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27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27

慧律法师主讲

[注释]

[「刹:」为一佛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半由延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为长度单位。此句意为:半由旬与一由旬。此句及以下各长度与度量衡单位,将以现代数学等式,由大而小,表示其关系,比较容易明白:]

[一由旬=十拘楼舍。]

[一拘楼舍=五百弓。]

[一弓=四肘。]

[一肘=二尺。]

[义贯]

[每一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刹」土,各有「几」多微「尘」构成?每一「弓」(四肘)之中,][有多少微尘]所构成[每一「肘」(二尺)中,又有多少微尘]构成才有两尺这样的距离。[每一「步」及每一「拘楼舍」(五百弓)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半个由旬及一由旬(十拘楼舍)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

[诠论]

[在此,世尊继续发挥前一句中所提出的微尘问题,以使人对小大的对比,][及「重要性」的对比,有更鲜明的印象。]

[经文]

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广麦尘,钵他几麦广麦?阿罗麦广麦几?独笼那佉棃,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接下来,也是前面要加一句:大慧!你又为什么不问。大慧!你为何不问:兔毫窗尘虮……这个得好好的(解释)。这个「兔毫」,诸位!毫就是毛端。兔子的毛的最上面那个毛端,比喻极微细的颗粒微尘的意思,兔毫,兔子最顶端的那个毛端,很微细的,构成的那个微尘。「窗尘」就是我们窗户前面落下来的微尘,叫做窗前尘。我们这个纱窗,或者窗户前面也会落下这个微尘,这个「虮」呢?就是虱子的幼虫。整句的意思是说:多少的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的窗前尘,窗户旁边落下来的,我们每天都要清扫那个窗前尘,可以构成虱子的幼虫,一只虮jǐ,这个字,我还特别去查了我以为念jī,结果不是。这大慧,你为何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虮?可以构成一只虱子的幼虫。现在的人比较少了,以前,你知道吗?我们念小学的时候,那个虱子是很横行的,虱子是很盛行的。接下来,「羊毛麦广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麦广麦尘」就是大麦,那么「麦广麦尘」就是一粒大麦,也就是多少的羊毛尘,构成一粒的大麦,这个钵他就是一升。接下来,越来越比,就越大了,一升的羊毛端,根据前面那五个字,因为前面是讲羊毛麦广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会构成一粒的大麦,大慧,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呢?大慧!一升的羊毛端,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几麦广麦就是多少粒的大麦,现在以大麦一粒为单位了,一升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接下来,叫做阿罗,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斗,我们量那个米的一斗、一斗。看起来很难懂,其实一念就是知道了,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看89页。这个独笼,古时候是十斗为一斛,独笼是一斛,诸位!这个一斛就等于五斗,以前最早是定十斗,后来的人把这个十斗改成五斗,所以就变成一斛,叫做独笼。一斛等于五斗的羊毛端。「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羊毛端就是羊毛端尘,讲羊毛端,后面一定要补一个「尘」字,就是很小的啦,就是羊毛最顶端、最微细的那个地方,叫做羊毛端尘。那么十斛的「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这个「勒叉」就是一万,一万斛,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大麦?以及举利,「举利」就是一亿,这个「勒叉」是一万,「举利」是一亿,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亿。乃至「频婆罗」,「频婆罗」就是一兆,一兆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是各有几数?」这个可以各成为,「几数」就是多少粒的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我把它整段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只小小虱子的幼虫虮?多少的羊毛端尘,构成一粒大麦?一升的羊毛端尘,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斗的羊毛端尘,阿罗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斛的羊毛端尘,五斗,可以构成多少的大麦?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勒叉,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举利,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乃至一兆,频婆罗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是可各成为,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列出来的:一升、一斛、十斛、一万、一亿、一兆,是可各成为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注释]

[这些也都是计量单位,其关系如下:]

[一肘=二尺。]

[一尺=二半尺。]诸位!中间要加一个「个」,两个半尺。中间加一个「个」,你才看得懂。二半尺,怎么会二半尺?什么意思啊?哦!两个半尺,半尺加半尺就是一尺,叫做二半尺。因为它写得太简单了,两个半尺。

[一半尺]就是「一半之尺」,我们现在讲的「半尺」。一半尺[=七指节。]指头那个节,一节一节的指头,七指节。

[一指节=七麥廣(kuàng)麦尘。]一个指节等于七个大麦的距离。[(「麥廣麦」,即是大麦。)]

[一麥廣麦尘=七芥子。]芥子就是植物,草芥。

[一芥子=七][][]也就是虱子。[(「虱」即是虱子)]

[一虱=七虮。(「虮」,]就是[虱的幼虫。)]

[一虮=七牛毛端尘。]

[一牛毛端尘=七羊毛端尘。]

[一羊毛端尘=七兔毛端尘。]

[一兔毛端尘=七窗尘。]

[一窗尘=七微尘。]

[「钵他:」一升。]

[「阿罗:」一斗。]

[「独笼:」一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后五斗为一斛。

[「那佉棃:」十斛。]

[「勒叉:」一万。]

[「举利:」一亿。]

[「频婆罗:」一兆。]

在座诸位!研究世间法就不能怕烦,你听到这些数量,你有感到很烦吗?这些你就知道,世间法没完没了,在这里特别举个例子,世间法真的没完没了。为什么世间法会有这么多的苦恼?因为纠缠不清、纠葛不清,就是内在里面那种深层意识的一种执著,始终没有空性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什么都值得分析,什么都值得计较,什么都值得贪婪,就会演化无量无边的问题。如果是了悟了诸法趋向空无自性,单纯的当体即空,若见诸相非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相如,性还是如,心如,性还是如,智如,慧还是如,无所不如,那么这样子事情就会变得很单纯,所以把人生跟复杂,人生跟宇宙的复杂性,用空性的简化性回归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心灵的原态,也就是说,佛陀证得空性,并不是强迫内心里面:我要证得空性,我要解脱。自己用安慰的方式;而是说:了悟诸法如幻,当体即空,没有能缘境,没有能缘的心,没有所缘的境。能缘心当然是指意识心,没有能缘的意识心,也叫做妄心。我们这一次在彰化,《第一义谛》讲的:能缘心是指妄识心,所缘境是指境界,本来就是空性的相。诸位!假相引起的意识心,意识心的强大的内在的习气跟执著,一直执著客观的外在环境,这样主观、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主观攀比客观,这样能所不断,构成……答案就是生灭,就是轮回。我们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无量劫来没有人告诉你: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你要搞世间法,那没完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是真的是很辛苦的,背那么一大堆的教材,竟然不能了生死,竟然读的不能解脱,只能得到一些知识、概念、技艺、比较,强大的语言、文字、观念,变成所知障。你看!所以,诸位!世间法,他搞得越多越复杂,他的生命就会越痛苦。

所以,我看佛经的时候,我觉得佛陀那句话讲得很了不起。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单纯,而我们妄想不断,把它搞得变成很复杂,复杂的人生就是痛苦的人生。哎呀!这个……我现在是直接翻译给你听。讲得真的是好,我们的生命其实是很单纯的,很真实的、很善良的,可是我们因为无明、没智慧,所以主观攀缘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一直一直追求、一直追求,你看看,报纸打开,最近那个李宗瑞搞得那么严重,对不对?他如果有佛法的概念,他会节制自己的生活,会约束,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样子做只是造业而已,是造业而已,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因此,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碰到欲望,他会踩刹车,stop!踩刹车,他懂得刹车哲学。车子一直前进前进,后头就是悬崖,你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个动力就一直推动着你,就掉进六道轮回、三恶道,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有理性,比较理性、比较冷静,他懂得踩刹车,这些杀盗淫他踩刹车,这些贪嗔痴,他懂得踩刹车。世间人没有刹车的哲学思想啊,欲望来财色名食睡,一直去贪著、一直去贪著,最后就是一切都完了。接下来,又有一段很烦的要来烦你了。

[义贯]

[由多少「兔」毛端尘、及多少「窗尘」,可构成一「虮」(虱的幼虫)?多少「羊毛」端尘可构成一粒大麦「麥廣麦尘」?一升的羊毛端尘,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斛(五斗)的羊毛端尘,或十斛、一万斛、一亿斛、乃至一兆斛的羊毛端尘,可各成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呢?)]

[经文]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为有几阿㝹」,「阿㝹」,诸位这里「阿㝹」,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喔,不是。这个「阿㝹」是「尘」的意思,微尘的意思。「几」就是几微尘,多少的微尘。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的微尘可以构成「名舍梨沙婆」?「舍梨沙婆」就是一粒芥子。我们说芥子、草子、豆子,这是芥子,植物的一种,多少的微尘,所以「阿㝹」就是微尘,可以构成一粒的芥子。「几舍梨沙婆」,多少的芥子「名为一赖提」?「赖提」就是草子,我们说芥子、草子。

「几赖提摩沙」,「赖提」就是草子,「摩沙」就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这个「提」的中间补上一句:聚成、构成一粒摩沙豆子,所以这个几赖提摩沙,中间是表达,赖提是草子,摩沙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加起来构成一粒豆子?摩沙是豆子,豆子比较大一点。「几摩沙陀那」,这个「陀那」就是「铢」,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很轻的意思。几个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之一两的一铢陀那的重量?「陀那」就是铢的重量,多少的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一之两,等同一铢的陀那的重量?「复几陀那罗」,那么「陀那罗」就是铢。那么又多少的陀那罗,就是多少的铢可以构成「为迦梨沙那」?就是一两,就是多少铢可以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因为前面讲的陀那就是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那么多少铢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构成一两,这个很简单的嘛。「复几陀那罗」,到底有多少铢可以构成,怎么样?一两为迦梨沙那。多少的迦梨沙那,多少两,「为成一波罗」?「波罗」就是一斤。在这里还强调的,我们所有的斤、公斤,都随着各个那个区域,不一样!你到越南说秤一公斤,我是不知道越南,我是举个例子啦,去游玩,你不要以为一斤就是十六两,这个全世界对于一斤,都不一定。你知道吗?都不一定,在这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不一定这样子的重量,叫做一公斤或者一斤,所以你到国外去说,我跟买一斤的葡萄,你拿回家秤,怎么才十二两而已?That's right!那个国家一斤才十二两而已,你不可以很没有水准的,跟人家吵架呢。所以,这个要特别强调,为什么师父会特别交代,因为我有在看那个旅游频道,对不对?因为没有办法出去旅游,我关在这里好几年了,看一看聊表安慰也好。每一个全世界每一个点,有什么特色文化饮食,所以你要记住,到全世界去,每一斤的量都不太一样。「此等积聚相」,这些累积的相,重量,「几波罗弥楼」,弥楼就是山,须弥山又叫做妙高山,波罗就是斤。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公斤、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呢?为什么不这样问?诸位!这样问有意义吗?(师父笑)现在就有一点在挖苦啦,世尊有一点在告诉他,你这样子问题会问不完啦,所以世间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世间人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你只要承认这个世间有主观、客观的存在,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所以在座诸位!你就不必去问别人家说:哎呀!你家幸福吗?不会,不会的!所有的美丽都夹带着,附带着一个死亡,都伴随着死亡,也就是所有的幸运,不能只有看表面,后面背后它一定有痛苦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会有操一点事情:一、譬如说穷人,他就会:我没有钱,我没办法布施,我听到佛法觉得这个以福修福,福中福,可是我身上口袋没钱啊,烦恼!有钱人健康,有时不是爸爸不健康,就是妈妈不健康,或者是这个妹妹不健康,或者生一个儿子不听话,他就一定有他操心的,或者是说统统很顺利啦。欸!他会担心有没有人绑票我?会绑架我啊,是不是?有钱人要以钱赚钱,公司越开就越大,越开就越大……所以诸位,有钱人有有钱人烦恼的地方;没有钱人有没有钱人、穷人有穷人烦恼的地方;只有一种人才拥有全世界的财产,就是无所求。当你无所求的时候,诸位!当你无所求于这个世间,你无所求就拥有全世界,你知道吗?证得空性,了诸法本空无所求。诸位!我有钱,我过的日子可以食衣住行改善;如果我没钱我很穷,我安贫、我乐道,我守住佛陀讲的,修行人以证道为主,不在这个食衣住行里面,多少我都放得下,诸位你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所以学佛就是在解脱人类的欲望,解决人类的迷茫,解决人生的困境,解决人生的烦恼,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认境以为实,著境以为实,认为这个天地万物是不变的,真的有在你享受的地方,房地产食衣住行,你就错觉,生命它就是一种错觉。佛有正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不会拿享受这个相,来作为幸福快乐享受,他是降伏这一颗妄想心、烦恼心、无明心,才是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才得到真正的享受。所以,在座诸位,内心没有安详,幸福是没办法建立的,这一句话是师父讲的,不是佛讲的,我这一句话体悟了四十年,体悟了四十年,也就是内心没有安详,你的幸福不可能建立,那么安详就包括知足了,包括智慧了,包括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了,诸位,这样子你的幸福的日子就到了,当你有一颗安详的心,你住的隔壁就是幸福,右边隔壁住着就是快乐,开门就见到你的阳光,因此佛讲的才是对,幸福要从心彻底地摧毁无明烦恼的干扰所以儒家也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在在处处统统叫你放弃,放下这一些没有用、生灭法的欲望、愿望,我这是指世间的啦,所以世间人,为了要生存,所以就必须读书读书,考试考试,读书读书又考试考试……最近台北新闻报导的,说北部,台北这个地区啊,有辞职了将近六万人,六万人都找不到工作,最近的景气,是第二糟,很糟糕!说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生领的薪水,两万三千块,博士毕业以后,领两万六、七千块,目前!看糟不糟糕?你看。所以这个工厂一间一间一直倒,这个经济还真的是麻烦。

「是等所应请」,就是这些是应当请示的,「何须问余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何须问余事」,你大慧为什么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一下。大慧!你为什么不问有多少的微尘阿 ,可以构成一粒舍梨沙婆芥子?多少的舍梨沙婆芥子,构成名为一粒的一赖提的草子?多少粒的草子,可以构成一粒的摩沙这个豆子?要多少摩沙这个豆子,可以构成等同二十四分之一两,等同一铢陀那的重量?又有多少陀那这个铢可以构成一两的迦梨沙那?多少的两迦梨沙那成为一斤的波罗?就是一波罗,就是一斤,这些累积的重量相、积聚相要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这些所应请示为何还问其他的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呢?意思就是说,大慧!你这些问的问题根本就是空无自性,要这样问的话,再继续问下去也是没完没了,我举的这几个例子有意义吗?没意义。所以佛陀就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慧,说你问的这些问题,是趋于空无自性,那是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重点在你的心。

[注释]

[「阿㝹:」]就是[尘之义。]

[「舍梨沙婆:」]就是[芥子。]

[「赖提:」]就是[草子。]

[「摩沙:」]就是[豆子。]

[「陀那:」铢,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迦梨沙那:」]就是[两。]

[「波罗:」]就是[斤。]

[「弥楼:」]就是[山。]

[义贯]

[几个微尘(「阿 ),可构成一粒芥子(「舍梨沙婆」)?几粒芥子可][构成一草子(「赖提」)?几个草子聚成一豆子(「摩沙」)?几个豆子有一铢(「陀那」)重?几铢可][合成一两(「迦梨沙那」)?几两可][合成一斤(「波罗」)?又,一座山(「弥楼」)有几斤重?大慧,这些都是你「所应请」问的,为何不问?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

[诠论]

[至此,大小对比,与「重要性」的问题,可说是真相大白了:世尊在此明白地点出:「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以下四句偈句中,便把这一问题作个总结。]

上面也是补上。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的菩萨,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经文]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以及最胜子的菩萨,他身上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呢?这个色身是不是比较比外在的重要呢?这是生命所依靠的色身,到底是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呢?何故不问此,你为什么不问这个啊。

这一整句的意思就是,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又辟支佛身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佛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最胜子这个叫做菩萨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身各有几尘?何故不问此?这个不是比较贴切吗?我们每一个人都依靠这个色身而活,这个问的比你问外在的这些空无自性的是不是比较亲近、比较贴切?这些你为什么不问呢?佛一直在告诉大慧空无自性,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问都问没完没了,不如证得空性、没有内跟外,没有能缘心、没有所观境、没有所缘境。

[义贯]

[「声闻、辟支佛、佛及」菩萨(「最胜子」)之「身」,都各由多少微尘构成?大慧,你为何不问这个问题呢?!]底下这一段诠论非常的重要,在告诉你关键的问题。

[诠论]

[到这里,不但大小、重要性的问题已完全明朗,而且连「答案」的问题也予以一语点破。]

[首先谈大小、][及重要性的问题。在上面一段,佛谈到:几个微尘构成一芥子,几个芥子构成一豆子,乃至一座山有几斤重,或一兆羊毛端尘有多少大麦粒子,这些都是很极端的大与小的对比,也是很尖锐的轻与重、及重要性的对比。简直有点卡通漫画(Caricature)的效果。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佛智所能知,但也非大慧菩萨所不能问,因大慧菩萨也已受诸灌顶,入佛之地。但佛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造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令闻者猛然醒悟。其义大致为:「大慧,你以为你所问的问题才是大问题,才值得问?而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值得一问?其实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诸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相相平等是指什么?就是空无自性。相相平等所以空无自性,心没有妄动、没有烦恼、没有高下,所以性相一如是站在什么角度讲的?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相有差别。非洲人不是亚洲人,亚洲人不是美国人,白人不是红人,红人不是灰色的人,灰色的人不是黄种人,可是站在空无自性的完全平等,所以佛法超越一切国度,超越一切种族,超越一切文化,所以佛法的伟大就是这么的了不起,当你心性了解性相一如,性相毕竟空寂的时候,你的待人处世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就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叫做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相,就是空无自性之相,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分别也是你内心自己在分别,分别青黄赤白,高大有钱没钱。

[][心中不应分别、]不应[取舍,]为什么不应分别?因为诸法本来就空。为什么不应取舍?有取舍心就是意识心,有贪婪心就取啊,自己不要的就放,有取舍心,[说那些才重要,才值得问,这些不重要,不值得问。」因此在前一段经偈中,世尊斥曰:「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这一段经文中,世尊把这意思又反复了一次,说:「何故不问此?」当知,世尊一再反复这意思,表示世尊是很看重,也很强调这层意思,希望闻者密切注意,故不惮其烦,]惮就是怕。不怕其烦,[一再提醒。]

所以很多看《楞伽经》,看前面就看不下了,这很烦,这真的很烦!好,那我们了解,可是佛说的法,一定有它深沉的意义。当我们品尝涅槃的这一颗妙心,毕竟平等的时候,哇!我告诉你Enjoy life,你的生命是一种享受,And perfect life,就是完美的人生,太好了!你就立刻顿悟契入佛的心,即心就是佛,万法平等。所以,你也不会哪一个人来烦我;你也不会去说人是非恩怨,因为跟我们因果没关系。所以大智者善安排自己的生命;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把生命交给别人,就差这样子而已。有摩诃般若的人会安排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可以调伏自己的身心,不妄动;可是没有摩诃般若的人,就是像牛一样,牛被业力牵着走,一直被业力牵着走。是不是?我嫁这个老公怎么样、怎么样坏、怎么样坏……如果有开悟的人,在家居士她就说:不错啦,我这老公满顾家庭的啦,也满有责任的,就是有些个性,还可以理解谅解。她就会有弹性,退一步,因为法无定法,对不对?所以世间人认为很烦恼的事情,到圣人的心中没事,没有事情。为什么?诸法本空,有什么事呢?有事是你内心里面烦恼没有断,他就会有事啊,知见没有破就会有事,无明没有断就会有事。断了无明,断了烦恼,断了,放下种种的知见,那会有什么事呢?

[以上是世尊诃责大慧应问而不问的反复。此外,本段还有一个重要反复,就是佛再一次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这是重复世尊在前面最初提出「微尘问题」时所说的:「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这也是整个世尊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世尊在此又重述这主题,可说具有首尾呼应的功用。然而世尊在此不仅仅把原来的主题重述一次,而且将这主题更进一步发展、阐明:因为前面只谈到九法界的下中上众生,现在甚至连佛如来也包括进来,而问四圣之身有多少微尘。再者,这一问还有另一个作用:因为前面世尊提出一大堆关于器世间的度量衡问题,现在藉此一问,正好又把重点拉回到有情世间(身)上,以示不失其本。这也是如来的大智善巧,意令众生不忘失其本。]我们所依靠的是身心修行,当然要拉回来嘛![如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问题大小及重要性,佛是如何地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利用广泛的例证、发挥、重复、反问、首尾呼应等种种善巧方便,而令当机猛然憬悟]这个「憬悟」就是醒的意思。[于事物之法相上执著分别其大小、重要性,是不当的,因而顿去「智及尔焰」之法执。]法执是什么意思?法执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建立的十八界的万法,我们误认为它是存在的,不了解它是趋向空无自性的空性,所以我们有法的执著,修行人也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感觉很满意,就是著于自己的法,也是。

[接着,与此虚妄分别事物大小及重要性有关的问题,是追求答案的问题,这可说是整个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亦是一切修行最重要的课题,悟与不悟,在此一着!若于此点能参得透,则顿悟前迷,]

诸位!顿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了悟,彻底了悟诸法本空,这个就是顿悟,不寻寻也不觅觅,不可讨论,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顿悟。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没有语言可以讨论,没有识心可以分别,直下就是真如,就是涅槃妙性。顿悟前迷,所以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如果不开悟不见性,不名修慧。因为没有真实的如来的智慧,所以诸位!没有明本心见本性以前,统统名为修福,统统叫做修福,没有慧,没有如来的真实智慧,不名修慧。我看到《大般涅槃经》,这是究竟说。善巧方便说,说我们来听经闻法是修慧,但是《大般涅槃经》不是这样讲。《大般涅槃经》说,没有悟明心性者,不名为修慧。因为没有如来的真实慧,所以明心见性以前,不开悟前统统叫做修福,就是这个道理。

则顿悟前迷,[于是一切迷执顿释,更不会有什么「问题」——疑惑,连百八问也不成问题了!因此,这是迷悟的契机,能不能得到最究竟之利益,就看能不能参透这一点。是故行者若不于此用心用力,则纵经累劫索解、得解,亦不得冰释无始之疑心,亦只落得六祖所谓之「知解宗徒」。]

诸位!这个很重要!什么叫做知解宗徒?就是把佛法拿来做学术研究,探讨佛到底是什么思想?佛没有思想,佛是真如、顿悟、契入、当下,无可论断的东西,没有能所。知解宗徒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特别特别的重要,就是把佛法拿来探讨一下,讲一讲,不实用,不契入本心,就是类似有一点学者啦,论断啦,大家聚一聚啦,交流交流。诸位!这个跟生死完全没关系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某些初学佛法的人,就必须透过这样子的方式,慢慢地引导,才对佛有兴趣、有信心,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譬如说一个学者写出来的一本书,虽然他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也没办法了生死,可是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对于这个学者所写的佛学的书,觉得:哇!这个写得不错,很好!这个算是一种因缘,制造、创造一种因缘,哪有办法每一个人一碰,就得到究竟的第一义谛的真如实相的究竟义?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为什么师父要在彰化斋僧,一定要讲这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圣义谛,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要拉高、提升整个佛教的素质、还有水平。没人讲,那就我来讲,欸!我来讲!因此在这个时代,说实在话,彼此间有这个因缘,来探讨到圆顿大教的第一义谛,实属不容易的因缘,诸位要珍惜!

[因此,这可说是如来无上顿教中最大的公案之一。惜乎末世众生根钝,求一识得此公案者尚难,况乎参透之。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文之译文古雅深奥,]古雅深奥,后面补上四个字:实是难懂。真的!真的看不懂,古雅深奥。

[另一方面则由于如来所用之教法,乃无上顿教之微妙法门,都未曾明说,只待闻者去自契、自悟、深自体取,]

诸位!这个很重要,修学佛道就是回光返照,入流照性,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要自己契入,要自己去悟入,要深自体取。为什么?就是告诉你,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现代的人对净土法门误会很大,认为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来接引我。没有错!佛有这种大愿力,可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好好地去处理,这些人都误会了净土法门,认为是他力往生,没有错!是他力往生,但是却不重视自力!不重视自力就是说:我烦恼放着,一样是烦恼,无明放着,也一样在念念佛,不处理内心里面,让它契入真如第一义谛大空的思想,因此一边念佛一边烦恼,一边念佛一边烦恼,然后常常问别人说: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我没有把握,我实在是很惶恐,我临命终会散乱会病苦,我实在没有把握。这个就是对心性没有自己深自的体取,而产生恐慌的感觉。

      记得!心就是一面镜子,牢牢记住师父这个比喻,这一面心,这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你就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就是你二六时中要自契真心,自悟本性深自体取,你不必问别人,时时刻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它就会现前,镜子清净就能够反光,就能够反射。现在的净土法门,还那么多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净土?就是错会了佛意,后面有一句话,他搞错了,一心不乱,这四个字少看了,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那个一心不乱,他没有把它看清楚,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这一句没有看清楚。你镜子一心不乱干干净净的,没有我执法执,没有烦恼,这个镜子自然就会反射,什么净土任你往生,任你求生,何况你求生极乐世界,知道吗?这个就是重点。末法时期万万人修都可以往生净土,是要如法修,知道吗?要如法修。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