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46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46
慧律法师主讲
好,我把它贯串一遍。经文先念一遍。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如是,大慧!七转识第八意识的藏识,与真相的关系,如果不同,那么第八意识这个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因为是不同嘛,若是不异就是完全相同,那么如果完全相同,当我们对境不执著、不分别,这个七转识灭,那么藏识也就跟着灭,因为是相同嘛,这是暂时姑且这样说,何况自体的真相,无垢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实在是不会灭,如果真如之相灭,就变成外道的断灭。是故,大慧!并非如来藏自体的真相灭,非自真相识灭。大慧!并非如来藏自体的真相灭,只是藏识与转识这个业相灭,而藏识依根本无明而有,依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而有的,灭是灭掉这个。换句话说,如果,自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清净的真相——就是真如之相,若自性清净真如之相,清净无垢识真的灭了,假设说真的灭了,那么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没有了,也则应灭啊。事实不然,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从来不灭的,所以我们能成佛,所以依此真如之相,自性清净心,而能修行一直到成佛,是不灭的,这样做善才有意义,修行才有意义,做功德才有意义,因为将来会得真正的果报。所以修任何的因,都不会落于断灭,不是像外道一样断灭见。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转识:」即七转识,亦即前七识。]
[「藏识:」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有贮藏众生一切生死业果之功能,令不散失,故称藏识。]这种子一保存起来,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又,以唯识家言,阿赖耶]本身[具]有[我爱执藏义,]强烈的一种执著,所藏的种子,都具有强烈的执著,[故称藏识。]
[「真相:」即如来藏自性情净心。]
[「藏识非因:」谓「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
[「而自真相实不灭:」「而」如来藏「自」体之「真相实不灭」。]
[「非自真相识灭:」谓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相灭。]
[「业相:」指藏识及转识二者。]注意!藏识依根本无明而言,转识依枝末无明而有,这个稍微注意一下。
[义贯]
[(就像微尘与泥团非一非异,金与金饰非一非异,)同样的道理,大慧,「转识」(前七识)、「藏识」(第八阿赖耶识)与「真相」(如来藏)三者亦是非一非异:此三者「若」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东西的话,(彼此完全相「异」,)则阿赖耶(「藏识」)应「非」前七识生起之「因」。(因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绝不会有因与果的关系,如瓜与李不同,瓜不能生李,猫与狗不同,猫不能生狗。但七转识的确是由藏识生起,而藏识也的确由如来藏因无明风动而起,所以不能说这三者是完全相异的三样东西,因此此三者非异。)但如果说这三者是一而非三,(也就是说:是同一个),那也不对。因为这样一来,则当根境不相对时,七「转识灭」,这时,「藏识亦应」跟着「灭」。]因为是相同嘛。[(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而实不然:藏识之体实不随七转识灭而灭,所以不可说藏识与]七[转识是同一个。)「而」且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亦「实不灭」。「是故,大慧」,修道断惑时,并「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识灭」,而只是依无明]以[及虚妄境界而现之「业相」]就是[(藏识、转识)「灭」而已。如果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真的「灭」的话,则「藏识」(阿赖耶)之本体应「灭」。(因为藏识是依真如而有。而藏识之本体实不断不灭,]注意喔!所以我们本身有一个不断不灭的真如本体,就含藏在藏识里面,[因为藏识之本体是真如。]其实识当下就是真如,这是不二的,分别当下就是不分别。[正如前面的比喻:泥团与金饰之相可坏,而微尘之性与金性实不坏,是同一个道理。)]
[诠论]
[《起信论》上说:「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简单讲就是依真起妄,妄才有生灭心嘛。[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在座诸位!这里一定要把不生不灭与生灭这个「和合」两个字,当作是方便说,事实上不合的。诸位!如果生灭跟不生不灭真的合起来的话,坏了生灭就一定会伤到不生不灭,所以在这里必定要了解不生不灭是真体,生灭只是影子而已,就像一棵树,还有影子而已。但是,如果了影子本空,树体是不变的,树的体性并没有生灭增减的,所以这个时候识就是性啰。[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所以修道破惑时,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诸位!说到这个「灭」,其实是了生灭本空称为灭,不是除掉生灭,因为无生灭的涅槃妙性,站在这个角度,叫做除去生灭,但是生灭体性本空,了生灭本空即离,生灭就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简单讲生灭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如幻,因为它是生灭,所以万法如幻,因为它是无常,所以万法如幻。为什么佛用如幻这个角度来谈呢?因为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生生灭灭不实在,没有一个究竟的实体可得,所以生灭另外一个名相,叫做如幻。这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亦即,但其相灭;]这如幻的相灭,[而阿赖耶的不生灭部分,亦即如来藏性,则不灭。此即《楞严》所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此义。「寂灭」者,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藏性。因此,妄可灭,而真终不灭;]所以,在座诸位!不是把这个识灭掉,一定要彻底的了解识性就是真如之性,只要不妄,识就是性,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所以当你在妄想妄动的时候,如果你一直想要把那个妄想妄动再除掉,诸位!断除妄想重增妄,就是这个道理,了妄就是生灭,知幻即离。所以为什么学佛的人要重复地讲: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为什么要讲放下?不讲这个断除,讲断除是方便说,所以断除妄想重增妄,趣向圣道亦是邪,道不可回向故,何以故?等如虚空不可转,不可转动啊,道等如虚空不可回向,何以故?不可回向,这个是《小品般若经》讲的,何以道不可回向?若有回向即有转动,转动是代谢之辞,体等如虚空不可转动,无生灭故。所以,妄可灭真终不灭,[相有改,而]真如之[性终不迁。这是《楞伽》一经的管钥。因为一切修道、破惑、证真之入门与究竟尽在于斯:]所以这个「识」一定要了悟「不可得」,识性就显现。[欲入如来无上道门者,非此不得入;欲得究竟证悟者,非达于此,不得谓究竟。故此理实为修学无上正法之最精要处。]
172页第三行。
[经文]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如果说第八意识含藏有真如的藏识的本体也会灭,那么不异于外道、邪执、断见的论议,这就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藏识的本体也灭,那么我们也不需要发菩提心,你有这个菩提因,因为没有本体,也不可能得菩提果。你今天所有的辛辛苦苦地听经闻法,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因为没有真如的本体,等于外道的断灭见,一切因果都不存在,那我们为什么我们讲功不唐捐呢?今天所有的听经闻法的辛苦,都是功不唐捐。为什么叫功不唐捐呢?这含藏所有的种子善根福德因缘,全部会聚集起来的。你今天所有的辛苦是值得的,你今天所有的行善是有因果的,此因果是不会失去的,那我们就觉得生命做善有意义,听经闻法有意义,修行开智慧有意义,成佛有意义,就变得什么都很积极,也很有意义啦,其实断灭见,修善也没有用,做恶也不会受这个果报,那就麻烦大了,什么坏事都敢做。
[义贯]
[「大慧,」若说「藏识」(第八识)之本体也会「灭」尽的话,这种说法就与「外道」的邪执「断见」之「论议」没]有[什么两样,(而非如来的无上正真之理,菩萨于此应知鉴别。)]
[诠论]
[此句以上是如来显示真理,从这以下,是开始破邪。因为真虽显,而邪若不破,则足以乱真,乃至于碍正理之修行,因此显真须辅以破妄。]所以说,破妄显真,破妄显真,显真必须破妄。[又,凡夫之所以不悟、不入正理者,以有邪见,以此邪见故障正理,所以必须破邪,正真方能全显。此经因是顿教,所以先显正理,次破邪;若是渐教,则先破邪,后次第显正,此为顿渐之不同。]顿是显真后破邪,渐是先破邪后显真。
[前面说,修行证真之时,只是业相灭,藏识之体并不灭,因为藏识是以真如为本体,所以到了佛果位]的[时]候,[阿赖耶只转其名,不转其实。]实就是指体性的意思。阿赖耶只转其名不转其体,是为什么?这答案存在在哪里?因为阿赖耶也是个名相。所以,跟妄,染净和合所存在的一个虚妄的名;真如也是一个名,但是真如的体从来没有增减,所以叫做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就是阿赖耶识,因为是不二,同时就转成真如的本体,就是当下。[所以六祖大师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是指第八意识,其性本来就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是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第七意识染有我法二执,所以心不平等,所以第七意识称为末那识,末那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染有我执还有染有法执,所以第七意识转识成智后呢?就称为平等性智心无病。这不叫做「识」啰,这叫做「智」。[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是指第六意识,我们一般第六意识对境妄念不断,念念相续,不善观察,只知道要执著,可是开悟见性不一样,开悟见性叫做妙观察。什么叫做妙观察呢?虽分别不做分别想,所有的动态里面体性本空,动静不可得,所以观照任何的相,直通无生之理体,叫做妙观察智见非功。什么叫做见非功?意思就是,妙观察智照见并不是刻意地照,没有能照、没有所照,这个照见也不是作功夫的照,意思是用不生灭、无为的心体大用的一种妙用,就是不是刻意地造作,叫做非功。这妙观察智照见一切外境本身并不是刻意的,因为他入于无为心体的大用、妙用。[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当然就是成就一切所作,指的是前五识,记住!前五识一定要等到第八意识彻底转动,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八跟前五是果地转,不一样的!所以成所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是成佛以后,那么就成就一切所作的都是同一切的智慧,统统是用智慧,他的智慧就同大圆镜智,所以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时候,前五识同时转,全部都是成所作,成就一切所作。那么,[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五八这是果上转,六七这是因中转,不一样。因中转,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果是指五八,前五识还有第八意识,因中转,因转是指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但用名言无实性,所有的佛陀所建立的诸法,都只是名言,说说而已,方便脱黏解缚,知道所有的名言都空无自性,只是善巧方便。所以在座诸位!用这些名相来诤论,是很可怕的法执,所有的名相变成一种实有的东西,你写过来,我批评过去,你批评过来,我毁谤过去,把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名相,拿来变成一种工具,而把自己认为:我才是传如来的正法,别人都谤如来的正法。讲来讲去到最后还是自己对,这个就是失去了佛教导这些众生要入于无诤,要用平等、用无相、要无念,除非那个人所讲的是恶知见、邪见,但是众生都有一些少许的自我的个性,所以出来的名相、名言,虽然写出来的语言文字都是一些佛法,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一些火气,看到他的不满,从中间你可以感受到;谦卑里面又否定别人,这个就是习气。因此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这个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名言都空无自性,不应把这些佛所讲的名相啊,背了很多,好像煞有其事,却没有证悟到真正的本体,真正的本体,就是无诤,懂得享用这份涅槃的妙心跟妙性,歇即是菩提,所以善用心性的人,本性就会流露一切的佛的名言,而了空无自性。但是,不知道的人,还真的佛有说法,还真的用了很多佛教的名相,彼此之间争锋相对,所以,见性跟学者的研究、跟不悟是差天壤之别的。因此,若开采了摩诃般若涅槃妙性,了悟名言佛性都只是一个名词,他有证量的境界,他会享受这一份平静的心,希望大家善用于自己的心性,不要掉进去名言、语言文字。若于转处不留情,不留情就是无所住,如果在转识成智之处,也不认为自己在转识成智,也不执著说:我现在正在转识成智。这个意思就是,没有东西可以转动,识就是性,这个时候,叫做若于转处不留情,转处是因为对众生讲,叫做转识成智,「识」它本身就是「智」。诸位!如果没有妄,「识」就是「智」啊!心无妄识就是智,对不对?所以,若于转处不留情,不留情就是无所住,无所住,并没有任何东西转来转去。若于转识成智,也不执著一个说:我正在转识成智,是如此地无为、不造作,这是真正的转。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就是佛的定,繁兴就是众多繁琐的根尘识,一十八界的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内外种种的法,叫做繁兴永处,在一切繁多众多根尘识一十八界,统统是佛的定。所以说繁兴众多之事,他的心也永远处于在佛的三昧里面,因此说若人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此句经文说:如果藏识之体真的灭,则表示真如也跟着灭,因为藏识之体就是真如;]意思就是藏识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藏识,看你有妄,妄叫做藏识,悟了就是真如,你把藏识除掉了,那么真如跑去哪里?真如就断灭了。[如果那样的话,一切因缘业果]就[应断,怎么会有成佛这件事?修道修到后来,虽然烦恼断了,但一切也都断灭,这种是外道的断灭恶见,断一切善根佛种,令众生永处轮回,罪过极大,死后以其恶重故,当堕地狱。是故彼非佛无上正真之理。]底下很是重要!这[正]见[与邪]见[之差,]凡夫是没办法判别的,就看你的福德因缘善根够不够,亲近到谁。这个正见跟邪见,[只是一毫之间,]就是那一念要搞错了,[却谬之千里。]就谬之千里,就差很多了。意思是你亲近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那一念因为你没有能力分辨嘛,就好像又觉得他好像完全对了,就一直走下去一直走下去,越走就离菩提道就越远,问题是没有办法去发现自己走错路,还沾沾自喜,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有的人一定要爬到,拿楼梯爬了很高的墙,才发现糟糕了,爬错墙了。所以,宿世没有正见的善根福德因缘,他也跨不到、进不到正法的道场。[再者,邪执共有三种;一、凡夫依钝惑,而执五蕴身心,计为常乐我净,亦称凡夫四倒。]钝惑也就是速度稍微慢一点,人要先有身见后起贪嗔痴,所以这个钝惑就是贪,就是等于思惑,贪嗔痴慢疑,而执五蕴身心,计为常乐我净,也称为凡夫四倒。[二、外道依利惑,]利惑就速度很快了,比如说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于五蕴身心上,]速度很快,[分别计]著[执]著[为我,离蕴]即我,意思就是离这个五蕴身有一个「我」,叫做离蕴有我或者[即蕴]是「我」、离开五蕴有一个「我」或者好这个五蕴身就是一个「我」,这个都是不对的,离开五蕴身没有一个我。诸位!就是这个五蕴身,也不是真正有一个「我」啊,所以叫做离蕴有我或者即蕴是我。这个是外道见或[或]者是[断]见[或]者[常]见、加上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加上去来今三世、成六十二见。]这个我们在讲《六祖坛经》也讲过了。[三、小乘虽破我执,而起法见,]法见就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个法,误认为是真正的有法,而不知道所有的法都是语言文字,方便脱黏解缚的,佛所建立的法立刻就遣,对不对?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随立随遣,随立随遣,万法只有方便说,起法见就不对。[不知真常之性,]不知万法毕竟空寂,本来就是常住之性,[而于一真法性]一真就是毕竟空寂,[妄计]在这个绝对毕竟空寂,妄计[无常、苦、空、不净,]诸位!我们这个色身讲观不净观,诸位!诸法本来就空,净都安不上,岂有不净这个观念呢?所以小乘修学佛道呢?他就是有能观有所观,修止又修观,能观所观,能止所止。诸位!在究竟的佛性来讲,常都安不上,岂有无常?在究竟的佛道上,乐也安不上,这毕竟涅槃真实的乐,苦跟乐不可得,苦是对乐讲的。诸位!诸法本空不必安一个空,所以这个无常苦空不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众生看到了,这阿罗汉看到了世间的相是这样子,但其实其性空无自性,无常空无自性、苦空无自性、空空无自性、不净空无自性,本空的东西硬要一个观无常、观空、观苦、观不净,诸位!这个仍然是颠倒,你本无常、本空、本苦、本不净,本无净和不净,那么不安立任何的名相,总之以上凡夫执著外境,二乘人了悟有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可以修行,可是在究竟之处,这个仍然是颠倒,[称为声闻四倒。总之,以上凡外邪小,总名为邪,以不应正理故,]意思就是以不相应佛究竟真如之正理,因此师父在这里重复讲一句话:大乘不但是佛说,而且是究竟说,究竟说!所以我们也不必去在意别人说大乘非佛说,在这里争的大家面红耳赤,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真正的体悟到究竟的见性,达到佛的究竟义,真心本性体用不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哇!这个是真的究竟说。[修学正理者,应当远离]凡外。凡夫外道二乘人的邪见。
[经文]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解释一下。大慧!彼外道智慧不够,不如佛的智慧,因此(外道)他作如是说:谓粗糙的能摄的心,还有所摄之境,能摄之识,所摄之境,这个粗糙的生灭如果灭的话,这个识的识心的微细流注也灭,就是只灭了粗糙的,他能所不断的境界灭了,他就认为识的微细流注生灭亦灭,这个就是没有佛的究竟智慧,外道作如是说。
所以,若。底下就是佛所讲的啦:如果如外道所讲的,摄受境界灭,就是微细的识流注灭的话,不知道只灭粗的,微细的并没有灭,不知道这样子。如果这个微细的识流注真的灭的话,那么无始劫来无始无明这个微细的流注生灭就应当断,事实没有断。外道没有办法断微细的流注生灭。
[注释]
[「摄受境界灭:」「摄受」,就是摄取,「摄受境界」是指摄取外种种境界相的识。]识有能摄,境是所摄,识为能摄,因为它能缘,然后境为所摄。[外道以为若此识一灭、]就是能所,能缘境的识一灭,粗糙的而已,则连那个微细的识的流注生灭也就跟着断,[则诸识的流注生灭也跟着断,不知他们所灭的,只是粗的相生灭而已,]真正的微细流注生灭,还拿它没办法,[也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相应心」,]凡夫还有这个二乘人,还有这个外道啊,都是相应心灭,简单讲就是粗的相生灭而已,[至于微细]内心深处无量劫来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这种微细的[的流注]生灭,[也就是《起信论》的「不相应心」,]就是以凡夫无法直接观察,除非有摩诃般若跟三昧大般若智慧大菩萨的心境,除非有佛菩萨大菩萨,要不然,[则仍无法断。]还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义贯]
[「大慧,」那些「外道作」这样的言「论」,说:「(如果)摄取外尘境界的诸识灭了的话,]简单讲这个指粗糙的能所,那么[诸识的流注生灭也]就[跟着断灭了。」]底下是佛所说的,佛陀说:[如果真如其]外道[所说]的[,诸「识」的「流注」实有断「灭」的话,那么,「无始」世来的「流注」]那么微细的流注[早该「断」尽无遗了。]就成佛了。底下这个「括号()」就是很重要了。[(而实不然,无始]以来的微细[生灭,凡圣业果相续不断不失,故有众生造业]必须[受报、]一定有[轮流五趣,及]还有启动修行发菩提心的人[修道证果、成佛之事,]因为这个[业果不失,]意思就是因果绝对是公平的,付出什么代价,你就得到什么果报,发大菩提心就一定得大菩提果,因此这个业果是不失的。[故知其言虚妄:]意思就是说这些外道他讲的是错的,[诸识之流注实不断尽。)]如果诸识的流注给他断了,那么外道个个就成佛了。
[诠论]
[从这以下是佛剖示为何外道执断灭见的原因。外道之所以执断灭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多执流注生灭不是由真如而起,以智慧浅薄故,]没有办法像佛如此的有证量,所以[见妄不见真,只见表]面表[相之妄,不见骨里之真,因而迷于表相,而妄说只要表面的根境和合所起的识断灭,便一切皆悉断尽,连流注也断。因此其所修]行[便落于邪定,压伏六识不起现行,]只是暂时不起不著境界而已,[便执说已达一切断灭,]好像成佛一样,[而谓之为涅槃。]而这个时候他把它也叫做涅槃,最快乐的时刻了。只是暂伏还不是永断。[实则,其所达境界,只是将六识强压,制之不行而已,严格而言,即连六识亦尚未断,只是伏之不起而已,]在座诸位!如果拿这个伏之而不起来修净土法门,用在临命终的话,这个可不得了,平常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也没有高低起伏,如此的心虽然没有断见思惑,一心念佛,临命终伏之而不起,这个往生净土就十足的把握,所以伏惑在临命终算是一种很重要的。而这个伏惑,虽然没有断惑,也就是平常所表现的听经闻法,也什么都能放得下、看得开,也百般不计较,这个时候临命终自然伏之而不起,虽然你不是圣人,但是往生就有十足的动力了,十足的因。[因为一遇境缘,六识心便会再起,所以会有失定、失通之事;若实灭尽]了,[则不应如是,而外道心迷不了,执以为究竟,实乃愚痴,自害害人。]
[再者,内教所称的「灭」,只是阿赖耶染分的相灭,而藏体真净之分,实在]是[不灭,换言之,只是心相灭,非心体灭;只是愚痴无明灭,本觉真智则不灭。所以,修道若无正知]正[见,则整个方向都搞错了,枉费辛勤,还造了恶业,可不慎乎!]诸位!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整个方向都搞错了呢?诸位!方向都搞错的人,并不知道他方向搞错,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他也铿锵有力地替自己注解,替自己解说。许多人有了正知、正见、正法,他都会跟师父讲一句话说:师父!他这个看起来就明明是不对,而且是恶知见邪见啊,怎么会这么多人去跟在他旁边?我说,我举一个例子。你注意听!一个石头,山上的大石头,如果有人,每一个人去拜拜,求这个石头给他生男的。咦!很不凑巧他真的生男的,他就觉得这块石头很有灵性,一个拜、两个拜、三个拜,以后就会变成石头公。石头,这信徒就听得懂。好!如果有一棵树,树下祈祷:哎呀!这个老树公公啊,你也帮助我这个事业顺利赚钱,我买一些水果来给你拜拜。咦!回去真的赚钱了,当然自己努力,刚好他在祈祷的当中实现他的诺言了,其实是跟树没有关系,是一种巧合。他就认为这树很灵啊,他就:谢谢!谢谢这一棵树!如果一个人生病了,生病以后,看了很多医生都没看好,他去拜了一棵树啊,拜了以后,刚好有一个医生开了一个药方,一吃好了,他又说:是这一棵树显灵了,我吃了那么多药都不会好。我就说:各位善知识,慈悲的信徒,你想想看,一棵不会讲话的石头,一棵不会移动的树,拜久了就变成石头公,拜久了就好像树木在显灵,两个都不会讲话,都有那么多人信它,何况一个会自圆其说恶知见的那个人,他怎么不会把自己搞成好像圣人?再说,你也没有能力分辨,他道貌岸然,对不对?你也没能力分辨他所说非法,因为他全部否定别人,在你没有办法相提并论及智慧的比较之下,你就认为他是圣人,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师父!该怎么办呢?我说这个就是回归一句话:这个看你的善根、福德跟因缘,这个就是这样子,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整个方向弄错了,问题一辈子都错,枉费辛勤,还造了恶业,可不慎乎?为什么还造了恶业?因为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啊。
[再者,法相宗说阿赖耶有三种相:一、我爱执藏相,这要到第七地满心才断尽;]这个我们在唯识学也讲过。[二、善恶业果相,这要到金刚后心才永尽;]就是成佛了。善恶业果相,这要到金刚后心才永尽。[三、现种执持相,]现种执持相的意思就是说,有大悲愿力所执持,任持如来藏无尽的功德,于十方界示现,于十方界普度无量众生。[此相则尽未来际,任持功德,]所以佛清净,佛从真如清净流出来,它也算是流注,但是它是真如清净的流注,流露出来的任持功德,[无有遗失。]因此,诸佛菩萨,用真如清净自性任持功德,无有遗失,尽未来际,因此你受菩萨戒以后,就是尽未来际,菩萨戒没有舍戒的,说:我受了菩萨戒以后啊,哎呀!我犯了杀盗淫妄,多少犯了一点,大戒不犯小戒不断,觉得受持这个菩萨戒很麻烦,没有用的。师父!我来你面前,我舍菩萨戒。没有用的!受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没有舍的。五戒可以舍,八关斋戒可以舍,对不对?式叉摩那戒可以舍,比丘、比丘尼戒都可以舍,五戒、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个都可以舍的。我今天不出家,假设说,我认为:这个做在家居士比较好。诸位啊!受戒很辛苦的,你要做沙弥,按照佛的戒律,要观察沙弥四个月,才可以剃度出家,观察四个月,但是一般像我们讲堂,就观察比较久一点啦。如果这个人善根深厚,对不对?我们看就知道这个善根深厚,那个没问题。这个也超过了四个月,一般我们要观察两年,再来观察两年,你要五堂课诵,你要去受三坛大戒,五堂课诵,要背诵楞严十小咒,毗尼作持等等,五堂课诵统统要背,蒙山、弥陀经、八十八佛统统要会背,然后到这个戒坛,一般来讲三十三天。在台湾是这样子的,有的人是六十天,两倍的时间,受完比丘戒。你想想看,要搞这么久,才得到比丘戒。舍戒有多简单,你知道吗?舍戒非常简单。如果你比丘戒,我觉得我很烦恼。有一个比丘跟我讲,跟我讲:师父!我这个淫欲心太重了,我就自己克制不了,我觉得我很不清净受人供养,我还是还俗好,还俗好。我说:你想想看,戒律里面有讲,宁可下地狱而出家,现出家相,也不愿去得人天身,再去做在家居士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辈子现出家身的话,你这个善根福德因缘菩提种子在,经百千万劫,就算你造业了,不守戒律或者不修行啊,就算堕三恶道了,在戒律学里面讲,还是鼓励你要出家。诸位!要还俗,我说你要不要考虑一下?他说:师父!还俗会仪式很麻烦吗?我说:还俗很简单,你要跟我念三句,你就还俗。跪在佛前点三支香,说:我某某(讲你的法号,譬如说我这个叫做功德藏,假设说啦,或者说我的法号叫做功德藏,功德,法号功德。我功德)不乐出家,乐在家,不乐出家,乐于在家,我乐于在家护持三宝,我不乐出家,我出家苦恼无量,我乐于在家。如是三遍:我乐居士身,不乐出家相。就这样念三次。我弟子功德(此外「功德」是师父假设舍戒的比丘法名。)不乐出家乐在家,我出家烦闷,我乐于现在家居士身,护持佛陀的正法。念三遍,即失比丘戒,袈裟立刻脱下来,脱下来,不要三分钟,袈裟脱下来就是居士身,开玩笑不算,开玩笑不算。我不想出家。这个不算,是很正式的点香,还要有一个比丘作证,自己在家里乱讲不行的:哎呀!我不乐出家,出去又穿在家居士服;回来以后:我乐出家了,又现比丘身。这个不行的!还俗有还俗的一定仪式,由师父作证,点香,你讲三次,即失比丘戒。这个问题,我问过广化律师,说:师父!我们受戒这么的辛苦,做沙弥观察了两年,佛学院念那么久。再来,去戒坛上受戒三十三天,过了那个很辛苦的日子,早上这么一早起来,五堂课诵(五堂课诵:早殿:有二堂功课,就是诵《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功课。晚殿:有三堂功课,就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为一堂功课;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侮文》为一堂功课;放蒙山施食为一堂功课。——录自网上资料。)要会背,一个一个叫去戒师那边问,这么辛苦受戒完,才得比丘戒。请问师父,为什么还俗那么简单?他说:受戒如上山,还俗如坠山。——受戒就像爬山,一直爬一直爬,爬上山;还俗如坠山,要还俗,呼~~!一下子就掉下去了。啊!我才了解:原来还俗这么地简单。你勉强他也没有用,勉强他,他就没有办法现出家相,已经持不住比丘戒了,自己认为我不清净,污染了佛门,我吃了施主的这个钱、饭菜,我有罪。他内心里面那种罪恶感,没办法突破,自己觉得:我没有修行,我不想再吃十方施主的饭菜,用施主的钱,我一定要还俗。下决定心就这样子,就失比丘戒。那么失比丘戒,下次如果这个人还要再来出家,从头再来,从头再来!不是一来披上比丘袈裟:我以前出家十年了,不算!从沙弥再来,女众只有一次,女众只有一次现僧相就算,女众你现式叉摩那,你现沙弥尼就算出家,还俗就不能再出家,只有一次,不必受比丘尼戒现僧相就算;比丘有七次。比丘为什么有七次?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出家,出家以后,母亲非常地难过,因为思念儿子而又染上重病,旁边没有任何一个人照顾,然后他内心心急如焚,去请示佛陀,跟僧团请假:我先还俗回去照顾母亲。佛陀点头,说:也是大孝之子,真的!世出世法本来无二法,母亲没人照顾,好吧!你就暂时还俗。后来,他来出家。出家以后,他母亲又生病,是真的生病,不是装病,后来这样如此一次,再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后来他母亲死掉,他证阿罗汉果,最后佛订制的戒律就是:所有的比丘可以七次因为孝顺的关系,七次可以往返。就是这样子。有的比丘说:太好了!后面还有六次机会。阿弥陀佛,这种心态就真的很糟糕,这种心态真的很糟糕!后面还有六次机会,这种心态真的很糟糕。所以这个就是告诉你,女众只有一次,男众有七次。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