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56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56
慧律法师主讲
209页。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09页,我们今天将完成《楞伽经》第一套。209页中间
[经文]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众生界就是有情界,因为众生界会产生主客二观的能所,所以从主观下手,观一切众生都不能离开五阴生,这五阴生本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那在后面,大慧菩萨又继续问佛,说:佛陀何以用如幻两个字?大慧就问:世尊!是不是因为众生看到五光十色种种的幻影,而说一切法如幻,否则这个外境与众生来讲却如此地实在,何以世尊说一切法如幻?世尊就跟大慧回答,这是后面的,不是今天讲的。世尊就这样回答,说:大慧!我之所以说一切法如幻,包括众生界,是因为生灭,万法刹那生,刹那就灭,万法都空无自性,是建立在这种微细的生灭,粗糙的生灭没有永恒的实体,叫做一切法如幻,并不是像今天看到投影,如梦幻泡影的,或者梦境里面看到的假相啊,叫做如幻。这个如幻真正的定义叫做:生灭,刹那生,刹那灭,没有实体可得。所以,大慧!世尊说一切法如幻,就是建立在这样子的思想,而不是说看到了电光,五花八门的这种幻化的境界,叫做如幻。不是的!是依一切法都生生灭灭,灭灭生生而建立的。叫做一切法如幻(皆悉如幻)。不勤因缘,也就是真的要修行,不勤因缘,因缘就是假相。一个修行人,不是在假相里面打转,这样不能悟到当体即空的真如清净,如来藏性,这样就算你百千万劫修行,你也抓不到重点,换一句话说,你能够了悟佛的这一颗究竟的真如心、如来藏性,抓到了重点,离一切相,远比你执著,绕着这个假相一直打转……烦恼断不了。简单讲,一直在这边的此岸,是没有办法达到解脱的彼岸的。所以你如果要真的放下,就是要放下这个缘起法,放下这一些生灭法的东西,直通涅槃,而且它是本来就具足的。诸位!你没有听过吗?从永恒,从永远一直到永恒,都是涅槃的特质,涅槃妙心的特性,也就是不管你是永远这个名词,或者是永恒这个名词,它都是涅槃的特质,从永远一直到永恒,都是我们涅槃的特质,因此你一定要用涅槃妙性来修行。换句话说,不勤因缘,就是非取因缘,它不是因缘法,如来藏性,它不是因缘法,但是也非离因缘,也不能离开这个因缘法,离开这个因缘法,就变成断灭。离相你找不到性,离开相怎么会有性呢?对不对?所以你要找到真如的本体,但莫于因缘上执著。所以,我们精进、精进,是在哪里精进呢?心无妄名为最高的境界,最精进的修行人,也就是心没有妄动,于缘起法里面了一切缘起法都是如幻,这个是最有修行的人,那么对于这个世间的假相,哲学家又讲了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他说:你一定要学会各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学会,各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否则你会被这个缘起法绑死,永远绑死。就是这个世间,你先要有心理准备,什么奇怪的事情,它都会发生,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发生。这件事情不可能这样,不可能这样,它就发生。所以,当我们一个人能够用各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人生跟宇宙的时候,你突然间发生,你就不会感觉到什么,你也不会觉得很震撼,或者是被它动摇。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各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否则你会绑死自己。简单来讲,就是用般若智慧,使自己内心更有弹性,就是这样子,这包括修养或者是包括修行,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不勤因缘,也就是非取因缘非离因缘,远离内外境界。这个「远离」,一般统统不是很清楚,这个「远离」,因为众生来讲是无所不执著,它才叫做讲远离,因为体性本空,如果你不放下这个缘起假相,那么简单讲,你就是在水中捞月,捞不出真实性的月,万法如水中月。因此,远离就是放下,也就是不缘内心的妄动,也不攀缘外境的六尘境界,远离内心外境的一切境界,就是远离万法,放下的意思。意思就是这个世间不管发生什么难过的事情,或者是生离死别,它都是如幻的东西,可是该有的境界、责任,你还是要去完成它,对不对?虽然一切法如幻,不可以让你逾越这个范围。就像今天报纸登的说:他家养了两条狗,那个最顶楼养了两条狗——一条是狼狗,一条是藏獒,这个狗都很凶的,结果那个八十岁的老翁,他们没有电梯,绕着那个楼梯,突然两只狗扑上来,咬下去,咬了整个楼梯都是血,送到医院,这个老翁死了,八十岁。你不能说,一切法如幻啊,咬死了也是如幻。哦!这个因果是很可怕的,对不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是远离内外境界,是指不要执著,是指进入空相的意思,但是必须对因果负责。
心外无所见,照了心之外,照了除了这颗心之外,心外就是照见了这个心之外。诸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外」的底下加个:「实」,照了心之外,实无所见之境界,意思就是,一切境界会引起你内心里面晃动,都是心在作用在作祟,与外境无关,所以说照了心之外,实无所见之境界。为什么佛陀要讲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那你就了悟万法唯心所造,你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底下还要补上几个字:依此正见正智。次第随法性入无相处,因为没有加那几个字又看不懂,为什么叫做次第随入无相处呢?就是依此心外实无所见的境界,依照唯心直观正见正智正观,依此正见正智照了心之外实无所见,这样的境界,完全是唯心,次第随法性入无相处,为什么讲次第?因为还在修行的过程,所以讲次第,次第就是有阶位了,叫做依此正见正智,次第随法性,随这个法性,诸法毕竟空性叫做法性,诸法毕竟空性称为法性,法之性,法之性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法之性。入无相处,为什么叫做无相处?所有的相,其实都是缘起法,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根尘识一十八界,统统是缘起法,所以只要缘起就是没有真实相,空无自性叫做无相,而这个无相正是修行的关键。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活得很累?很辛苦,正因为我们著境以为实,不知道这个无相的道理,所以无相就是诸法空无自性,实在没有真实相。
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次第随什么?随顺法性入于从地至地,从初地一直到十地三昧的境界,解三界如幻,解了所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统是如幻,换句话说,我们说三界,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唯心,贪嗔痴,注意!这里很重要,贪嗔痴不断,称为有三界可得。诸位!无明没有灭,业力没有断尽,情执没有断尽,惑没有断尽,这称为有三界,三界其实是空无自性,唯心现量的境界,但是因为我们不能了解佛,跟我们开示的究竟的义理,因此在无明的世界里面,看出来的这个世间,确实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著三界以为实,这是众生,可是圣人是离三界以为实。为什么?三界如幻故,三界会归到究竟义,就是贪界、嗔界、愚痴界,无明业力所幻化出来的,不实在的这个世间,我们今天就是业感缘起的世间,而有三界,而这个三界其实不存在,说三界存在是因为贪嗔痴,无明惑业苦所感得的这个三界,如果破除了,业也没了,情尽了,惑尽了,业尽了,那么这个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解了三界如幻,底下再补三个字:依正智分别观察,因为众生听经闻法,总是看到分别,误认为它是第六意识,所以这个分别观察,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观察,是以正智观察,以正智,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意思就是第六意识也会分别,我们本性也会分别。可是那个第六意识的分别,是能所不断地分别,是刹那生刹那灭,生生灭灭的分别;本性也有分别,就像镜子一样,虽分别不做分别想,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也能分别,可是它没有执著,没有落入意识心的一种分别,也没有颠倒的妄见,它是如是分别,如是等同没有分别。所以这里要补三个字:以正智分别观察。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怎么样?度自心现,注意哦!《楞伽经》之所以伟大,讲来讲去都离不开那一颗心,其他不究竟不了义的经典,认为有六根六尘六识,有正报依报,如果从《楞伽经》的角度来讲,六根六尘六识或者是正报依报,完全都是八识田中所影现出来的,没有实体的,正报或者是依报,六根六尘六识。简单讲,六根六尘六识或者是正报依报,对众生来讲,是心外有东西,可是对究竟的《楞伽经》的思想来讲,它是没有的,是唯心的现量境界。我今天我这个根身,了根身空,了山河大地,山河大地还是空,内空外空,本来就没有二空,唯是一心,唯是如来藏性,这个就是究竟,一心究竟真如。所以,不了义、不究竟的经典,会认为心外有境,可是唯心的境界来讲,境仍然是心所影现的,因为它是八识田中的业报,八识田中的业报,就是正报跟依报,依报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你能缘的环境,众生能缘的环境,其实就是你的心,所以没有一颗能缘的心,也没有一个所缘的境,因为能缘的妄识心,是依他起,所缘的妄识、所显现的境,是八识所影现出来的,那是你的业报,这个时候就会讲到一个人的福报就不一样了。所以你那个有福报的人,他一去投胎,他一转世,他就会转世在有佛法的国土,就像在座诸位一样,你今天你转世,你一转世就转世到台湾这个有正法道场的地方。
有一次我到德国,到德国的时候,因为师父都坐第一排,第一个位置,下车也是我先下去,结果他们那个迎接的人,那个德国的姑娘,下来迎接我们的,怎么样?看到师父,她一直在笑,到底是我要笑她,还是她要笑我?她那个笑,就是:和尚也来德国,和尚为什么不能来德国,对不对?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了解正法,有正知正见的知道。度自心现,这个「度」就是灭度,而得灭度自心所现的影像,这句话很重要,简单讲,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众生其实不存在,本来就没有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更何况有众生可以度,而度是在度哪里?而灭度自心所现的影像。我刚学佛有一次,大学学佛,对佛法也不是很了解,来到了承天寺参访广钦老和尚,那时候已经出家人,出家了,那一次被广钦老和尚骂,骂得很惨。(广钦老和尚)说:你,法师你从哪里来?我说:从中部来。你出家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出家?我说,我跟他讲说:替佛祖做一点事情。广钦老和尚很生气:什么?佛祖还要让你去做一点事怎么样?你去佛祖那里是要烧开水、还是扫地、煮饭?佛祖还需要让你烧开水、扫地、煮饭,佛祖还要让你扫地、煮饭、烧开水?那时候我就恍然大悟:原来出家统统是为了自己,跟佛没有关系喔,哇!我的根器还满利的,被人家骂了,意思就是说,本性是你的,出家是你本性的事情,跟佛有什么关系?我立刻就觉悟到:啊!度自心,度自心现,这四个字,原来所有的法都是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跟谁都没有任何关系。今天为什么出家?也是为自己的道业。你今天为什么来听经闻法,难道是来跟师父捧捧场?我去南投演讲,有的比丘尼来,她可能佛法也不是很深。我说:你为什么带团来听经闻法?她就说:来跟慧律法师你捧场啊。阿弥陀佛!我还要你捧场吗?应该是说,我带信徒来,为了法身慧命,开他们的智慧,这样讲才正确嘛;来跟我捧场。所以说这一句话度自心现很重要,就是而得灭度,自心所现的一切影像。
这整句贯串起来就是,当你觉了三界如幻,以正智来分别观察的时候,怎么样?当得如幻三昧,而得灭度自心所现的一切影像。简单讲,万法都是你的心。
接下来,无所有,就是当通达到无所有,无所有就是毕竟空,通达到一切法毕竟空,也就是无生,简单讲就是到八地不动地,证得到无生法忍,入自心寂静的境界,叫做无所有。诸位!如果心里没有达到这个一切法毕竟空寂无所有,那么然灯佛就不会授记给释迦牟尼佛,说:你将来当得成佛,号称释迦牟尼佛。这《金刚经》讲的。所以无所有就是众相毕竟空寂。换句话说,当你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别人吵到不行,而你的心一样是这么地洒脱,好像你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达到无所有、不动地了。诸位!如果你能够度自心现,达到、通达到一切境界,无所有、毕竟空,一切法无生,那么证得了无生的法忍,入于自心寂静的境界,你会什么?那个叫做享受生命,前面所讲的从永远到永恒,你都一直存在这一颗涅槃的妙心。得住,得住就是得安住般若波罗蜜。安住般若波罗蜜,写一下,叫做:不动地。得住般若波罗蜜,就是不动地,八地菩萨的境界。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209页,整句把它贯串起来。
大慧!彼一切众生界,如是观照,照见一切众生界,均是五蕴,五蕴色受想行识集合起来,为众生界,一切有情界、众生界皆悉五蕴生如幻,所以如何修行呢?要了悟缘起法就是假相,所以因此不勤因缘,不可以用著相的方式在因缘里面,拼了老命每天磕头,烦恼断不了;每天念佛也很精进,烦恼也断不了;每天诵经典,烦恼也断不了,这个叫做勤因缘,不解如来真实义,却勤因缘,可是却没办法产生真如自性的修行,所以不勤因缘就是非取因缘,真正修行应当了悟一切法如幻,用真如心,涅槃妙性修行,所以不勤因缘,因此修行人非取因缘,就是不可以著相修行,非离因缘,可是也不可以离开这个因缘法去找真如修行,不行!简单讲,远离内外境界,所有的五蕴生,包括正报依报,内就是正报,外就是依报,你要放下,不缘内心外境一切妄境,照了心之外实无所见的境界,无论是正依二报,根尘识一十八界,统统是实无所有,唯心现量境界,依此正知正见正智,次第随什么?随入法性,随法性入无相处,因为法性本空,叫做随法性入于本空的无相处,次第随顺本空的法性,入于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的三昧境界,师父已经讲过了,一切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简单讲,心没有定的人,这个人虽有善根,可是不能了悟佛法,你心一定要有定,解了三界如幻,以正智分别观察,依此正智观察,当得如幻,当体即空的三昧真实受用,而得灭度自心所现的假相和影像,能够通达到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寂无生的境界,等同八地的境界,证得无生法忍,入自心寂静境界,得安住八地菩萨所现的不动地般若波罗蜜。
[注释]
[「不勤因缘:」依不了义言,一切法皆因缘和合而生;依了义言,则因缘本身亦空,故诸法实非从因缘生,非离因缘生,乃如幻而起,]诸位!为什么用那个如幻呢?就是告诉你,你所执著的东西它不存在。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不了解一切境如幻,所以称为不勤因缘。不勤因缘,用现在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修行不可以用著那个假相因缘法,拼了老命说:我在修行。意思就是,要理解、要体悟内心深处的那一颗不生灭的涅槃妙性来修行,[故称「不勤因缘」。「勤」者,劳作也,指因缘亦无能作,亦无所作,故诸法以究竟言之,亦非因缘所作,是故,虽有诸法现起,然诸因缘实亦「不」辛「勤」而有所造作,盖一切法本自空寂,]诸位!一切法本自空寂,这是见性的纲领,见性的重点就在这「一切法本自空寂」,当你了悟了一切法本自空寂,就了解本心,本来的真心,本性,本来不生灭的清净自性。[故实无辛勤造作之相,]这句话特别的重要,就是说你这样要拼,我要拼生死,其实你这样很辛苦地拼,拼生死、念佛、诵经、拜佛,八关斋戒,可是呢?却对第一义谛的真如之心不了解,万法回归不生不灭的真如之心不懂,所以实在是无辛勤造作之相。何以故?涅槃本自具足,非造作相,因此不能用造作的方式去了解。为什么涅槃妙性叫做不可思不可议?无能无所?意思就是,你对真理的体悟不够,你再怎么造作都不是佛法,都不能体悟究竟义,这个就是告诉你,听经闻法的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简单讲,你自己怎么拼,都拼不过。你想拼,越拼越糟糕,烦恼越多,不拼又愚痴,要拼又是因缘法,到底要怎么好?就是要听经闻法、听经闻法,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见我们的清净自性,还是要大善根、要大福德、要大因缘,所以实无辛勤造作之相,[因此实不须]要[劳动因缘。]在《六祖坛经》讲了一句话: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这一句话就完全告诉你,不劳,不需劳动因缘。[简言之,「不勤因缘」即非因缘所作。故魏译作:「无因缘起」。]
[「远离内外境界:」「远离」即不缘之义,亦即不攀缘。]
[「随入:」随顺而入。]随顺,随顺法界性就是毕竟空,了悟了诸法如幻,就了悟了诸法本来就空,这样随顺而入,其实而入于无所入,这一点还是要稍微,告诉你一个重点,随顺而入,其实入于无所入,方便说入。
[「三昧:」定也。]
[「度自心现:」「度」是灭度,谓灭度自心所现一切影相。]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指三心不可得。所以在座诸位!这四个字挺重要,度自心现,就是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放下心中所有的假相跟影像,卡在任何的缘起假相,就是那个假相,因缘生的东西,还让你难过痛苦,高低增减得失。简单讲:你就没有度自心所现的境界,要度自心现就是跟外境完全无关,所以注意我们的起心动念,任何事情来到我们这个修行人的现前,你都知道,我们现在要动的是善念还是恶念,还是正知正见的无念,还是邪知邪见的坏佛正见的恶念,统统是你这一颗心。那么度是什么?没有度外境,外境本空度什么?也没有众生可以度,也没有众生可以解救,解救什么?解救你自己。
[「无所有:」一切影相既灭,即一切]法本自[无生,而得无生法忍。此是第八地之行相。此句魏译作:「入自心寂静境界。」]
[「得住般若波罗蜜:」「住」为安住不动。以第八地证无生忍,故得安住于般若波罗蜜而不动。故第八地称不动地。唐译作:「成就智慧,证无生法。」]
大陆有一个男众居士,他就听到师父这个法很高兴,然后他就问师父说:请问师父,我在准备,我准备在我的背后盖几个字,你看行不行?我说:你要盖什么字呢?我要做一件T恤,穿起来,让大家看这一句很不错。我说:你要准备什么字啊?他说:我要准备我的T恤,后面写: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师父!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去……你出去外面,你会被打死,你出去外面,你会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打得鼻青脸肿你还不能吭一声。咦!当你生气的时候,他会说:改变别人不是不如改变你自己吗?你岂不是白白被打?头壳坏掉,法是用在自己隐密的地方,不是要求别人要改变他自己,他不会改变自己,他就是想改变你,你要怎样,对不对?你怎么揍我?我就是要打你,你不是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所以这个要了解时空,不一样的东西。还有的人,错解了我的用意,错解用意。有一对夫妻吵架吵得很厉害,结果两个人都有听经闻法,两个人都很能接受师父的法。老公常常讲说:对,对!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老婆也说:嗯!对!对!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两个夫妻感情很好。有一天两夫妻为了投资某一些事情,两个起争吵了,那个时候解读完全不一样。老婆跟他讲说:老公!你这样投资很危险,你这样资金那么庞大,我们会倒啦。然后老婆就很生气,老公也很生气,两个人那句话又重复了:你改变你自己就好,你休想改变我。我说我的意思好像不是这样子,吵起来,那个改变别人,不如改变你自己,好像用的时空不一样,就差很多了。老婆也讲:你改变你自己就好,你休想改变我。两个夫妻就闹得很不愉快。所以,要解读这一句话,要用般若智慧来解读。
[义贯]
[「大慧,彼」菩萨观「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而起,如实非以诸因缘有所造作而起,「不勤因缘」(不离因缘,不即因缘,如幻如化)。]不离因缘,诸位!因缘就是假相,因缘就是所现的根尘识,一十八界境界简单因缘,只要缘起法,条件所构成的,统统称为因缘法。不离因缘法,不即因缘法,即因缘法就变成著于假相了,所以它是如幻如化。
[如是观已,了如幻故,「远离内]心[外]境[」一切如幻「境界」,照了于自「心」之「外」实「无所见」之境]界,[一切全在自心之中幻现(此为修唯心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看!这个就是修唯心观,唯心观叫做遮无外境,就是跟外境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句话简单讲,譬如说,你太伤我的心,这句话从……简单讲就是别人伤害我的心,这是不开悟的人讲的话;如果大悟见性了,他就不是这样讲了,就是自己心,境界还不够,所以认为别人会伤害我们。譬如说那个人,做一件事情让我们生气,这个是世间人这样判读解读,他太可恶了,让我们生气。从唯心观里面讲,是说我们自己境界不够,经不起挑战,也没有办法来改变自己生气的习气。因为遮无外境,所以这个修唯心观,是必须要能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他一定要行大忍辱的人,唯心观才能成就,要行大忍辱,他才懂得唯心观,动不动就别人的错,动不动就是外境给你痛苦,那你修唯心观修不成的。换句话说,你每次都能够回光返照,告诉自己,是我定力不够,是我修行不够,是我道力不够,是的、是的!你这样做有你的立场,对不起。这个是修唯心观,但是话讲回来,也不是每一个众生你都可以用这样对待他。有的众生,他大愚痴,他是来破坏的,他是来伤害的,你一定要用智慧给他一点反应,对不对?当然要用智慧给他一点反应,要不然他怎么知道,他认为出家人好欺负的。有两个人跑到一○一来,他不经过一○一的,一下子就跑到六楼法师的前面那个房间去站着,去等法师。有人这么不懂礼貌吗?今天你来拜访法师,本来就最基本盘的东西,你就是要透过一○一,这是很基本的礼貌,他不要,他不要透过一○一,一下子就冲到六楼。这个你跟他讲道理没有用的,他有自己的一套的看法。我们慈悲,也不希望去伤害众生,我们一定要做出反应。现在你来六楼做什么?六楼也不是讲话的地方,也没客厅,要讲话来楼下,是不是?告诉你,这样的行为举止,在佛教的这个道场里面,是不被允许的,这里不是游乐场所,任你为所欲为,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僧团有僧团的规矩,按部就班来,要见法师,行!登记一下,我们联络一下法师,请你们下来好好地谈,是不是?这个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东西,因此所以说修这个大忍辱的,不是适用每一种众生,你大忍辱,他认为你可以欺负。所以,师父如果看这个人的行为举止啊,哎呀!这位在家居士行为举止如果是太过分的话,我们一定要做一种智慧的反应,我一定会跟他讲:要适可而止。这样你就听得懂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深了。要适可而止,这样应该听得懂,对不对?一个僧团总不能让你一直破坏啊,对不对?法师大家都很慈悲,可是不行,这个僧团要维护下去,要维护下去。我们也不可以伤害到他,可是又必须告诉他,反应说:你这个行为举止是不对的,这样不行的。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