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8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8

成观法师讲解

理性跟非理性,什么叫理性呢?就是可以讲道理的叫理性,简单讲,可以讲道理的,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可以去理解的,这叫理性,这不管怎么样,就是这一个理字,这个理是理解、道理、理智,最主要的意思是这样子的,所以说,可以讲道理的,而不是不讲道理的,而不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不用讲道理,我说这样就是这样子,我说了算,这个叫做非理性,所以这不管是人或是神都一样,只要他说了算,其他人都不能讲得出话,都不能**,这个就是非理性,那可以思维的,可以用思维去理解的,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的,你再怎么想都没有用,都无法理解,就说:唉,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举个例子,那上帝为什么要造亚当呢?他闲着没事,目的是什么?不知道,你不能问,你也不能去问神父或是牧师,你问了他就骂你,你对神的信心动摇了,小心这是魔鬼,这魔鬼让你胡思乱想,所以让你信心动摇了,所以他们把理性跟理解当作是魔鬼的,甚至于你看看嘛,是你自己这样没错,因为亚当咬了那个苹果以后,就变成有理智、有理解了,第一个理智就是发现自己没穿裤子,这是最基本的,了解自己的状况,自知,这个是很低层次的知解,上帝连这样子的性质,这样最底层次的对自己的知解的这种最底层的IQ都不肯给他,都认为他因为这样子得了IQ以后,得了这样子的知解,那就是被魔鬼所引诱才能变这样,所以那个是魔鬼造成他的,所以上帝就很震忿,就把他赶出伊甸园,好,你既然不听我的,我给你设好了一切,你不好好地享受,乖乖的享受就好了,那你说没有穿裤子,但是也不会冷到,因为一天到晚都有太阳,据说伊甸园在索匹亚,索菲亚在非洲,东非,那地方很热,所以也恐怕不用穿裤子,所以,赶出伊甸园,我跟你弄好了一切,你有吃,不能无穿,不是有吃有穿,有吃有喝,然后有坐有躺,可能没有床吧,那你好好地生活,不好,赶出伊甸园,从此在圣经里面说,我跟你弄好了,你不要,那你以后,你就靠自己了,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劳作,耕作你才有的吃,上帝就这样子的咒诅跟授记,没有错,用佛法来讲说授记,你从此你就要才泥土里面找出你的食粮,这是上帝队亚当的咒诅,所以他就一辈子跟泥土奋斗了,所以你看他那个是反智慧的,反觉知的,反意志的,反自由意志,基督教,他的精神是这样,太坏了,所以,你问他说,为什么?上帝既然创造出亚当,那为什么不造他很乖乖的,人家来诱惑他他都不会反叛上帝的意志,你看,可知他不是全知全能,他没有算到说,他如果学易经就好了,他没有算到说,这个撒旦化成蛇来引诱,引诱夏娃,然后再夏娃,可是他又为什么,反正就这样子,他都没有算好,就对了,所以他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全能的话他就把亚当造的更好,要不然就造的更窝囊,连一点点不听话的那个可能性都不会有,这样才是完美的创造,零缺点,可是他造他有缺口,所以不是全知全能,少知少能,或是无知无能,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就是霸道,他就是很霸道、专权、专治,这就是为什么撒旦要起来革命的原因。可以用理智去分析、追寻、研究的叫理性,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你不可以用理智去分析、追寻、研究,也就是说不准你去用理智分析、追寻、研究,那如果不是神的哪方面的,那就是说,什么叫非理性的,你即使用理智去分析,或是追寻、研究也不会有结果的,那种东西叫非理性。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情绪,你没办法去用理智去分析,你分析了又怎么样?我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又怎么样,你又拿我没辙嘛,所以女人就比较,因为理智就相当于情感,那女人是很情绪化,所以你不能用理智去理解她,所以女人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上帝还要困难,讲个那么不要见怪,因为上帝造夏娃的时候是拿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的,亚当已经造得这么烂了,那一根肋骨造出来,更烂,所以亚当的一点点理性的部分,就没有在这一根肋骨上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女人就全,大部分都是感性的,不过,也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类,这个人自古以来就多彩多姿,因为你看,如果全都是男人的话,不是太沉闷了。那我顺便跟你讲,我以前讲过,所有的一切艺术、音乐、诗、舞蹈全都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都是阴柔的,所以也都多多少少带一些忧伤,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说,你如果要快乐,少跟女人在一起,因为她本身就带一些忧愁嘛,那诗人就是女性荷尔蒙很多了,那音乐家也是一样的,音乐家就是女性荷尔蒙超多了,还有嘛,因为这些都是跟美有关系,所以,女人就特别爱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女性荷尔蒙多就喜欢造一些美的东西,那如果天下只有男人,那只有斧头跟拳头了,所以一切美的东西都不会有,斧头、拳头跟榔头。

所以我要讲这个的目的就是说,要你理解我们佛法的难得。《楞严经》一开始的时候,佛去受应供,当时就有很多的十方菩萨都要来咨决心疑,你有问题,你就问,然后,这个佛入涅槃前说,有没有问题赶快问,要不然我涅槃以后你们没得问,所以佛如来就跟那个儒家所说的,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他一辈子都在讲经,释疑,令众祛疑,为什么祛疑,你知道吗?如果你对法有疑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完全相信,你就没有办法起而修行,你怀疑它嘛,怀疑它你怎么修行,就好像,譬如说一个一个老公怀疑他老婆不贞的话,那他还会一样地爱她吗?那就是怀疑,疑嘛,所以这个疑一定要去掉,那如果说夫妻之间有很多的怀疑,不能互相信任,这个夫妻就不是一个很和好的一对夫妻,一定会常常吵架,而且还会是吵得大,对这个忠贞方面有问题,所以你要对佛法,你要信,真心地信,而不是被强迫的,那你就有很多疑问,你问佛就给你解答,那如果佛已经过世,那就问你的师父,师父应该给你解答,让你释疑,因为疑是一种烦恼,你就没有这种烦恼,心就平静,然后全心都能受持佛法,受持所以可以修行。但是基督教就不是这样子,基督教不准你问。那道教,道教更没有什么问题嘛,你信道教,因为你信金母娘娘,金母娘娘什么都没有,接着就去烧纸就行了。那若回教呢?回教更强硬,你还问什么,问就砍掉了,谁敢问啊?但是我虽然这样讲,在中古时期的时候,你若对教义怀疑,对神怀疑,那就要送宗教审判庭,那一判下来,比我们的军法还要严,而且大概只有两个刑,两个判决了,一个是有罪、一个是没罪,那有罪就是绑到十字架上烧死,没罪就释放,只有这样而已,没有其他的中间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黑暗时代,而且那个时候,这个屈打成招,种种的酷刑,宗教审判,Inquisition,如果有人弄巫术,女巫、男巫,那个都是异端邪说,送宗教审判庭,那都烧死掉,所以我们佛法都没有这样子,即使现在有人养小鬼啊,学那个道教,养小鬼什么的,谁去管你,没有人管你,要不然佛菩萨说,把这些人抓起来都烧掉,会这样子吗?佛教不会,你造恶业,你自己就会有恶报嘛。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就连业的眷属与业相关连、同时运作之诸法,]叫做业的眷属,跟业有相关的,而且同时一起操作的,这些法叫做业的眷属,[也称为业,因为它们与业共同招引异熟果,及令异熟果达于成熟、圆满,所以业的眷属也一并称为业。兹将三种业条释如下:]

[1.福业]前面那个论文讲到,福业,福、非福、不动,翻回去,119页倒数第二行,「《成唯识论》云,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因为那个论颂第一句就诸业,什么叫诸业呢?这诸业大略地分就有三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什么叫福业呢?120页的第四行,福业[——就是]能令人[感得人道与天道善趣的异熟总报,以及顺五趣受的善业别报。]所以你把那个「总报」、「别报」圈起来,这个善的总报跟善的别报,也都是善报了,总的跟别的都有,因为都是由前世福业所感,所以叫做福业,「善趣」就是,上面有个「善趣」,人道与天道的善趣,这个趣有五趣,简单讲就是五趣,复杂点就是六趣,简单讲五趣,善趣是人道跟天道,或是人趣跟天趣,然后其他的三个就是恶趣了,恶趣就是三恶道,所以人道、天道是善趣,他的总报,善趣的总报,是由福业所感,也就是说你生为人或是天人,那么是由那个福业所感的总报,总果报,这个报上面可以加一个总果报,加一个果字,「以及顺五趣受的善业的别报」,那总报是什么呢?就好像我刚刚讲的那个,就是那个众同分的体,引业,众同分的就是总报,譬如说你感得人道,那就是人道的众同分,天道,天道的众同分,然后接着有善业的别报,善业上面那个等于是引业了,然后下面就是满业了,满业就是有别报,别报就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圆满程度不一样,譬如说这个圆满有哪几种差别?这个别报就有身体不同、每个人不一样,心智不同、财、你所受用的财,地位、社会地位不一样,眷属不一样、国土不一样,再讲详细一点,身体,每个人得到的身体分别的报不一样,总报是一样,都是人形,但是别报呢?你的别报你的肝不好、胃不好,你的太胖、太瘦,身体的别报不一样,然后心智不一样,这个聪明不聪明,善恶等等,财产,有的有钱、有的没钱,有的普通,社会地位有高有低,眷属有好有坏,有多有少,国土,看你是生在台湾呢?还是生在美国,还是在大陆、在非洲,国土不同,环境,这些都是别报,都是总报大家都是人嘛,就这样子,你那个如果是福业的话,你所受的这个总报、别报都好。

[2.非福业——就是感得三恶趣的异熟总报,以及顺五趣受的不善业别报。]还有不善业的别报,譬如说三恶趣,虽然同样是狗,但是有的狗就福报好一些嘛,有的狗就很差,流浪狗、又拉力狗,那就更糟了,那生为猪那也很惨了,吃得胖胖的就被杀了,那你那个福业、非福业这个是欲界。

[3.不动业——就是感得色界与无色界的异熟总报,]如果修禅定,这一定要修禅定,修禅定得到色界,你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就,你得到四禅或是四空定,就得色界、无色界的异熟总报,[以及顺色界、无色界受的禅定别报]也就是得到不同层次的禅定。这三种业就是说了三界的三种果报。

[问:为什么称思为一种业?]这个思是很重要的,思心所,思心所就是一种业。

[答:以上所说之福、非福、不动三种业,皆通于身、语、意,皆是以思为其业体,亦即与意识相应的审、决]这个「审」就是很微细的、清楚的去思维叫做审,「决」就是下决断,经过很微细的思索以后,然后下决断,这两个都是思心所的用,就是思心所再分出来有审思跟决思这两个业体,[二思是其业体,故称思为业,乃是以体为名。]我们从这里学到什么?很重要,学到就是说,平常你不要胡思乱想,不能胡思,也不能乱想,你这个每一个思维都是一个业,所以都在造业,所以《地藏经》里面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不也说你没有做什么,你乱想就造业了,所以想一定要想好的,那你说我想的也没有好的,也没有坏的,你就糊里糊涂,那就无记,无记思,感得什么?感得大家都不喜欢的一个东西,无记业感得无明,感得愚痴,你糊里糊涂嘛,所以是愚痴,接着,120页最后一行。

[问:又,既然业是造作,而不动业也是一种业,为何这个却能称为不动?答:动的作用是由心发动身、语,去造善、造恶,而名之为善恶业。然而修习三摩地,]也就是修定了,[则是止息身、语以及心的动荡、造作,令身心定于一境,这个反造作、反动荡,]所以不动业就是反造作、反动荡的一种,我们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反操作了,所以反操作,所以它也,虽然是反操作,它也是一种业,如果顺生死流的是动荡的业,逆生死流的,它是要令心止息下来的,可是它是要反操作,也算是,也是一个业,反而呢?逆生死流的这个业,要用的力是更大,因为要逆流而上,所以又叫做业,所以不动业又称为业,反动荡,[而令心不动][的业三摩地业便可称为不动业。又,不但业的本体称为业,就是业的眷属,例如律仪等,也立业之名,因为业的眷属与业一样,同能招引总报、及招满别报的异熟果之缘故。]「律仪」就是戒律威仪,我在简单一点讲,什么叫「律仪」呢?有关行为的了,戒律跟威仪,是规范行为的仪则,所以要教你行为怎么做,那做得好就产生威仪,照着做,做得好就是有威仪,律就是规律嘛,所以规律,离染就清净,清净庄严,所以律仪就是让你清净庄严,律让你清净,仪让你庄严,那再说嘛,律仪也就是戒律的另外一种名称,戒律又称为律仪。看下面一条。

[习气:成唯识论云: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成唯识论》上解释「习气」说,「此」业,说这个业,「虽才起」虽然才刚刚起来而已,才起是刚刚起来,「无间即灭」,无间就是刹那间,没有间断地起来就灭了,中间没有什么间隔,叫无间,马上就,刹那就灭掉了,业刚刚起,很快就灭了,刹那就灭了,应当「无义」,「无义」就是说应当没有这样子的道理,「能招当异熟果」,「当」来,它的意思是说,因为你那个业一起就没有了,应该没有那个时间,能够招感异熟果,也就说这个造业那个业本身,业体出现是很短暂,短暂到只有一刹那而已,它应该不会有产生什么果报,太短暂了,照讲应该不会吧,「而熏本识,起自功能」,那第一个应该不会招感异熟果报,「而」且也不能够「熏本识」,因为它好像火花一样,一起来,一刹那就熄掉了,所以那个业也应该来不及薰习这个本识,太短暂了,起自功能,熏本识而令这个本识起这个异熟果的功能,这个起自功能是接着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那这个习气是什么?就是业反熏本识,而起自果的功能,这一段有点深,前七识起了一个业,这个业应该是一起来,它就灭了,灭了它应该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应该照表面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熏这个本识(第八识),熏了本识以后,就产生自果的功能,如果它能够产生自果功能,能够熏到本识,然后产生自果功能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叫做习气,那习气我们知道就是说。再讲一次,这个业产生的时候,无间灭去,应该是来不及,可以反熏本识产生习气,习气就是种子,业就是现行了,可是这个法就是这样子,他那个有那个业的时候,业一起来,它同时就会在一个当下,正在造业当下的时候,它就会同时反熏,所以不是等它灭去再反熏,所以它一方面造业,因为是当下同时嘛,反熏本识,因此就造成一个种子在里面,这个种子就是习气,所以每造一个业,就下一个种,每造一个善业,就当时就下一个善种,造一个恶业,就下一个恶种,你如果修不动业,那就下了一个不动业的种子,所以这就我们又回到那个小止观里面,因为有这个种子嘛,所以将来你再修禅定的时候,就才能够浮现,因为一存款嘛,不知道存款有多少,但是你存得越多息就越多嘛。所以这个造善恶业,不是造一下也没有人发现,也没有关系,都有关系的了,乃至于你诵经、礼佛,这些都,诵一部经,乃至于念一句经,就同时就熏种,就熏成种,厉害吧,所以就一举一动就不能乱搞,就不能说没有关系,都有关系,你如果说你听经的时候,不能打瞌睡,你每打一瞌睡,就下了一个种,瞌睡种,那如果你听经,所以你就很容易打瞌睡了,因为种子多嘛,你很有种嘛,很有瞌睡种嘛,那相反的,你如果虽然有瞌睡种子习气现行了,你听经,这又跟那个止观一样,因为你往世听经的时候瞌睡太多,所以下的这个瞌睡种太多,今世一听经瞌睡种就起来了,所以就很容易瞌睡,但是你如果今世了知了,然后你就奋斗,然后克服它,然后虽然想要瞌睡,但是眼睛使劲地张开,虽然张不开,像刚刚出生的老鼠,但是还是尽量地张开,然后你奋斗多了,你那个奋斗种,奋斗也下种,所以就有奋斗种,就是瞌睡奋斗种,它也薰习种子,种子也会起现行,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什么叫习气?是业的气分把它薰习成的种子,所以叫做习气,[简曾、现业,]这又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就是「曾」业跟「现业」,又有这两个业了,[故名习气。]简就简别于,有别于「曾业」跟「现业」,[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所以照这样讲,这个习气也会展转相续,就这个种子,熏成种以后,它会相续,展转的意思就是相续,尤其是你若继续造同样的业,然后就填下去、填下去,我们台湾话赌博的时候说,加注,那赌注就越来越多,注就赌注了,「如是习气展转相续」,就越来越多了,就越来越厚了,这习气就越来越厚了,越来越重了,「至成熟」的「时」候,就会「招异熟果,」那么这个就「显」示出「当果」,就能够当作「当果的胜增上缘」,意思是什么呢?之所以会招异熟果,要受果报,就是因为有业,但是业是因,这个业因是致果、成果的的一个主要的因,另外它有一个最增上的、殊胜的缘就是习气,也就是种子,所以这个习气种子会帮助这个业,然后两边合作起来,就很容易造成果报成熟,所以就是业加习,所以如果只有业,而没有习气种子,或是种子习气,那个果报就会不比较那么快,但习气种子的那个助力很大,就叫殊胜种,殊胜的增上缘,增上就是帮助。那我们从这里学到什么呢?我们从这里学到这样,我们讲说造业会受果报,果就是受报,造业会受报,可是,你如果没有习气,也就说你这个业,以前没有做得很多,那就没有习气种子,你心中并没有这个样子的种子,或者是你今世没有做的很多,也没那个种子,那你光靠业要受报也比较困难,要光靠业得到果报,很困难,不管是善恶,譬如说你要修行佛法,得到开悟、证果,最好你要多一些种子,多修的意思了,多修了以后,就会下种下种,那些种子就会变成习气,那什么叫习气呢?习气就好像你把一个药品,放到哪个水里面,哪个药品它会一直不断地在作用,冒泡泡,哪个习气就像这样子,它不能够作用很快,但是它都一直每一个都在冒泡泡,如果你在做一个业的话,快速帮助它成就,所以譬如你习禅定,那你常常习常常习,这个八识田中就有那个种子,那你现业在修,然后种子习气在帮助,所以这个(业)是表面上,现世,表面上,现在在修的,表面上的业,但是底下你看不到,你有很多的银行户头,存款,然后你一修禅定业、或是福业,然后因为有那个种子,一帮助你很容易成就,所以从这个我们就知道,你要修习修习再修习,[此意谓:这业虽然一现起,就在无间的刹那没有间断的下一刹那之中灭去了;如此,照道理说,它应不能招感当来的异熟果;然而,正造业时,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而令][起自果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个种子它就会有功能了,他冥冥中就会产生那种功能,[这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也就种子的功能,[这习气是业的气分熏习所成的,为有别于萨婆多部等所说的曾业曾所造业,此部等执曾业为过去有体之业:虽已过去,但仍有体存在,]还有一个体存在,所以叫做曾业,[以及顺世外道所说的现业]「顺世外道」简单一句话就是印度的享乐主义,[现所造业,此外道计业于现作时,便当下能得果。]「萨婆多部」Sarvasti,中文翻成说一切有部,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有了,叫一切有部,他们这一派的最主要的论点一以贯之,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有,而不是空,相对于一切有空部,一切空部,简称为一切有部,或是有部,这个是,原来是从律部分出来的,简单讲一下,五部律,佛传了正法以后,然后一直传到第四祖,优婆曲多的时候,又分出了,他的弟子有五位弟子,就分成这五部,1.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他们传的是十诵律,2.昙无德部,传的是四分律,我们中国传的就是这一个,四分律,3.弥沙塞部,就是传的是五分律,4.迦叶遗部,5.摩诃僧祇部,就是传摩诃僧祇律了,迦叶遗部就是解脱律,因为他们是以空观为主,是解脱律,下次再讲。所以你看你要懂得相宗,也要懂得这些,知道才容易通达。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