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1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1
成观法师
[忏悔品第六]
接着上次讲。「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经文]
【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这个「戒」是「无上心地戒」,以「无上心地戒」的这个「香」,来熏修,以无上心地戒的戒法来熏修,「即自性中无非」,「即」如果用这个无上心地戒,无心地戒的这个香,来内熏、来熏,就可以体悟,令体悟且合于自性中的无非,「非」就是「过」,就没有过错,这个自性里面是本来就没有过非、无过非。「无恶」本性里面也是无恶。「无嫉妒」这个嫉妒是所有的恶法里面很恶的一个,这是跟「魔心相应」的法。什么是「魔」呢?「魔」就是嫉妒,若「心嫉妒」就变成「魔」,这个「魔」就是嫉妒修行的人,所以会破坏修行的人。「无嫉妒、无贪瞋」没有贪欲,没有瞋恚。「无劫害」,「劫」就是「盗」,无劫害就是无偷盗,「害」是什么呢?害就是伤害的意思,这个会害众生的命叫做害。「名为戒香」如果用这个无上心地戒里面的法,去熏修自己的自心,这样子,久久就能体悟到自性中本来就没有这些恶法,不但是体悟而且令自己的这个「身口」乃至于自心都能够合于自性本自清净的「本体」,这样子叫做「烧戒香」。
[经文]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第二个就是「定香」,「定香」这个要以无上的定法,无上的禅定也就是「佛定」、「首楞严大定」的这个「香」来熏自心。这个无上的定法是什么呢?就是「睹诸善恶」,「睹」就是看,看到一切的善恶境界的相,虽然看到这个一切的善恶境界的相。「自心不乱」但是自心也是不乱;如果没有看到不会乱,那个境界还不够高;真正能够称为「佛定」,就是说在于一切的境界里面心不会乱,这才叫做佛的「大定」。所以不是只是「离境」而能「不乱」,而是「即境」也「不乱」,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定」。当然刚开始修的人是没办法一定要离开境界修,要修到后来才有办法说在境界里面一样心不乱,不乱就是「定」。
「三,慧香」第三个是慧香,以智慧、以无上智慧来内熏自己的心、自心自性,这个叫做「慧香」、烧「慧香」。这要怎么「烧」呢?这个慧香就是说体悟到自心无碍,自心本来是无碍,所以现在开始也不「自生障碍」,不会自己自生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常常都以智慧来,「观」就是「观察」,「照」就是照见,观察照见自性清净无染。「不造诸恶」因为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所以啊就不造诸恶,就随顺这个清净的真如法性,而不去把它污染,就是不造诸恶,因为造了诸恶就是把它染污。「虽修众善,心不执着」虽然修众善,众善就是无量的善法,这个善法当然是佛法,修戒定慧等等,虽然修很多的善法,但是心中不会执着,不执着就是不贪爱。所以「敬上念下」,「敬上」对长者就尊敬,「念下」就是护念在下面的人,因为不执着自己修的功德,所以就不会「自我膨胀」,所以能够对上面的人能尊敬,对下面的人能够护念。「矜恤孤贪」,这个矜就是「怜」的意思,「恤」也是怜恤的意思,矜怜、体恤孤贪,「孤」是孤独的意思,但是这个「孤」字,在古文的意思是,小时候父亲亡,这样的人叫做「孤」,幼时丧你名之为孤,「贪」是贫穷的人,可怜没有父亲或没有母亲的或很贫穷的人,「名为慧香」,如果这样修就是在「烧慧香」。
「第四,解脱香」就是自心无所攀缘,「攀」就好象藤,藤子会攀来攀去,或是像蛇一样,但是我们的心也是跟蛇惑藤子一样,攀来攀去的,「缘」就好像猴子一样,好像长臂猿两只手可以伸很长,然后就会在这个树枝里面做种种的缘取。「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不思善、不思恶的关系,所以于一切善恶境界都不生爱憎,对于善的境界或是恶的境界统统不会生出这个爱憎二法。「自在无碍」因为自心离于善恶爱憎,所以就自在,因此就没有障碍,这样叫做「解脱香」,叫做「烧解脱香」。所以这个香都是抽象的,看不到的、不是真正的说烧这个看得到的香。
「第五个,解脱知见香」,什么叫做烧「解脱知见香」呢?「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如果已经达到说不会攀缘善恶,那么就是「息心」,息心就达到诸法空的这个境界,但是息心达到「空理」以后呢?却不可以沉空守寂,就要「从空出假」。什么叫做「从空出假」呢?就是从「空寂的自性」生出这个假法,这个「假」的意思就是「幻化」的意思,不是说它是不真的、骗人的,不是那个意思,就是幻化之法,能够广度众生。所以不可以「沉空」,沉在空寂里面,沉在空、守着寂,那就变成「二乘」。「即须广学多闻」这个时候因为自心已经达到「空理」,就应该再广学多闻,「多闻」是指佛法啦,不是去学世间的法叫「多闻」,各种经律论三藏都要通达,然后「识自本心,达诸佛理」。所以六祖大师也是教我们要「广学多闻」,不是说通达禅宗以后,然后就把经书都烧掉,甚至于说通达本性以后,然后这个经书都是,就有人说都是「草纸」,那样就是「谤佛谤经」,有一幅画,那个是写六祖大师把经书撕掉,你们有没有看过?是日本人画的,那真是毁谤佛法。所以六祖大师没有说叫人不要学,也不是说通达本性以后就什么都不要了,不是这个样子,反而这个时候要「广学多闻」,然后才「识自本心,达诸佛理」,通达了诸佛的道理以后呢?「和光接物」,「和光」是指「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就是说,跟一般的俗人看起来一样,把自己的光芒都收起来,变成令自己的光芒很柔和,本来开悟以后应该是说会有很大的光芒,也会很有智慧,但是那个智慧就不露出来,把那个光芒、锋芒都收起来,变成很柔和的光芒,因此呢不会耀眼,也不会剌眼,所以才能够跟凡人在一起,然后跟凡人在一起锋芒不会很外露,那大家都能够接受,也能够接近,这样子叫做「和光」;「接物」呢?「物」的意思是「人」,「人」就是指一般的凡夫,跟一般的凡夫都能接触,叫「和光接物」。那「和光同尘」呢?「尘」就是指「尘埃」,也就是说染污,那表面上跟凡夫的染污法一样,同样的染污,表面上看起来是染污的,但事实上它不是,那么这个就是修菩萨「四摄法」里面的「同事摄」,「同事摄」主要并不是说他犯戒你就跟着他犯戒,这个叫做「同事摄」,主要是说这些基本的需要,譬如说吃饭、睡觉、穿衣服,这些基本的人生需要修行的人也跟着一样的做,本来修行人他可以达到说、就是说已经到了入圣位以后,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但是为了要度化众生,他还是示现吃喝睡觉,因为他可以长期的入「禅定」,又没有烦恼,但是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就示现跟凡夫一样。但是不是造凡夫的「杀盗淫妄」,名为「和光接物」,名为同事摄,不是。「同事」如果是依「阿毗达摩」来解释的话,就是说为了令他也修道,所以就把自己的标准稍为降低一点点,然后慢慢的引导他去修道,叫做「同事摄」。所以并不是说这个同事他赌博,你也跟着他赌博,他喝酒,你也跟着他喝酒,这叫「同事摄」,不是这个意思。「无我无人,直至菩提」,「无我」就是「无能度之我」,这个「我」是能度者,「无人」是「无所度之人」,所以「无能、无所」,如是「直至菩提」,如是修行,一直到「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真性不易」,「易」就是「改」,坚住真如本性而不改,就称为「解脱之见香」。
[经文]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善知识啊,这五分法身的香,就要自己内熏,要向自己的内心来熏。「莫向外觅」不要向外面去寻,这个五分法香,一定是在里面成就的。怎么说是在里面成就的呢?因为就要向内熏,「熏」就是「熏习、熏修、熏陶」。
[经文]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现在再来跟你们大家传授这个「无相忏悔」,希望能够灭三世的罪,「三世」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三世的罪恶都统统能够灭去,使这三业,「身口意」三业都能够清净。
什么叫「无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叫做「无相」,「无相」的意思是「不着表相」叫做「无相」,「不着表相、不着外相」叫做「无相」,不是什么都没有。那如果说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就连「忏悔」也没有了,对不对!那就不用「忏」了,那不用忏那就变成「无相」了,那是不对的。
上次又讲到说「忏悔」有两种,一种是「有相忏」,一种是「无相忏」,这个六祖大师这里讲的是「无相忏」。
那「有相忏」又称为「取相忏」,「取相忏」有三种,第一个是「羯摩忏」,依戒法做羯摩忏;第二个就是「礼佛忏」;第三个是「拜忏」,有相忏或取相忏有这三种。羯摩忏就是集僧众,然后在僧前忏,依戒法「有作戒法」去忏悔;第二种「礼佛忏」就是在佛前礼拜,这叫「礼佛忏」;第三个是「拜忏」,拜忏就是后世的祖师大德所编的这些忏本,像药师忏、大悲忏、三昧水忏、乃至于梁皇宝忏,这些都叫拜忏。拜忏又分两种,一种是依经的忏,最有名的就是「大悲忏」,还有「药师忏」、「金光明忏」,依金光明经所做的忏,还有「地藏忏」,还有一个「金刚忏」亦即「金刚宝忏」,那是依「金刚经」的;另外像「梁皇宝忏」跟「三昧水忏」这个是取经义而编的忏,而不是依那一部经。如果是以「有相忏」来讲,威力最大的就是「羯摩忏」,其次就是礼佛的忏悔,可是这个礼佛是要自修的;第三种忏就是拜忏,是依于形式及依于唱诵,所以它那个效率会比较被冲淡了一些。
然后再讲「无相忏」,无相忏就是「心忏」,在心里面忏,怎么说在心里面忏呢?用我们的这个白话讲,就是说你心里面觉得难过、抱歉,做错了事情觉得难过,比如说以前爱钓鱼、杀生,现在学佛以后想到说,喔,杀了那么多鱼,心里觉得很难过,这个就是忏悔的第一步;忏悔要觉知那个事情不对,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要生「惭愧心」;所以「忏悔」的根本它第一个「依于觉知」,第二个「依于惭愧」;那如果不起惭愧心的话,就没有真的忏悔,「觉知、惭愧、难过」,然后发心改过、补偿,那么这才叫做「忏悔」。这些都是在心里面的,这心里面的「忏」是最重要的,所以前面所讲的「有相忏」,依羯摩来忏,但是如果你心里面并没有真正发起刚刚所讲的那些法,那还是忏得不是很根本,那礼佛乃至于拜忏,都是为了要「引起忏悔的心」,那如果即使拜了十万拜,或是集僧众忏悔,但是自心并没有「真正觉知」,也没有「觉得难过」,也没有「觉得惭愧」,那么这个就不是真正的忏悔。这个「惭愧」是什么意思?「惭」跟「愧」是两个不同的法,惭就是内自惭,对自己内心自惭,「愧」叫?愧对他人。就是说做坏事或做不对的事,自己心里不好意思那称为「惭」,对别人不好意思的时候称为「愧」,这是比较普通的意思。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依「阿毗达摩」讲,「惭愧」是指对于无始劫生死以来,所造的生死业,都不生惭愧之心,称为「无惭无愧」。譬如说,无始劫来我们都在造轮回的重业,造杀生、偷盗,「杀、盗、淫、妄」这些业,而不生愧悔,无愧无悔,叫做「无惭无愧」。如果对于轮回生死的业生出愧悔,「杀盗淫妄、贪瞋痴」等等,觉得不好意思,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惭愧」,所以佛所说的惭愧,是指这个而言,不是一般的「惭愧」。
那么,所以要了解「取相忏」跟「无相忏」的关系是什么?「取相忏」或是「有相忏」它只是一个手段,它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要引我们到这个无相的「心地」的「忏」,要引起我们心中真正的忏悔,所以如果礼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作「羯摩忏」也好,那么不是说做完那个忏法也就完了,不是,如果作那个忏法以后,心里面没有起惭愧心,然后没有起忏悔心,那也是枉然。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现在就传给大家这个「无相忏悔」,这个忏悔是「无相」,是看不见的。怎么看不见呢?因为是在心里,所以看不见,这是凡夫看不见,圣人看得见。就可以灭三世的罪恶,使大家「三业」得以清净。
[经文]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诸位善知识,「各随语」就各随我语,你们大家都跟着我说,说下面这些。「一时道」,「一时」就是「同时」,大家一起齐声来说这个话。弟子等这时可以再加上「三个字」,愿我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这个「三世之念」,念念皆不到被愚迷所染,都不被愚痴或迷惑所染污,念念统统不被愚迷所染,那如果不被愚迷所染,愚的相反就是智慧啦,所以念念都能够有智慧,念念都不迷,不迷就是「觉悟」,有智慧而且觉悟。「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以前所做的一切恶业和愚痴迷惑等等的罪,统统忏悔,希望一时马上统统消灭。「永不复起」永远都不会起,就是说不会「再造」。「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弟子等,愿我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这三世之念,这念念之中都不被憍,「憍」就是憍慢、我慢,「诳」就是欺诳,不被憍慢欺诳所染,自心常行实法。「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以前所做的一切恶业,憍诳、憍慢、欺诳等等的罪,统统忏悔,愿一时都消灭,永远不会再起。接下来,「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这个三世之念里面,念念都愿不被嫉妒所染,心中不起嫉妒,以前所有的恶业嫉妒的罪,统统忏悔,若心里起嫉妒就会破坏人,也会害人,会毁谤人。「悉皆忏悔」统统忏悔,愿一时都消灭,永远不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所以已上,这个「已」就是「以」,以上就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就是在自心中用功,外表上看不出来,所以叫「无相忏悔」。
[经文]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云何名忏」什么叫做「忏」呢?什么叫做「悔」呢?「忏者忏其前愆」,「忏」的意思就是忏以前所做的过错,「愆」就是「过错」,忏以前所做的过错。「从前所有恶业」以前所做的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等的罪统统尽忏。「永不复起」令永不复起,这样才叫做「忏」。「悔者,悔其后过」,「后」就是「将来」的意思,「悔」就是说悔将来的过错。「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那个「已」不是「己」,现在已经觉悟了,统统要使它永远都断了。「更不复做作」这样才叫做「悔」,所以称为「忏悔」。凡夫愚痴、迷惑,只知道要忏其愆,忏以前的过错,不知道说忏了以后,下次不能再做。因为没有说以后不再做,「以不悔」不悔其后过。所以,前愆不灭,前愆未灭,后过又生,所以没有说以后不再做,「永不复造」,所以以前所做、所犯的错还未灭,又再造新的过错,前愆既然没有灭掉,后过又生起来了,这样怎么叫做「忏悔」。善知识,既然忏悔完毕以后,现在就与诸位善知识再发「四弘誓愿」。
[经文]
【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发四大弘愿、四弘誓愿,这个「弘」就是「大」的意思,发四个大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这四个大誓愿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是从「自心」生出来的,所以才说「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这个烦恼也是从「自心」生出来的,所以才称为「自心烦恼」;「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这个「法门」是从「自性」生出来的,所以才称「自性法门」;「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这个「佛道」是从「自性」出来的,所以才叫做「自性佛道」。
前面两项「众生」与「烦恼」是世间法,或是「污染法」,是从这个心、从「自心」里面生出来的;「法门」跟「佛道」是清净法,「清净法」是从「自性」生出来的。所以这个「自心」跟「自性」就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四弘誓愿的内容,「众生、烦恼」然后「法门、佛道」,就是以这个「心」跟「性」来分别。
也就是说「心」能够产生「污染法」,而「性」则产生「清净」法。
诸位善知识,「大家岂不道」大家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这样说呢,是不是说我「慧能」能够度众生,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我「慧能」度众生。
诸位善知识啊,这个「心中的众生」是什么意思呢?心中的众生就是说,我们自心中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这些心,统统是「众生」,所以这些「众生」都是在我们「自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啊「各须自性自度」,所以就要自己自性来自度,这样才是真正的「度」,才是「真度」。所以「度众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自己在自心里面度。「何名自性自度」什么叫做自性自度呢?就是在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的众生「将正见度」,「将」就是用,用正见来度它,自心里面如果有邪见、烦恼、愚痴的众生,就用「正见」来度这些众生。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既然有「正见」,心中生出来正见来,「使」就是「令」,就令这个般若的智慧,去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令他们个个都自度。休息一下。
第三十一集完。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