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54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54
慧律法师主讲
那么整句我把它贯串一下。204页。
大慧!若复诸正见之余沙门,出家人或者居士,泛指居士的婆罗门,只要他不堕于邪见,而依于佛的正知正见,起正确的观察,他会照见诸法、一切法离自性、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如虚空花,用种种的比喻,诸法如虚空中的浮云,变来变去,诸法一切法如旋火轮,好像一个圆轮,其实是妄动,那么一切法就像海市蜃楼、揵闼婆城,一切法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生起,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其实是如幻,它是幻化的,因为它只是缘起,一切法如焰,阳光照射在浮尘里面,所起的一种就像水波的一种幻相,如果你要解释作阳焰,就是刹那生、刹那灭,阳焰。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燃烧。如水中月,五欲六尘就像水中月,想要在这个不实在的世间,捞出真正的快乐,就像去捞这个水中月,根本就不可能。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也唯有究竟觉悟佛陀的法,才能让你彻底解脱跟自在,得到真正的生命跟享乐。诸位!有摩诃般若的人,是享受真正的涅槃、智慧的生命;没有接近佛法的人,他的生命就是痛苦跟煎熬,怎么解都解不开。以及如梦,还有内心外境都是自心所现。这些业感缘起,唯心所现,都是无始妄想来,所生的虚伪的习气,一切内心还有外境统统不离自心,意思就是你要修行,直观你的心,看住你的心,了悟你的心是识心还是本性,你是用生灭的意识心修行,还是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就看你。如果了悟诸法本空,那就用本性修行,一念之间就契入究竟第一义谛了。
204页,我们把它贯串一下经文。
大慧!若复有正见的出家人沙门,以及泛指一切居士的婆罗门,他不堕邪见,依正知、正见、正观察,发现一切法都离自性,空无自性,如虚空花,一切法如浮云变化不定,一切法如旋火轮,那是一种假相,一切法就像海市蜃楼,只是浮现的假相影像而已,一切法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生起,一切法其实如幻,一切法如同阳焰,日光一照射,它在空中一种浮尘、一种如水波的幻相,一切法如梦,一切法内心和外境其实都是自心所现,它是因为业感缘起,唯心所现,无始以来种种的妄想所生的虚伪一种习气,一切内心外境都不离自心。这个是这一段的意思。
[注释]
[「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余」,其他的、别的,指不同于前面所说者。前面所说皆是著]于[恶见之在家出家二众,从这里开始是讲依正见起修者。]
[「见离自性:」「见」,即是观,依正知见,起正观察。]这个「正」有重大的含义,这个「正」就是不偏,这个「正」就是一定直趣菩提。这个「见」呢?注意喔?最重要的知见,但是一定要正,知见大家都有,知见就是我们所讲的种种的看法。因此,哲学家会吵来吵去的,科学家也会有自己的角度看法,可是佛不会,十方诸佛都不会,因为都依于究竟如实的正见,所以诸佛菩萨不会吵架的,你看的跟我看的究竟完全都是正观察、正知见。[「离」,即无。「离自性」,即无自性。]这个「无自性」体会了以后,三藏十二部经典尽是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空无自性的一直发挥,但是不坏因果。[此谓,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无自性再讲清楚一点,就是没有实体性,没有永恒性,它只是短暂的缘生性,这个叫做无自性,你要分析它,找不到真实性,你要照见它,它却是生灭性,你要好好地去剖析它,它只是因缘性,没有实体性,从来也没有一个唐朝的人留到今天,还让你看得清楚,因为它空无自性,死了就会烂,他就会坏。因此我们就晓得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这个道理。诸位!一本历史写下来,那些英雄好汉,诸位!谁有真实地去看过,留下来的这些相,因为这些相都是空无自性。所以,也都不存在,这是一部历史,哪个是英雄,哪个是枭雄,后来的人茶余饭后变成一个话题而已,其实诸法本空,并没有真正的生起,而所有的生起都是缘生,也没有真正的灭,只是缘灭,真实的东西并不灭。因此,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便能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慢慢慢慢地,你的智慧越来就越深入,都因为照见诸法空无自性,而了解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空无自性就是缘起性,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就是这样子。空无自性就是依他起性,他就是条件,空无自性就是依他起性。
[「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这些全是比喻诸法无自性,如空中「浮云」、]变化不定。我们这个世间也如空中的浮云变化不定。所以你不必太在意你身上所拥有的东西,这财色名食睡,房地产啊,日子能过也算不错,有钱有没有好处?有!有钱有好处,能做很多的法宝来弘传正法,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有钱会运用,那不是坏事。如空中浮云[如旋「火轮」(「旋火轮」为旋转火炬而成轮之幻象,其实并无有「轮」,而见有轮象,]我们现在也是看到了万法的万相,其实没有万法的万相,[只是由于旋转因缘而起此幻象,比喻诸法无实,以因缘而幻化现有。)]比如说,本来没有迪士尼,现在因缘凑合了,就搞个迪士尼。那个高速旋转的云霄飞车啊,结果一转上去,刚好在倒转的时候呢?机械坏了,要专门选那种时间去坐还很难,倒转,我每一个想到,那怎么办?那尿尿怎么办?还倒转呢?那个搞了四个钟头,倒吊,在这个云霄飞车上,一直旋转……很快!所以如果去那个迪士尼。师父!坐一下云霄飞车。你们去就好。我第一个一定会想到倒挂金钩,倒挂起来的话怎么办呢?是不是啊?你们去就好,我在下面念《往生咒》,帮你们超度,你们玩就好,我不可以去玩,是不是?团体出问题怎么办?所以我这个出国是保护他们的,他们在上面坐,我都一直念《大悲咒》、《往生咒》,万一不小心用上了,就有帮助。[如「揵闼婆城」(海市蜃楼)、一切其实「无」有「生」起、如「幻」、如阳「焰」(「阳焰」为日光照射空中浮尘,所起的有如水波之幻象。)、如「水」中「月」,「及」如「梦」所见。]
所以,很多人说:师父!我梦见什么,我梦见什么。诸位!我们人生已经是梦,晚上做梦叫做梦中梦,那在这个《阿含经》里面,有几个解读,不是像「周公解梦」,那个很多很多的梦。诸位!如果你在梦中念佛,这是好事,如果你在梦中念咒,也是好事。如果你在梦境当中,见到佛宝、法宝、僧宝,乃至看到出家众,或者梦见师父,这也是善根深厚。最好的境界,但是也不能著,就是梦见月亮。在《阿含经》里面讲,证圣果的人,他梦境会见到圆满的月亮,这是证圣果的讯息,但是不是说,你刻意地要去梦,那个不是,你今天梦到月亮,是水到渠成的。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讲,梦到月亮最吉祥的,就是证果的前兆,自己画的不算,很自然地修行到一个程度,水到渠成,自然于境界显现,而且不执著,真正地证二果阿罗汉梦见月亮,其实他不会执著这个东西的。
[「内外心现:」谓作如是观时,知「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为自「心」所「现」,本无自性,非有非无。]
[「妄想无始虚伪:」皆由「无始」以来「妄想」所生之「虚伪」习气。此句为倒装句。]
[义贯]
[「大慧,」至于有些其他的在家出家二众,不堕邪见,依于正知见,而起正观察,则观「见」一切法皆无「自性」:以见一切法皆如空中之「浮云」]这浮云风一吹就变化生灭了,所以在强调诸法就像浮云。诸位!哪一种东西不是生灭的东西,这一杯牛奶放着很快它就会变酸了,如果你不冰的话。这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生灭灭,生生灭灭就像如幻,就像浮云,我们的一生就像浮云一般,[(随风变幻生灭、如旋转「火」炬所成之「轮」相、]实在是没有那个真实的东西,而一缘起起来,旋转就是一缘起起来,好像真的有那个相,我们现在也是,公园旁边有公园相,可是你彻底分析起来,没有那个相,树无树相,花无花相,对不对?花,你看!水陆全部采光了,没剩半株,剩下的旁边就是这样子。所以,看了好像有公园,对不对?可是你彻底剖析起来,它只是一种集合了短暂就像旋转的火炬所成的一种轮象,[如海市蜃楼(「揵闼婆城」),一切悉「无」有「生」起、]这一句话就是证圣果的人所体证的,一切悉无有生起,什么时候生起啊?这句话跟禅宗里面讲的一句话很相连的,就是: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有色受想行识吗?没有。所以证悟到、体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现在的五蕴皆空,其实也是无生,只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缘起的假相而已,只是你妄执,误认为它是实有的东西——实有生、实有老、实有病、实有死,可是生空无自性,老空无自性,病空无自性,死还是空无自性,所以从生老病死,其实处处、任何一个时间都是空性。今天有的人,写了e-mail过来,说:师父!既然诸法如幻,既然诸法是不实在的,为什么我们在肚子痛、胃痛的时候,是痛到实在受不了?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就好像这个就是真的在痛啊!师父,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诸法如幻呢?诸位!诸法如幻,是在强调空无自性,不是说没有因果。再来,这有两种层面:一、你有没有三昧的定力,如果是证圣果的,能够降伏了,照见五蕴皆空,他那个生病也是一种缘起,圣人示现的,他有三昧的功夫,他没有问题的,所有的果报对一个有三昧功夫的人来讲,他那个痛其实是幻;可是我们凡夫就不行,我们凡夫真的就没办法,凡夫肚子痛就肚子痛,头痛就痛到剧痛,剧痛,头痛欲裂。大家都会生病,世尊也示现了头痛,剧痛三天三夜,世尊也示现。因此只要有这个色身,我们这个五谷的身,五谷的色身,吃五谷的色身,就是要这样的果报。所以在凡夫,所以我跟他回答,在凡夫俗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病它就是一种业报,它好像是实实在在的痛苦,这种不好的觉受,很痛苦的觉受,是很痛苦,也不好,这个叫做业报。在凡夫来讲,拼不过去,没有三昧的功夫,它看起来就像真的。所以说一切事悉无有生起,是指体性本空,不是说没有业报这个因果。那么业报这个因果,所生起的生老病死,那圣人来讲不存在,可是凡夫来讲,是确确实实的病,确确实实的病。
[如「幻」境、如阳「焰」、如「水」中「月」、「及」如「梦」中所见。作如是观时,知「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为自「心」所「现」,]诸位!这一句话可就是重点,既然是唯心所现,那么就是我们一定要守本真心,就是用不生不灭的心性,万缘歇既是菩提,我们就放下。诸位!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开始放下,就用离、离相的方式。「离」就是保持一个距离,是一种方便,但究竟即相离相,了相空无自性,这个是真正的「离」,从内心里面不著,这个叫做离一切相。有一个人写e-mail过来:离一切相,我每天都面对一切相,怎么离一切相,这「离」是什么意思呢?我说:离就是放下的意思,这个离一切相就是放下假相,不要让那个缘起的假相,触动到你的情绪,贪嗔痴的情绪。
[本无自性,]本无自性是本来就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简称做空性。[悉由「无始」以来「妄想」所生之「虚伪」习气而起,]诸位!为什么要讲无始以来妄想所生的虚伪习气而起,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这一句话,凡夫俗子从来没有觉悟,这一句话就是万法由心所现,[一切境界,皆「不离自心。」)]那么为什么要讲无始以来妄想所生虚伪习气而起,虚伪习气就是它这个习气,业识的执著、分别、无明,它不是实在的,叫做业性本空,这个虚伪、习气就是一种业性,业,我们讲karma
[经文]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这段保证看不懂的,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保证看不懂,它翻译的文章,它太省略了,太简单了,文字少到不晓得它在讲什么?
妄想,在座诸位!这一段在讲什么?就是怎么样情形可以进入佛的正知正见正智,就是什么情形可以进入佛的正智。
妄想,这跟上面那一段要衔接起来,意思是说,行者做如幻观照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妄想,内心妄想尽,因缘是指外境也灭尽,灭尽后面补两个字:灭尽无余,内心的妄想灭尽无余,外境的因缘都灭尽无余。意思就是行者如果能够做一切法如幻的观照,那么你的内心,因为既然是幻化的东西你怎么会去执著?没有执著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哪有妄想颠倒执著?不会的!那么你的妄想就息灭了,还有借重于外境的因缘,因为万法如幻嘛,这个外境既然是如幻,那么就不会执著之内心的妄想、能缘的妄想,心就是内心,所缘的外境的因缘也都灭尽无余了。当行者做如幻的观照,灭尽了内心的妄想、灭尽了所缘的外境,都灭尽无余了,接下来就能够怎么样?离一切的妄想,说:就是能说之妄想,所说之名还有种种的相,离妄想,离种种的妄想,离于能说诸妄想,离于所说之名相,还有义理,这一句就是不可议,没有能说、没有所说的意思。当我们离内心里面一切妄想的时候,就没有能说之妄想和所说的名相。诸位!这个「离」必须再用下去,彻底的用到底,再补一个字:离观所观,观就是能观,观、离能观,能观就是能观的智慧,离能观的智慧、离于所观的内外诸法,这个是不要说我用智慧来观照,这个「智」是指绝对的真如本性,智照,智照没有能所的,现在说能观之智和所观的内外诸法都必须「离」,那么离能观智、所观的内外诸法,当然这一句就是不可思。离妄想说、所说,这是不可议;离能观、所观,这句就是不可思,两句加起来叫做不可思议。接下去还要补上一个字:「离」受用,建立身之藏识,诸位!把这个建立跟受用,把它对调起来,受用改成建立,那么建立改成受用。简单讲,这句话就变成,离建立受用、身之藏识,诸位!受用是指依报,身是指正报,还得离外境的一切依报,就是五欲六尘,还要离身就是离正报,因为这个正报是五蕴身,还不能执著有所谓的正报跟依报。为什么?因为都是八识所影现出来的正依二报,都是缘起的假相,所以离建立依报,你内心建立的依报要放下,你内心建立的正报,这种观念还是要放下,因为都是空无自性。无论是正依二报,你存在这宇宙当中,只要是相,正报是相,依报还是相,你统统必须放下。之藏识,藏识就是,依报、正报皆是藏识所建立的,众生所执著的,其实是藏识所建立的正报跟依报,它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这一句话,受用、建立身之藏识把它转换成「离」,建立受用身之藏识,受用指依报、身是指正报。简单讲,要离开藏识所影现出来的正报和依报,因为它正报五蕴身空无自性,依报也是万法也是空无自性,所以应当离,所以这一段还要离,加上一个:「离」,这个「离」字一直贯串下去,再继续,要「离」,再继续放下什么呢?于识境,识境就是识所缘境,识所缘境就是六尘,还要离六尘,八识田中所起的六尘的境界,统统要放下,才能够进入佛的领域,于识境界,识境界就是于识所缘之境界,八识田中所起的六尘境界。接下来还要离摄受,就是能摄受外境,能摄受外境而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离六根,因为六根是摄受六尘嘛,以及摄受者,摄受者是指六识,重点在识的执著和分别,不在六根,六根可以摄受外境,识心执著和分别,以及摄受者,就是离六识,这六识者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没有能所,内心、外境都已经空寂了,叫做不相应,不相应就是生灭相续断,这个不相应重点在这个地方,妄想生灭相续断,真如就会显现,就会证悟到底下所讲的,内外境达到无所有,无所有就是无生的境界,无所有就是一切法无生,同时内心寂灭离于生住灭,后面补三个字,生住灭是指的是幻相,同时内心寂灭而离于生住异灭的幻相,幻相,不实在的幻相,自心起随入分别,起什么?这里很重要,起本觉如实之正智。自心起本觉如实之正智,随入什么?随入一切境界,诸位!后面这个分别不是分别心,是以正智来观察分别,念念用正智观察分别、不舍、无有间断,用佛的正智正见来观照,如是观察名为正观,这个是用正智观察分别,不是那种分别心。自心起本觉如实的正智,随入一切境界,分别就是用正智慧来观察分别,不是那种执著、分别心,念念不舍这种正智慧观察,无有间断。无有间断才能斩断无明,才能打破无明、斩断烦恼。最后一个,四个字补上去就是:这样如是修行渐入佛智,你能够这样修行,就渐渐进入佛智。
所以这段它很重要喔!很重要就是,它教导你如何进入佛的智慧,这一段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佛道,是不是要进入、契入佛的智慧?这一段就告诉你,如何能够进入佛的智慧。
我整段把它贯串起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怎么样能够渐入、渐渐进入、契入佛的智慧,要怎么样能够契入佛的智慧呢?注意听!这一段虽然两行,但是它是修行的根本。你修行不是要契入佛智嘛,那这一段要看清楚。前面那一段说观一切法如幻,这个时候能缘的内心妄想灭尽无余,所缘的外境因缘也都灭尽无余,这个时候离种种的妄想,当一切法不妄想的时候,也离能说之妄想和所说之名相名义,这一段就是不可议,同时也必须离能观之智所所观的内外诸法,这三个字「观、所观」也要离,离能观之智,离所观内外诸法,这就是不可思,进入真如,不可思议就是进入真如。接下来还要「离」,离于藏识所建立的正报和依报,因为正报五蕴身本空;万法——外在的依报,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行住坐卧所享用的这些依报,统统是如幻,统统是藏识所建立的,应当离。接下来,离于识境,识所缘境,必须离于六尘,离于摄受的六根,因为摄受,六根是摄受外境,必须离于六根。接下来,以及摄受者,就是离于六识,让他们没有能所,让它生灭相续断,不相应,断了就不相应。我们妄想为什么一直来?就是相应断不了,相应断不了,对境上的执著,分分秒秒都断不了,内心外境达到了生灭相续断,这个时候万法都已经空寂,这个时候了万法如幻,万法当体即空,回归当下,就超越一切所有的表相,诸位!修行就在这个,面对现实,即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就是在讲超越这个地方。诸位!如果修行不能超越表相的东西,看到一件东西,听到一句话就起贪嗔痴,那么就是不能离相,这个相包括有形跟无形的,这表示你的修行还很肤浅。修学佛道是讲超越的心灵,怎么样能够超越?那就是超越一切表相的东西,于心,妄想心灭尽了,外境也空无自性,灭尽了都空寂,生灭相续就断,断就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没有能所,无所有境界,就是达到外境一切法无生,无所有的境界,同时这个内心寂灭,离一切生住异灭所现的幻相,简单讲就是彻底离相的意思。自心起什么?内在深处的本觉如实的正智,随入一切境界,没关系,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不怕相,就怕没有智慧。随入一切境界,用正智观察分别,怎么样?念念不舍,念念都有正智,无有间断,万法都不执著,念念有了正智,念念不执著、不分别、不颠倒,如是功夫就渐入,渐渐契入佛的智慧。哇!简单讲就是统统离,离。现在用简单地讲,离内心的妄想、离外境,离能说、离所说,离能观、离所观,离正报、离依报,离六尘、离六根、离六识,让它不相应,证到诸法毕竟空寂、无所有的无生境界,内心寂灭,同时要离一切幻相。因为一切幻相,都是生住异灭所构成的,自心起本觉如实正智,随入一切境界,这样正智观察分别,这样能渐入佛智。这个佛法真是好啊,至少你要有三天的功夫,不要说回去又跟老公吵架,这样子好像……对不对?至少做三天的清净的修行人,三天就好。因为三年我不敢讲,等下回去,马上就翻脸,这样子就太说不过去了,所以克制一下,三天看看,能不能契入佛的智慧,就是离。
[注释]
[「妄想、因缘灭尽:」「妄想」是指内心,「因缘」是指外境。由于作如上之观,则内心之妄想分别,以及外境之幻象,都灭尽无遗。]
[「离妄想说所说:」「说」是能说,亦即是妄想。「所说」,即所说之名义。以内心、外境都灭尽无遗,故已]经[无能说所说,]进入不可说的境界,[一切悉离于言说。]因为言语是人类创造的东西,诸位!只要是创造的东西,它都是缘起,都是空无自性的。简单讲,我们的缘起,不是实在的东西。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