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9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顺便再讲一次,这个《唯识三十论颂》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精要,所以你如果懂得这一部经的话,那《瑜伽师地论》重要的大旨就了解了,当然这个不能取代《瑜伽师地论》了,你如果要精益求精就继续升造,研读《瑜伽师地论》,但是如果没有研究过这一部,而直接就研究《瑜伽师地论》的话,能够了解无有是处,能够了解《瑜伽师地论》,如果不研究这一部唯识三十论,而直接就研究,这一部就根本没有研究过,然后就直接研究《瑜伽师地论》,而能够了解《瑜伽师地论》,无有是处,那你要晓得,这个玄奘大师他到西天去取经,所求得的就是《唯识学》,最主要的就是《唯识学》,然后成就最大的一个,除了翻译所有《唯识学》的东西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著了这一部《成唯识论》,那《成唯识论》就是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论》的,这个《成唯识论》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成就是建立,就是建立唯识论,就是建立唯识学这一套理论,这一套义谛,所以《成唯识论》是这个意思,这个论如果翻译成英文,就应该是Thesis,他成立这个理论,这个道理,这个成就是建立了,建立唯识这个道理,那就是《成唯识论》,这样子,那这个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著作了,也就是《唯识学》的最具体的权威了,这原因就是说,因为《唯识三十论颂》有十大论师解释,但是《瑜伽师地论》没有任何人解释,因为太大了。接着看121页,所以你在看这些的时候,你跟我们前面所研究的《百法明门论》一比就差很多,这个就比较专业,在《唯识学》上就比较专业的多,很多很专业的都出来。

[习气:]我在这里再讲一下,比较好接,[成唯识论云:此虽才起,]这个业虽然才刚刚起来,[无间即灭,]在无间的刹那之间就马上就灭去了,也就是一刹那间就灭去了,[无义能招当异熟果,]所以照道理来讲,是没有办法招感当来,这个当来跟将来不一样,将来只是未来世而已,但是当来一定是未来世,而且一定会发生的,就是当来,未来世就是it well happen,但是当来呢?It is bound to happen, 是一定,当然这个一定是未来的,还有未来,而且是决定的意思,这个有微细的差别,那些当然也只有听我讲,才会知道,那我也是忽然想起来要解释,讲了这么久没有解释过这个,所以招当异熟果,就是当来的异熟果,所以将来会有这样的异熟果,异熟果就是果报了,会招感将来会成熟的果报,而且是一定会的,这果报因为有因必有果,当就是必有的意思,[而熏本识,起自功能,]而起自己本身的那个自果的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就以这一个能够反熏本识而起自果功能的,把它说成习气,那什么叫习气?简单一句话就是这样,它会反熏本识的这种叫做习气,习气有反熏本识的这种作用,那如果不会反熏本识的就不能称为习气,因为它这个业起来就没有了,那如果能够反熏本识,那才能称为习气。[是业气分]这个习气是业的气分,业的气分,举一个例子讲,什么叫气分,比如这个花,你看这里,这个花叫米花,这个花是香的,所以它有香气,那这个还不明显,譬如说我这个香,涂香,这个很香了,这是很贵的香,然后这个香,如果你放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面,那个盒子整个都会有香气,那个盒子就被这个香气所熏,虽然不一定要烧,不一定要烧的,因为只是那个东西放在那里,它就会有那个香气,那个叫做熏,这就称为熏了,因为它的那个气分发散出来,然后充斥了周遭的环境,令它也有感染它的那种味道,感染它的那个气分,所以叫做熏,那就好像你在衣服里面放了樟脑丸,那一打开就全都是樟脑丸的味道,衣服穿着身上,蟑螂也不会来,因为衣服都有熏了樟脑丸的气分,这叫熏,可是你看那个衣服,你闻有那个樟脑的味道,都是你能不能看到樟脑丸的踪迹,不可以,那我相信你拿去化学分析,恐怕也很难分析出里面有樟脑丸的那个分子,或是离子,大概也很难,因为看不到它的踪迹,形象,可是它确实有。还有再举一个例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解释习气说,就好像泡菜坛子,你在那个罐子里面装泡菜,或是腌菜,然后你把那个泡菜或是腌菜吃光了以后,然后把水也倒光,可是那个坛子久久那个气分,不能散掉,还是有那个味道,那个气分就染了那个罐子,所以你接近臭的东西,那个臭的东西会染了你的身心,你接近香的,那个香的会染了你的身心,那这个染那,因为那个气分一直散发出来,就把它称为熏或是熏染,所以佛法的熏染是这个意思,不一定把它用火烧,才叫做熏,可是熏染了以后有那个味道,但是你看不到它的踪迹,所以熏染的相不可得,然后被熏染的那个动作不可得,熏染的结果那个相也不可得,那这个《楞伽经》里面讲叫不思议熏,你没法思议的,它就,你把这个东西放在这个烟上熏,熏久了它就会有那个味道,不思议薰,不思议它就熏了,然后接着你闻一闻,它就味道就变了,它本来不是那个味道,就变成那个味道,这个叫做不思议变,思议有不思议薰,有不思议变,所以一切的习气,业力都是这样,不思议薰,不思议变,众生的善心、恶心都是由于接近善法、恶法,造善业、恶业而不思议薰,令这个心不思议变,所以多熏染法,就不思议薰就变成染心,就堕三界恶道,那如果多亲近善法,就把这个心转变,不思议薰,转变成清净的,就进入贤圣的境界,那为什么这样子,没有办法说,就是不思议薰,你只要是清净的,有清净分的,一熏它就变成清净的,那么能够熏的这种动作就是习气,有那个气分,因为我现在是给你做准备,而且这个等于是性相二宗,这个交集了,就是性相融通,你要这样性相融通,你才看《楞伽经》看得懂,所以我为你做准备,我将来讲《楞伽经》。业气分,即此功能说为习气,习气简单一句话就能够熏本识的,能够薰习本识的称为习气,那什么习气,我再把它讲清楚一点,业习的气分,那什么叫习?习的意思就是不断地作,所以我们叫练习嘛,所以一直练习,一直练习,乃至于你任何动作你一直做的话,一直习,那习以后就变成惯,习惯是这样来的,一直做很多变成习,变成惯了,那就不用再想了,习的时候要想的,要想要怎么做,怎么做,到后来就不用想了。举一个例子来讲嘛,譬如说抽烟的人,开始的时候,开始学抽烟,把一支烟怎么刁在嘴上,然后怎么点,点了以后就要怎么吸,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得到一个善知识教我怎么抽烟,而且我是大根器,一学就会,所以我学抽烟从来没有呛到过,那个善知识很行,他说:你这样点着以后,然后吐一点点气,哎呀,不要教了,反正就说你就吸进去以后,怎么点,怎么吸,可是开始的时候,就会要想怎么样照那个善知识教的规则去做,那就不会呛到,如果你没有照那个规则来,就会呛到,那个抽烟会呛到就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教,我那个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教我,糟糕,所以这个习就是一直练习嘛,那你开始抽烟、抽烟练习,到后来呢,这个老烟枪了,抽的时候他根本没有觉得自己在抽烟,他想抽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点上去,就吸,就这样子,然后这样抽烟的时候,我那个好老师教我说,用嘴巴出来,也可以用鼻子出来,然后出来也可以吐烟圈,教我怎么吐烟圈,然后有时候,你可以吐一半吸一半,这样子的,吸一半的烟进去,所以你不能说交友不慎,因缘如是,你想躲都躲不掉,但那时没有觉得,你知道吗?直到后来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个就是我的恶友。那现在讲习就是一直练习嘛,那三字经里面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习相近是什么?就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习,开始学习的时候,大家大概都差不多了,一开始的时候,那个点差不多,可是因为你那个习有善、有恶,开始的时候,习是相近,可是学了之后,这个性就变成相远了,就越来越远,学好的就越来越好,学坏的就越来越坏,然后在中间就相差很远,就性相远,你们会背这几句话,但是意思懂吗?大概现在才真正的懂,所以那个习相近那个习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不断地反复地做,不断、反复地做叫做习,那业习也是一样,这个业一直不断反复地做,就变成你的习惯了,所以称为业习,业习它就有一个力,有一个什么力量?因为惯力嘛,惯性定律,你自然就有那个惯性定律,会推动你走,你不想走都不行了,所以你抽烟抽惯了,你不抽都不行,然后打牌打惯了,你不想打都不行,三缺一你就去了,为什么?那时候觉得不忍心嘛,三缺一不好意思,我是不会打牌的,这是因为我妈最厌恶赌博,所以我早早就发心我绝对不学赌博,小时候赌圆牌那不算,圆牌跟弹珠不算,真正的大人的那赌博我看都不看,就不想看,也不要看,因为我看,我想就会学会,学会就会想玩,所以我母亲一来她最憎恶两种,第一个喝酒,第二个赌博,因为我有一个哥哥爱喝酒,有一个哥哥爱赌博,我们都文武双全了,所以我就发愿不要让我母亲伤心,这两件事情我都避免做,事实上我是很能喝酒,在那个没有出家的时候,但是我就不喝,为什么能喝酒,因为这个有家学渊源,我们那个家族都会喝酒,或者是都爱喝酒,应该这么说,酒量不见得很好,但是都嗜酒,除了我爸爸,我爸爸是喝一点点,这样子,下班以后喝一点点,然后有几分酒力就讲故事给孩子听,而且他修养很好,也不会闹酒,他喝完酒就是讲故事,因为他也是蛮有学问的,好读书,但他平常是很静默的人,很寡言的人,喝了酒他就想讲故事,那我那个哥哥就不行,我那个哥哥喝了酒就装酒疯一样的,老要吵闹,打人什么的,很糟糕,酒品,也不能算品了,无品的了。所以我说:什么叫孝顺呢?孝顺就是说,我不认为我自己孝顺,我只是说要令我父母欢喜这样子的,也是孝顺以《孝经》来讲,太了不起,太伟大了,你若完全做到,就变成完人了,变圣人了,所以我妈不喜欢的我尽量不做,我也尽量做一些我妈妈欢喜的,乃至于我到了十八岁以后,还学会了撒娇,因为看你个老莱子,老莱子这个愚亲,我就也学会了撒娇,就是只是令她欢喜,这样子而已。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简」就简别,为了要区别「曾业」跟「现业」,[故名习气。]所以称为习气,意思就是说,要分别习气,「曾业」跟「现业」是不同的,这样子的话,[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看下面解释,[此意谓:]上面那一段的意思为,[这业虽然一现起,就在无间的刹那没有间断的下一刹那之中灭去了;]譬如说我们造了一个业,这个业一造了以后呢,它在下一刹那,就灭去了,这个业只是那么一刹那而已,那么因此呢,照这样讲,这个业一出现就不见了,那它怎么有时间来熏、反熏本识,因为业力要反熏本识,才显得出它的力量,如果不能反熏本识的话,那造完就算了嘛,造了就算,那等于什么?那就等于没有果报,我上次虽然有讲,你也不一定很懂,那现在很清楚了,它一刹那出现,然后无间灭去,灭去的时候呢,因为只有一刹那,很短很短,怎么能够薰习本识呢?那照道理来讲是不能熏本识的,所以即生即灭,那就没有果报,[如此,照道理说,它]就是业,[应不能招感当来的异熟果;]也就没有果报,[然而,正造业时,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然而正在造业的时候,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而令起自果的功能,]这个是业,三个小圈圈是业种,这三个闪电是反熏,反熏本识,所以它正在造业的时候,同时进行,它那个业种反熏本识,所以他灭去没关系,也就熏到了,所以你一造业,你的本识就被熏了,所以你每造一个业都会熏到本识,而且都会有果报,所以你造了业,这个是绿色的,所以恐怕不是很香也不是很臭,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很臭了,那熏得这个本识就变臭了,这个都有中性吧,如果造的善业的话,是红的,那么就越熏越香了,不过这个绿色大概是有一点点臭了,所以这个本识也渐渐地臭起来,因为熏久了嘛,你造的那种臭的业,就越多就熏得越臭了,所以等到它无间灭去的时候,那么已经熏到了,所以每造一业,就一定熏到本识,所以种子就不会失去,反熏本识,而令它起自果的功能,[这]自果[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所以这个业,这个是业,这个是业种,一熏习气,这个种,一熏就好像下蛋一样,应该反过来,这个应当是方的,那有蛋是方的呢,这个方蛋,所以这就习气,所以一造了业,这业种一熏,就形成习气,这习气就保存在,业习的气分就保存在本识里面,就有那种业种的功能,譬如是善,它就有善的功能,恶就有恶的功能,无记有无记的功能,所以叫做自果功能,这个习气它很厉害,它就不一定要变成这个异熟果以后才有那个功能,它那个习气本身就会有那个好像果的功能一样,它习气它会推动我们去造业,所以你看看嘛,看这个厉害吧,所以这个闪电啊,现在是向下闪,然后种熏成习气以后,熏成习气,习气又会带动身、口、意去造业,因为有那个气分嘛,这厉害吧。所以这个《唯识三十论颂》真是讲不完,里面很多诀窍,还有含藏的那些东西,很微细的,你讲不完的,这个东西我自己懂得,但是我就不见得想办法把它讲出来,而且也要有那个因缘,讲到这个地方就很顺嘛,那讲出来就怎么样呢?讲出来你们就知道了嘛,还有什么,所以这个习气跟种子、跟业力的关系就是这样子的,业力,造了业以后,种子反熏本识,变成习气,习气再推动身语意造业,造了业又有业种,再反熏习气,反熏本识又成为习气,所以这样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这个业习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等到人老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修也修不动了,因为习气太重了,整个心都覆盖,就好像抽烟的人,牙齿都变成黄的,熏久了嘛,牙垢就很重,这自果功能本身,这个熏是可逆的,可逆的熏,反熏,也可以往上熏,这个自果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这习气是业的气分熏习所成的,为有别于萨婆多部]我们上次讲就是说一切有部,什么叫一切有部呢?一切有部是相对于大乘法里面一切法空,有相对于空嘛,就正好相对了,可是佛法不能光说空,也不能光说有,应该是都有的,因为你若只讲一切空的话,那么诸法就不能建立,所以还是要有,为什么?譬如说戒律,你要受戒,你要持戒,你要得戒,那这戒相是有啊,你不能说没有,没有你怎么持,戒体是有啊,那你说戒体也是空,就不用去受戒了嘛,那受戒了也是空,那你用禅师的话,叫做胡搞一气,那杀盗淫也是空,那就断灭了嘛,那就造恶了嘛,恶取空了吗,所以一切都是空,那就不用持戒了,然后你说比丘戒,比丘戒也是空,沙弥戒,沙弥戒也是空,菩萨戒,菩萨戒也是空,全是空空空,那就根本不用持戒了嘛,那不持戒的话,那能够令这个身语清净呢?然后修定呢?一切都没了,所以一开始还是要有那个有部的东西,那你说一切都空,那我问你,你如果失业的时候,不能上班,没有薪水,空不空,那你领到薪水,那个薪水空不空,一点都不空嘛,可以买米、买面包嘛,也可以去玩电动游戏嘛,一点也不空嘛,所以不能把究竟的道理胡乱地套,然后就变成这一切法都乱掉了,所以为了有别于萨婆多部所说的曾业,也就是曾所造业,曾业就是曾所造业,就是曾经造过的业,[等所说的曾业曾所造业,此部等执曾业为过去有体之业:]什么意思,就说:[虽已过去,但仍有体存在,]就说你造了一个业,若依大乘来讲,你造了一个业,无间灭去以后,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就没有了嘛,虽然没有,可以有那个业习力留下来,所以还不是断灭,没有断灭,但是萨婆多部的说法就不一样了,萨婆多部就是无间灭去以后,它还是有一个体在,它那个相不很明显了,这有一个体,有一个本体存在,不是表相,看得到那个相不见,但是它那个本体,肉眼看不见的本体存在,那这有什么作用呢?哇!这个非常地重要,怎么样呢?你去诵戒,然后四羯磨那是业,因为业而得了戒体,你得了戒体以后,那个戒体就留下来了,这个业没有了,你不是天天做四羯磨嘛,不是天天在受戒,受戒是受一次,受了一次以后,这个业无间灭去,没错,业无间灭去,但是这个业体存在,所以业体是什么?戒体,所以以众生的业来讲是业体,但是以受戒来讲就变成戒体,所以它有业体存在,所以就有戒体,所以你才能持戒,要不然你天天都要受戒,还有哪,修定也是一样,你修定就产生定体,因为定体,定力所持,你能够得到定功戒,所以这些都是相关的,所以这个《唯识学》跟那个定学,这整个都混在一起的,你没办法把它分得一清二楚,你一定要全盘了解,这整个它的交互的作用,所以这个定体、戒体,乃至于慧体也是一样,都是这个体,所以这个体是不灭的,这个是一切有部说的。好,休息。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