭谛的时候断7使,见道谛的时候断8使,加起来是32使,所以欲界所断见四谛道断的烦恼这个有32使。色界里面见到苦谛断9使,见集谛断6使,见灭谛断6使,见道谛断7使,总共28使,那么这是色界。无色界也是一样,乘2就是56使。欲界断32使,色界断28使,无色界断28使,这个都是修四圣谛,见苦、集、灭、道以后断这个有88使,然后再加上10使,10随眠,所以总共随眠有98使,98随眠。所以我们的烦恼多的跟头发一样。所以我必须要把它写得清楚一点,大家容易了解。我们众生的业识深心之中,这潜藏了无量的结使、种子,驱动、推动、带动我们的业行,我们众生的业识深心之中,这业识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潜藏了无量的结使,结,打结了,打不开的结,而且它有很强的驱使我们的力量,就好像海流的潮流一样,这些烦恼种子会驱动(推动、带动)了我们所有的业行,所以我们众生「有意」、「无意」的业行,我们众生造业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可是不管有意,无意都是无明,都是无明业力推动,这个就是随眠,随眠的力量。众生造业无形的推手,这是我给随眠的一个定义,无形的推手。所以这个随眠很有意思,你去想一想,我们心中有一个睡着的人,这个睡着的人在带着我们醒的人,在带领我们醒的人去做事,你看这太有趣了。你要注意,这个随眠不管是大乘、小乘,小乘的《大毗婆沙论》它100卷,相对于大乘的《瑜伽师地论》也是100卷,讲所有的烦恼种子习气的时候最后都是一样,都是随眠,这个是顶点,是最高峰的,所有讲烦恼最专业的,就是随眠这两个字。所以这个随眠就变成所有的烦恼的这个最高峰的一种阐释,它不只是烦恼,而且是代表了众生的所有的业力之源,我们所谓的无明种子,在我们心中藏着。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随眠,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糊里糊涂的造业呢?因为我们心中有糊里糊涂的种子,好像睡着的那个种子是睡着了,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糊里糊涂造业,就好像我们早上醒来,眼睛没有睁开跑到浴室里面刷牙,眼睛都没有睁开,但是却知道刷牙,刷牙也不会刷到鼻子,也不会刷到下巴。看139页:
[4.九十八随眠——又称九十八使,即俱舍宗所立三界见、思二惑之总数。其中见]道[所断惑有八十八随眠八十八使,修]道[所断惑]见道是指初果,须陀洹果,须陀洹以上的二、三、四果都叫做修道位,二、三、四都是修道位,然后修道位第四个完成的时候,就是阿罗汉果,只是阿罗汉果称为证道位,所以二、三、四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向的时候,还算是修道位,等证到阿罗汉的时候称为证道位,这个修道位所断的惑,[有十随眠十使,共九十八使。这九十八使为以十随眠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配于三界五部而成。]这五部是什么呢?五部我刚刚讲说,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苦、集、灭、道这就是四部了,再加这个修所断惑,所以总共是五部,见道有四部,修道有一部,总共是五部。最后我讲一句话,这是顾立达讲的话,但是也是真实语,众生心中虽有如是众多「无形」不可见、不可觉知的随眠结使,难知、难断,但是依佛法就有两种力量可以修断证悟,一、显教,显教来讲就是从相解、性修、定慧伏息、照破。二、密教,就是你显教修的通达以后,然后达到绝顶了以后,这是以究竟来讲,你依次第的修,接着修,由显而密,修密教的时候就接上了,接轨了,以后以如来的加持力,三密相应,速得超越、顿断,最后难断的都要用密法来断,为什么?就好像那譬如你那个卖猪肉的、卖牛肉的,他要砍肉,但是骨头还容易砍,胫就不容易砍,所以他要砍那个胫的时候就要很利很尖的那个尖刀,而且一定要切在那个胫上才能够弄得断,你那么大的砍不断,砍都砍的骨头,骨头砍碎了胫还是没断,所以那个胫是最难断的,那就是什么,就是随眠,随眠种子,所以无明烦恼最难断,因为无明,众生不明不白那怎么去断它,所以依经教来说,如果不是如来威神之力,谁能够究竟了知而且解这一切烦恼、这么深沉的随眠烦恼种子的性相,没有人知道,了知都不知道了,那如何去修证这个,把它伏止,最后是转变,伏止以后用如来密法的力量把它转了,真正的转了。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转识为智,转染为净,所以到最后密法,就是跟我们显教所说的那个目标,是没有讲任何方法,那密教就讲方法,怎么去转它。所以什么转染为净,在显教里面也就只是这一句话而已,没有方法,就一个目标了,就是给你一个希望了,这就指出来说学佛是干什么,就是最后所谓的转识为智,转染为净,转凡为圣。那怎么能转?不是你能转,如来威神之力以及如来不可思议三密加持,不可思议的如来的法的力量,在转,而不是你能转,你我具缚凡夫能转什么。所以显密性相都一定要完全去修它。所以一切法,开始的时候,知解、修证、伏止、或是伏断,伏止了以后,最后就是转变,所以一转那凡夫就成佛了,那你如果把凡夫都断掉的话,那也没得成佛了,只是转那个染相转掉,证入真如,那就是转,所以转凡为圣。所以以大乘的精神来看,凡夫性里面有真如性,不是真正都灭掉,灭掉的只是表面的烦恼性,表面的那些烦恼相,所以它的本体是不能灭掉的,你灭掉连真如也灭掉了,谁成佛。所以所谓的灭只是方便说,度小乘人,或是度没有根器的人,根器小的人,然后他着相嘛,就觉得人生好苦好苦,要断烦恼,可是事实上你是止息烦恼,不是断烦恼,烦恼不能断,真正烦恼断了,心就断了,因为谁在烦恼,心在烦恼,所以你只是让心的表面那些波浪给停止而已,但是心本身不断,你的心断了,那也没有人修菩提了,你心断了,一切就成断灭了。
[五部之义为:初果修四谛观行时,于欲界及色无色界之见苦所断惑、见集所断惑、见灭所断惑、见道所断惑以上为见所断四部,以及修所断惑修所断一部,合称五部;换言之,亦即初果五部之修断。详见俱舍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
[如无常等性:这是继续发挥前说:为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呢?在此更举例而证:例如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一样,非一非异:]
[1.非异——若说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是异,则行等诸法就不应是无常性;然而行等诸法实是生灭无常,故行等诸法与无常等性并非异。]
[2.非一——若说无常等性与行等诸法是一,则无常就不应是彼行等诸法的共相。然而无常等性却是行等诸法的共相,而与诸法各别的自相不同,所以说无常性与行等诸法非一。]
[故成唯识论云:云何圆成实与依他起二性非异非一?]这圆成实与依他起,这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有一点好像抽象的味道,圆成实性简单讲就是真谛了,依他起性简单讲就是俗谛,圆成实是一种圣性,证道的圣性,依他起性是因缘性,所以圆成实跟依他起不是一个,也不是不一个,非一非异,[譬如彼无常、无我等性:若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则应彼行等法非为无常等性;若言二者不异,则此无常性应非为彼行等诸法之共相。由斯譬喻而显示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一非异。诸法与法性,于道理上必应然,以胜义谛与世俗谛是相待而有的缘故]所以圆成实跟依他起是相待而有,因为有依他起,所以会有圆成实,它是相待而有,所以真谛跟俗谛也是一样,相待而有,有真谛就有俗谛,有俗谛就有真谛,不会说有真谛而没有俗谛,[—俗谛待真谛而有其体,真谛待俗谛而显其用。]
[非不见此彼:此,指圆成实。彼,指依他起。此意谓:并非没有证得圆成实性,而能真正证见依他起性。]也就是说,这跟我们一般了解的是相反的,就说我们好像以为说应该是,好像依他起性是底层次,这样应该先证到依他起性,以为低层次的证了以后,再去证圆成实,不是,反过来,先证到圆成实以后,才能够证到依他起性,[这是在说明证见依他起性的次第是:必须先以无漏圣慧证见了圆成实性,然后才能了达依他起性。]所以是倒过来的,[然而,在此之前,若尚未了达遍计所执性空,也还不能如实知见依他起性。]所以这三个性,遍计、依他、圆成实的证悟的次第是什么?第一个是遍计、第二个是圆成实、第三个是依他起,[所以综而言之,要证见依他起性,第一,即须先了达遍计所执性空,然后才能证圆成实性之根本智。最后再以此真如的根本智,起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性。]这讲一下,又有点复杂了,画一下你就容易了。这三个性的次第是:1.了「遍计性」空→2.证入圆成实性→3.得根本智(真如根本智)→4.(依这个根本智)起后得智→5.(依这个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得到后得智,最后依这个后得智才了达依他起性。那什么是依他起性呢?为什么它是最后呢?因为依他起性是一切因缘所生法性,包括世间出世间,自生他生一切众生全都是依他起性,最后证得,等到证到这个就是正遍知觉了。[此为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境界。]所以这个不是随便吹牛的,这个是入地觉得初地以上大菩萨修的,我们现在比量知道这个意思了,但是你能够真正证到了,那你就是初地的大菩萨了,初地大菩萨是什么样的大菩萨你知道吗?就像龙树菩萨,他是示现的,他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什么境界呢?见百亿佛,游百亿世界,起百亿化身。所以现在的人动不动说大不说小,说他初地、二地、三地,乱地一起,那你看看他见百亿佛,百佛都见不了,百佛、亿佛见不了,百佛是佛的真身,不是你自己观想的,这个是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的境界。[故成唯识论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并不是说你没有证到这个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反而言之,你如果要证到依他起性,必须要先证这个圆成实,[且若未了达计所执性空,即不能如实知一切法乃依他有之性故。故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这是五地菩萨所证得真如了,因为从入地以上的菩萨入初地就见真如了,见真如就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是似曾相见,似曾相识,六祖大师或禅宗所说的见性是简单讲,见真如本性,这个见还在前面加一个亲见,亲见真如本性。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其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乃如幻事等,离于有无:幻非有体,托缘妄现。]讲到这个「如幻」,延长时间就是为了讲这个「如幻」。最近有人来见我,他之前就有联络过,说他到一个道场去,他师父教他说,这一切也都如幻,什么如幻呢?家庭如幻、老公如幻、老婆如幻、儿女如幻、事业如幻,最后搞得怎么样呢?搞得他觉得一切都如幻,所以这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他就变成,好多年了就很消极,而且意志很消沉,就没劲。然后一心懒散,什么也都不想管、不想理,儿子长大了,学业都还好,而且毕业,婚姻他也不想去管它,可是孩子他总是孩子嘛,年轻人对于婚姻也需要一些智商嘛,但是没有人谈,也没有人给意见,所以老妈也不管,老爸也不管,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所以就这样子蹉跎,一年过一年,现在都快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婚,有时候他去交女朋友,后来也就没什么结果,然后相亲也拿不定主意,老妈也都没有什么意见,如幻嘛,可是他虽然觉得如幻,因为师父这样教嘛,可是他心里却很急,他急这个儿子岁数这么大了,快进入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所以他来跟我讲。然后他听我讲《楞严经》里面讲到这个如幻,观世音菩萨修如幻三昧,那我解释什么叫如幻呢?如幻非幻,为什么如幻非幻呢?所以这个就没有懂得,讲的人没有懂得这遍计所执跟依他起性,当然也更加不懂得什么是圆成实了,其实也不懂这文字了,什么是如幻,既然是如幻就不是幻,因为它是如幻而已,他只是像幻,但是它实在不是真正的幻,所谓人生如幻,只是如幻而已,但不是真正的幻,譬如说,这个如就是像的意思,说,唉你好像我儿子,可是你好像我儿子,你不是我儿子嘛,因为你不是我儿子,所以才说你好像我儿子,说:你好像我妈妈,可是你一定不是我妈妈嘛,如果你是我妈妈,就不会说你好像我妈妈,所以如子、如母、如父那都是如,就是像而已,所以老公可以如幻,可是他毕竟不是幻,人生可以是如幻,但是毕竟不是幻,为什么?因为人生里面有生老病死,人生里面会有肚子饿,肚子饿的时候幻不幻?肚子饿的时候那个一点都不幻,你一定要吃饱了才能说如幻,你没吃饱的时候它就很真实,你老公在的时候你可以说老公如幻,可是你老公去包二奶的时候就不如幻了,你老公如果有外遇的时候就一点也不如幻了,你老公如果不满意你要跟你离婚的时候,那一点也不如幻了,那就是很真实了,是人生的一大考验,一大痛苦,儿子活得好好的可以如幻,儿子死掉了你还如幻,或者儿子得重病快死掉了,你能不能如幻,不会如幻嘛,那生病如不如幻,病好了可以如幻,生病之前可以如幻,可是正在生病的时候绝对不幻,所以只是如幻而已,它不是幻。那为什么讲如幻呢?这个是佛的大智慧,所谓的如幻是什么,如幻是一种观,如幻观,简称为幻观,所以它一种观想法,这观想法是什么呢?观想法就是佛的智慧所产生的一种观法,这些观法是为了要度众生的一切的贪爱、愚痴、烦恼等等。如幻观也是观法的一种,是佛的大智慧产生的一种法门,为了要令众生度脱、解决问题,度脱什么问题?度脱贪爱,最重要是贪爱执取,这样子的问题,所以跟你讲如幻你就不贪爱了,然后不贪爱、也不瞋恨,就不爱不憎,心得平等,就得解脱了。你如果度了贪爱,但是没有度了瞋恨,那你也是被瞋心所绑,所以还是没有度脱,所以这个如幻观是要观一切如幻,那一切如幻你就不为一切所束缚。所以是度脱以及解决众生的问题的,度脱解决众生的最究竟的是生死问题,其次就是现世的种种世间的问题以及修行的问题,修行就是出世间嘛。世间什么问题?世间就是生活的问题了,生活有什么问题?生老病,乃至于教育,求知识,修行等等,这些都是生命的问题,你不要说学佛,你这些都不要了,没有办法的,所以要搞清楚了,你不要越学越迷糊。所以解决世间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修行的问题,就是出世间的问题。佛说这些法而不说令你增加困扰、困惑,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不会学佛的人越学问题越多,本来的问题没解决,结果又增加了很多的困扰,很多的问题。还把身边的问题放下不管,那就变成什么?变成鸵鸟一样了,把头埋在里面,变成佛家鸵鸟了,把头埋在沙里面,装没有敌人。鸵鸟是这样子的,它逃避敌人的方式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面,乌龟就是把头装在里面嘛,这个还是比较实用一点。
所以什么叫观呢?佛的观或是观想,观想法就是想象,是用来转变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是很难改变的,所以用那个观想法来改变你、转变你,所以是改变你的思维、想法、思想、意见、观念、思维模式、意业的习气、现行的心态、习惯、人格、业力。佛所创造的观想法,是佛法最独特、最特殊,而且是最大的贡献,其他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外道法都没有,所以它用来做什么?用来改变你的想法、思想、意见、观念、思维模式、意业习气、现行的心态、习惯、人格、业力结构。所以你这整个改变了,你的人格转变了,这就是熏转你的人格,用观想法熏转你的人格,最后人格转变了,业力结构转变了,所以你就完全不是不一样一个人,脱胎换骨。所以如来的一切法,尤其是观想法,简单讲是反向操作。众生就顺生死流嘛,以十二因缘,逆生死流,观想法就是逆生死流的一种观法,所以不是顺着世间人的妄想而去想,而是逆着世间人的妄想,然后去把它转变,所以是反世间反思维的方向跟方法,还有规则去破斥它,他破它。最简单最简单来讲,什么是观想法呢?一切观想法,就是一种想法,一种相反世间法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呢?是一种想象的法,为什么是想象的法呢?因为现在是用比量的,比量顺于真理,离染的想法,是一种清净的想象。因为清净的境界我们还不能到达,我们只能用想象,所以用清净的想象的法,把它那个清净的想法把它放在心里面,用这个清净的想法把我们心中的污染的想法把它盖过去,那如果盖久了以后,就把那个污染的想法给压下去了,压久了它就不能呼吸了,到后来瘫久了就断气了嘛,就死掉了嘛。所以那个妄想就断了,妄想断真心显现,这等于是一种里应外合。看这里,这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我们的妄想,这个是如来所教的观想法,然后这个观想法压下去,压久了就把下面的转变了,压久了,伏息了,转变了这个就灭了,消灭了,然后如来的观想法跟我们的本心的真如法相合、相应,这叫做证,这两个相合,就印嘛,印证就是这样子,所以观想法的作用是这样子。所以观想法是一种想象的法,这个想象不是乱想那种想象,是依如来的净法去揣摩、思维它的相叫做想象,用比量的去想。你那个比量想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还不是...。所以观想是比量的,不是现量的,比量的思维如来的净法,或是净理,所以它还不是如来的净法、净理本身,他已经是通过你的思维去想象。换句话讲,这个观想法本身呢?还不是真的,如来的法是真的,但是你所想象的、观想的,那个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就好像你观想的净土不是真正的净土,只是你观想的而已,同样的你做那个如幻观,如幻也不是真的,那只是你想的,什么时候那个如幻观能够成就呢?如幻观成就的时候呢?那你至少是五地以上的菩萨了,如幻你可以变化了,一切皆悉如幻,因为如幻那就好像大幻师,这个佛法里面称为大幻师,你就变化一切法,地、水、火、风你都可以变化。你达到圆成实性,而且达到依他起性,也就是成所作智了,依他起性就是成所作智,就可以成一切所作,所以一切如幻变化都可以变化,那个真正的如幻。那我们现在讲的如幻,那都是假的如幻,那只是文字的如幻,想象的如幻。所以这个时候讲的老公如幻,一点都不如幻,一点也不幻。为什么?因为他天天都躺在你旁边嘛,那个具体的,那是很实在的,他打鼾的时候你还是会醒来,那个如幻不如幻?一点都不如幻。所以那个都是只是这样想而已,而且既然讲如幻,他就本体非幻,你只是把它想作如幻,为什么要把它想作如幻呢?为了解脱自心对它的贪着,而作如是观,为什么要修如幻观?为了要解脱自心对它的贪着,而作如是观。所以你说老公如幻,要不然你试试看,你打他一个巴掌看会怎么样?你打他一个巴掌,你如果像六祖大师一样,人家砍他一刀,挥刀如影,如幻那,因为六祖大师已经到达那个境界,已经令身如幻,所以砍是挥刀如影。要不然你拿起菜刀试试看,你观身如幻,那你砍一刀看看,看看会不会流血,你如果砍一刀如果没事,不过那个一定是一个金属的刀,那如果流血什么都没有,而且要从中间过,那就是你如幻观成就了。你一砍下去,不痛不痒,挥刀如影,那就对了,那如果不说的话,那就骗人。那只是一种想法而已,是不是观想就不知道了。所以如幻观,最重要如幻观是一种观,观是要依止而起,依定而起,所以你要在定中作观,不是你在一边打妄想,观想,老公如幻,儿子如幻,这样才能真正修如幻观。你是在定中修如幻观,修一切皆悉如幻,那你观一切眷属,你虽然这样观,但是它不会变成一个物,除非如我所说,除非你已经如了五地、六地,乃至七、八、九地,你手一挥,那个就好像跟神话里面一样,不会的,人生是很具体、很实在的。所以学佛不要学糊涂了,学佛要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智明,解决越来越的问题,越来越明智,越清楚,越来越没有挂碍,越欢喜,这才对。越学越是苦恼,干脆不要学算了,不要学还好一点,如果是那样,我的主张是你不要学好了,何苦吗?人生已经够苦了,结果你把佛法搞进来,还冤枉了佛法,令人家起毁谤说,你怎么越学越笨了、越执着了,而且越不快乐呢?那学干什么?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