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8成观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8
成观法师
[以上为解释五恶见。以此五恶见为从第六根本烦恼的「不正见」中开出,故「烦恼」合则为六,开之便成「十使」;「使」,即驱使、役使之义,以此十使为能役使人的心去造作烦恼业,故名为使。]使就是推动的意思。[「十使」即是以六根本烦恼的前五项(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而以第六项的不正见所开出的「五见」(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为「五利使」,合称十使。]为什么称为钝使、利使?你看我们看五钝使,又为五毒;五利使又称为五见,钝跟利怎么分?不是贪比较厉害吗?贪嗔痴不是比较厉害,为什么称为钝使?事实上是这个样子,钝利是以容易觉知跟不容易觉知来看,也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这个很容易觉知,如果你有正知见一看就知道那是错的,甚至你脑筋正常一点人看了那个都奇怪。顺便讲(台语)类似外道的苦行之一,也许等于已经在那种精神恍惚之中,他已经入于那种神灵附体,他本身的精神恍惚,所以再怎么砍他都不会痛;可是印度外道不是精神恍惚,他很清楚,他那个痛真是痛,这是不同的地方。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不太容易让人觉知,可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很容易就看出来它是不对的,所以叫利使,因为它很容易看出,五钝使加上身、边、邪、见取、戒禁取就是六大根本烦恼,因为身、边、邪、见取、戒禁取是由不正见开出来的。[故知「十使」即是六大烦恼所开出的。以上为解释心所有法的第四项:六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就完毕了,接着讲二十随烦恼。
[5.二十随烦恼]
看五位百法表,为什么要学唯识学?因为要了解我们自心的构造运作,自心的构造运作主要就是有善法、有恶法,也就是有善法有烦恼法。第一个心法是心体,接着心所有法就是心体的运作方式,运作方式总共有六种:1.遍行是任何运作方式都有的:作意、触、受、想、思;2.别境是修行人才会有的好的法:欲、胜解、念、定、慧;3.善基本上也是修行才会有,但这个是比较普通一点的修行,别境就比较高的修行才会有;4.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一般众生都会有的六大烦恼,刚讲这五个是五毒,五毒再加上恶见就是六大烦恼,称为根本烦恼。5.随烦恼有二十个,是依靠根本烦恼生起来的,如果有根本烦恼生起来就有随烦恼,随是跟随,就好像跟班一样。主角出来跟班就跟着走,只要有六大烦恼其中任何一个起来,它一定不是单独的,一定会有随烦恼跟着它起来,这叫随烦恼。6.第六种就是不定,这种法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坏的,叫不定。譬如悔可以有好的悔,也有不好的悔;好的悔就是做了坏事后悔,坏的悔就是做了好事后悔,为什么做了好事会后悔?会,譬如你布施了一万块,后来想想其实五千块就可以了,那就很后悔,(台语),这种悔就是不是好的悔。
或者说那一天忽然碰到一个男孩子好像女孩子好像桃花运来了,可是为了说我是学佛的不应该这样邪淫,就避掉了;避掉本来是好事,哎,我衰!那个就是坏的悔。(台语)睡也有好的睡坏的睡,正常的睡可以令你精神恢复的这是好的睡,坏的睡就是贪睡。寻伺太麻烦了以后再讲,寻伺就是心在动,寻就是寻寻觅觅、找,这个心还往外驰逐,我们这个功能一定是有的,我们这颗心一天到晚往外驰逐,这叫寻。伺就是心比较收摄以后不动了守株待兔,伺就是等待的意思,虽然心不再往外跑了,可是他还在等什么好东西出现,叫伺。这样子的话心还是没有止息,还是在期待什么事情,这个期待有好的期待有坏的期待,寻也有好的寻坏的寻,也有无记寻。无计寻就也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但落于无记,无记还是愚痴,虽然不是善也不是恶,但它还是愚痴。
讲完六大根本烦恼以后就要讲二十随烦恼。
[论]
【五随烦恼二十者,】第五类的心所有法叫随烦恼,这五不是五个,是第五类;总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唯识学是修道者的心理学,不是一般心理学,你看散乱就是烦恼,但世俗人就不管这个,越散越好,越乱越好,不乱就不刺激了。
[「随烦恼」:]随即随着,[即随着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故又称「枝末烦恼」,]与根本相对是枝末,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又称为二十枝末烦恼,[或]二十[「随惑」。]惑也是烦恼的别名,[据成唯识论说,二十种随烦恼又可分为三类: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
[1.小随烦恼——相当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等十种;此十烦恼系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各别起来也就是它没有一些随从,势力不是很庞大,所以小随烦恼,它就形单影孤,各自起来。
[2.中随烦恼]——相对的比小随烦恼要更多,中随烦恼就[相当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共有两种:无惭、无愧。因为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故称为中随烦恼。]一切的不善心无惭无愧一起来就会起不善心,一般世间法所说心无惭愧,百事可为,所以没有惭愧心的人他做什么都无所谓,如果无惭或无愧这样心起来的时候,就有一大堆不好的心、不善的心会起来,它的势力就比较庞大一点,属于中度的,所以叫中随烦恼。总而言之这些小中大是以跟随它随便的数量多少,但不是以它的强度。
[3.大随烦恼——相当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共有八种:掉举、昏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因为这八种烦恼系遍于一切染污心,]心若污染的话就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你看掉举,掉举就好像我们心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叮叮咚咚、忐忑不安这个就是掉举,掉就是吊在空中,举就是往上抬一些,如果以现在话来讲就是兴奋,所以修行人不能兴奋;兴奋心就大动,兴奋这个定心就垮了。世间人是要追求兴奋、追求刺激,但是修行人不能追求兴奋刺激,所以吃东西也不要吃太强烈的东西,不要吃很辣,吃很辣心会跳。当然我现在不吃辣是因为年纪大了,自己比较守本份,年轻稍微吃一点,但不要吃太多,因为对身体不是很好,对心脏、对胃不太好,总而言之对修行也是一样,你吃太辣东西心脏跳的快。那个心脏跟我们修心的心有关系,因为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肉体的,两个结合在一起,我们精神心是寄托在肉团心里面,所以为什么说心乱心痛都是在这个地方的原因是这个样子。
昏沉就是打磕睡,睡着了,沉下去了,心迷糊。不信就是没有信心,修行懈怠,放逸就是心没有收摄好,失念;失去正念,常常主要忘失佛法、忘失经文、忘失自己。散乱、不正知就是有邪知邪见起来的时候没有及时掌握到,这些都是修行者的大敌,大毛病,但世俗人没有关系。[因为这八种烦恼辗转与小随烦恼、中随烦恼俱生,]俱生就是同时一起生起,[故称大随烦恼。]这句话就说这八种它常常因为那些小烦恼或中烦恼生起的时候,它也跟着生起。不是小烦恼生起就只是单独的,后来它会吸引那些大随烦恼生起。
[A.小随烦恼]
[「一忿」:「忿」,怒也。]气的暴跳如雷、脸红脖子粗、声音又大。这个是大怒的意思,[「忿心所」的体性为:依对现前的逆境,发起忿怒。]对现前某种逆于他的环境,违于他心意的环境,这个逆境不是我们所说的失业、或离婚,而是逆是违的意思,违于他心意的,或用现在的说法令他不爽的那个境界就叫逆境。他会很忿怒,很不高兴,有修养的人会不高兴但不会忿怒。
[其业用为:一、能障不忿,]本来有一个不忿心所,现在有一个忿心所起来,障碍不忿就令人发怒。[二、会令人执持杖器、刀、棍而与人械斗。]既然生气了就骂人,完了就打人,打人有很多种,接着就杀人。[因为心怀忿怒的人,大都会发起暴恶的身业,以表显他的怒气。这「忿心所」是以根本烦恼中的嗔烦恼(嗔恚)的一分为体,]也就是忿心所它的成份里面主要就是嗔烦恼,所以[若离于嗔心所,即无忿的「相」与「用」产生。]忿心所主要组成成份就是嗔恚,如果没有嗔恚就不会有忿怒,也就不会产生忿怒的相跟作用。[因为忿是大怒、大暴恶,且会令人行使暴力,动手动脚,故与修行最不相宜;修行之人应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与情绪,不要令嗔恚心扩展成为忿怒。]你如果心有嗔恚但不要变成暴跳如雷,不要破口大骂人,完了以后你会更生气,为什么?因为气自己。气别人很快就过去,气自己会很久,接着又更气。因为这么一骂完了觉得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了,觉得里面空空的,很懊恼,就很生气,打自己头,这是忿怒的结果。
[「二恨」:]忿是把你的怒意完全表现出来,恨意它嗔恚的心也是很强,但放在心里面表面上都不会形于色,可是心里面很忿怒,不讲出来,不表现出来的叫恨;[口虽不言,心里暗中气愤叫作「恨」。]修行人应该有慈悲更加不能恨人,你如果生气免不了还是凡夫,可是至少你可以做到一点,不能恨。你可以气某人但你不能恨任何人,这是必须要求,尤其不能记恨。如果气一个人气过就算了,骂过就算了,但是不要记着他某一个坏处,常常一想起来就心就恨得牙痒痒或埋怨。这个尤其是女众,夫妻相处,如果男方有得罪女方哪一方面,常常就会想起来,想起来就把这个冷饭再炒得很热;可是每炒一起那个饭(台语),越炒越顺,常常炒,那个就是记恨。为什么记恨?因为你贪着执着不放下,不见得对方是这么可恨,可是人都这样,女人尤其特别,对方又可恨又可爱,恨的时候恨的牙痒痒,爱的时候(台语)。
[「恨心所」的体性为由于先前于心中有忿怒,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仍怀念旧恶,不肯舍弃,]尤其是外面有偷吃的,这永远不能饶恕,时机一到就提一提。(台语)[因此对人暗结怨恨。「恨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恨心所生起,二、令人恒常心生热恼。]因为恨你要晓得是一种内心很大的运作,那个恨心所这个软件很大,所以它在运作的时候耗的能量很大,就好像你电脑主机运作很大的软件时(硬盘读取数据)声音很大,比较小的软件声音很小,恨心所它耗电量很耗电,所以内耗,恨心所是非常内耗的东西。内耗在里面大运作所以发热,又叫热恼,又热又恼,好像发高烧一样,所以心里忿恨的时候好像发高烧,虽然不讲但(台语)热恼。你看我们佛如来无所不知的,正遍知觉,众生的事情他都很了解。[恨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因此,若离于嗔恚心所,即无恨的相与用产生。]嗔是六大根本烦恼,如果把它拿一部分出来它就可以成就恨心所,叫嗔恚的一分,一部分。
[「三恼」:「恼心所」的体性为—由于先前对某人有忿恨,追念往恶,]常常想过去他对我不好的地方,[又接触到现前违逆之缘,便兴起暴烈、狠戾之心。恼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碍不恼]的心所生起,[二、多发凶鄙粗言,]因为心生恼的时候,你若觉得被恼到,懊恼(台语)会[刺伤他人。恼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恼心所的组成成分也是拿嗔心的一部分做成恼心所,[因此若离于嗔恚,即无恼之相与用产生。菩萨修行,不恼他人,因此应勉力而自除此恼心所。]恼很重要,我以前讲过烦跟恼不一样,烦是比较粗浅一点普通,恼就比较大一点,譬如你不要烦我,这还好;你不要恼我,这就很大。碰到什么事情好懊恼,譬如考课诵班考三次都没过好懊恼。
[「四覆」:「覆」,即覆藏,]盖起来。这都是指做了坏事不让人家知道,覆其恶。[覆心所的体性为:对于自己所作的罪咎,由于怕失去利益及名誉,因而加以隐藏,欲令人不知道。]你作了坏事让别人知道就所谓的很没面子,面子就是名誉;人家知道你作了坏事,很多好事情,甚至要跟你合作的事情都散掉了,失去利益,所以会影响你的名跟利。怕影响你的名跟利益,所以就把它盖起来不让人知道,当然世间人是这样子,但这是指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做错了事情,要发露忏悔,你如果覆盖起来不讲就叫覆,叫覆藏罪。覆心所会造成罪,为什么?因为你覆藏以后你就不会忏悔,你不会忏悔也就不会改过,所以你的恶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要说演生新的,光是旧的你盖起来心越来越坏、腐烂,所以做错事情一定要发露忏悔,要活的坦荡荡的,错了就讲了,讲了忏悔就无过。
譬如你如果打破了、弄坏了常住的什么东西,你讲就好了,讲了虽然要赔偿也不会因此责罚你什么,你如果把它覆盖起来对你就很不好。[覆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覆(坦白认过)这个善根的生起,二、能令人心生悔恼。]因为你虽然覆藏,但你心里面常常会很懊悔,也很懊恼,所以这绝对是不好的。[因为覆罪的人,后来必定忧悔懊恼,心中总是不安稳。这「覆心所」是属于贪与痴各一分摄,]什么意思?之所以覆藏它就由两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是贪,再加上愚痴,两个合在一起才会产生覆藏心所,为什么?[因为贪着,]贪名贪利而且[怕失去利誉;又因为痴,]不懂覆藏不会更好只会更坏所以是愚痴,以为覆藏起来就没事了,这是种愚痴的想法,反而以为分开坦白、忏悔以后会把事情弄糟,这是想法,所以是愚痴。贪跟愚痴这两个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覆心所,[才不怕当来(将来)更大的苦果,]你若覆藏以后将来会受更大的苦,因此才[敢于覆罪,企图逃脱。]
[「五诳」:「诳」,欺诳、]欺骗人。[「诳心所」的体性是:为了获得利益及名誉,而矫现出有德行的模样,]矫是假装的意思,假装出好像很有德行、很有修行、甚至假装开悟的样子,装模作样,装做自己好像很神圣不可侵犯。让人家看起来很有修行,道貌岸然,那叫矫现,[言行诡诈。「诳心所」的业用为,]让我们作什么样的事情,起什么样作用:[一、能障]碍我们生起[不诳]心所这个善根,[二、]会令人[以邪命为业。因为矫诈虚诳之人,多心怀奇异怪诞的诈谋,且多作出许多虚诳不实的邪命之事,例如看相、占星、卜卦、风水、择日等。]你看这些人象看相、占卜看风水(台语),诳因为跟修行有关系,所以特指这些人,因为是诳惑众生,而且你去找那些人,那些人如果不懂的话绝对不会跟你讲这我不懂,(台语),你不管有什么疑难、有什么困难,他都可以给你解答、排解,一定是这样,所以他好像不只是万事通,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这就是诳惑。这样他就要假装成半仙,[这「诳心所」就是以贪与痴各一分所成之体,若离于贪与痴,即无「诳心所」的相与用产生。]这个诳跟覆的组成成份是一样的,都是贪跟痴,可以造就这个诳心所。
[「六谄」:「谄」,即]谄媚、[谄曲。谄曲之人,其心险曲不直,为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惜以不实的赞美等言词逢迎谄媚,以博得他人一时、虚妄的欢喜。]修行人心要直,讲话一定要实在,(台语)值得你那样称赞就称赞,但你称赞的时候要适其分,因为你超过了那个分以后比较肉麻,比较虚假。(台语)就变成虚伪、不实,所以不好的,喜欢赞美人本来是很好的,但不得其实,不得其量也是不好的,(台语)。这明显就是美国人喜欢叫人甜心,讲个小笑话,我到美国有一个女的,我年纪一把了,她比我年轻大概五十出头,管我叫甜心,不觉得肉麻很奇怪:甜心你过来。谄媚的人变成有一点在耍人,因为你让人家的欢喜不是实在的,是虚妄的而且是一时的,好像在耍人。你可以看到最明显就是那种谄媚形相他自己心里面觉得很聪明,他在戏弄你,他自认为是很聪明的,不要当谄媚的人,谄媚的人实在很肉麻、很恶心,总而言之学佛的人不能变成谄媚的人。
[「谄心所」的体性是:为了欺骗、蒙蔽他人,而于外表上矫诈地装出异于常人的仪态,即所谓巧言令色,]因为要谄媚的人一定要装出一副,令色就是好颜色;(台语)[内心中则阴险曲折。其业用则为:一、能障]碍我们[不谄]心所生起,[二、不能听受良师益友的教诲劝导。]为什么不能听受?因为会谄媚的人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以他不能真正听人教诲。[因为谄曲的人为了欺罔他人,因此常不惜曲顺、利用时宜,矫设种种方便,一来可以讨好他人;二来或也可以用来隐藏自己的过失。其心如是险诈、曲折,因此这种人不堪造就,不听教诲。]孔子说: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不堪造就。
[谄心所也是以贪与痴各一分为体,]因为其心谄媚?就是因为心中贪跟愚痴,贪是因为想要贪得他人对我的喜爱以及宠信给我利益,痴呢?他以为他这个方法很可以,他可以这样做,所以是愚痴,自己是愚痴的作法却自以为聪明这样就更愚痴。[若离于贪与痴,则无谄心所之相与用]产生。[经云:「直心是道场。」因此,谄曲之人很难修行。什么是谄曲的人呢?爱逢迎拍马、谄媚、谀佞、欺善怕恶,]因为会谄媚的人一定欺善怕恶;[看到能力强的人、有钱的人、有势的人就巴结讨好,看到能力差的人、贫穷低贱的人就瞧不起、甚至加以欺压乃至凌虐。这种人是不堪修行的,以其心邪曲不平等故。因此,修行人不可「看高不看低」,只尊敬能力强的人、或有修行的人,而对智、能、修行、学问差的人,就表现不屑与不耐,那样是妨道的,]与修道相妨的。[简言之,谄曲者与道不相应,以直心是道场故。]
因为直心是道场,直心才有道,直道,所以心邪心曲就跟直心的道场是不相应的。[附及,所谓「直心」,]有人又错解经义,直心是道场,所以他讲话就很直很冲,动不动讲话就得罪人,伤害人,他说我因为心直口快,这个要改过来而且要纠正,心可以直,口不要快。因为你心直,你把自己对别人的评断,对别人尤其是不喜欢的部分直接讲出来,评论别人就伤害别人他认为是心直口快,那是错的,那是心直口粗。所谓直心[并非口无遮拦、讲话冲撞;那是冒失、粗心、没脑筋、没修养,不是直心。]没有脑筋日文叫没神经,直心并不是这样子,[直心是谄曲之相对。因此直心是:对人不欺、不罔、不邪曲、不矫诈、不谄媚、不逢迎拍马、不胁肩谄笑。]简单一句话会谄媚的人没有人格,都没人格了如何修行?这是最忌讳,修行人绝对不能谄曲,这对修行人是大烦恼,会常常拍人家马屁的人心中会很烦恼,为什么?没有智慧愚痴而且又贪。
[「七骄」:「骄」,即高傲、骄傲。骄者,高也,]因为心很高,[以其心高举,故称高傲为骄。]骄跟娇不一样,(台语)娇,扭扭捏捏,这个骄是高傲的意思。[「骄心所」的体性是:对于自己一时的世间盛事]就是好事情,譬如[(富贵、才能、言语、政事、文学、名势之类),]对自己世间的宝贵,你有钱或身份高,或你很有才能,或你很会讲话言语,(台语),自以为很会讲话。参加政治,懂得政治,会很写文章、作诗填词,有名又有势,这些都是世间的好事情,但是无常的,[深生染着。]对自己的这些好的事情很贪着,[乃至]因为自己有这些东西而[以之凌傲于人,]譬如自己很有钱就凌傲于人,有钱人就摆有钱人派头;很有才华的人说什么傲骨嶙岣。[例如以财富凌人傲物,或以才华凌人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其高傲的程度到了令他自己陶醉,](台语)[有如喝酒之人为酒所醉一样,骄傲之人为其骄傲酒所醉,亦如是。]
[古时文士以所谓「傲骨嶙岣」自高自豪,此于儒者则可,若是学佛修行之人,则是不可以,期期以为不可,以「骄」系随烦恼,「慢」则为大烦恼,而此两者乃深相关连,故常合称「骄慢」。人若骄慢,则与道相隔,于道无缘。是故为佛弟子,欲求无上道者,当除骄慢。]傲慢的人第一个一定是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人才会瞧不起人,而且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所以才会骄傲。骄傲的人也常常算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行还有比你更行的,你不是在世间的顶端。而且这么骄慢的人一定不会求进步,这么骄慢就表示你好像圆满了,所以说佛弟子想要求无上道必须去掉骄慢。
[骄心所的业用是:一、能障不骄,二、成为染法的依托。因为沉醉于骄傲的人,其心便会生起种种有漏的杂染法来。骄心所也是以贪爱的一分,作为它的体,若离于贪爱心所,便无骄傲之相与用产生。]总而言之骄心所主要是由于贪爱而来,如果有骄傲的话就很容易产生染法,贪染。
合掌,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