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40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40
成观法师
[机缘品第七]
[经文]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无上大涅槃」无上的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圆」就是圆满,「明」就是「明觉」,「常寂照」,「寂」就是「寂静」,「照」就是「照耀」;这无上的大涅槃,它那个境界是什么样?那个境界是圆满、明觉,那个「体」常常都是寂静、寂灭、照耀;这个有一个比喻,最好的比喻就是如同「大日」,好象大太阳一样,所以毗卢遮那佛就是「大日如来」,如同大日一样,这个太阳它是圆满的,在「虚空之中」它都「不动」,但是一直都在「照耀」所有的万物,那「不依靠」其它的一切万物而为一切万物之所依赖;所以这个涅槃的境界、无上大涅槃的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所以就是「如来法身的境界」,就是「无上大涅槃的境界」;所以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了,这样子;反过来,反而是可以成就、成熟一切,因为太阳有这个热度,所以一切的众生统统依靠这个太阳的温度在生活,如果没有太阳的温度,这一切世间统统灭尽,所以佛祖的无上大涅槃,就是这个境界。「凡愚谓之死」凡夫愚痴之人将它当作死了,称为说「涅槃」就好像死了一样,其实「涅槃」与死不一样,「涅槃」不是死掉,「涅槃」是进入「圆明常寂照」这样的境界。「外道执为断」外道的人将这个涅槃执着说是永恒的「断灭」,「断」就是「断灭」,永远的断灭就是说什么都没了,他把它当作涅槃,其实「涅槃」不是说永远归于「断灭」。「诸求二乘人」求二乘「声闻、缘觉」的人。「目以为无作」将它当作是「无作」,「无作」的意思就是没有造作,没有造作就入于这个「寂灭」,也当作好像在休息、休息的意思,所以一切都停止、停息,所以没有种种的功用,所以二乘人入于涅槃以后,就不度众生了嘛!你说那二乘人有没有度众生?有,二乘人还没有入于涅槃之前也有度众生,他们也有出去讲经说法,只不过他们不再来「受生」然后来度众生,所以(二乘人)入涅槃以后就再见了,所以这样就变成「心很狠」,就看我们在水深火热,他就说没关系、没关系,然后他就再见了!「尽属情所计」像这样统统是属于「情」、愚情、愚痴的这个情所计,「情」就是跟这个智慧相对,像上面所说的这些看法统统是属于愚情所计,「计」就是「计著」。「六十二见本」统统是「六十二见」的本。
什么叫「六十二见」?「六十二见」我们来看这个「讲义」,「我见」、「身见」或是「萨迦耶见」,「六十二见」另外一个讲法是「我见」,另外一个讲法就是「身见」,如果梵文叫做「萨迦耶见」,这个就是从「五蕴」来说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印度的这个外道执着我们说「五蕴」中有「我」,然后这个「我」有大、有小,有的宗派执着说那个我是很大的,有的宗派执着我是很「小」的,有大有小、有内有外,有的执着那个「我」是「在外面」的,有的执着「我」是「在里面」的;那个「我」是什么?那个「我」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个「我」如果有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等于跟「灵魂」(神我)的意思一样,所以第一种就是说执着「我在色中」,那我在色中的时候是「色大我小」,就是说我这个色身比较大,然后那一个「我」就是灵魂,在我的身体里面,所以我的身体比较大,把我的灵魂包住了,就是「色大我小,我在色中」;那另外一种就是说我的灵魂比较大,「我大色小」,这个灵魂比较大,色比较小,然后灵魂把这一个「色身」包住了,这是第二种;第三种「离色是我」,这离色是我就是说,这个「我」跟「色」是分开的,那么这个灵魂、这个「我」是在「色」之外,「离色是我」的意思就是说「我是在色之外」,那么「即色是我」就是说「我是在色身之内」;所以,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以下那个「受想行识」都是一样。受大我小,我在受中,我大受小,受在我中;所以每一种「色受想行识」,每一种都有这四个「观念」、四种「见」;然后「四种见」乘「五蕴」,就变成二十见,「二十见」再乘「三世」,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怎么说呢?譬如以「色蕴」来讲,在每一个都加一个「现在」,「现在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现在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现在我」,「即色是现在我」,然后第二个以色来讲过去,「过去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过去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过去我」,「即色是过去我」,然后在未来,「未来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未来我小色大,色在我中」,「离色是未来我」,「即色是未来我」,这样就三四一十二,五蕴,一十二再乘五就六十见;所以每一蕴有四个,四个乘三,每一个蕴都有「十二见」,那「五蕴」就有「六十见」,「六十见」然后再加「断常」二见,那么就有「六十二见」,那么这些都是「邪见」,所谓六十二见都是「邪见」;那么依于「五蕴」而见「有我」,然后再上「断常」,那么「断见」是什么?就是说这些虽然是,譬如说,虽然有「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等等,但是一切最后都归于断灭,这叫断见,然后那执「常见」的人呢?就是说这个「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等等,这些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叫「常见」;所以总共「六十二见」,那么这是一切邪见的根本;既然讲「六十二见」,就再讲「一百零八见」,又称为「百八见」。
「百八见」是什么?就是「内十八见」跟「外十八见」,然后「内十八见」是什么呢?就是「依于苦乐」,看右下角(讲稿)我写了一个「一百零八见」主要是在内六根与外六尘上面分别计著苦乐、好恶,这样子的「见」叫做「一百零八见」;譬如说「眼」,「眼苦、眼乐、眼不苦不乐见」,然后「耳」,「耳苦、耳乐、耳不苦不乐见」等等,那么这个「六根」六乘于三就有「十八见」,然后这个内十八见,因为眼苦,「眼」的话就有「苦见」,眼乐见,眼不苦不乐见,这样就有三个见;耳呢?耳苦见,耳乐见,耳不苦不乐见,所以三六一十八,然后外六尘呢?这个色好、色恶、色平见,「色平」就是「色不好不恶」,色不好不恶见,然后声好见、声恶见、声不好不恶见(声平见),「色声香味触法」六个乘三就是十八见,「内十八见」再加「外十八见」那就「三十六见」,「三十六见」再乘「三世」(现在、过去、未来)(就是一百零八见),那现在、过去、未来又怎么排呢?就以「眼见」来讲,「现在眼苦,现在眼乐,现在眼不苦不乐见」,过去「过去眼苦、过去眼乐、过去眼不苦不乐见」,这样就三世,「三世」乘「三十六见」就「一百零八见」;所以这个印度人的心思很细密,即使是「外道」的邪见也讲得人一楞一楞的,种种妄想分别,结果对于修行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障碍,所以这就是「六十二见」,「六十二见」就是一切邪见之本,那么「六十二见」就是「身见」,以「五蕴身心」为起见,叫做「六十二见」。
「尽属情所计」上面所说的就是凡夫外道跟声闻缘觉乘,他们把这个「无上大涅槃」都误解了,所以都属于愚情所计著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愚情计著涅槃呢?就是因为以这个身见六十二见,以自身的见为本。「妄立虚假名」虚妄的立了一些「假名」。「何为真实义」那些「名」都是「假名」,这样哪有真实的意义呢!「唯有过量人」,「惟有」就是「只有」,只有「过量」,这个「量」就是可以「秤量」,刚刚讲过,那么也就是代表「思议境界」,「量」就是思议境界,「可以思议的」,只有超越,这个「过」就是「超越」的意思;只有超越「思议境界」的人、有这样智慧的人;是只有假如可以超越这个境界的智慧的人,才能「通达无取舍」,才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通达,虽然通达,但是也「无取无舍」;因为众生如果不是「取」就是「舍」,所以你叫他「不取」的时候他就「舍」,所以你叫他「不取不舍」就很难,你叫他「不取」他就「舍」,你叫他「不舍」他就「取」,所以「不取」又「不舍」这就很难;那唯有这个超越了可以思议境界的人,也就是说「入于不思议境界的人」,所以这个「过量人」就是「入不思议境界之人」,才能够于一切法皆「通达」,而能够「无取无舍」,所以才有办法通达一切法,又无取无舍。
[经文]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以」就是「因为」,因为已经了知「五蕴」之法,「及经蕴中我」以及五蕴之中所妄现出的「我相」,这个「我」就是「我相」。「外现众色像」以及外面所现出的众色像,就是尘相、六尘之相。「一一音声相」就是代表「色声香味触法」了,以「音声相」来代表「色声香味触法」。「平等如梦幻」一切都是悉皆平等,好像如梦如幻一样,无有少法可得。「不起凡圣见」所以对于一切法都不起「凡见」或是「圣见」,而入于万法皆真、平等一如。「不作涅槃解」因为一切本自涅槃,不生不灭。「二边三际断」,「二边」就是断常,断常二边,「三际」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断,就是不起这样的执着,断常「二边」跟「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统统没有这样的执着,没有这样的执着与分别。「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虽然能够应了诸根妙用,但是也没有起「能用、所用」之想,而离于「能所」。「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所以,以大智慧、能以大智慧分别了知一切法之「体、相、用」而不起种种的虚妄分别之想,谓「我能分别、我有智慧」等等。「劫火烧海底」劫未的时候起「劫火」,那个时候「劫火」烧海底,连海水都烧干了。「风鼓山相击」这个劫风如果起来的时候,可以鼓劫而令山互相相击,所以这个风大令山相击,就令大地一时都粉碎,所以那个就是到「坏劫」的时候,「城住坏空」那个「坏劫」。「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如果悟到本性是「真常」,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切都是「本自寂灭」的大乐,「涅槃相如是」,「无上大涅槃」的形相是像这个样子的。「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我现在是勉强跟你讲,因为这个「涅槃经」是不能讲的,我现在是勉强跟你讲,因为你不了解,又起邪见,所以没办法,被迫的,所以勉强跟你讲,为什么要告诉你呢?就是令你能够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你不要「随言生解」,依文解义,不要这样子,你如果能够这样子的话,我就准许你是知道了少分,知道一点点。
[经文]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这就是「青原行思」禅师,青原山的行思禅师,他以后去住在青原山,是出生在吉州安城,他本姓刘,听到曹溪法席很盛,「径」就是直接,就直接来参礼,「直接来」就是没有人介绍他自己来,没有人将他引见。「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所务」就是做什么,就是修什么,「当」就是「应该」,应该要修什么即「不落阶级」?「不落阶级」的意思就是超过一切阶级,什么是「阶级」?「阶级」就是说你修行、修法统统都有阶级,悟到什么、证到什么、都有阶级,一级一级,一直上去;那他的意思就是说都超过所有的「阶级」,就是超过「小乘」跟「大乘」的阶级,那么也就说什么呢?直达「无上乘」;你看他问得很奥妙,他的意思就是说,有什么方法可以「一跃就到佛地」,意思就是这样子,直接直达佛地;那他没有那样子问,而是问要修什么,师父要修什么才可以超过一切阶级,不会落到现在这些阶级;六祖大师就说「汝曾作什么来」你是修什么的、你都在修什么?他就说「圣谛亦不为」,圣谛是什么?「圣谛」就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声闻法」,他说我连「四圣谛」都不修,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都修「菩萨法」,但是他不说我都在修菩萨法,他如果说「我都修菩萨法」就很自大,自以为是菩萨,所以就不能直接讲说「我都修菩萨法」。「师曰,落何阶级」六祖大师就说「这样说来,你就是修菩萨法的,那你修到什么阶段了呢」?六祖大师就是利用他的词语来说。他就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连小乘的「四圣谛」都不修了,那有什么阶级呢?「师深器之」六祖大师就非常地器重他。「令师首众」就是命令这行思禅师「首众」作大众的首座。「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你应该要分化一方。「无令断绝」不要让他断绝了,就表示他已经得法了,得法了以后就教他说不要让它断绝了。「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他,「既」就是已经,已经得到法以后,就回到这个吉州的青原山去「弘法绍化」,「绍」就是「继承」,绍隆佛种,度化众生。「谥号弘济禅师」,这个「谥号」就是皇帝赐他的,古时候如果人死了以后,有地位的人这个皇帝都会赐给他一个句号,叫做「弘济禅师」。这个「青原禅师」你看这个传承表、「五宗传承表」,六祖慧能大师下来就分成两大支,一个就是「怀让禅师」,一个就是「青原禅师」,然后再一直分下来变成「五宗」,所以「青原」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派;另外一个「怀让禅师」就是下面(讲)的。所以这个是六祖大师的「法嗣」,继承六祖大师的法,就是六祖的「法嗣」的两大支派。现在看这个「怀让禅师」。
[经文]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狱,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怀让禅师」他是金州姓杜的,他最初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参谒嵩山安国师,「安」就是「惠安法师」,惠安法师是为皇帝作国师,这个惠安法师他是五祖的弟子,跟惠能大师是师兄弟,这个「怀让禅师」开始的时候,是去拜这个惠安法师为师父,后来这个惠安法师「发至曹溪参叩」,「发」就是叫他去曹溪找这个六祖大师,古时候的人心是很宽的,如果弟子在这里学,学到后来已经差不多了,他就会叫他再去别的地方去参、去修,但不是说才来就叫他去,也不是自己来自己去,自己来自己去就变成跑道场,那都是师父说你这样学的差不多了,我这里出师了或是说不能再教你了,你要再去那里找善知识,那个弟子就照他的吩附,就去找那个师父,所以那个师父也不是自己找的,不是自己说今天这里参一参,明天去那里参一参。「让至」这个「怀让禅师」到这个曹溪以后,就「礼拜」顶礼,六祖大师就问说「甚处来」,你是什么地方来的?「曰,嵩山」他就说,我是从嵩山来的。「师曰:什么物,凭么来」,「什么物」这意思就是说你修到什么境界了?「凭么来」那怎么会发心来这里?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说,你心中所修所悟到的那是什么?然后是怎么能够来的、是以何方法来的?这是比较第一个幽隐一点的意思。「曰,说似一物即不中」他就回答说我所悟到的,如果说似一物,「似」就是「相似」,像什么东西都不对,意思就是说「说不出来」,我悟悟到的那个东西,意思就是说「本性」,我所悟到的这个「本性」,你说那个「本性」是「像什么」,「什么都不像」,因为没有一样东西「像本性」,所以就「不中」,所以「都不对」。「师曰:还可修证否」六祖大师又问说,那如果是这样你已经悟到本性了,这样还可以修证吗?意思就是说「这样你还须要再修吗」?你已经悟到了,还要再修吗?所以都没有讲的很清楚,外头人听了一头雾水。「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他说虽然悟到本性,但是「若修证」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证下去,不能说没有,一定是「有」,「有」什么?「佛果菩提」对不对!「污染即不得」那假如将他污染了,这样就不能证得了;虽然悟到了「本性」,但是你如果将他污染,故意去糟蹋它,这样就一切都「不能证得」了。「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六祖大师就说不要说别的,只说你所说的这个「不污染」,这个「法」就是诸佛所护念的法,这个「不污染」就是「离染」,「离染」就是「清净」,这个「清净」是什么清净呢?就是「身语意」清净,「身语意」不污染,然后因为清净的关系,所以「法身」清净,法身清净,所以一切清净,所以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汝既」解悟如是,你既然是解悟如是,我也是一样,意思就是说,你跟我修证的境界没有错,这是印证、印可。所以古时候的人他们在修,修到后来,这都是求「印可」而已、求「印证」,他来的时候不是说才要再修而已,而是自己修的差不多了,然后最后「印可」,盖一个印章,说「照准、可以」,但是如果没有禅师印可,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对的;那有的是指点,那这个是「印可」,「怀让禅师」这个是「印可」,那个「行思禅师」也是印可,所以这两个大弟子都是在「印可」的境界;接下去那个永嘉禅师就比较低一点,所以他还有指点;所以比较高的根器的大弟子是「印可」而已。「西天般若多罗」这个「般若多罗」就是第二十七祖,「达摩祖师」是二十八祖,所以是「菩提达摩祖师」的师父,「达摩祖师」的师父就是「般若多罗」,「西天」就是「印度」,「谶汝足下」,「谶」就是「预言」,预言说你的「足下」就是你的弟子,你的弟子里面「出一马驹」,有出一只马「踏杀天下人」,「踏杀」就是「踏尽」,「踏尽一切天下的人」就是广度众生的意思,广度众生好像一只马,这个「驹」是「神驹」就是千里马,一只千里马它踏尽一切天下,广度无量的众生,你有一个弟子是这样的,这个是谁呢?这个就是「马祖道一禅师」,「马祖禅师」因为他的俗家姓姓马,后代的人因为他是祖师,所以称他为「马祖」,这个「马祖」不是那个「妈祖」,这个是「千里马」,这个「马祖道一禅师」他的法号叫做「道一」。度无量众生「应在汝心」,这都是应在你的心,因为你的心已经开悟,有发心要广度众生了,所以传你的法,因此就度无量的众生。「不须速说」就不用再说了,「让」这个怀让禅师的「让」,这个怀让禅师就「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所以就在六祖大师的身边,「左右」就是身边,来侍候他十五年。「日臻玄奥」所以,越来越就他所证到的越深,深又奥妙,「玄」就是「深、深奥」;这古时候的人如果听师父开示以后,开悟了,都感谢师父,就侍候他有的一靠子、有的几十年,当然在那里可以再跟他学习,但是主要的是感恩,因为感恩的关系,所以要服侍他;服侍他是怎么样?倒屎倒尿,折被子,拿拖鞋,盛饭端汤,这样子服侍他。「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所以这个怀让禅师,后来到南岳去了,所以叫做「南岳怀让」,禅宗就因为他的弘扬,所以就大发了,那他死了以后,皇帝赐给他一个号,叫做「大慧禅师」。好,今天讲到此为止。
第四十集完。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