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23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23
成观法师
[疑问品第三]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早上讲到这里。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自修性」就是自己修自己的本性,这个「自」的意思就是说「不为人知、不求人知」的意思,自己「暗中修」,所以叫「自修」。假如自己暗地里用功,修自己的本性就是「功」。「自修身」是德,那这个「身」呢?就是「世谛」,与世间人有关系时就是「德」,因为与人发生关系。那如果是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功」。所以这个本性是出世间的「真谛」,所以修本性是「功」。那自修身呢?是「世谛」。一个是「真谛」(修本性);一个是「世谛」(修身)。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善知识啊!诸位善知识,这个「功德」啊!是须要「自性内见」,修自性然后自己「内」自己见证,所以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之所能求得到的,所以不是布施供养就能够得到「法身」的「功德」。那个「功德」你最好在上面加上「法身」两个字,这样子就不会误解了。所以「法身的功德」就要自己暗中下去自修自见,所以不是布施供养就能得到的。因为布施供养是有「福德」,「有福」会增加你的「福」,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不会增加「法身」,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能相混,那也不能替代,不能替代也不能相濫。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这个「福德」你把它括号起来,那「功德」也括号起来。所以啊这个「功德与福德」是「别」,就是不一样啦!是有差别的,不是同样的东西。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这是梁武帝他不认识真理,并不是祖师有过错,这样子;或是说祖师这「有过」的意思,就是说说错了,「有过」就是言语有过,也就是说讲错了话。我们回顾一下,(来)总看一下,(以)「梁武帝」(的公案)我现在出一道题目,「武帝之言有何过」?我所说「梁武帝之言有何过」之意,就是说(他所说)「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这一句话有什么过错?这样说有什么不对?因为佛法的功能就是这样子,(若)利用佛法来看世间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好像透明的一样,(武帝)头一个过错(是)「讨功」,「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有什么功德」?这就是「讨功」或是「邀功」,对不对?那他为什么会「讨功」呢?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功德,才会要讨功,但这就是一大错误。怎么说呢?因为我们世间人,众生在三宝里面(不论)修福德(或)是修功德都好,都不能向佛祖讨功,(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劳,都不应向佛祖讨功,也不能向三宝讨功,因为你所修的「福在其中已」,都有福在的,但是你却不能「讨」,你如果一「讨」就「无功」了,本来「有功」,(但)一「讨功」就「无功」了,这样听懂吗?或者就打折了。好象什么?例如人家做一个人情给你,或是你做一个人情给人家,那有一天你跟他「讨人情」,那一讨人情,本来有人情,一讨人情就没情了。所以人情做情给人家是不能讨的,一讨就变没有情了。本来是有情啊!有人情,一讨人情反变成仇人。(例如说)「喔,你当初艰苦的时候,我对你怎样、怎样,我那时候借你五千块,也没向你要利息」。这个人情一讨了以后,马上就变成仇人。对世间人是这样子,而对圣人、对佛祖来说你更加不能讨人情,你哪有什么人情可以讨呢?你那有什么「功」可以「讨」呢?你如果讨功、马上讨了就马上没功了,那个「功」不是只有打折而已,而且变成都没有了,就变成零下了,就变成负的了,这样子。所以梁武帝的第一个过错就是「讨功」。那第二个,武帝有什么过错呢?他为什么要讨功?因为讨功了以后就现出了他的心态,第一个他是认为自己有功;那有功了以后,第二个他讨功就是要人家承认他有功,希望达摩祖师对他说「你有功」,希望人家「奉承」、希望人家「恭敬」,希望人家捧他,说「喔!你功德很大」,「陛下你这样功德很大,不得了,不得了」。(达摩)如果这样讲,他尾巴就翘起来了。这样变成怎样呢?他为什么修功德,他修功德就是「名心不断」。怎么说他「名心不断呢」?因为我们世俗人,有两种心最难断,一个就是「名」,一个就是「利」。世间人修福的时候,不是为了利,就是为了「福」。怎么说呢?因为他知道说,在三宝之中修福,是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嘛!所以就求「一本万利」,为了要「舍一得万报」,所以「修福」,这是为了「利」;但有的人不是这样,有的人说「那没关系,我布施出去了的,就是布施出去了,拿回来多少都没关系」,有的人是这样子的,他没有想要回收,但是他主要是希望说,人家夸他,他就高兴,人家赞叹他「喔!你真有功德,你这样功德无量」,这样他就很高兴。如果没有人赞叹他,他会觉得说,布施没有意义。所以这个梁武帝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他就是希望,在等待达摩祖师赞叹他说「喔!陛下你真有功德,你真好,善根很高」,这样就合他的意思了,他所等待的是这个,所以就是「恭敬」,得到人家的恭敬、奉承等等。武帝第三个(过错),也是因为执着「有功」,所以啊就生「慢心」,起「傲慢」。怎么傲慢呢?「我功德这么大你看、你看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嗯,有何功德」,这个时候(他一边)说时,(或许)头又能摆一下,这样子,「有何功德」?所以你看这个「我相」就很重,对不?至于「慢心」这种情况,尤其是未法时代特别多,在家居士供养布施,那就称为「大护法」,那如果是大护法,他就(认为)说我是老大,我是老大,因为我供养最多,两千万,或是说五千万啊,或是说这一块地都是我捐的,那寺院好像是我家一样。所以大居士、大护法,那师父都要很奉承他才可以,都要讨好他。如果这样那位居士就不对了,那师父也不对,出家人不能这样,尤其现在未法时期很流行,对于大居士、大护法奉承讨好,不能这样子。这样的话,就辱没了三宝。怎么说呢?他即使布施再多,他就是我刚讲的那一句话,他的布施供养「福在其中」,那个「福」已经在里面了,他布施供养「本身就有福了」,所以你不必说,因为他供养较多、布施比较多,你就对他比较好,这样就不对了,这个出家人的立场就失去了,那这样等于下面会讲到,跟那个「诌曲」有关系啦!在这个「唯识百法」里面,「诌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相),「诌」就是诌媚,「诌媚」就是讨好,「曲」就是弯弯曲曲,心不直,这样子的话烦恼很大,这个「诌曲」是一个「大烦恼」,那就「与道相违」。所以在家居士都应该远离「诌曲」,更何况是出家人。所以曾经听过有人说,如果居士弟子,在家弟子供养比较多,他就看到他就牵着他的手说「来来来,某某人来,我们去泡茶」,那如果说没什么供养,没什么钱的、做工的,起来他说「师父阿弥陀佛」,他就装做没听到,这样就很不好,这样就不对了,这样子就很不对了。所以我刚刚在讲的「常行普敬」嘛!这不是说只有在家居士,出家人也是一样的,你对所有的弟子、所有的在家居士,都要平等。不是说他供养较多,就应该受到你的注意比较多,受到你的照顾比较多,这样子就不对。那如果这样子,头一个生气的就是「地藏王菩萨」。怎么说呢?地藏王菩萨疼、最疼「能力差」的人,能力越差他越疼惜,就是因为他能力越差,所以才越需要人疼他。那如果能力强的他自己会去打拼,没问题啊,他OK啊!所以心要远离「诌曲」。他供养、「供养」是一回事啊,「供养本身就有功德」,所以都一律平等,我们出家人对待所有的在家居士,要好象我们的亲戚朋友或是说、甚至说就象儿女一样好了,所有的儿女都是平等的,那比较差的儿子,你就不理他,不能这样子。这样子不止是佛祖生气而已,不是只有地藏王菩萨生气,佛祖也要生气,不能这样子。这样子就变成怎样呢?看钱很重,还有如果因为他供养比较多,所以我就(对他较好),(便说)「你这么发心」,把那个钱就当做是「发心」,当然「供养」也是一种(发心)啦!但是并非发心供养就是全部,喔,你就这么发心供养,我就多教你一些,一些秘诀多教你一些。这样不行的,这样就变成「把佛法当人情」,你供养是一回事,但是你有没有能力修那个法,是另外一回事。还是回到那一句话,你供养、布施供养「福在其中」,但是梁武帝就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就误会达摩祖师的意思。因此「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不是说我们的祖师有什么过错。接下去,这个问题更大。
[经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韦刺史又问说,弟子常常看到僧俗,出家人与在家人念「阿弥陀佛」要求往生西方,请和尚给我解释说,是不是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生在阿弥陀佛那个西方世界去呢?希望师父帮我破疑。
[经文]
【师曰:「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大师就说,韦使君「善听」,「善」就是好好的听,也就是说「不要以分别心来听」,要以「不分别心来听」。「惠能与说」我帮你解说,世尊在舍卫城里的时候,开示这个「西方引化经文」,也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引」就是接引,「化」就是化导,接引化导的经文,就是「阿弥陀经」。「分明去此不远」,「分明」就是讲的很清楚,里面很清楚的讲,讲说西方去此,「去」就是离开,离开此不远,「此」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佛是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以我们来说很远,但六祖大师是说很近,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也是说很近,因为确实是最近的一个净土。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假如说「论相」,这个法相来说,法相、表相来说那个里数,有多少里呢?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不是说(里程),而是十万八千「佛土」,十万八千「佛世界」。(其实)这个「十万」就是指十万亿,因为古时候「万」,也可以叫「万亿」,「亿」也叫万亿,常常会混在一起用。譬如说我们以前小学课本,说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民国有多少人口,说四万万五千万人,「四万万」也叫四亿,那个时候没有说「四亿」,说「四万万」。所以以前常常这样说,因为「万」上去是百万、千万、万万这样子,常常都这样讲。如果说佛法里面,也常常是用这样的数字,那这里是把另一个「万」字省略掉了。
「即身中十恶八邪」,这个「十万亿佛土」跟「十恶八邪」就是说因为有十恶八邪,所以把这个佛土、清净土,「十恶八邪」是染法,对不对?因为心中有染法,把那个净土阻隔掉了,所以多一个染法,就多一万个佛土阻隔,这样的意思。「便是说远」,假如说心中有「十恶八邪」,这个「八邪」就是跟「八正道」正好相反。譬如说正语、正业、正命,与邪语、邪业、邪命,正精进与邪精进等等。「便说是远」,「说远为其下根」,如果说很远,就是说下根器的人,根器低的人就说很远。「说近为其上根」,「为其上智」,假如智慧高的就说是很近,因为智慧高的人他就可以,这个「智慧」就是说是佛法里的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因为智慧就可以灭烦恼,「断烦恼」,若烦恼断,身中的「染法」断了以后,那就跟「清净法」接近,与清净法接近,就是跟净土接近的意思。「人有两种,法无两般」,人是有两种,「两种」就是上根跟下根,但是「法」是没有两种,只有一种而已。「迷悟有殊」,「殊」就是差别,人有「迷」的也有「悟」的人,有两种的分别。「见有迟疾」,「见性」或是「证道」有「快与慢」,有的人较快证到道,有的人比较慢证到道,所以有这个差别,但是那个证到的那个法都是一样的,好象说同样要去新竹(地名),如果我们都用走路来说,如果有力气的人他走的比较快,他就先到了,那如果身体比较弱的人就走得比较慢,但是目的地是一样的,里程也是一样的,但是到达的时间就不一样了,因为就是体力有强弱的差别,所以这个跟「迷悟」一样的意思。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假如说心中迷惑之人,迷而不悟的人,这个「迷人」是指迷而不悟的人。「念佛」这个可以这样子解释,你们知道这一段很难解说,因为这一段会有冲突,所以我们要好好的讲一下,那就是说「念佛」,就是说只能念佛求生于彼,因为你没有办法,对不对?因为他「迷」,若「迷」你要叫他修较高的法门办不到,所以就叫他先念佛求生西方,一切由佛祖去安排,这样子比较好。但是如果「悟人」,就是可以自悟的人,可以这一世就修法,就可以自悟的人,就是他能自己「自净其心」,这样子。如果能「自净其心」的人,因为你看那个「自净其心」的那个「净」,这个「净」就是什么?就是「净土」的「净」,那「心净即佛土净」,对不?心如果「净」的话,就能够跟「净土」相应,对不?所以那个「净土接引」是怎么接引的呢?(那是)因为你的心清净,然后就可以因为业感而生,所以佛就可以接引你过去。那如果是这样子的人,能够「自净其心」的人,就「不生而生」,但是「生」亦不著,这样子。所以最究竟的应该是要「自净其心」,但是你如果作不到,也没有办法啊!所以这个就是佛祖的慈悲,先将你接到西方去,去了再用功,这样子。好像我以前在教中学的时候,那有那个放牛班,对不!我教英文,那他就是不会,你(即使)将他打死他也不会,你不要说那一课要背起来,你只说那一课十五个单字,他背一靠子都背不起来。喔!怎么办?所以我的教法就不一样了,教那种班,我也有教那样的班,也有教最好的班,我就上课时教他们唱英文歌,很快乐的,唱一唱以后,就说今天教十个单词,一直念,念那个单词,念完以后,课堂上马上叫他们背,背完马上就考,考完就算子,这样子。十个单词,那一课,因为如果是好班的话,又要背课文,又要背单词,又要成语,又要文法,通通都要,对不?那他们都不用,「豁免权」好像外交大师一样,一课不管多少单词,他们如果能背十个,我就很欢喜了,这样子。但是我这一种教法,我们的放牛班都比别人的放牛班成绩要好一点,因为起码他还会写几个单词,因为有的读到初三了,连ABC二十六个字都写不完全,对不对?你要奈他何,你要撞死给他?也没有两条命,是不是?所以同样的,如果业障重的人,你要叫他说你要「悟」啦!怎么啦「悟好象悟」(台语,悟是何物),对不对?「好啦!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最简单,这样子他轻松,你也轻松,那不然要看经,看完又要考试,考试考不过又要拜五千拜,喔!这样,那他常常也在拜五千拜,所以这个就是,所谓「因才施教」,对不?我们说那个儒家里面,「大学」里面就有说「中人以下,不得语上;中人以上,不得语下」。「中人以下,不得语上;中人以上,不得语下」,因为这一部「六祖坛经」是究竟的法门,所以就「赤裸裸」的,没有打折,都是最真实的(法),所以我就不能遮掩,所以都说实在话,平常都不讲的话,现在都要露出来了,因为一般就说「不好意思」、「面子」等等。「中人以下」如果是中等以下天资的人,也就是中下等之人,你就不能对他说上等的法;「中人以上」上等的天资的人,你就不可以给他讲「下等法」,这样子,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这也是不能勉强的。中等以下的人,就是中下等的人,你跟他讲「上等法」,他听不懂,这样就不契机,白讲了,没有用;而中上的人,你如果跟他讲「下等法」,他会说「你讲的太浅了,我不要听」,这是头一点;第二点是(他会)说「你瞧不起我,讲得这么浅,这个我也知道」,这样子。所以若智慧实在不能开(的人),业障很重,又再加上不识字,那你再怎么说,也没有办法。所以说「好啦,好啦,好啦,念佛,阿弥陀佛就好,再一天拜五百拜」这样子,这样子就好了。所以这就是非常真实的,因为这个「法」,确实有「上中下」的差别,佛祖讲的法有深的、有浅的,确实是有的,不是只有上中下,甚至于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等等,共九等,乃至于有无量等的差别,对不?适合每一种根器的人,但是你要注意,佛祖在讲某一种法的时候,都是赞叹那个法,都是说那个法最好,对不?他不会跟你们说,我现在跟你们讲,我现在讲这一部经,讲完以后说「这一部经,是最差劲的人学的」,他不会这么讲,对不?因为所有的经都是佛祖的智慧里流出来的,所以都是很不简单。所以你听我这样讲不要去执着,佛祖就好象医生一样,那这些「经」就好象「药」,这些药啊都没有好与坏,通通没有好与坏,药只有对不对症而已,没有什么好与坏,不是说比较贵的药就是好的,对不?比较贵的药而对你不合,不合你的病症,你一吃就马上死掉,对不?那如果比较差的药,也不是说差,若有对症吃了病就会好,那这样子就是好的药,对不?那如果说只是贵,你只是要吃那个最贵的药,那也不一定有效。所以这个药啊!在医生来看没有好坏,假如合病人的病症,那个药就是好药,是不是?那如果不合他的病症,没有对症下药,那个药就不是好药,对那个病人来讲,对不对?所以佛讲所有的「法药」,讲所有的「法药」,通通没有分别说高低,因为对佛祖来说,甚至他没有分别众生的高低,所以他只是看众生你有什么病,有什么病我就帮你医什么病,这样而已。不是说你只是伤风感冒而已,小病症我就看得起你,那你如果说得到大病症,譬如说胃病、心脏病,那我就看不起你,有这样的医生吗?没有这样的医生。只要有病人,就是病人,他如果能够医你就医你,是不是?佛祖对所有的众生也是一样的,众生有种种的烦恼,佛祖就按照你的烦恼下去对治,教你法门,这样子。所以在佛祖来看,所有的「法门」都是「平等」的,以如来的「一切智」来看,所有的法门都是平等的,都是要引渡众生的,那个「引」也就是「度」的意思,那所以「金刚经」讲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是法」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如果你在这个法里面,已证到这个法的境界,来看一切世间的话,就见一切世间是平等的,所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但是众生因为自心执着分别,所以见有高下,因为自己「自心有高下」,所以「法才有高下」这样子,知道吗?但是以佛祖来看「净土法门」跟「禅法」是平等平等,这样子知道吗?所以,乃至于说,虽然只是一声「阿弥陀佛」,但是,那一声「阿弥陀佛」的念法,就是种种的次第不同,乃至于会念的就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来修这个法门,能够「返流照性」,修念佛法,乃至于以「禅」来修(念佛法),它(念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禅观」,到后来也是「禅法」啦!到后来也是「密法」啦!对不?因为你修净土,就有「净土观」嘛!等下我会讲到。
那要修「净土观」,本来的「净土法门」不是这简单啦!但是因为众生的烦恼重、福薄、根器钝,所以法就越来越少,就因为你不会修,没办法修,(就修法)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现在只剩一点点,最后就剩「阿弥陀佛」一句,这样就好。这样子教的人轻松,学的人也轻松,这样最好。但是其实法有「八万四千种」,即使是净土法门也是一样的「八万四千种」。所以你看看这个经文的时候,就不要心生分别说,喔!六祖大师在轻视「净土法门」,或是在排斥净土法门,不要这么想。所以他刚刚讲说「使君善听」意思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你不要说,喔!当然嘛六祖大师他是禅宗的,所以他就排斥净土。那如果这样子,他就不是祖师了,你知道吗?等一下会讲到,因为六祖大师也没有教人家不要念佛,这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很重要。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求生到西方去,那如果能够自悟的人「自净其心」,就能够「不生而生」,「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个是「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如果「心净」,心清净「即佛土净」,即感得佛土净。因为,你不要说「感得佛土净」,就说如果你修到禅定以后,即使你将来不求生天,你还是会生天(生于天界),因为那是「业感」嘛!就好象那个「心」是有比重的,越重的就感得来生往下降,所以造「黑业」的人啊!「黑业」就是「恶业」的意思啦,造「黑业」的他就堕入「三恶道」,越重的恶业就堕得越低,对不?若修清净法的人,他如果没有求生西方或是求生佛国的话,那个他就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去了,这样子,因为他的那个心的业轻,所以「比重」轻,自然就往上升。「业」有两种,「清净业」和「染污业」。「染污的业」即「恶业」,恶业又叫做「黑业」,清净的业叫「白业」。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韦使君你是东方的人,东方就是相对于西方,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来看,我们就是东方的人,这个「但」就是只要,你只要心净,心若清净就无罪,没有罪呢,就是没有罪业,没有罪业就没有罪报,那没有罪报就不会堕恶道,这个意思。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但是虽然在西方世界的人,假如他心不清净啊!也是有「愆」,「愆」就是过错。在东方的人造罪,他可以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那如果是在西方世界的人造罪,他现在就变成?六祖大师就设问「如果在西方的人造罪的话,那么他如果再念佛,要求生哪里(去呢)」?因为东方人造罪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还有救嘛,对不?就是说还有救,「有救」就是说(可以)救生西方,那如果西方人造罪的话,因为他已经到达尽头了,到西方就是尽头了,那你还要再念佛,要再到哪里去呢?生西方后再生西方吗?那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也是「作诚实语」。「法」里面啊有一个叫「权法」,有一种叫「实法」,「权法」就是方便法,「实法」就是究竟法。
那么佛劝佛弟子「念佛往生」是一种「方便接引」,不是「究竟」的,因为你生「西方」,「本身不是就是目的」,你知道吗?「生西方」是一个手段,对不对?不是说我只要生西方就完了,不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手段」跟「目的」要分清楚。
所以「权法」的意思就是它是「手段」,那「实法」的意思它就是本身它就是「目的」,这样知道吗?
所以生西方它也可以是一个目的,但是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目的,而不是「最终究的目的」,听得懂吗?可是六祖大师他教的,也就是禅宗所教的这个法门,就是「见性成佛道」,它是个「目的」,而这个目的是「最终究的目的」了,最究竟的目的,这个目的再上去就没有了。那如果说「生西方」呢?生「西方」是一个手段,这个「手段」再上去还有没有呢?还有,再上去,最终还是要「见性成佛道」。那或是说你到西方以后,时间成熟了以后,然后你就「花开见佛」,花开见佛以后怎么样?「悟无生」,对不?「悟无生」就是悟「无生法忍」,然后得「百法明门」,你如果有看经,你就知道,得「百法明门」,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百法明门论」。「百法」你都了解,「百法明门」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们在讲经的时候,有发过的那个讲义有没有?那个「大乘五位百法」,那个百法都清清楚楚,每一「法」都知道,叫做「百法明」,以那个为门,而证道佛道,叫做「百法明门」,以这个「百法明」为「门」。所以「花开见佛」,见了佛以后,「见佛」也不是目的,「见佛」只是为了要「闻法」,见了佛以后,佛亲自跟你说法,然后你一听了就开悟,就悟到「无生忍」。「无生忍」等于就是「第八地」,「第八地」就是「不动地」,悟「无生忍」以后,然后就不动了(烦恼不动),然后就可以开始破微细的「法执」。所以,然后渐渐地再修,到后来就可以修到「具足法身」,但是「第八地」就已经是大菩萨啦!第八地就可以有「意生身」,(因为)「意生身」所以他能够在一念顷就到达十方世界,清早起来的时候就收集那个花,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回来吃午餐还很早,对不对?回来还可以「饭食经行」,所以那个就是生净土的「目的」就是这样子。所以生净土「本身不是目的」,但是现在修行的人,不只在「净土」的这个法门而已,(其他)很多都有所误解,不了解,就是「错把手段当目的」,不是说只在「念佛往生」(方面而已),譬如说打坐来讲,有的人不知道打坐是干什么的,打坐「哦,我打坐很舒服」,以为打坐本身就是目的,但是「打坐本身不是目的」,甚至于有的人就念经,念经他念得很舒服,然后也有所谓一些感应等等,然后他就这个样子啦!以为这就是一切,那这就把手段当目的。甚至于持咒也是一样,有人持咒喔,那持咒很灵验,然后有一些感应,然后也可以做一些事情,然后他就把它当做目的。喔,目的已达到了,但事实上那个都不是目的,那都应该是手段。那「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当然是无上菩提,应该是这样子,是求「菩提」的啦!求「涅磐」、求「法身」。好,接着看下面。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这凡夫愚痴,「不了自性」,不能够了解「自身自有净土」,这是很深的啦。所以啊就「愿东愿西」,好象「法华经」里面说「浪子怀珠,四方易处」。(六祖在)这里说「愿东愿西」,就跟「法华经」那个(经文)有关系。下课。
第二十三集完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