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33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33

慧律法师主讲

因此,我们在妄动当中过日子,我们的烦恼就断不了,因此师父一再重复地强调说,你这一辈子你没有碰到佛法,你是绝对没有办法断烦恼。没有一个会告诉你:万法都是空无自性。唯有佛了悟了人生跟宇宙的真相——究竟寂灭,究竟不可得。

每一个众生都在心中,拼了老命要追求,所以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很辛苦的。像西班牙25%的人失业,这样子恐怖不恐怖?今天的报纸报得很大,说台劳的时代来临了,台劳,也就是说在台湾,一个月只能赚两万五千块,台币,台币平均两万五千块,那个一个(台湾)清华大学的,跑到澳大利亚去杀什么?去杀牛,那个牛剥下来,头砍下来,剥皮,然后那个内脏,然后他就站在二楼很高。有的人很惨,去澳大利亚采矿,采矿被炸掉……那个手炸断了,都是台大、(台湾)清华大学的,因为那个澳大利亚,它每一年有无上限的,无上限就是你来多少人,我都不会拒绝,你像英国的话,你要去,开放都是十八岁到三十岁以前,一年只开放两千个名额,澳大利亚都开放,所以现在呢?去澳大利亚的一万多人。为什么?听说有一个高学历的,明星学校的,到澳大利亚干了一年,因为他们的签证一年,剩下了第一桶金,人生的第一桶金,存百万、百万,一天做多少?做十六个钟头,在台湾拼来拼去,一个月只有两万五千,你看看人家澳大利亚,所以这个无法控制,因此台湾最严重的,就是人才外流,你知道吗?所以说在这个世间,要生存都很困难,何况说这个能够活下来,还要再听闻正法,实在是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尤其在座诸位,能够讲《楞伽经》,还有《楞严经》,这么久的时间,诸位还坐在前面,天天看,天天看,所以说诸位不简单,我们要多珍惜这种因缘。

[注释]

[「相句无相句:」承上所建立之世间与出世间之「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而产生一切种种法「相」,故有「相句」之建立,然此种种法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空相,[以本性空故,]本性空故,所有的本性空,统统在讲空无自性。诸位!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了悟了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精要,一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是体悟到万法本空,没有东西可以言说讨论,那么你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无相」也。如来者,一心也;若见本心从本以来寂灭,与如来无二,即是见如来。是故五祖忍大师于传法与六祖大师后吩咐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不识本心是什么意思?这「本」的后面就是:真。这样才看得懂。不识本真心,如果不认识本来那颗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的心,学法无益,因为下手处就是涅槃妙性,那么到哪里都解脱。若是知涅槃清净的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从心生,还从心灭:]万法从心生,这是什么意思?万法从动念,承认外境而生,如果不动念,不承认外境,没有主观的意识心,那么主客二观统统融入一心,那就法从妄心而生,还从妄心而灭。诸位!有生有灭统统是指妄。[是故莫向外求觅;但求自心,]这个就是修行人抓到的根本,[若见自心自性,则一切本自具足、清净、平等、不动、不生不灭。若了斯义,即了「相句无相句」之义,]相句当体即空就是无相句。佛所说的缘起的假相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相,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及其建立之所以。又「相」字在此为特指生、住、异、灭]这是指心、心生,这个指动念。心的生相,心的住相、心的异相、心的灭相,注意!为什么?每一个都加一个「心」?因为生住异灭不离心,这一本经典是圆顿大教,专讨论心性,所以这个生住异灭,你一定要加一个(「心」:)心生,心住、心异、心灭。如果更清楚,就是:心生相,妄心所生。妄心也慢慢地经过一点时间,住相,妄心的异相、妄心的灭相,生住异灭是指妄心,生住异灭[之四相而言。以上面已有「生相」产生,]生相产生就是指动念的意思,「著」的意思,如果你产生这个,那么年轻人——如果一个开悟的年轻人,那他的容易:我今天找了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长得很漂亮。诸位!那是你的心产生妄想,去承认有个女朋友了,承认她是你的未来的另外一半。如果你了解诸法空相的时候,现在短暂的你看得到,其实她这个色身,照一下,照见一下,一堆骨头;再照见一下,剩下一堆骨灰。现在讲求环保了,你的女朋友死了,或你老婆死的时候,现在讲求环保去种树,去种那棵树,你会说这是我女朋友吗?你会说这是我老婆吗?所以相不在外面,心一生妄动,这个妄相,其他的住异灭就会产生,因此有愉快的结婚,就一定会有破裂跟争吵,你逃不掉的,逃不掉的。[因此其他三相皆随之而产生。]

[「住异句非住异句:」「住」即住相,「异」即异相。生住异灭四相,常合为生住灭三相,或更简为生灭二相。]我们讲生灭相,生灭生灭,其实是生、住、异、灭的简称,记住喔,这句话可是很重要。我们讲因果、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我们常常太简单了,所以一般人讲因果、因果,欸!他忘了中间还有一个「缘」,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到善果,那中间忽略了「缘」,如果你种了善因,你中间那个跟一切的恶缘搞在一起,虽然你有善这个「缘」,譬如说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有这个善因,可是你交的都是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那这个缘就会把你那个因转掉,那个果有善因,不一定有善果,中间有这个缘,这个缘就是良师益友,你有善根听到正法,你必须有良师有益友,在旁边一直跟你鼓励、跟你鼓励,要不然你不会得到好的结果,所以我们一般讲因果是简称,真正具体要讲因加缘等于果(因+缘=果)。我们讲生灭是方便,全部应该讲生住异灭,但是中国人好简,你讲生住异灭、生住异灭,那个好像过程太多了,干脆讲生灭,有时候太简单了,忘记中间那个过程,所以更简称为生灭二相[以一切法之生灭极其迅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么简单讲就是一念有81000,81000的生灭,[故非凡夫所能觉知。以有「生相」之产生,故有住、异二相生,于是而有「住异句」之建立,然此住异实非住异,以本性无故,故随后即有「非住异句」之建立。]

[「刹那句非刹那句:」「刹那」,即速灭之义,以一切法皆刹那生灭,言「刹那」者,极言其灭之迅速。以有如上之生、住、异等相,是故宜乎而有灭相之产生,爰有「刹那句」之建立。]爰就是于是乎。于是乎有刹那法之建立。刹那句就是刹那法,佛讲的刹那句,就是佛所讲的刹那法,就是刹那生灭的法。之建立。[然,所言「刹那」者即非刹那,是名刹那,故有「非刹那句」之建立。]

[以上生、住、异、灭(「刹那」)四相,皆为世间法之粗相,然此诸相,本自无相,故皆非之。]

[经文]

自性句离自性句(6)。空句不空句(7)。断句不断句(8)。边句非边句(9)。中句非中句(10)。常句非常句(11)。

这一段可是有一点功夫的。

「自性句离自性句」,这个离就是无,一切法,众生见有自性,所以有自性句,因为妄见有自性叫做自性句。你说石头,众生说认为确实有一个石头,对不对?你说一座山,众生确实认为外面确实有一座山;你说一棵树,众生认为它确实有一棵树啊;一只老虎,还用讲吗?确实有一只老虎,它会咬人嘛,怎么不是一只老虎呢?所以众生一切法,众生都见有自性,叫做自性见,故有自性句,佛所讲的这个自性,是因为一切法都有自性,众生因为妄动,但是呢?确实是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所以叫做离,离自性也叫做空无自性,也叫做无自性,这个「离自性」就是无自性。因此佛之所以建立自性法,是因为一切众生见万法有其自性,所以佛才讲自性法,可是呢?佛又立刻讲空性法,告诉你所有的自性,都是方便说,一切法其实是离自性,一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因此有自性句,自性的法建立,因此有离,才有离自性的句子,才有离自性一切法的建立。所以,第一句是遣凡夫,第二句是遣二乘人,还有断灭见的外道,空,空有两种:①二乘人也取空,著空;②邪见外道的断灭见也是空。只是二乘人所取的空,是不究竟;外道取的空,那就更糟糕,那是邪见、恶知见。就是偏空,是二乘人取的,那么外道是恶取空,就是断灭空。所以这个空包括有两种:一个叫做二乘人取的这个空法,所以第一句自性句离自性句,是遣凡夫;空句不空句是遣二乘和外道,遣,遣除二乘的知见,还有外道的知见,二乘人著空,他认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取,涅槃就是空性,所以没有到达最后的究竟空寂,所以这个空句。接下来不空句是指什么?是指空也不可得,二乘人著一个空,其实这个空是著不得的,这个不空是指不著空,叫做不空,并没有一个空性可以执著,因为本空不能再著一个空。如果二乘人观空,那个能观的空,又是谁来空它呢?能观空的那个心,又谁来空掉它呢?这遣二乘人著一个空见,不究竟。那么外道一种是很可怕的,叫做断灭空,不了诸法空无自性。二乘人不了诸法空无自性,外道也不了解诸法空无自性,所以二乘人所执著的一个空性,但是外道著一个断灭空,所以空,佛所说的空法的建立,二乘人著,外道也著,所以佛再讲一个不可著一个空见,空性都不能著,因此才有空法的建立,不空法的建立。

接下来叫做「断句不断句」,上面一个是不知自性本空本自清净,不可著一个「空」字,底下呢?是恶见,诸位!邪恶的恶,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就是拨无因果,把它空见认为是涅槃,所以叫做断,就是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断就是断见,所以有断见的建立这个法,而世尊为了遣除外道,所以这个断见本空,其所执著的断,其实是非断,因为一切法必须借重因缘生,你讲断,因缘生还是存在啊,所以外道执著这个断灭恶见,是不对的,所以这一句断句不断句,就是断法不断法。佛所说的断句不断句,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为涅槃,所以佛为了遣除外道的断灭见,才又讲了一个不断句。为什么不断呢?因为它所执著的断,其实是非断,因为一切法,它是缘生故,所以没有能断也没有所断,意思是说一切法,会借重因缘再继续生起,根本没有能断所断,于是能断跟所断都不可得,于是有不断句之建立。为什么不断呢?其实缘生它是连续性的,没有外道所著的一个断句,因果是存在的。

边句,这个「边」,就是指断见,就是边见,这个「边」就不是中道,遣除于边见,这个边见不是落入断见,就是落入常见,两边。落入两边,叫做边句,叫做执断或者执常见,叫做边句。那么边句,边见呢?就是因为众生外道思想,著于断或者著于常,因此佛立一个边见这个法,可是边见与中道它是对立的,属于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空无自性,所以这个边见,实在不是真正的边见,因为这个边,是因中道衬托出来,而有一个边见,如果没有边见,就不能讲有中道;如果没有一个中道,也不能衬托出边见,所以边见是由中道见所衬托的,落两边叫做边见,离两边叫做中道句。所以这个边句、边见。非边见就是佛为了遣除外道,执两边为边,不是断就是常,两边不中道,边是对中道讲的,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说,断除了断见,断除了常见,就是中道。可是中道跟边见是对立的,因此断见常见叫做两边见,叫做边句。那么佛为了遣除外道的两边的执著,要契入中道,所以叫做非边句,这非边句是指中道叫做非边,但是呢?

底下中句非中句,这个「中」就是指中道。佛讲的中道,其实没有中道可以执著,离两边当下就是中,这个中没有一种拿涅,只是教你离。如果你著一个中道,这个中道也是会让你迷惑的,没有两边,中间也不可立,因此叫做中道句非中道句。佛所讲的中道法,是叫你不执著中道法,并没有一个中道可执著,佛讲的中道是叫你离两边,离两边以后就是中道,离中道也无法可说,所以佛教你离两边,同时要离中道。

众生执以为有一个中道叫做常,常叫做真常,认为中道就是常,就执一个常句,佛所讲的,注意!最后这个最重要,非常不是指无常,是指所执著的真常不可得,亦非实有真常之见,所以这个常句,是指执著中道为常,叫做常句。可是执著中道为常为真常,其实体不可得,空无自性。所以非常是什么解释?也是实在是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常可以执著,叫做非常。诸位!这个没有师父讲,非常一下子就认为是无常,常句无常句,那完了,那完全错误的。常句是指执著中道为真常,连这个也要破,破除执著中道为真常叫做非常,这个「非常」绝对不是叫做无常。

好,我整句来贯串一下,你写,稍微注意一下。自性句离自性句,这是遣凡夫,空句不空句是遣二乘人,还有断灭见的恶取空。断句不断句,这个是恶见执空为断,以为涅槃。边句就是落入两边,断常两边。中道句非中道句,就是著中道遣中道,常句非常句,是指著中道为真常,这个也要放下来。整句的意思,师父一句彻底把它贯串起来,看看你能不能理解。

一切众生著于万法有其自性,而一切法实在是空无自性,无自性,所以佛才建立自性句这个法,佛陀才建立,离自性句的法的建立。二乘人还有外道,二乘人取空,外道是恶取空,断灭的空见,而这个空其实是著不得,空见、断灭空都空无自性,我们二乘人和外道,不知道自性本自清净,不可著一个空字,因此佛才建立一个空,才建立不空,是为了破除二乘人还有外道的断灭空的恶知见。

接下来,佛陀为什么建立断句还有不断句呢?是为了那一些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以为涅槃,遣执断,遣除外道的执断灭见,就是不断,因此为什么呢?断灭的恶见为什么不断呢?因为万法会依着缘起继续产生,所以没有能断没有所断,因此佛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有因果的连锁,所以叫做不断。这个不断,简单讲就是因果的生起,绝对是没有能断还有所断的。

接下来,众生落入两边、断常二见,所以佛才告诉你两边见是不对的,非边,非边之建立,就是指让你诸法要趋向于中道,叫做边句非边句,落入两边是不对的,非边是指中道,但是你著一个中道句,佛又告诉你连中道句也不可得,叫做中句非中句,没有两边哪来的中道句?没有中道句哪来的两边呢?所以连中道也不可得,叫做非中,非中就是连中道也是空性的。

众生执著中道以为常,就是常句,延续下来上面的中道,延续这一句,就是众生执中道以为常句,其实也没有真常可得,意思就是连中道那个真常也要放下,所以那个非常是指没有一个中道,没有一个所谓真常的东西,所以佛因此建立常句还有非常句,是因为要破除对中道的执著。

再讲一遍。自性句离自性句,是为了遣除凡夫的知见,空句不空句,是为了遣除二乘和外道的知见,断句不断句,是遣除外道断灭的恶见。边句非边句,是遣除以边见为边的执著。中句非中句,是遣除以中道为执著的这个迷执。常句非常句,是指断除执著中道为真常,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真常,连这个真常都要放下,非常是指没有,连真常都是空无自性,非常就是指没有一个所谓真常可得,因为它著于中道为真常。

这样子你看这难不难?这没有说明怎么会明白?对不对?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两眼无神,茫然失措,你就知道这个圆顿大教没有那么简单。

[注释]

这个「注释」我们来看一下。

[「自性句离自性句:」一切法众生见有自性,]见有自性,自性就是著境以为实,叫做见有自性,这个自性就是存在,确确实实有一座山,确确实实有一个人,叫做见有自性。知道吗?见有自性,就是实实在在有一个人,你说是不是?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它是缘生的东西,[故有「自性句」之建立。而一切法实离自性;「离」,即是无之义,因此有「离自性句」之建立。]

[「空句不空句:」以离自性,故空,斯有「空句」之建立。二乘之人取偏空,邪见之人因而取断灭空,皆不了诸法][][性之义;盖此「空」其实不空,名不空空,]这个「不空空」,就是不可以著一个空,那种空是绝对的空,叫做不空,就是不可著一个空见。[以自性清净,空亦不著,故有「不空句」之建立,以遣空著。]

[「断句不断句:」上言以有「空句」之立,恶见众生不了,执之为断,以为涅槃,乃有「断句」之建立。而其所执之断,其实非断,以一切法从缘生故,无有能断所断,于是有「不断句」之设][,以遣其断灭恶见。]

[「边句非边句:」断见即为边见之一,故有「边句」之立。然此「边句」实非边句,以「边」与「中」对立而言,属依他起性,若依他起,即无自性,故此「边句」实非「边句」,爰]爰就是于是乎。[有「非边句」之施设,用以遣除以边为边之执。]

[「中句非中句:」如来见断、边非实,故示中道实义,]如果你著一个中道,那完了。[于是有「中句」之建立。然此「中句」自性]也是空[亦非实有,仍属依他起性,依边而起,若无边句,中句亦息,故此「中句」实亦非中,斯有「非中句」之立,以遣执中为中之迷。]以遣执著中道,误认为有一处东西叫做中道,所以这个中道很难拿捏。

师父为什么说,在那个体育馆——彰化体育馆,或者台中那么大的上万的人,一直强调说,这种演讲对弘法者来讲,是非常严苛的挑战。为什么?讲这个法出去,这个人觉得很浅,讲这个法出去,同样一种法,这个人觉得很深。你看,出家、在家,有的出家已经当教授师了,出家二三十年了,他也坐在底下听,有的才刚刚说,人家慧律法师在体育馆开示,今天他刚刚来,你看今天刚好来的那个,怎么听得懂?对不对?他怎么听得懂呢?所以说那种演讲,你看有多困难?所以那个「中」,没办法拿捏,很难拿捏叫做「中」。你要怎么讲说?我讲得大家都法喜,不可能的事!是不是?只有尽量,南无极困难菩萨摩诃萨,就是在下,非常困难就是这样。

[「常句非常句:」以有「中句」之立,于是众生执之以为真常,]把这个中道执为真常,[是则为「常句」之立。而其所执之常,亦实非真常,]记得!只要你执就不是真如。[盖若执常为常,则常亦成不常,]为什么,有生灭呢?诸位!真如它是不可著的,它就是真如,不可著、不可说,唯证相应,你著一个常,那就变成无常了。[以落情见故,]所以,诸位!佛法不是拿来解的,这一句很重要,是拿来悟的。诸位!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这一句话,经典不是拿来解的,是拿来悟的,体证的,契入的[一落情见,便为非常,是故建立「非常句」,以遣执常为常之病。]

那你就知道,要当一个法师真的是很辛苦的。明天是八关斋戒,明天八关斋戒,请大家来踊跃参加。那么下个礼拜上完课呢?就这个,我们准备去佛三,佛三完了就准备水陆,最主要呢?就是让师父休息一下,我现在有时候看那个到四十分钟的经典的时候,因为我有近视跟散光,其实本身来讲我不需要看书,你悟明心性的时候,不需要看书,但是你要怎么讲,你能够让法师,培养法师将来成就,或者是要成就这些在家居士,问题是你要怎么讲,他才听得懂,这就是困难的地方。我看了四十分钟,这个字模糊了,这个字怎么变成两个字?模糊了。你就发现说,还好我年轻的时候用功,像今天这个六十岁,你看这个眼睛指的是肉眼,你看这个耳朵,你看这只渐渐不灵了,身体健康当然没问题啊,你看,我一辈子这样辛苦,辛苦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休息,所以我必须到明年的年底,明年的年底看看能不能把《楞伽经》告一个段落,不是说不讲,就是可以放轻松,就表示我的心,卸下这一个责任,我这一辈子责任完成了,就像一个老师也退休了,退休,但是我退而不休,徒弟要让他们经教要通达,那他们吃的苦没有师父的多,我们以前是一天睡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到现在为止,师父仍然自我教育,所以我这个资料是讲不完的,天文地理医学统统讲不完的,对不对?受限于时间,时间到这个地方要有一个段落,所以不得不停。那么我发现眼睛已经老化了,发现说真的没办法,这老了,真的功能会退化,这年岁真的有一点,耳朵也不怎么伶俐,眼睛真的是,还不到说而发苍苍视茫茫,而齿牙动摇,还不到这么严重,但是真的有感受到时间的压力了,真的六十岁了,六十岁了,因此我现在看书,变成不能看太久,不能超过四十分,看了以后就一定要停止,再看下去就这样,你不晓得散光是什么意思吗?我告诉你,你拿起一支毛笔,沾了很多水,毛笔知道吗?毛笔,沾了很多水,画下去,宣纸画下去,整个晕开来,那就是我的境界(师父笑),晕开来,这样你听得明白吗?散光就是这样子,拿一支毛笔沾了很多水,画下去,整个会晕开来,这样你听得懂吗?我现在看这个灯光就是这样,一盏变成两三盏,所以因为借着水陆,所以佛三结束以后,还是忙里偷闲,给师父休息一下。

诸位!五点五十,我们回向一下。

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翻开125页中间经文:

[经文]

缘句非缘句(12)。因句非因句(13)。烦恼句非烦恼句(14)。爱句非爱句(15)。

那么这个「句」就是「法」。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个因缘法?是让大家明白因果是可怕的,但是也有正面的菩提因果,因此,因句之建立,缘句之建立,是因为要诠释因缘法,所以有因句之建立,缘句的建立。所以为了解释缘所生之万法,所以建立了因句还有缘句,有了因句跟缘句,故有一切诸法,但是呢?因句跟缘句呢?其性本空,都是空无自性。

缘句非缘句,佛所讲的缘起法,其实是为了解释因、缘、果,但是这个缘其性本空,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又建立一个非缘句,来破除对因缘法的执著,一般因缘法,都是二乘人所修的。

接下来,是因句非因句,万法都有因,加万法都有一个缘,助缘,产生了果,但是这个在时空的某一个阶段所发生的因缘法,其性本空,因此我们必须假设一个起点来作为因,假设这个起点来作为因,这个因本身还是空无自性,我们必须假设某一个动点上,一个缘句一个缘法,所以才能建立因缘法,但是这个缘,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那么因加缘就等于果,就产生了果,但是这个果仍然是空无自性,但是为了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因缘果的正理性,以免落入断灭,所以就必须假设某一个时间是因,假设某一个时间是缘,又假设某一个时间是果。为什么是假设呢?因为所有的因缘果,都空无自性,所以叫做因如、缘如、果如,那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讲的,所以讲经说法不可以坏事相,也不可以坏理——无生之理,理就是真如、就是无生,所以缘句当体即空,就是非缘法。佛所说的缘起法,这个「句」把当作「法」,佛所说的缘起法,其体性本空就是不可得,叫做非缘法。佛所说的因句,当体即空不可得,所以因句的建立,是为了诠释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但是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当体即空叫做非因法。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都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建立说众生都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面?是因为众生不了悟缘起法自性本空,误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所以拼了你死我活,就想要获得到贪嗔痴的内在的一种贪求,那么这个一切烦恼因缘生,因缘生就是前面讲的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这一句很重要!因为众生不了缘起如幻的道理,这个世间不是实在化的,不是实在的世间,一言以蔽之,诸法如幻,但是众生不一样,你讲什么,现什么相,他一定是著什么,不会有体悟到空无自性。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没有一颗智慧的心。没有一颗智慧的心,他就不会转换,诸位!有智慧心的人,可以把悲哀跟悲伤化作心灵的光芒,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会把悲哀跟悲伤一直在原点一直转一直转,世间人碰到了婚姻的瓶颈,他转不出来,看了就烦、看了就烦,他就是死在原点上,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如果我们没有一颗美丽的心,我们不可能看到美丽的世界,那么你要得到美丽的心,你一定要学习,懂得佛法的伟大。佛法的伟大,就是让你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你自然能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是什么?那么众生妄动,所以看不到美丽的世界,看到的就是烦恼、争执、对着干,就是这样的日子,那么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但是烦恼其性本空,并没有烦恼可得,佛陀又破除了对烦恼,因为烦恼是空无自性,是由不了缘起法没有能所,不了缘起法其性本空,没有能所,可是我们的能所是这么的清楚,因此众生有烦恼,因此佛陀建立烦恼这个法,来解释一切众生迷茫跟无明,但是烦恼其性本空,佛陀又建立非烦恼的法,令众生知苦来断苦。

有了烦恼,怎么样?接着就强烈的执著、贪爱,就贪爱,这爱是指贪爱,而众生因为烦恼与欲爱,所以这个贪爱为本,那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一条叫做无形的绳子。所有的电视剧都是这样子:我爱你,你爱我啊,爱恨情仇,差不多就包括连续剧,电影差不多跑不过这个,当然也有一些题材比较好的,鼓励的,统统有。这个爱句就是指贪爱,众生烦恼以欲爱贪爱为本,因为这个男女感情跟欲望,困得死死的。再来,非爱,贪爱的当下,其性不可得,贪爱从哪里来呢?从心来。这心怎么来的呢?这心本身无相,不知道!莫名其妙的贪,莫名其妙的执著,所以世间活得很痛苦,却很无奈。因为没有碰到佛法,也没办法解脱,简单讲就是世间人没有空性的思想,你想办法要去解决,你人生的迷茫跟痛苦,那是绝对达不到的,没有毕竟空寂的思想,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贪爱当体即空,就叫做非爱,以爱它是从心而生,心又是无相,从本以来本自空寂,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就有了,能所不断,痛苦的日子

整句的贯串起来,佛陀因为要解释因缘法,所以建立了缘句跟因句,但是缘句其性本空,又建立了非缘句因句当体即空,又建立了非因句,一切的烦恼由因缘所生,因为有因缘,不了因缘如幻,当体即空的道理,因此有种种的烦恼,所以又建立了烦恼句。佛陀建立了烦恼法——烦恼句,但是烦恼不可得,毕竟空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也是:无烦恼也无所谓烦恼尽,因为烦恼其性本空,非烦恼句的建立,令一切众生知苦,建立了智慧而断苦。接下来,一切众生都贪爱,男女财色名食睡,因为众生烦恼越强,就需要安慰,越安慰就找到对方,找到对方用依靠的方式来过日子,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却衍发了无量无边的后遗症跟痛苦,所以这个众生的烦恼与欲爱,贪爱为本,没有办法从本性开发这种觉性,因为贪爱所以有生死法,因此佛建立了爱句。但是所有的贪爱其性本空,不可得,爱从心起,心又无相,从本以来,本来就是空寂,所以又建立了非爱句,非爱句就是非爱法,就是爱不可得的意思。贪爱其实是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让你贪。诸位!如果你用一句,没有或者是空性的无,那你就可以解决世间所有的烦恼。

譬如说,有人侮辱你,那就:没有这个人,因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建立一个家庭,很好!敦伦尽分,那是站在事相上来讲的;究竟的本体界来讲,没有这个家庭啊,你只能短暂地享受天伦,但是究竟义来讲其性本空,无所谓的先生、老公、老婆,对不对?在理上来讲,一切无生,一切法无生,本来就无生。所以,记得!全世界你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的清净自性。这一句话不但要背起来,而且一辈子要用得到。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靠得住的,只能在缘起法里面互相扶持,但是真正你要解脱,连佛都帮不上忙,连师父也帮不上忙,我只能提供你一些佛法,启示你的内在,全世界只有你,能够解脱你自己。你的善知识,在你内心深处的般若智慧,要善于运用你的善知识。如果希望外在的善知识让你解脱,那个到驴年都不可能,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叫做驴年都不可能。

[注释]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注,众生不了解,因缘法其性本空,[故有「缘句」、「因句」之立。缘者为疏,因者为亲;]譬如说,因在旁边写:例如种子;缘,譬如说水分、阳光、肥料,这样子你就看得懂了。讲到因就表示这个是种子,种子,因就是种子,亲因缘;那么缘就是疏,有了种子,你要有水份,要阳光、要肥料。[缘者为辅,因者为主。然此因、缘者,实非因缘,以此因与缘之自性亦空,]所以,记得!佛在某一种时间跟空间,建立的一种因缘法,是一种假设的开始跟缘起的结合,然后产生一个果,都在诠释因缘果,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因缘果其实皆如幻,但是在众生来讲,是这么的真实。虽然是因缘如幻,好,我现在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的身体虚弱了,有的人就买那个补品,一直补……结果补了,怎么样?补了很多的肿瘤出来,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补的,他就一直补……因为没有医学的知识,所以认为吃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吃了,一直补,补了很多的肿瘤,包括癌症都补出来了,虽然是其性本空,但是问题你有癌症,那你就麻烦了,万法都空,没有错啊!一个没有癌症的人,身体健健康康;那你一个有癌症的人,那你怎么办?这癌症分两种,一个是DNA那个键,遭到重新组合的时候,它的本来的免疫系统没有,那没有它就没办法,所以先天性的这个癌症,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只能拖,那后天性的癌症就比较好处理,方法找对了就有办法处理。好,现在讲说一个健康的人,现在的因缘多好,他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对不对?能够坐飞机、从游览车,能吃也能睡,这个多好!这个因缘法虽然是如幻,不过他这个因缘法也好,能听经闻法,能够做很多的善事,但是一个人带着氧气面罩,在急诊室,为什么?爬都爬不起来。虽然其性本空,可是你看,他病到这种程度,没有错!其性本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可是缘起法里面失去作用。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就是这个空很容易让众生掉进去断灭,认为没有因果,佛陀所讲的空是指空性,因此你宁可著有,我念佛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念佛有没有福德?有福德!有没有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你宁可这样执著,宁可这样子执著,也不能说什么都空,那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你看看,对众生来讲,哪一种是空的?你看的哪一种都是真的,对不对?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去的时候那个感受性,是很真实的东西,所以不能断灭就说,那个极乐世界是乌托邦,只是佛陀说说来骗人家的而已。那这样讲,罪过就无量了。所以讲这个因与缘的自性本空来讲,但是这个事相就会差很多,非常的多,而且非常的大,所以因与缘,这个在事相上,因此你一定要重视事相,那个一点一点的细节,你都要重视。因与缘自性空。[是故,所言「缘句」者,实非「缘句」;所言「因句」者,实非「因句」,于是乃有「非缘句」与「非因句」之设,]假设,[以涤执因缘为实有法之迷执。]这个是二乘人与凡夫所执著的这个缘起法,因缘所生之法所修的。二乘人修缘起法,那么凡夫是著于缘起法,这两个都不离开缘起法。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