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0成观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0
成观法师
[于善心所法中,「信」是众善之本,故列为第一。]看五位百法表第二个心所有法,第三项善十一,第一个是信,为什么?因为信心所是众善之本,[得「信」之后,起「精进」心,于自心中在法上起大勤勇,断恶品、修善品,能令速成佛智,故于善心所中列精进」为第二。]就是说起善心的信起来以后接着就起精进心。唯识三十颂的正文、本文,第二页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
[「惭、愧」:]你说我好惭愧,惭跟愧不一样,不能混在一起,现在人不知道很惭愧是一样的事情,不一样。[惭与愧是一对:惭以对己,愧对他人。]就是说对自己来讲是讲惭,愧是对他人而言,没有脸对人叫愧。自已心里觉得不好意思,看到人的时候有愧。[「惭心所」的体性为:「依自法力,崇重贤善。」]自法力下面有解释,[依自身的觉知力,及法的熏习、教授力,]叫自法力。就是自力跟法力[而]令我们[能够崇敬贤人、尊重善法,崇重贤善。]因为一般人对于贤人跟善法不看重,但有惭愧心的人就会崇重贤善,看到好人、善人他会尊重他。但是世间人相反看到好人反而爱欺负,所以世人颠倒。但善人不跟你计较他以为好欺负。[因此于恶、不善事,起羞恶心,]恶是厌恶、害羞,不好的事情会觉得害羞或厌恶[而不愿为,]这样子是惭愧心。[惭心所的业用是:一、消极上,能对治无惭;二、积极上,能止息恶行。谓心中若本有「惭」,一旦忽遇「无惭」之境,即能起而对治之,令「无惭心所」不起。以有羞恶之心,故常能止息恶行。]有羞悟心就是(台语),现在我们选举就说无耻,无耻之人。
[「愧心所」的体性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世间力」,即现在所谓的舆论之力量,]你看这都是成唯识论上的话,什么叫世间力?你查不到,我在注解这个时候不是那么容易,你要讲的能够让人懂。成唯识力讲的世间力就是社会的舆论[或「社会公议、公论」乃至「人言可畏」之力。](台语)没有羞悟之心的人管你怎么讲我,根本不怕。[「轻」为轻视;「拒」,抗拒、拒斥。谓由于在乎舆论之力,因而轻视、拒斥暴恶之行:所以说「愧」是指愧对他人而言。愧心所的业用为:一、对治无愧,二、息诸恶业。]因为有愧心所所以能够令我们恶业不会再增长能够止息。
[俗语所谓:「人无惭愧,百事可为。」]如果没有惭愧心的话什么事都可以做,不要脸的人什么事都可以做。[是故要行「正勤」,]想要修行前面所说的正勤,也就是[断恶修善,必须先有惭愧心(羞耻心):不但要在为恶犯过之时,知所惭愧,且要因有「惭愧意识」,而不敢去为恶、不屑造恶;如此才能真正改往修来,]把过去的事情坏的改掉,将来把它修成变好的,[日渐进步。因此,发惭愧心,于过恶有惭有愧,能善分辨,才能真正起正精进,行一切修断事,]有惭愧心是修行的根本,要不然你看那些人做了坏事,犯人被抓到我就这样怎么样,谁怕谁。造了大恶以为他好像是英雄一样,这就是没有惭愧心。[因此在精进之后,列「惭、愧」二心所]以为断恶修善之所依。断恶修善是依惭愧心,才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事情,应该要断掉,所以有惭有愧这个是修行的根本。
[「无贪、无嗔、无痴」:这三个心所,]本来是分开来,现在合在一起讲,这三个心所[又称为三善根、或三根,]一般通教就讲三毒,贪嗔痴是三毒,可是无贪、无嗔、无痴是相反三善根。[因为它们有殊胜的生善能力,]所以称为三根,根能够生嘛,[且能有效地对治三不善根(贪、瞋、痴)。惭愧心生起后,对于三不善根,才能有效地遏制、止息,从而生出无贪、无嗔、无痴三个善根。]
[「无贪」心所的体性是:「于有有具,无着为性。」]这也是成唯识论,你们看这本书后就对成唯识论大体知道,可是你们直接看成唯识看不懂,什么叫于有有具,[「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有具」,即三有之因;]所以有有具就是三有的因跟果合在一起讲,[故「有」是三有之果。「无着」,无所耽着或取着。]三有就是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有的境界,有什么?有烦恼。[谓对三有(之果)及三有之因,都心不取着,称为无贪。]无贪是很厉害的,但这无贪也有一个层次,每一个人的无贪心所的层次大小不一样,[无贪心所的业用是:一 、能对治贪着,二、能令作善。]你如果有无贪心所的话,当你想要贪着的时候它就能起来对治,令你的贪着心消掉。你有无贪心所的时候你就容易作善事,修善。[因为唯有自心真正不贪着,才能与人为善,]才能对别人好,如果你自心贪着的话,对自己好都来不及,还能对别人好。所以也就不容易做善事,你要真正做善事就是自心不是很贪着,无贪心所,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情必须有无贪心所,[因而利人利己:利人者,为大乘善;利己者,为小乘善,或凡夫善。]
[「无嗔」心所的体性是:「于苦苦具,无恚为性。」「苦苦具」,苦因及苦果。对于苦因及苦果之事,心不起嗔恚。换言之,对于苦恼之事:心不生嗔,称为无嗔。这表示:即使有外来的嗔恼的「刺激」,也不起嗔恚心,这才是真无嗔—亦即所谓「对境不嗔」,而不是只有在「没事」的时候才无嗔,一有境界当前就挺不住了,那不是真无嗔。故可知,前面的「无贪」,也是要「对境不贪」,才是真无贪。无嗔心所的业用是:一、能对治嗔恚,]你如果有无嗔心所就不容易生气。[二、能令人作善,]只有心不生气才能够做善事。[若心中有嗔恚,则一切善事皆不能为;心无嗔恼,心中一片祥和,才有可能造善、修善。]讲到贪跟嗔这两个,贪还不是最坏,贪可善可恶,譬如贪就是爱,爱妻子、儿女、父母,这个在世间里面不算坏,在出世间你要究竟解脱时当然就不是好了,贪所以也有善也有恶。嗔只有恶法,嗔为恶,所以贪不一定要全部灭掉,但嗔一定要全部灭掉。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没有办法完全无贪,但一定要尽量无嗔,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人不能生气,因为生气全都是坏事,没有好事。为什么?因为受了菩萨戒,心应该要慈悲,慈悲的人是不会生气的,也不能生气,生气了就不值,因为生气就要骂人,骂人就会伤害人,菩萨不能伤害人。
[「无痴」,]就没有愚痴,[无痴心所的体性是:「于诸事理明解为性。」]没有愚痴这种性质是对事跟对理都很清楚,明了,能解了。[「事理」:「事」如生死烦恼、因缘、业果等,]全都叫事。乃至于断恶修善也都是事,如果没有智慧愚痴就对这些东西都不能理解,对[「理」如四谛、十二因缘、无我、无生、真如等。]对事也不理解,譬如生死、烦恼也都不理解这就叫愚痴,不只是不懂道理叫愚痴,不懂事也叫愚痴,这不懂事不是指世间的事而是指跟佛法修行有关系的、生死轮回有关系的事。[对于这一切事与理都能明解,称为无痴。故有人说:无痴之性即是慧。]无痴他的性跟智慧差不多,[无痴心所的业用为:一、能对治愚痴,二、能令人作善。]你如果有无痴心所的时候,你如果有一个愚痴想法起来,你无痴心所就会把它吃掉,就好像起了抗体,不会生出愚痴想法。不但不会生出愚痴的想法,更加不会说因为想了愚痴的事,越想越做愚痴事。本来是用想的,后来就去做了;因为心中有无痴心所,所以能让你去作善法。[愚痴即是无明,以不明事理,不解善恶因果,故称无明愚痴。因此若不明因果事理,所造之业即皆与愚痴相应,不能成就善业。]
[「轻安」:轻安心所的体性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这是成唯识论的话,粗重有特殊的意思,[「粗重」,指烦恼,或粗重的烦恼。]因为烦恼是一种很粗的东西,而且令我们心跟身都很沉、很重,你若心有烦恼的话你轻松得起来吗?轻松不起来,所以叫粗重。粗重也等于是烦恼的代名词,[因为心若有烦恼:心即有负累,]就好像担负了什么东西,[因此其心即粗而沉重。心若无粗重烦恼,即如释重负]一样,放下一颗石头,不只一颗好多颗,[而身心顺畅,轻松、安适,故称轻安。]把心中烦恼放下那种状况很轻松,所以安适称为轻安。这个轻安不要把它当作是普通名词,它是专有名词,这些都是特有所指,所以轻安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讲什么是轻安?就是心中的烦恼暂时停止的状态,或简单一句话暂时没有烦恼的状态叫轻安。
[「堪任」,即能堪修行。](台语)[如人无包袱负累,身心又畅快,即堪能远行;]也就是能够走修行路走很远,能堪远行。[故心得轻安,便堪修行。]你若身心得到轻安的时候,你修行能够坐得越多,走的越远,[所谓的「修行」,这里是指修止观禅定而言,]特指。轻安心所的业用为:[一 、能对治昏沉,二、能「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你如果心里面有轻安这个心所,你如果忽然起昏沉的时候轻安心所就起来把它止掉,你就不会昏沉,下面会讲,轻安通常是得定以后才有的。禅乐为食,为什么会禅乐为食?因为轻安了以后而且就不会睡觉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轻安生起,所以昏沉盖不会起来。所以对治昏沉,有轻安就不会昏沉就不会睡着,这昏沉中指在静坐禅定中昏沉,而不是指普通的昏沉。会障碍禅定的东西,你若心里面有轻安心所它都会把它降伏除掉,也就是你修禅定就不会有障碍了。[「伏除」,能降伏、断除。「能障定法」,会障碍得定的法,]或是会障碍得定的因素。[「所依止」,即是身心,]行者的身心。[谓轻安能够降伏及断除于得定有障碍的因素,也就是扰定之因素,因而令身心转为安适,从而速令得定。所以可知,轻安是修定时,在心已得定、或将得定时的一种善心所,]你已经得定或快要得定时候才能得轻安,不是指别的;[此心所能令身心轻松安适,远离粗重。]
[又,轻安有「身轻安」与「心轻安」二种,皆是在禅定中生起之善法,而令禅定之修习能持续进行。(成唯识论:「十遍善心,轻安不遍,要在定位方有轻安,调畅身心,余位无故。」)]这个言词都好简略,十遍善心我们看善有十一个,他说除了轻安以外其余十个是遍一切善行,也就是善心所不是有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那么除了轻安以外信惭愧等等这十个在所有的善心里面都有,但是只有轻安不是,轻安一定要在定中才有,也就一定要得定的人才会有轻安。凡夫人没有得定不会有轻安,所以调畅身心,余位不顾,其它的如果不是定位,散位的众生不会有,这个余位就是其余的散位凡夫众生不会有轻安这个法生起。
[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亦如是说。因此,若听人说:]我觉得好轻安或[「我得轻安」,]那个可能他胡说,为什么?他说他得轻安[即表示他已得禅定,]禅定指什么?至少得初禅,初禅有什么厉害?初禅很厉害,初禅就已经出了欲界入色界了,你学佛不是在出三界吗?他已经出了一界了,然后他已经比大自在天或比(台语)还要高,因为他还在欲界,没有得禅定。你如果得初禅天宫?要跟你礼拜问询,乃至六欲天都在你下面,都要跟你礼拜,这不是说笑话,这是真的。[(明朝明昱法师亦云:「轻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无。」)]定地是指定中的阶位意思,定中的那个层次、阶位,得定阶位的人才有轻安,欲界就没有。定地是什么?就是色界得初禅以上才有轻安,欲界中人包括欲界天人也都没有,欲界天象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不讲,兜率外院就是欲界天,那些天人也是没有轻安,因为他们没有得初禅。[如是说时,他不但得禅定,而且于禅定有相当好的境界,因为他在禅定中已有轻安的善法生起,能远离粗重烦恼。]因为远离粗重的烦恼所以是轻安,[是故当知,不可随便对人说:「我觉得好轻安」,]你如果没有得禅定的话[否则很可能犯下了大妄语过而不自知,]用你们现在人的话讲我是把轻安当作平常心,别那么平常,轻安很不平常,[(以未证禅定而言已证故)。]因为你虽然没有说我得初禅或得禅定,但你说轻安就等于是,或是比说你得禅定还要厉害,因为你得禅定还不一定有轻安。
[又,若已得轻安,则能对治昏沉,昏沉盖即可除,]睡眠盖也去掉了,[睡眠也自然大量减少,乃至全无(因为睡眠是大昏沉故)。]比睡眠更大的昏沉就是死了,他们称为翘尾子。讲到轻安有一位倓虚法师,他在笔记书上写他曾经在灵隐寺还是金山寺忘掉了,闭关看大般若经,有一天看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就入定了,入定以后等出定的时候是由于听早上僧众集中唱叩钟偈,一下子他醒过来了。结果他这样一入定很久,他就写我那时候真的好轻安,后来人就传说倓虚大师那时开悟了,人的嘴巴是很会讲,他只说他得轻安并没有说他得开悟。轻安跟开悟是两码事差很远,完全没相干的事,现在看我这样解释什么叫轻安你就懂了,那跟开悟有没有关系?不相干,世人就是很喜欢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后来跟原来完全不一样,倓虚法师只说他得轻安并没有说他得开悟。后来人因为这样传都说他开悟了,再讲一次以后不要说我好轻安,我在讲心经的时候,心经系列有讲,你不要讲好自在,什么自在?自在是观自在在自在,你不会自在,自在的话就出生死,比轻安还要严重的太多,有十种自在,生死自在,你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你有那么自在吗?所以这些佛学名词不能乱用,懂了再用,不懂乱用只会让内行人听了好笑。
[「不放逸」:「放」,放任、放纵;「逸」逃逸,]这个最好的比喻是什么?我讲过跟放风筝一样,(台语)你把那条线一放掉风筝就跑掉了,逸了。放风筝的时候把那条线放掉就是放逸,或者是怎么样?(台语)小孩子放风筝,那个风筝就是他全部财产。(台语)逃逸:[心若放纵,即逃逝而逸入五欲六尘。]逸入五欲六尘叫放逸,放纵自已而让心跑进五欲六尘里面叫放逸,[迷不知返。不放逸心所的体性是:「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好简略,精进三根什么?精进与三善,[精进心所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跟这三个就等于是四个,四个东西合在一起成为一体,那个东西就叫不放逸。什么是不放逸?精进加上无贪无嗔无痴,四位合体它产生的作用就叫不放逸。不放逸一合在一起产生了,它的性质就是于所断修,对你所要断的恶跟要修的善,能够起防修的性能。也就是说不放逸心所能够让你有一个警觉性,对于善恶有警觉性,不会乱搞乱作;乱搞乱作乱放逸。[对于所欲修、欲断之事,皆能防备、修断之,其善法令增长,这就是不放逸心所的体性。因此,所谓不放逸心所,是以「精进与三善根」四法为体,而能具防修之功能,非别有体。]什么叫不放逸?并没有真正一样东西叫不放逸,这个不放逸是怎么来的?它是四种东西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也就是精进加无贪无嗔无痴,这四个一起产生作用,那个总合叫不放逸。并不是真正有一样东西,其它有一样东西叫不放逸。
[因此,窥基法师解云:「即此四法防修功能,非别有体」。]就是这四个法能够起防修的功能而称为不放逸,并非别有一法名为不放逸之体。[不放逸心所的业用为:一、能对治放逸,二、能成满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事。]你若心中想要放逸了,如果你有不放逸心所的话,马上这个放逸的心就会被吃掉,起不来,消灭掉。不管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好事情,善事都是因为不放逸因此能够成就圆满,但如果心放逸的话,一切的善事你都做不好,[故知若欲成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事,皆须修不放逸。是故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我此法门名不放逸行。」]佛就总说他整个佛法法门就叫不放逸心,一切的佛法就叫不放逸心。你看我们打坐时候最明显,打坐时候脚盘起来,手交叉对不对?这什么意思?收摄、守住,所以先收摄身再收摄心。顺便讲到我们打坐的时候结手印,那天有一个人来问我心经的问题,他问我这个手印叫什么,我就不跟他讲。我现在跟你们讲,不过他有看到这个就破功了。这个叫法界定印或等持印,所以结这个印就表示我们想要入,或是将来可以入法界定。结的时候通常左上右下四指交叠,拇指在上指端微微相扣,安在脐下靠身。你做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台语),上面整个都是平的,下面也是平的,当然大拇指的指甲剪断一点,弄那么长你碰不到了。(台语)
你看打坐这个就是收摄不放逸,身心不放逸,最好的时候佛为什么说我此法门名不放逸心?没有一点点是放逸、放纵自已,身跟心都没有放纵自己,这样才能修行。[此所言不放逸者,有三种—身不放逸,]就不胡作非为,具体而言就是不作破戒的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身不放逸。不破戒犯禁,不随业习或不随顺业习、恶习,恶习当然不可以,喝酒抽烟吃槟榔,那恶习要改掉。业习呢?懒惰、晚起、喜欢多睡,种种业习。[语不放逸,]讲话的时候都明白、都不(台语),包括什么?一从现在开始修不多言、不唠叨、不繁琐,(台语),电话筒一拿起来一讲三小时。为什么不要多言?因为多言者无志,多言者散乱,(台语)。信觉法师也常常讲有人在他旁边一直讲讲得他好乱、好烦,可是那个人一直都不烦的样子,真是伟大。修行者一定要寡言深思,可是跟你讲不要多言,看起来不是很有效。
我现在跟你分析多言,(台语),一因为心不平静,心不平静所以心气动,心里面有氧气,要不然死掉;心气动所以发声。你那个心不平静一直在波动,一波动气就动,气一动冲上来就发声了,你能够让它不发声吗?没有办法。(台语)因为它动了所以一定要出来,它出来一定是从上面出来,不会从下面出去,如果从下面出去还好,因为从下面出去杀伤力比较小。就是这个原理,所以话越多的人心的不平静的程度越多,你学佛多话就是因为心不平静,叫你不要讲话不行,(台语),要从根本做起心要平静,心平静以后心气就不会动,为什么心气会动,因为所有东西动都有风,心动的时候心虽然没有形质,但它也会产生风就是气,一产生气的时候就非讲不可,如果不讲什么怎么样?(台语)你了解这个道理可能对你可以少讲一点话。
而且你讲话很多绕舌、唠叨,那个是无形的杀伤力很厉害,但你自己不知道,受苦的人很苦,那辐射作用很厉害,不仅是你对他讲的人那个人很苦,旁边周围几公尺之内的人都被你的辐射线伤到。为什么要寡言的原因,讲话讲少了心就容易平静。语不放逸还有一个不能骂人,骂人是一种放逸,骂人不只是心不平静心就大动,因为有嗔恨心。[意不放逸]更难,意不放逸就是不散乱。[又,禅门所说的「起心动念,念念分明」,]换句话就是念念不放逸,因为你要念念不放逸才能念念分明,你一放逸风筝就走了没有了。有一次我好得意放风筝,线都快放完了,好高兴,忽然(台语)风啸了我一慌张猛力一拉断掉了。[即是「念念不放逸」;故知不放逸令人能修一切善法,能防护断除一切身语意不善,能持无上心地戒、]不放逸才能持无上心地戒。然后[能真实修习无上禅,]你要修习无上禅一定要修不放逸,[故言不放逸能成满(成就圆满)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业。]
到这里为止,我们晚课有当前精进,甚勿放逸,那个不放逸是指什么?就是指身不放逸、语不放逸、意不放逸,你看难不难?太难了。这个就是所有一切佛法的精要就是不放逸心,今天是12月23日,虽然讲的很快,好像还不错。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有没有问题?
1.提问...
2.回答:一个是显的一个是密的,其实精神是一样的,勇捍为性,(台语)勇捍,也就是金刚勇猛也是一样的。你要修行一定要金刚勇猛,温温吞吞的绝对是没办法?为什么?因为业习力太强了,业习力就好像你在黄河上逆水行舟,或在长江三峡逆水行舟,你如果不勇猛精进的话你根本没办法往上,很快冲下来了。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