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32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32
慧律法师主讲
因此师父一辈子就是做这种工作,那么我很高兴,像最近几天,这法传递好几千万,我很喜悦,非常地高兴,法正在流动。美国也去一批了,你看马来西亚去一批了,香港也有,你看这个法这样,一直流动、一直流动,所以这个变成一种喜悦了。我每一次听到麦老师跟赵老师跟我汇报的时候,我都内心充满了喜悦,有法师打电话来,是多么地感动啊,感恩师父!他听了这个《想阴十境》,赞叹得不得了,我就跟赵老师、麦老师讲,我这样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无论花了几千万或者是几亿,用我的生命付出我在所不辞,只有能够听到这样子的回馈,够了、够了!不需要给我什么?中秋月饼买来,我还是多少吃一点,就是这样子,吃的,可以随缘,随缘。所以这个最近每天都法喜。前面偈颂为自悟自证,这个就是法师最重要的。
[此下百八句为化他之用;以自悟自证,故唯一如如理,]诸位!一如就是一心真如,如理就是一如的真理,就是不二,这个道理是十方诸佛,所共证的就是如,就是如,如之一字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次第,不可思、不可议,没有文字、没有次第、没有阶位,如就是十方诸佛所证的,所以你讲空,诸位!你讲空是指法界性,讲如才是真正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心。因此你一定要培养一件事情,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这世间无论发生什么天大地大的事情,你的心就是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念佛也是这样子,那么就是用实相念佛。
[不著言说,故偈答中率为反诘法,]「率」就是都用。统统用反诘的方法,[以收棒喝之效,令当下忘言、离言。以为化他,故有种种法相,方便立名,起无边之用;然此之用,皆依离言之体,故如下百八句之第一句为「不生句」,]不生句就是一切法无生,句就是法,无生法的意思。[以此不生之句,]就是以此不生之法,[而演化成八万四千法藏。]为什么?不生是什么意思?诸法本空,一切法空无自性,毕竟空寂叫做不生,众相本空。
[最后,在结束世尊偈答,进入诸佛百八法句]就是百八法、百八理、百八事、百八要义,[之前,在此作个结论:欲了解世尊整个偈答的最重要主旨,必须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世尊并没有如其所言,在偈答中一一回答大慧所问的问题?要回答这问题,首先须了解:世尊的偈答,是给人参的!不是给人了解什么的,]诸位!解答,给人家解答就等于没有答,因为他不是真实的悟,如果你给他解答,他会依循着语言文字,又变成生灭的意识心,所以禅宗是不准你开口的,但是也没有几个人有禅宗的这种功夫,所以我们还是要方便说,不是给人了解的。
[其中并没什么「资料」或]者是[「材料」,让你去吸收、执取。]如果有资料让你去吸收去执取,叫做知解宗徒,那就是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读,那跟真参实悟证量的圣人,那是不一样的。诸位!佛法不是学术,佛法是要了生死的,那个真枪实弹有多么具体,这个真枪实弹是你真的放下,那个人那个是真的修行,是真枪实弹地在修行。
[因此,这可说是一种「观机逗教」,(注意这四字词中之「逗」字之妙。)是故,偈答中,尽是用的对比、反衬、烘托、反诘、反讽、喝斥等法,而「无一法与人!」]注意!如果有一法予人,你的本性就增,如果有少法予人,你的本性就减,无一法予人,平等平等,本来就平等平等,所以说无一法予人,所有的佛法都在于打破无明,解脱烦恼,是个方便,[这实在令人失望!若参不透这一点,则真「一头雾水」,若参透这点,则一切了然。]
[复次,一一作答的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适合接引中下根人,以中下根人见有实法可得,仍未能契入无相门故,故是方便教化门,亦称为「教下」。而反诘式之教学,乃为「启发式」的教学,适合顿根利智之人,此种教学实为直指人心之「直接教授法」,无方便、无次第,观机逗教,当下顿契顿悟,更无余言。]
[世尊于其偈答中,以种种方便(如反诘、反讽等)暗示:一切问题的答案,不但不应著外相求,而且亦不应著他人求,是故《维摩诘经》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这个「众」就是僧。求法者应无所求,这《维摩诘经》就是这样讲,说:真正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就是不著于佛法僧三宝求。为什么?法是来自于自心性的真如心性,本性,每一个人本来具足。所以真正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意思就是三宝没有法,只有真如自性,反映出来的般若智慧,那是真正的法,法在你内心深处。诸位!大善知识就是你那一颗摩诃般若的心,你那一颗摩诃般若的心,就是你内心里面的大善知识,应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要应当依止你,内心里面的大善知识,千万不要向师父求。向师父求的,那不是真的,[即是此意。]
[若求法者,应于自心中求,盖心为地,能生一切法故,故称「心地」,解此法者,名入「心地法门」,此法唯能顿契,非思议所及,故说「不思议」,故说「悉檀离言说」,唯此一法为究竟无上,故称「不二法门」。是故世尊偈答之意亦默示:纵解得如是种种法相,种种问题,而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无有用。]诸位!这就是要画双红线。不知返求自心,不能解决问题,不知不解自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也不知道所有的用,体相用都在你的心,因此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无有用。因此,一个说法者,如果对方跟我们不相应,那么就是浪费我们的生命。[是故,自心若了,一切即了;自心若不了,一切无有了时。]
[复次,世尊偈中无有答案,此亦是默示:「无答之答,乃为正答;无说之说,乃为正说。」是故,须解得无言之言者,方能当下顿契。]顿契就是顿悟,契就是契入。虽然是一个很老生常谈的名相,这可是真功夫。顿入顿悟顿契是什么意思?就是顿悟真如、契入佛心。顿悟真如:没有次第、没有阶位、没有生灭,一切法寂静、寂灭。契入佛性,佛性就是这样:离两边,离断、离常,离无常、离常。
[再者,此中亦意含:「我今无答,显你亦无问。]意谓什么?所有的问空无自性,所有的答也是空无自性,空不来空,所以并没有问答。问是因为代众生问,方便问;答还是代众生方便答。如果是大慧也是无问,佛还是无答,为什么?究竟寂灭啊。[是为正问正答: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示故。」是故经云:如来于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是故,此偈答乃如来以大智慧大方便传授诸佛所印之心地法门,微妙无上,离心意识,]离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指第七意识,识就是指第六意识,就是离八识,八识都有能所,都有四分,离心、意、识就是离八识,[不可思议,最为第一,]诸位,心意识如同树的影子,真如就像树一样,依真起妄,因为动念所以有心、意、识,全妄即真,所有的心、意、识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所以真如就像树,一棵真树,心、意、识就像树的影子,因此我们今天用错心,就是用树的影子,就是用意识心在过日子,在分别、在执著、在烦烦恼恼,所以烦恼本空,烦恼即菩提,烦恼不可得,因为你用心意识,就会有来去生灭增减;如果是真如,真如是不可思议最为第一。
[唯能于言离言]于言说当下体悟,所有的言说空无自性。唯能于言离言[者乃得契入,]在座诸位,我还是要重复讲一句话,教下的人,很难体会顿悟的宗门。教下的就是用语言文字,一直在写了很多书,或者是讨论了佛法,所以佛法没办法教,也只能方便教一教,唯证相应的东西,所以这个教下的人,一直在经典里面研读研读,没有碰到圆顿大教契入本心,那么这一辈子,就是结一些善缘,佛教的善缘,背一些佛教的名相,种种一下善根也算不错,比没有根的好。
[是故达摩祖师默传吩咐此经以为印心。]因此,法其实不可说,这圆顿大教,我一直认为说,我们今天讲《楞伽经》,讲到最后应当是会人越来越少,我认为会讲到剩下,只要两根柱子的前面有坐人,我就会继续讲,讲到柱子前面都没有人了,人如果越讲越少、越讲越少,这样就是因缘不具足,我就要休息了,结果讲堂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讲越深的,人竟然越多,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讲越深的圆顿大教,竟然人会这么多,这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
117页倒数第四行。
[经文]
【不生句生句(1)。常句无常句(2)。】
这个句,先用法来代替,不生法生法,常法无常法,那么你就比较容易,这个要从两个角度来解释:如果是迷的时候的众生,要从下面解释上来;如果是开悟的圣人,要从上面解释下去。
先讲迷的众生: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现在讲迷的众生,释迦牟尼佛说法,那个生句就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讲不开悟的时候,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法,这个是迷的时候,要由下面解释上来。所谓的无常,生生灭灭,无常法就是缘起法,条件所构成的,万法刹那皆是无所住的东西,所以这个无常法,佛所讲的无常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常,迷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所以无常法体性本空,无常法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无常法,无常法就是生灭法,生生灭灭,生生灭灭就是无常法,无常法就是缘起法有增有减,那么缘起法就是空无自性,那么缘起法,这个缘就是条件构成的。
你到一个机场上看,哇!一座建筑物啊,飞机场很多的飞机,人潮人来人往,熙来攘往,结果你体悟到无常法体性本空,它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你看!一个机场这么多人,可是圣人却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为什么开悟的心境叫做「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开悟圣人是这样的心境呢?你看到这个机场这么多人,可是开悟的人,他知道它是空性的东西,并没有这个机场,因缘和合。你看好像你去菜市场看,哎呀!熙来攘往,那么多人买茶菜,看起来很热闹,诸位!所有的热闹,当体即空就是寂灭法,佛法就是找到生命最寂静的东西,也就是真正在享受生命的,就是那一颗般若智慧的寂静法,那众生寂静不起来,寂静不起来。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站在凡夫的角度讲说,缘生法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无常法求其体性不可得,就是佛讲的真常法。
现在要讲开悟的人,开悟要从上面看下来,大悟的人本乎于一心,证得到无生法,依于无生法,无尽的大悲心,出生一切法。生就是生出一切法,这个是开悟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就是本乎于一心,证得到毕竟空寂的,真如本性当中的无生法中,依于无尽的大悲心,生出一切妙法,这个生就是一切妙法,就是所有的缘起法那是妙,就是他已经证到真如了,所有的缘起法都是真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就是六祖讲的能生万法,本乎于一心真如的无生法,依于无生法,生出无尽的大悲心,生就是生出一切妙法,意思就是从真如出来的,统统叫做妙。
常句无常句,若见佛心的真常,则不落入颠倒众生,妄见生灭的无常,常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性,常就是无生,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所以若见真正佛心的真常,是离于常跟无常,不落入颠倒众生妄见生灭的常和以为有一种真常,所以放下无常跟常,就是真正佛的心。
再讲一遍。迷的时候,缘生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法,无常法就是生灭,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这个缘起法当下就空无自性,就是常法,常法就是佛所悟的无生法,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不能入于佛的正见,所以迷的时候是:缘生当体就是无生,无常,当体空就是常;如果是悟的时候,本乎于一心的真如无生,依于大悲无尽生出一切妙法,若见佛心的真常,则离于无常跟常,不落入颠倒众生的妄见,生灭的无常,或者是二乘人所著的一个常,因为佛性离于无常还有常。所以这个是开悟人的话,所以渐渐地渐渐……两眼会渐渐地无神,前面一百多页很简单,你容易了解,后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要有证量的解脱境界,你才听得来,要不然你就结缘而已,就是这样子。
[诠论]
[从这以下是诸佛所共说的百八法句,亦即百八法要。这百八法句都是从诸佛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诸位!寂灭一心什么意思?一切法无生,当然就是一切法不灭,就是涅槃。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什么叫做大般涅槃?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进入绝对的涅槃心性,就是平等平等,所以大般涅槃讲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入涅槃,都有涅槃的清净自性,叫做《大般涅槃经,》就是究竟平等。所以诸佛寂灭一心,这个寂灭一心就是修行人所讲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也就是完全摆脱了情绪上的东西,完全离一切相,同时没有苦乐忧喜,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能也没有所,也没有八识,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因此你的内心净不净,净到什么程度,你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还会因为世间缘起法的某一点小事而困扰而烦恼?
[依于第一义悉檀,次第建立;而从这百八法要,又衍化出八万四千法门,以适应众生种种根机,方便教化成就,以此百八法句,精要无比,含摄宗]通还有[说]通[二通,]这个宗跟说,宗、说,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宗就是顿悟,说就是三藏十二部,不一样的。「宗」是心法,「说」是语言文字。[世谛真谛,权法实法,正的反的,无不俱备,是故在最后如来勉言:「应当修学」。]
[百八法句的第一句之所以为「不生句」者,因为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本自不生,无生无灭,其性如是,]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发现什么,释迦牟尼佛就是发现:从本以来本不生本不灭,不生不灭,其性如是。所以佛陀发现了宇宙的法界的空性,所以能够究竟成佛,法界都是妄动的众生,唯是一心,唯是真如。[然以众生自心妄想,一念妄动,]因为要解释起点,不得不这样解释。[故见一切为有生,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所以我们的心性本来是绝待的,一真法界是出自于《华严经》。[妄成有生有灭之十法界,]诸位!妄成就是用意识心,所以我们见到的心相的影子,我们见不到真如的空相,我们却见到生灭的影子,在我们刹那之中,真如本性闪动,我们误认为那个闪动增减的意识心,认为是自我,认为是我们的心,所以,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破妄识,非心破妄识,非处破妄识无体。诸位看过《楞严经》就知道,妄识非心、无处,还有无体。于是由空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什么叫「不生」?诸位!如果你把它碎为每一颗都是颗粒微尘,你有看到从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吗?你把这棵树碎为颗粒微尘,你看到这棵树的形状是什么?你把百千万种花,颜色不一样,碎为微尘,火化以后,变成一个颗粒微尘,极小的磨成粉末状,你知道那是什么花?一切法无生,你还不能体会体性本空,那么我们用颗粒微尘来照见一下,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一个能量还有物质的转换而已,一切种种的相其实是不可得。
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当中,妄见有生有灭的十法界,[是故,由「不生」而有「生」,]这个「生」,底下的那个「生」就是妄动或者叫缘起,[这是前二法句]当中[「不生句生句」的第一层意义,这是依世间法产生的次第上来建立的,因为出世间法乃]是[依世间法而建立,]六祖讲世间跟出世间,解释得最了不起:著于生灭,说名为世间;离于生灭,说名为出世间;而生灭本身不可得,并没有所谓世间跟出世间。这个六祖解的实在是棒透了,著于世间、著于生灭,就叫做世间法;离于生灭,就叫做出世间法,所以世出世间法,本来无二法,因为都是空无自性,一个著一个离,著于生灭就是世间法,离于生灭就是出世间,这个六祖解释得真是棒!
因为出世间法乃是依世间法而建立,[若无世间,则出世间亦无;以有世间,故说有出世间,是故此二法句所建立的第二层意义即是出世间法建立之所以:以众生一念无明妄动,产生十法界之殊,是故如来随顺世间,于空无相「不生」中,依于无尽大悲,出「生」一切上妙法门,令众生皆得回悟此本自不生之法理。是故,综上所言,世间生灭之法,与如来所说出世间不生灭之法,皆本自不生,以众生迷于本心本性,令不生成有生,以如来悲愍一切众生颠倒妄见,]这个可是重要,颠倒妄见,所有的众生心都有病,是颠倒见,是妄见,因为他不知道,都从来没有人觉悟,一切众生都颠倒。颠倒是什么意思?认假为真。什么是妄见?头上安头。颠倒就是认假为真。师父!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可是所有的众生都承认,这个世间是真的,因此你看到的统统是颠倒,这个世间明明就没有真实性的快乐,可是拼了老命要去追求,追求这个快乐,而这个快乐刹那之间又消失,所以一切众生都过着颠倒的日子,妄见在清净的本心里面,安插了另外一种看法,就是妄动变成意识心,不是真如见,真如无所见,它是妄见,妄见如果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妄识所见,那就更清楚了。妄见就是妄识所见,只要是识,它就是妄,可是离妄也无真,你离开识心分别,你也找不到真如,妄性本空即见真如。
[枉入诸趣,生生灭灭,]你如果会悟,这四个字就叫你一辈子开悟见性,如果你能够了悟我们的色身生生灭灭空无自性,我们的四周围所有的亲戚好友都生生灭灭,所有的房子也是生生灭灭,所有的孝子贤孙也是生生灭灭,所有现在所拥有的还是生生灭灭,那么慢慢你就懂得放下是什么。
[是故从其寂灭不生之娑婆若海]当[中,出生建立一切法相,俾令众生依此还得本心,彻悟本性,与如来寂灭无二,此则「不生句生句」,世间与出世间,双摄双融,]双摄的意思,佛法包括世间还有出世间。双融,融什么意思?世间当体即空就是出世间,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叫做双融,悟道的人离于生灭跟不生灭,因为生灭是对不生灭讲的,有为是对无为讲的,无为就是对有为讲的,世间法就是有为,出世间法就是无为,离于有为跟无为,叫做真正的无为,所以叫做双摄双融。同时[双立双遣,]立,就是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建立,双遣,毕竟空寂,无所谓的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的建立,都不可得,所以双立是方便,双遣是究竟。双立是权,双遣是实,权实二智,[本]乎[于一心,一切不著之义。]
[再者,这「不生句生句」,还有一层意思,此指菩萨自修证而言,因为一切法本自不生,即此「不生」,亦复不生,]如果著一个不生,那就变成生灭,所以注意,不生灭,不生当体即空,就是第一义谛胜义谛,一定要回归当下,不生就是证量的解脱境界,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讨论,连不生都不可以落入生灭心,叫做亦复不生。[若执此不生法为有,]你认为还有一个不生法,[则此「不生」,亦成为生灭之法,]所以不生法本自空寂,[是故菩萨修行,不应以不生为有生,否则即堕常见之过,如是即能「远离诸见过」,生与不生,两皆不著,但依一心,]所以佛陀讲生,是为了让它们有缘起的正理,佛陀讲缘起法空无自性,是引导他们究竟的真理,如果著一个生还有著一个不生,那么统统不究竟,一切法本来就一心,离于言说,所以不可著一个生,也不可以著一个无生,两者皆不著,但于一心,[是则为如来建立百八句之大义。]
[接着,「常句无常句」。承上而言,因众生从不生法中,妄见有生灭,于是乎产生常与无常之见:]无常是对常讲的,常是对无常讲的。[一切法本非常与无常,]所以那个「非」用两次,一切法本非常非无常,[以众生心迷翳眼故,]这个「翳眼」就是表法,就是眼睛有毛病,你的心如果迷,你的心就有毛病,所以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心没有毛病的,因为妄执颠倒妄见,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有毛病,所以不能契入真如寂灭涅槃,也不懂得如何来过日子,所以一切众生心迷了,等于一个人的眼睛有毛病,所以心迷就是心眼有病,你的心眼有病,就[见有常与无常,]不晓得这个常跟无常是对立说,是方便说。
[妄执「常」为「无常」,或执「无常」为「常」,或执亦「常」亦「无常」,或执非「常」非「无常」,种种妄见之执,令人轮转;如来为欲令离此种种妄执,故或时而说常,]为什么?为什么要说常?[意令离断灭之无常邪见,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常见,]
众生因为永远都是贪著,而固执这个世间是真实的。一到百货公司减价的时候,Discount折价了,赶快一点,哇!十点要开门,那个八点钟,昨天凌晨就赶快去排队,去排队买这个包包,冲进去的时候,人家限量的,卖完了。才差几块钱,对不对?然后就在那边骂,还有为了这个吃的,包包,或者是包子,说多好吃、多好吃,还有凉面多好吃、多好吃,排了好几百公尺,还要拿牌子。我就真想要,有一天来去排排看,为了吃一顿面就要排成那样,对不对?吃面而已。你有没有看到电视报导的,那个排得多远,是不是?
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觉见,世间,误认为这个世间是常的,你跟他讲这个世间是无常,大家都不喜欢听,大家总是认为这个世间是永远存在的,死跟我没什么关系啊。
[此则「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又,此「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乃本于一心,以依众生心有常见无常见,]所以常见就头上安头,无常见还是头上安头,常见空无自性,无常见仍然是空无自性,常见本空,无常见还是空。
[故如来有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一切法,乃众生心之反映。而此常见无常见,常句无常句,本自不生,平等平等,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诸位!本自不生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不可得,本来就不能讨论无常还有常,叫做性相一如,相空,性也空,本自不生,平等平等。这个平等是指诸法毕竟空寂,叫做证到法界性,所以佛陀就是发现了这个真理,一切法本自不生,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法平等?就是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是万法等如虚空不可得,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虽然不可得,可是能起用。[如是双摄]常跟无常;[双离,]也必须离于常跟无常,[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注意!以无所得,无住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本,立一切法。因此用一颗宇宙的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等如虚空,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既现实就是立一切法,又超越就是无住,既超越就是无所住,怎么样?又现实立一切法,所以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是则为「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
[复次,「常句无常句」中,「常句」之所以居首者,盖以一切法,本自不生,真常寂灭无二,而众生以颠倒妄见,落于无常生灭之中,如来为欲令复其真常不生灭之本性,故首建立「常句」,以此为归依。]
诸位!这一辈子没有碰到释迦牟尼佛来示现的,一个都别想开悟,离开烦恼,这绝对不可能,所有的教育统统是叫你执著的,世间所有的教育是这样子的,因此如果有因缘听到佛法,他就有因缘会打破无明,解脱烦恼而心得大自在。
[以上两对法句「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为一切法之总相。]所以要讲一百零八对,对,一对一对。诸位!不生对生,常对无常,以后就是一对一对出现。为一切法之总相,[切实言之,以「常」即是「不生」,「无常」即是「生」故。此总相建立之后,依次而有种种别相建立。然此所谓次第,亦非绝对、一定,以一切法不可定言故,是故不可执有定实。]
诸位!法就是方便说,方便说就不能执为定实。如果执为法有定实,就产生自性见,自性见就是一定有这种东西,白色有一定的白色吗?白色空无自性;黑色有一定的黑色吗?黑色空无自性。牛有一定的牛性吗?在相上来讲,确实有牛性,虎性、兔性、羊性、马性,但是究竟空寂来讲,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事相的第一义谛可以讨论,理上的第一义谛唯是一心,究竟真如。后面就会讲到,事相第一义谛有七种,理上的第一义谛也有七种。
[从第一对法句]不生跟生是一对的,[「不生句生句」以下,包括「常句无常句」,每立一法,即遣一法,]所以生即是无生,所以这个生,前面加一个「不」字就是无生,[随立随遣,是故即立而无立,不堕两边,不著一法。]所以佛性不堕两边。为什么说常、无常?为什么说生、无生?这个就是一对,一对一对的,佛陀为了解说方便,所以讲生,怕你著生,又讲一个无生的不生,佛为了让你解脱,讲一切法无常让你观照,你著一个无常,佛说无常当体即空;又讲一个常,二乘人著一个常,佛说我们的佛性是真常,所以离于无常还有真常,离于无常还有常,是真正的真常。因此,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遣著——遣除执著。所以你学佛,你掌握了一个重点,就万法都解脱,就是不著,无所住,你掌握了这个无所住,你就懂得佛法。讲得千篇万论,不如不著,不如一个,一句无所住。今天你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长篇大论,不如一句话无所著。当你无所住的时候,是真正地贯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但是问题是那个无所住,必须充满大智慧,不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住:我不执著、我就不执著,我不执著,但是碰到攸关他的财产生命,那个不执著讲不出来了,又开始执著,所以那个不执著,是讲假的,玩要玩真的。
[又,此百八句,亦大多数影射大慧菩萨百八问而来,亦有许多是大慧菩萨未问,而如来自建立者。凡大慧菩萨所问,在此皆建立为「句」,然后又皆非之,成为「非句」。建立为句,欲成就之;斥为非句,为令归无相。]
[再者,此百八句,亦可说是世尊继偈答之后,再换一种方式来答大慧菩萨的百八问。而事实上,亦非再次答之,]「非」就是不是。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乃是再以另一方式遣之:]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不是这个意思,亦非两次答之,也不是也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菩萨,乃是再以另一方式遣之:[前面偈答为总遣,此百八句为别遣,其主旨皆为教令悟一心。再者,前面偈答是令悟一心之体,本无次第,亦无大小等相,此百八句则为令悟一心之用,故有次第建立种种诸句诸相,然此诸句诸相,还归一心,是故凡大慧菩萨所问者,皆一一立以为句,而又皆一一遣之、非之,遣之又遣,至无一物可留,无少法可立,如是则达清净、平等、不动。]所以「遣之又遣」,什么意思?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就可以体悟到佛陀的真理。
[复次,为欲使这百八句的意义比较明白易解,在此兹提示一法,以为应用方便。如以第二对法句「常句无常句」为例,首先,可将「句」字省略不看,然后将此对句变成如下四句:]
[一、「常」即是「无常」。]佛所说的真常,是了悟;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众生因为妄见无常生灭,不了解体性本来就空,所以佛所说的真常,是指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但是也不能著一个真常。
[二、「常与无常]究竟[平等无二。]因为常空无自性,无常空无自性,所以站在这个地方是平等的,诸位!如果你会用这个,总统空无自性,乞丐空无自性,究竟平等,那么你的心,怎么会去看不起一个乞丐啊。流浪汉空无自性啊,对不对?有钱人还是空无自性,欸!究竟平等、平等。所以了悟了佛的空无自性的时候,万法真的进入平等的心性,你的日子会过得完全不一样。
[三、常与无常皆唯心所现。]
[四、常与无常皆应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两者俱遣。再者,亦可将「句」字换成「法」字,加于如上四句。兹再以下面一对法句「相句无相句」为例:]这个「句」改成「法」的话,就是对相法。佛陀为什么讲因缘的假相法,还有讲相本身的空,就是无相句。为例。
[一、「相」即是「无相」。]所以诸法空相。
[二、相与无相平等无二。]
[三、相与无相皆唯心所现。]为什么呢?相要主观的意识承认;空相,当你有点智慧,了悟诸法皆空,难道不是心吗?所以在这里,有一个特别的重要,八大宗派,其实没有东西是可以诤论的。你念佛念到不心不乱,诸位!净土宗是不是唯心所现呢?是不是心?一心不乱呢?唯识宗——法相宗就是唯识,讲的大圆镜智,我请问你大圆镜智,难道不是心开大般若智慧吗?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法性,一真就是绝对的缘起,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究竟缘起,法界缘起,毕竟空寂,一真就是海印三昧,就是心。禅宗即心即佛也是这一颗心,我都不知道八大宗派有什么分别?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在教界里面这样争论,或者是「有」攻击「无」,「无」攻击「有」,或者是性相二宗互相攻击,这个是不对的,不了解佛的究竟义的众生,就会发自于写了很多书,网站论战,某些东西他是来挑战的,那我们进入无生无诤的,你一个字都不要回,你一回答五个字,他可以写一本书骂你、批评你。那你进入无诤,相,当体即空就是无相,那我们就享受我们这一分寂灭,别人有没有修养,我们不管人家,别人的心态是怎么样子,也许他说:我为了正法要跟你讨论。可是那种来势汹汹,正法落入语言这样来诤论,争得面红耳赤,这个失去意义了,所以一切法无诤。相,当体即空就是无相,就是唯心,那么持戒律,又有戒体、戒行、戒相、戒用,戒体就是一心,要不然八大宗派可以离开这一颗真如的心性吗?对不对?《大乘起信论》讲:唯是一心真如。唯识学讲大圆镜智啊,天台宗讲一实相,一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难道不是一心吗?所以八大宗派在诤论什么?没有道理。你如果真正悟道,不会起诤论,那有什么意义?无意义,对不对?那么就好好地泡茶,好好地吃中秋月饼,真的就是这样子。相与无相皆唯心所现嘛。
[四、相与无相皆应修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一切俱遣。]
[此百八句,句句皆可仿此而行,则句义易明,学者可自为之,在注文中兹不重复,以省篇幅。]
[复次,此百八句之「句」字,魏译皆作「见」字,且第一句魏译作「生见不生见」,唐译作「生句不生句」宋译似乎较胜。]
[复次,此「百八句」,实际上有一百零四对,共二百零八句,]所以知道讲一百零八对,其实是方便说,[故知百八之数,乃表「多」之义,不可循名执著。]全部只有一百零四对而已,[于注文中加标数字,以便利查阅。]
[经文]
【相句无相句(3)。住异句非住异句(4)。刹那句非刹那句(5)。】
把笔拿起来。相句无相句就是生;住异句非住异句就是住跟异,刹那句非刹那句就是灭。这三句,第一句是生,中间是住跟异,最后一句是讲灭。喔!这样提醒一下就知道,本经特别是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我们一般的经典讨论的相,是指缘起;《楞伽经》是指心性里面所显的妄动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那就更进一步地讨论了。一般我们说,缘起法是条件所构成的,这个是讨论外在的客观环境,这一部经不讨论外在的客观环境,讨论内心的生住异灭。因为它是圆顿大教,不是二乘人,二乘人讲缘起缘生,它是指心外的境界不可得,这里相生住异灭,是指心所生的四种相,又不一样,就更进一步。因为这一部是圆顿大教,专门讨论第一义谛大空的心真如相,第一义谛大空。它这个在表达这十五个字,这三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在表达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异相不可得、灭相不可得。心的生相究竟是无相,心的住相、异相毕竟是空寂非住异句,刹那,刹那就是灭,刹那本来是刹那生、立刻就灭,叫做刹那生刹那灭,这个强调灭的这个重点,以一切法皆刹那生灭,就是强调灭的意思,可是这个灭还是空无自性,是刹那之间在真如闪动的妄识妄心,闪动的妄识妄心空无自性,灭不可得就是真如。
我解释一下。「相句无相句」,就是我们心中所现的相,相生这个法,其实是空无自性,当体即空无相的。住相跟异相这个法的建立,是佛陀方便的,所以这个「住」后面补上一个字,叫做:相。「异」补上一个字,叫做:相。住相和异相体性本空,佛陀讲的住相跟异相,这个句这个法,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并没有所谓的住相还有异相。住相、异相是众生妄动所看到的刹那生住异的变化相,这是妄动所产生的,承认客观的环境存在,能所不断,不了解住相本空、异相本空,所以叫做「非」。非就是非,就是空性的意思。我们所说的心中的住相、异相,这个法其实是佛方便说,它的体性本空,所以叫做非住相异相,没有这个住相、异相这个法,「句」就是法。刹那生灭,刹那的底下加:生灭,印象更深刻。刹那生灭,强调那个「灭」字,因为生了就灭,因为「灭」没办法表达,只能用刹那,意思就是灭,在这心相的灭,在这一刹那之间,在强调刹那生灭的那个心相,灭相,这个相生,再来就住相、异相,到了灭相那一刹那,一切法刹那生灭,所以是空性不可得,求其体性不可得。所以,刹那生灭句,非刹那生灭句,这个在强调灭相不可得。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