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1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122页,还没有讲以前,请大家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上次讲到122页的第一段完,接着讲下一个:顺便提到,上次说这个英文字exploit,翻成中文最好的就是剥削,这个强的民族、国家剥削弱小的民族,强的人剥削弱的人,这世间就是这样子,弱肉强食,视为当然,因为什么?大家都肯定了,适者生存,不适者就应当被淘汰,应该被淘汰。

[二取习气俱:成唯识论解释二取习气说:]还没有讲这个先讲一下,这个是非常非常专业高级的《唯识学》,很深,而且有点复杂,我会试者尽量让大家懂,那你如果不能很懂的话,那你把这个下载下来对着经文多看几次,因为这一段实在是很深,「成唯识论解释二取习气说:」[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种俱,]「俱」的意思就是「业种」、「二取种」都在一起,都有,「俱」就是都有,称为俱,也就是俱是代表有「业种」、也有「二取种」这两个种,[是疏、亲缘,]「疏」就是疏缘,下面那个缘移上来,疏缘,亲缘,[互相助义。]也就是「业种」跟「二取种」一个是疏缘,上面对上面,也就是「业种」是疏缘,然后下面这个亲缘对「二取种」,「二取种」是亲缘,亲缘是什么?就是生果的那个缘,疏缘跟亲缘是指生果,也就是生出果报,什么东西能生出果报呢?业种能生出果报,但是它是生果的疏缘,二取种也能够生出果报,可是它却是生果报的亲缘,亲缘就是比较近,亲跟疏,疏就是比较远嘛,亲就是比较近,「互相助义」的意思是说,在两个种会相辅相成,互相帮助,[业招生显,]「招」的意思是招感,我们这个佛法就是讲众生的业力、习气、果报,其实有一个环节,一个核心,那个核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招感,我们为什么会有果报呢?就是感得的,感是什么呢?感就是它有一种力量,吸引的意思,就好像磁铁,能够吸铁,磁铁能够吸铁,所以磁石吸铁一样,所以业能够招感那个果报,所以我们讲有缘的人在一起,为什么在一起?因为业力相引,相吸引,所以不可思议,在这么几十亿人,或是,如果是在台北的话,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你怎么会偏偏碰到某一个人,你不一定要同一个地方上学,或是工作等等,你在高铁就碰到或是在街甬就碰到,就在一起了,成为同性朋友或是异性朋友等等的,所以这个很不可思议,那这是我们眼睛看得到的,它会业力相吸引,就是招感,所以你那个八识田里面有那个缘的种子,所以它会吸引,所以你喜欢、不喜欢一个人,或是想不想跟他在一起,那都是这个招感的力量,由不得你,乃至于你要,你诞生在哪一个家庭里面,你会跟那两个人做父女、子女,这个都是业力相引,所以这是互相的共业,所以这个没有办法用话讲得清楚的,所以没有学佛的人,就不能够了解这种业力招感的这种道理,乃至于就会说,我们常常听到,子女会指控,指控父母说: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吗?或者是你怎么把我生那么丑?或是为什么把我生得这么身体不好?那都是不懂得,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我又没有叫你把我生下来嘛,好像很有道理,这句话常常听到,那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不能信佛、不能信因果的人,就这样,所以不是父母愿意把你生下来,是你自己跑进来的,你闯了很多关才闯进去的,所以就是这个招感,所以我解释这个「业招生」,业种能够招感生,「生」就是生死,业招感生死,「显」是明显,这个字句太简洁了,明显,因为业种能够招感生死的力量比较显著,[故颂先说。]虽然有两个,一个是业种,一个二取种,为什么不先说二取种,而说业种呢?这句话是解释这个了,为什么呢?既然二取种是亲缘嘛,应该是亲因缘先说,再说疏因缘,那为什么倒过来说呢?就是说跟我们众生更加这个影响厉害的就是这个业种,它能够招感生死,那这对我们来讲是更重要了,所以先说。因为我们众生生死事大,其他都还其次。接着下面就解释上面这一段文了,那你看,颂文里面「二取习气俱」,你如果不依《成唯识论》这一段话来解释的话,没有办法把这五个字解释清楚,而《成唯识论》这一段话是什么?是截取十大论师的精华,解释这一句话的精华,把它整理出来变成这样子,所以我们就是解释《唯识三十论颂》,就都在秘密地引用《成唯识论》,是为什么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清楚,所以玄奘大师跟他的弟子们,著成了这个,撮取十大论师的精华,然后把它糅合在一起,变成《成唯识论》,然后,最后就是功德无量,我就有的用,那你们就能对《唯识三十论颂》得到最权威的解释,最权威而且正确的解释,我也不用打破脑筋自己去想,想但是想错了,更何况我是慈恩宗的传人,所以玄奘大师也是本宗的祖师,所以我用他的绝对是没错的,他老人家一定会很高兴,说,孺子可教也,你看看他那个「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所以我现在讲一个,你不要见怪,你听我讲《唯识三十论颂》就是我这个已经有具体的,一千多年来的传承,现在在我身上,然后你就听法相宗的传法,传人来为你解释法相宗甚深微妙的法,其乐何极?多么快乐啊。[此段论文说:二取共有四种四对:]

[1.相取、见取——]什么是「相取」?就是[所取之相,]叫做相取,那什么是「见取」?[与能取之见。]什么是相取?就是贪相、取相,这个简单一句话讲,就是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贪相、取相,为什么会有生死,生死在三界,贪着三界,所以在三界生死,贪相、取相,所以在一切相中生死,但是相不会令你生死,是因为你自己贪,才会有生死,如果你自己不贪相,取相的话,相它自为相,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中性的,它也没有染污清净,所以所谓不垢不净。譬如说,这个代表花吧,可是花它是中性的,但是你如果贪爱它,它就变成,对你来讲就不是中性的了,所谓的花不迷人人自迷,所以花没有过,乃至于说女色,色不迷人人自迷,女色,如果你不去贪女色的话,女色是不会令你颠倒的,她跟花一样嘛,她美她的,她丑她的,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自己贪爱,那好像酒一样嘛,酒很多嘛,但是我不去喝它,酒的世界跟我没有交集、没有关系,它不会影响我,一样的意思。然后你要贪着女色,或是对女色起反作用,然后变成憎恶,然后就说:女人是祸水,那事实上女人不是非祸水、非不祸水,就看你心贪不贪,贪而不着的时候就称她为祸水。伊索寓言的那只狐狸,酸葡萄,那你不贪的话都是中性的,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就是中性的,那你以法性,顺着法性,合理取之,他不会有问题,但是你如果以自己妄想分别而别生贪爱的话,那色、声、香、味、触、法每一样东西都会变成你的障碍,都会变成你的染污,但是你如果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跟你擦身而过,对你没有影响,甚至于你看都没有看到,所以你自心不生分别。我跟你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我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同班女同学,她常常坐在我旁边,那我们就聊天,等到大一上学期过去以后,大家才跟我讲说,常常就用异色的眼光看我,还有我们去露营,露营的时候,我们两个就很自然,就聊了通宵,你知道吗?然后大家都以为我们怎么样,大一都快过去了,大家才跟我讲说,某某人是班花,我说谁是班花,说就是跟你聊天的那个,我说:奇怪我怎么都没有感觉呢?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她很漂亮啊,那我跟她聊天,我就好像对男生聊天一样,我这个人太奇怪了。所以我跟你讲,色、声、香、味、触、法你如果自己心不动,不生心的话,擦身而过你没有感觉,就是这样。那如果说我一直都觉得她是班花,她是这么样的大美女的话,那我跟她聊天就不会那么自然了,这样讲来讲去就变成一个笨人一样,好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糟蹋了嘛不是。那顺便讲一下,我前一阵子要找一些照片,要出版东西,然后就翻翻,其中有一张二十多年前,到那个垦丁公园去,不是玩了,因为顺便看一看,我本来就不是喜欢玩的人,然后就看到其中有一个皈依弟子,她现在五十几岁了,那时候三十几岁,我一看那个照片,我说:哎呦,这某人原来是个美女,我为什么都没有发现呢?可是她现在都已经五十多岁,当然就没有那么美了嘛,可是那时候,这个真的是个美人,可是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她是美人,奇怪,所以我这个眼睛有问题。往下看,所以这个相取就是贪相、取相,所以叫做相取。那什么叫「见取」?因为贪见、取见,所以称为见取,这个还不是很清楚,我再解释更清楚一点,这个贪见把它展开来讲,贪能见、所见,然后取见就取能见、所见,所以叫做见取。然后再更进一步说,贪能见之心,这能见指能见之心,所见就是所见之相,贪所见之相,这叫贪见,贪见就是贪能见之心,贪所见之相,那取见呢?就把这个贪字换成取字就好了,取见就是取能见之心,取所见之相,所以这叫见取。那我们讲简单一点,你好记,什么叫做相取、见取?就换一种说法,贪心、贪相,取心、取相,就叫做见取,因为见取就不外贪跟取,贪取什么呢?贪取心跟相。这很抽象,那我讲让你明白,一个男孩子,还是讲这个是最耸动的,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那也就说,他心中产生爱心,我恋爱了,fall in love,这个词很有意思,掉到爱里面去叫恋爱,掉到爱里面去就是爬不出来了嘛,就这么简单嘛,因为是个陷阱嘛。一个男生爱上一个女生,爱上的时候呢,你看看,你当然知道那个是男生,那个是女生了,这个男生爱上那个女生的时候,为什么打两个箭头,因为爱,一个出去了要把它拉回来,要怎么样?要吃进来,这个就是爱心,爱应该的爱对方,这就是爱那个相,但是你要晓得,这也唯有我研究过心理学,然后再研究《唯识学》,所以懂得这个,那你就很懂,你产生爱以后,是爱对方这个相,可是,一般的众生都不是这样子,他本来是爱的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到后来,他那个爱会发酵,会演变,到后来不是爱那个对象,不是爱那个人,而是爱自己心中那个爱,他觉得I in love,然后心里面充满了爱的光辉,他就自己很感动,所以到后来不是爱那个对象,不是爱那个人,是爱自己自心那个能爱的心,你去回想看看是不是这样子,都是这样子,众生都是自欺欺人,说我好爱你,我好爱你,其实到后来,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到后来越来越,爱对方的那个心越来越少,是爱那个自心中能爱的心,那个等到结婚的时候,那个演变成80%,这个变成20%,然后再过两年,这个变成2%,那个变成98%,这个只是一个能爱之心,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只爱自己能爱之心,不是真正的爱对方,所以也不是很注重对方的感觉,她的感觉,她的需要,她的喜乐,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能爱的心,所以你就只会要求对方说,不体贴我,都没有为我想,就是这样子,所以到后来怎么呢?到后来变成一种自爱,自己爱自己,而且那个所谓的爱心是自爱的投射,所以人心就是这么恐怖,所以这个爱为什么能够转变,能够变成没有,由这么狂热的爱情,然后很快种种因缘就变成没有,的原因是不是真正在爱对方,所以也不能够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乃至于舍生命为她,那开玩笑,没有这种事,所以都是自己爱自己,然后要求对方爱自己,而且要求对方爱我多于我爱她,你知道为什么?成本会计,借方贷方,这样不只收支要平衡,还要有一点入超才行,结余,所以你一定要爱我比我爱你多一些才行,这才够本,那为什么?都是因为基于自爱,起先认识的时候,两情相悦,那个时候是爱情的黄金时代,然后接着就变成黄铜时代,然后就变成白铁时代,然后就变成石器时代,那时候就可以随便丢了嘛。法合,这就是相取,你见相爱这个相,这个见就是能见,能见也就是能爱,所见就是所爱,但是还是以能见为主,也就是自我中心,所以贪相、取相——相取,贪见、取见——见取。所以见取、相取,这么深的,我画两个名画就清楚了。

[2.名取、色取——五取蕴中的色蕴之取称为色取;受想行识四蕴之取,称为名取。]什么叫「五取蕴」呢?因为众生会贪取,取就是贪取,贪取五蕴,《唯识学》为了让这个名相更确实,所以把一般讲的蕴称为取蕴,为什么称为取蕴?因为这五个蕴,各个蕴如果没有众生取它的话,它不能成为蕴,因为众生取它,所以才成为蕴,所以蕴在《唯识学》称为取蕴,所以取蕴的意思就是蕴,只不过让它更加特定,它的意思更加明显、更加特定,这取蕴这个名词解释了、显示了蕴是怎么来的,蕴是由取而来的,蕴由众生取它而来,所以才称为取蕴,如果众生不取,不贪取这个蕴的话,这个蕴就不生,就没有取蕴可得,也没有蕴可得,所以称为取蕴。那因为这蕴有五个,所以称为五取蕴,那为什么有五取蕴?因为众生贪取五蕴,所以称为五取蕴,就反过来了,这是解释五取蕴,最前面三个字。「五取蕴中的色蕴」那色蕴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可以加一个取字,色取蕴,所以色取蕴就是色蕴,所以「色蕴之取称为色取」,所以色蕴——色取蕴,色取蕴就是色蕴,也可以称为色取,这三个都是一样的意思,那有什么差别呢?这个色蕴只是表示那个色:地、水、火、风,色,这色是地、水、火、风,色蕴着重那个蕴字,而这个蕴是什么蕴?是色的蕴,所以称为色蕴,那色取蕴呢?等于是着重这个取字,这个蕴是怎么来的,是取而来的,都是取什么呢?取色蕴,因为众生贪取色蕴,所以称为色取蕴,所以点出来让你知道,这个受蕴的来源或是出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取,所以众生因为贪色,贪地、水、火、风,贪色身,贪自内色身,以及外色身,外色身就是山河大地,所以就成就了色取蕴,色取蕴简称色蕴,全文讲是色取蕴,最技术性的说法,最专业的说法是色取蕴,简称色蕴,再简称色取,所以色取蕴,就是色蕴,就是色取,全文是色取蕴,也就是色蕴。接着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把它归纳一下,简单的就是身心,身就是色,心就是受、想、行、识,为什么把心广说成受、想、行、识呢?休息。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