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42慧律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42

蕅益大师要解

圆瑛法师讲义

慧律法师讲解

[]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

[初果。即须陀洹果。此云预流果。]预流圣人,[已破见惑。初预圣人之流。天上人间。尚须七番受生。昧于出胎者。一出胎。对前生之事。]前世的事情,[皆迷昧不知也。菩萨亦有隔阴之昏。]隔阴就是隔胎,菩萨就是隔胎之迷,隔胎之迷。[前阴已灭。经中阴身投胎。后阴出世。对前生事。亦复昏昧。]菩萨还这样,隔阴之迷。[这里(即临终。)岂容勉强作主宰。]这怎么可以勉强我要来修禅定,要来修别种宗教,我临命终要控制自己,要主宰,不可能,每个都倒,对前生的事情每个都倒,亦复昏昧,大家都昏昏沉沉,昏昧,[而侥幸]很幸运,侥幸[颟顸也。]糊里糊涂的想要得到一点幸运,就是说临命终没有幸运,不可以糊涂地想要得到幸运,颟顸就是迷迷糊糊,那读作hān,颟顸,侥幸颟顸,就是说我们若想要临命终自己作主,作主宰,想要侥幸这个很幸运,这不是在抽签,没那个功力就是没办法,颟顸,就是糊涂,糊涂的意思叫做颟顸。

[世有修行不精进之人。自谓今生修不圆满。来生再修。总有一生。可以修得圆满。]意思是说我们人不要有这种观念[他不知有隔阴之昏。一转生。便不记得前生所修未满。不思修行。不能继续。前功尽废。岂不可惜哉?]就是很可惜,认真修行,这辈子就解决的意思。

[]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

[修行。唯有念佛。最为稳当。有信愿持名。(行也。)自己净业之力。更仗他弥陀愿力。佛以慈悲愿力。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彼国。故一生所用之功。定不至唐捐。][(虚弃也。)]没有白费,功不唐捐就是没有白费,[到临终时。弥陀圣众现前。安慰引导。故得心无颠倒。自在往生也。]

[]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我们没办法控制,每个都倒,[特为保任此事。]特别保证这个事情,什么事情呢?你果然有办法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你就绝对会受到佛的感应,[所以]再三劝告你,[殷勤再劝发愿。]一定要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切肤刻骨。)]就像这个人很可恶,我绝对要让他死,你发这个愿,真的,你这辈子没让他死,下辈子就报应了,你就会让他死了,报仇,真的,所以我们不要发这个愿,不要发:我这辈子没报仇,我生生世世我绝对要报仇,你试试看!不要发这个愿,我生生世世绝对要让你痛苦,不要这样,你要说:生生世世我绝对要度你,我疼爱你,疼到你往生极乐世界为止,度你,要发这个愿,我这辈子度不了你,我下辈子再来,有功夫才讲这样,没功夫讲这些没有用,不要发愿要报仇,不要发愿我生生世世,他这辈子对不起我们,因果,没关系。我常常想:我们还有一条生命,他没让我们死就算很慈悲了,我们有三餐可吃,有经典可看,有佛号可念,又不用缴税金,世间再委屈的事情也忍耐得过了,就好了,没什么好计较,认真地想:就这样而已。

[]

[此明佛意。我佛见一切众生。临终时倒乱之苦。特说此文。保任此事。果能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必感佛现。所以殷勤恳切。再劝发愿。求生彼国。以愿之为力至大。以能导行故也。]

[]

[问:佛既心作心是。]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不竟言自佛。]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为什么他要藉着阿弥陀佛,为什么不靠自己呢?你既然说我们的心就是佛,为什么不靠自己呢?为什么要靠他佛?[何也?]

[]

[此问答。乃破我法二种执情。问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之力为胜。必仗他力者。何也。]

[]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妙)若偏重自佛。(则是)却成我见颠倒。]这句话的意思我解释一下:

[]

[答:此念佛是圆顿法门。同《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旨。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众生。生心佛心。本来一体。]所以全在了他即自,他就是我们的心,佛就是我们的心,若讳言他佛,你若是坚持说是他佛,则是他见未忘,你还有存在对立性的他,佛就是我们的心,你也不会忘了他见,你还有分别相,还有他,其实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心,若偏重自佛,则是我见颠倒,你若只重视我自己心中的佛,就是我见颠倒,为什么我见颠倒?你认为你很有办法。[修此法门者。贵在悟理。]悟到这个道理,[方成理一心不乱。故曰全在了他即自。了知他佛。即是自心之佛。若讳言。讳者忌讳。]忌讳,人在父母亲死的那一天,大家都不敢乱讲话,[人子于亲终之日。]亲终就是我们人在父母亲死的那一天,很多忌[讳不敢言。若忌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忌言就是避讳不谈他佛,那么就是他见未忘,[未能了他即自故。]不能了解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性。[若必言自佛。乃偏重自佛。则是我见坚固。颠倒莫甚。我见未除。何况法执?若明即佛即心之理。则自他见泯。]泯就是灭。自见跟他见就灭掉。[我法双忘矣。]简单讲我们的心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来到佛的心没有二心,所以我们就是佛心中的众生,佛就是众生心中的佛,佛、众生、心一无差别。

[]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牙慧者能不瞠目。)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生善破恶。)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讲悉檀四益,世界悉檀,后面的三益,事不孤起,一定有因缘,事不孤起就是必有因缘的意思,第一件事情没有单独起来,一定有因缘才会起来,傥就是假若,假使没有从世界深发庆信,世界悉檀,没有从世界悉檀深发空上庆信,就是说自己觉得很幸运,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这么好往生的地方,太好了,那么欣就是欣赏极乐世界,厌,万万没有想到恶这个娑婆世界,两种益,好处,就不能生了,何况去悟到理佛,理性的佛,唯即事持达到理持,有一个事相的持达到这个理一心的持,所以弥陀圣从现前,就是我们本性的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就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

[悉檀四益者。一世界悉檀。]世界悉檀,一切事叫做悉檀,[欢喜益。]令众生欢喜。[二为人悉檀。]要怎样做呢?对众生要怎么做?[生善益。三对治悉檀。破恶益。]破一切恶可以得到利益。[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入这个理性。[后三益。事不孤起。起必有由。]每一件事情没有单独起来,一定要有原因,起必有由,就是原因,[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者。]这是什么意思呢?[谓释迦未说西方依正庄严。不能深发庆幸信仰之心。则欣厌二者之愿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耶?庆。即庆闻佛说。庆遇良缘。]所以说这个结婚,结婚都写四个字:天赐良缘,应该改作恶缘,天赐恶缘,每天在作对,我们人都讲虚伪,世间都是虚伪,都是一层表面的,写得很好听,我们那里那个从事水泥工他儿子,水泥工他儿子,十七岁就结婚,写上个匾额:两小无猜。怎么不写:两小无知。写:无猜。小孩在玩家家酒,十七岁就结婚,现在他生四、五个了,比我小四岁,比我小三岁还是四岁,生四、五个,所以我们人结婚,十七岁结婚,请客,中间一个喜幛,一些祝贺的匾额,请客,开始请客,请客,以前吃荤食,很喜欢让人家请客,我妈妈她慈悲,小孩爱吃就派小孩去,都派我去,吃,我都再包回来,整碗公,大家只顾着看表演而已,叫那个来表演,实在观世音,没办法,不便讲,叫那个来表演,她不害臊,我替她很不好意思,那个都不会不好意思,我都替她不好意思,吃一吃大家只顾着看,只顾着看,我不会看那个,我就打包,我去都带袋子,打包,所以我们人结婚,结婚,干杯,喝喜酒,谁娶妻喝喜酒,其实是苦酒,不知死活,我若看到路上两个人抱得太紧:不知死活(法师笑)!开车经过,开车经过,看到:不知死活。这句若学起来很好用,若看到结婚,不知死活,两个月就吵闹不休了,差不多都这样,差不多,若我看到的,你们看到的我不晓得,我看的都几个月而已,几个月而已,回去你慢慢想,你若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看!师父讲的确实是真的,很准!确实很准。世间人,世间人他没有听到佛法他怎么知道人生是什么,他怎么知道什么是了生脱死,整天都是五欲六尘,吃、穿、住、酒、赌、嫖每样都来,没什么智慧,可怜,要度一个人入佛门不是很简单,你知道吗?所以人家经典说度一千个是观世音,度一万个是弥陀佛,真的,有办法度一千个人入佛门,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所以《悲华经》里面讲:末法时期劝人家念佛是名大悲行者,在大慈悲的人,末法的众生,只要你劝人家念佛,你就是行慈悲心的人,大慈悲心的人,劝告人家念佛,一千个就观世音,我们不晓得哪一种音,一万个就是弥陀佛了,所以在座诸位!要觉悟。我们若了解欣慕极乐世界,庆幸我们良缘,佛赐良缘,[得欢喜益。欣。即欣慕极乐。欣修净业。得生善益。厌。即厌离娑婆。厌弃五浊。得破恶益。]破这个恶。[悟。即悟唯心净土。悟自性弥陀。得入理益。]了解这个理体。[倘无第一悉檀。]第一悉檀。[二三尚不可得。]第二、第三尚不可得。[何况能得第四耶?]要悟到自性弥陀才可以得到理益,你不能得到第一义悉檀,第二、第三、第四就不可能。

[唯即事持达理持者。先由事持。以能念心。念所念佛。此属有念。再由有念。而至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此属无念。若住无念。此亦非是。古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赶快走过。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要赶快,有佛,有佛也要不得住,[透过有无两关。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底下:[所谓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常念恰恰无。」]这读来读去像碰恰恰,恰恰念佛时,正好在念佛的时候,正好没有佛可念,没有佛可念,老人听经听不懂就是这样,听到后来,不晓得在讲什么,你教我怎么念佛就好,什么恰恰念佛时,念无佛恰恰时,听不懂,老人困难,转都转不过来,所以说老人学道就是困难,正好念佛时,正好没有佛可念,老人就问:那就奇怪了,明明有佛可念,怎么说没有?他不晓得无念,无佛可念,底下:无佛恰恰念,就是说无佛恰恰念,就是说无佛的时候你念。常念恰恰无,常常念就是念无,无佛恰恰念就是无念而念,常念恰恰无就是念而无念,简单讲就是这样,无佛恰恰念就是无念而念,常念恰恰无,就是念而无念。[此乃即事持而达理持。所以得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之佛分明显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同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

[]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这就是讲一些祖师跟大德,后面都会讲到。马鸣是东印度人,龙树就是南印度人,智者,永明是中国人,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彻底担荷世尊这个担子。

[「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通达儒家的思想,参禅那些,[尽思度量。]用他的第六意识去思度量,[(确确。)愈推愈远。]愈推论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也比不上那个傻傻念佛的阿公跟阿婆,所以我跟诸位讲:今天让你读博士也没有用,读硕士也没有用,让你美国留学也没有用,哪一种人最不得了,拿念珠的,知道念佛的,无论有读书,无论没有读书,百年之后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读书没有用,看经典比较方便倒是真的,比较方便倒是真的,若不修行书读得再多也只是世间人而已,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确确。)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他听佛的话,只师父的话,他就是符合佛的智慧,我每样都不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佛在保佑你,他就是默默在学佛的智慧。[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就是看到这么好的利益,所以跟诸位讲。[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

[二正宗分竟。]

[]

[持名念佛一法。为无上圆顿法门。故以深妙称之。但持一句佛号。]那个字念mò,[][直念去。不假分别。]蓦直就是说内心完全不打妄想,一直念下去,不假分别,没有分别,[不落思量。直心直行。故得破尽一切戏论。(不合真理都无实义。)斩尽一切意见。]意见就是[(计度分别,情有理无。)]不是像世间人整天在斗争,念佛没什么道理,就是要求往生,佛讲的我就相信,我就发愿,这样就OK了,不用在那里辩论了。[而此无上圆顿深妙法门。唯有大根器人。如马鸣。龙树。(此二印度)智者。永明(此二华夏)之流。方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得去。]

[马鸣。东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婆罗门。因中]因地修行,[五百世为马王。生时群马皆鸣。]群马皆鸣,马鸣,[故号马鸣。]马在叫,叫做马鸣,[为马说法。马皆流泪。]对马说法,马会流眼泪,[七日不食。]不简单,读经给马听,马听得懂不简单。[出家后。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富那夜奢尊者,[传佛心印为十二祖。]马鸣菩萨是传佛的心印,第十二代祖师,[造《大乘起信论》。发起大乘正信。文云: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龙树。南天竺梵志。]南印度梵志就是外道在修清净行的,梵志。[因中为树神。树中常有五百龙听法。]树上有五百龙在听法。[后遇迦毗摩罗尊者。授以心印。《楞伽经》云:有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厥就是代名词,其的意思,其他的其,其号为,就是他的法号叫做龙树,叫做厥号为龙树,厥就是其,代名词的意思。[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智者。]智者大师,[讳智顗。]他的偏名叫做智顗,[字德安。]德安,[俗姓陈氏。]陈氏,智者大师,[颍川人也。母徐氏。]徐,徐氏,[梦五彩香烟萦怀。]五彩的香烟环绕她的腹部,萦怀,[欲拂去之。]她要拨开,[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王道的意思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仁慈之道,[福德自至。]王道不是霸王道,那不是,王道就是有慈悲心的人,这个人是宿世因缘,我寄在你这有慈悲心的人的地方,福德自然[既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柱子都发光,不简单,不是普通人,我都一无所有,差别这么大,你看看,看差别多大,这是菩萨再来的,我看是佛来的。[兼辉邻室。]邻室,隔壁。[眼有重瞳。]眼睛有重瞳,[七岁至伽蓝。]伽蓝就是清净修持的地方,和合圣众,出家人住的地方,[诸僧口授《普门》。]大众僧教他《普门品》,[一遍即得成诵。]成诵就是背起来,念一遍就背起来,我们哪一个有这种根机的举手,《普门品》念一遍记起来的举手,不可能,我都不可能了,何况你们这些喽罗,不可能,我《楞严咒》还得背十八个小时,《五会楞严咒》我要背十八个小时,一天背六个小时,六个小时,我要背三天,你想想看!他《普门品》念一遍就背起来,看智慧高到什么程度,《楞严咒》《楞严咒》要背十八个小时,看我的根机有多差……,有的比我还差劲,要背半年,十八个小时,一百八十个小时还搞不来,看差别多大,每个人的根器不同,一遍即得成诵,[后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跟随这个法绪出家,[得法于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这个慧思禅师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经典说他无量的神通力,外道要害他,都用毒药要给他吃,慧思禅师禅下去,将毒药逼出去,若是我们十个色身也不够死,这慧思禅师是很厉害,他修这个《法华》,禅定,外道一直要让他死,掺毒药,掺毒药给他吃,喝下去之后他中毒,脸色都发青,赶快禅坐,运气,毒气打出去。若给我们吃,早就死了,早成枯骨了,我们怎么有可能这样,所以我都叫小弟这杯茶照顾好,照顾好,要照顾好,真的,真的,若有人动手脚就麻烦了,你知道吗?掺毒药你不晓得,爬上来一只手伸到这里又没人看到,所以说这很危险,很危险。慧思禅师[一见谓曰:]一看到智者大师他就这样讲[昔日灵山。]大家都在听世尊的《法华经》,[同听《法华》。宿缘所追。]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我现在就来了。[一日。诵华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身心豁然。]马上开通,开悟。[得入法华三昧。]马上入定。[后住天台山。判释东流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我们已经有讲过了。[创立三止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体真止,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止,三止三观,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止(息空、有二边止),三止。[为天台宗。后奉诏入京。行至石城有疾。右胁西向。]右胁西向。走到石城觉得有一点病苦,右胁西向,躺下去,右胁西向。[称念弥陀观音而寂。]称念观世音菩萨,弥陀佛而寂。[足证大师。亦归心净土矣。]这样了解智者大师也是归心净土。

[永明。名延寿。号冲元。俗姓王。钱文穆王时。为杭州税司。]就是专门在管这个税的,永明延寿大师是很[好放生。用亏库银。]就是用公库去放生,就是在管理国库的,这样花费才会大笔,用自己的钱放生不会大笔,用国库放生才会大笔,[判处死刑。临斩面不改色。怡然]怡然就是很自在,[曰:以吾一命。已救无量生命。死何恨焉。]我若死有什么怨恨呢?[刽子一刀斩下。]就是刽子手一刀斩下去,[刀成三段。]三段。永明延寿大师,俗家姓王,[王颈无伤。]这个姓王的脖子没有伤害到,[监斩官奇之。]噢!奇怪!奇怪!斩下去头没有断成三块,怎么刀子断成三段,[具奏获赦。]他就呈报上去,呈报上去跟皇帝讲:他的出发点是好意,我们不要斩他,斩下去刀子断成三截,可见这是贵人,不要杀他。所以获赦就是赦他免罪。[官复原职。]那么这个姓王的,[王力辞。]王力辞就是执意辞职,管政治也不是办法,生死比较重要。因此[发心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发明心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了解悟到我们的心性的意思,叫做发明心要,悟到我们这个心性叫做发明心要。悟到我们这个心性。[后闻净土法门。横超三界。疾出生死。]很快就出离生死,[乃书禅净二阄。]这个阄就是写我是要修禅宗比较好,还是要修净土比较好,作两个签,阄就是抽签的意思,二支签,要抽签,看我抽哪一支,抽到禅宗的修禅宗,投到净土的就修净土的。[于佛前恳祷。]祈祷,[拈取决定之。]连续抽三次,[连拈三次。皆是净土。]所以说抽签不准也是很准,抽三次,三次都是净土的,像有的拜师父拜四、五个,不晓得要拜哪一个,跟哪一个比较好,不晓得哪一个善知识,他说:我拜四、五个,法名是四、五个,参一参,拜佛,清净向八十八佛再抽签,抽起来,抽起来,看拜(跟随)哪一个?所以抽三次都是抽到净土的[乃决志念佛。以万善庄严净土。日课一百八事。]一百八事意思就是说,一百八佛事意思就是说拜忏一种佛事,早课一种佛事,晚课一种佛事,煮饭也一种佛事,所有的只要三宝事都叫做佛事,所以一百零八项,这意思是说也有持《大悲咒》,也有持《往生咒》,也有拜忏,也有《楞严咒》,一百零八个佛事。每一天[十万弥陀。]十万声,你想想看!十万声就要念多久的时间,一天念十万,十万一般来讲差不多要念十四个小时至十六个小时,一天不能睡超过四个, 小时,若一天要念十万声,不可以睡超过四个小时,所以十万声是很久,要念很久才会完。[住持杭之西湖净慈寺。]住持净慈寺,西湖,杭州西湖,净慈寺,[夜间别峰行道念佛。]晚上跑到山峰另外一个地方去经行、去念佛。[后蒙观音菩萨。授灌顶水。福慧日增。]观世音菩萨为他灌顶,念佛念到这样,福慧日增。[著《宗镜录》。及阐扬净土诸书。清雍正帝阅其书。]雍正皇帝,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他的书[称扬赞叹。超过历代诸大善知识之上。]

[年七十二岁。焚香别众。]要告假,[坐脱西归。有僧病中入冥。见阎王礼一僧像。问其部属曰:王礼是谁之像?告曰?永明大师。往生西方上上品。]连阎罗[王重其德。故敬礼耳。]意思是说在阳间所做的,做到让阴间的阎罗王感动到,连在阴间都在拜这个永明延寿大师,所以说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听到佛法了解阴间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诸位!若能一心念佛,所作行、住、坐、卧不离净土,这样临命终决定往生,鬼神钦敬。

[]

[世智辩聪,八难之一,通儒禅客,即其类也。此明聪明多自误,老实方得益,佛眼亲见是利,佛音即定此事,岂可不善顺哉。(此段释《要解》中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岂敢抗违,不善顺入也。。在慧律的法师讲座中并有本段,此为其他版本所载,录以参考。)]

[三正示行者执名号以立行竟。三分中。]

[第二正宗分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三卷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第四卷]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甲三流通分]

[]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明白之极。)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我先解释一下:深信切愿执持名号,信、愿、行净土的三资粮,是圆满修一切的众生,圆满超出一切的法门,竖,站在竖,直的角度来看,是一切法门浑同,全都一样,横是跟一切的法门是全都不一样,即不问自说,就是经典都是徒弟问,佛才回答,《弥陀经》是佛自己说,自己说,所以说不问自说,不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谁有办法发起提倡募款去印这个经,去抄经,以前的人是没有用印的,以前是用抄的,去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只有佛与佛才可以究尽诸法的实相,此经唯佛的境界,所以唯佛佛,佛与佛才可以流通,其他凡夫没办法。

[]

[此先明分科之意。诸家注疏。有以佛说此经已。判属流通。]这是在后面,流通分是判在后面。[有以六方佛之后。判属流通者。]意思是说流通分的判法全都一样。[今先明此处即判属流通之意。以免疑议。]以免众生怀疑,意思是说诸家在判流通分不一样,有的是从佛说此经已判作流通,有的人是从六方佛之后,东方,东、南、西、北、下、上,下面那里是判作流通分,那么这里判流通分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以免让众生怀疑叫做以免疑议。[信愿持名一法。即此经之正宗。]正宗分就是我们五脏六腑最重要的。[亦具信解修证之程序。圆收者。即竖论此经。]直接认这种经,[由浅及深。与一切法门修证浑同。]浑同就是混合在一起,全部一样。[故曰圆收。圆超者。即横论此经。]横论就是因为横截生死,竹子,从旁边咬一个洞出来,虫就跑得出来了。[横截生死。与一切法门迥(远也。)异。]迥异就是截然不同。[唯此一经独擅也。]唯此这本经典最好。独擅,最好。[批中。]在批改当中,[诸经论中亦有横义。]横的意义。[在同居土中。能断见思。即见方便土。能断无明。即见实报土等。此则约证位名横。约断惑仍竖也。]竖,直的意思。意思是说你若能在凡圣同居土,当下可以断见思惑,一下子你就是看到方便有余土,简单讲我们今天若能明心见性,像佛这样,释迦牟尼佛,你看大地就是黄金,你看大地就是黄金,我们今天眼睛所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共业,我们这分的意识还转不过来,万法唯心,我这分见分我转得过来,天地万物都是我清净的法身,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娑婆世界是清净的世界,众生看娑婆世界是很肮脏的世界,贪、嗔、痴的世界,是斗争的世界,所以佛他也是清净心,所感应的果报就跑我们感觉不一样,我们看的是坎坎坷坷,山谷高低的这个土地,佛看都是一样,神通自在,所以说在凡圣同居土里面若能断掉见思惑,当下就看到方便有余土,若在凡圣同居土里面直接断无明,就可以看到实报庄严土,不用再集合,像这里送到哪里,送到哪里……,不用,一切四土都是唯心,同居土也好,方便土也好,实报土也好,寂光土也好,四土都是唯心,看你证到什么果位你就看到什么净土,这就是就证位,名叫做横,就断惑叫做竖。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者。]谁可以倡导募款,倡募就是可以募集一切来流通,谁有这种能力。[此经以实相为体。既属释迦彻底悲心。无问自说。谁能堪任倡募流通之责。]谁够这个资格来提倡,来收集,来流通这种责任。[流者。流传万古。通者。通达十方。唯独佛之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净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就是涅槃,就是涅槃,就是如如,就是随缘不变,就是不变随缘,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堪共流通。此经无上圆顿法门。唯诠佛之境界。]佛之境界,唯解释佛的境界,[故曰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故将六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此经。]赞叹此经,[即判入流通分。]

[文分为二乙  初普劝  二结劝  乙初又分三  丙初劝信流通  二劝愿流通  三劝行流通  丙初又分二  丁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初又分六  戊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取故)]

[今初 东方]

[]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不必等到断惑,不可思议有五种意思:第一、横超三界,不用欲界、色界、无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天超出三界,不用,不必等断惑,从凡夫直接就会到极乐世界了,就解脱生死了,所以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不必等到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证](不退一生等义,皆摄第二义中。)。]即西方当下就具足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西方横具四土,具足这个四土,不是由渐进证,不是一层一层,一进去就是具足这四土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大有功于净土。)]你只要一心念佛,执持名号,不用藉着观想,不用藉着参禅,不用藉着结手印,全都不用,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七天当一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很长的时间,不用,七天当一期。[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你只要持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皆支持你,都护佑你,这就等于[不异持一切佛名。]等于持一切佛的名号,[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这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大愿王这尊,大愿力,大慈悲的佛陀叫做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

[上言我见是利。未曾明言何等之利。故呼当机直告之曰。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

[一念佛功成。带业往生。即可横超三界生死。不待断惑。]

[二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即横具四土。]四种净土,[一生同居。即生上三土。非由渐次增进。]渐次的意思就是说凡圣同居土,再来方便有余土,再来实报庄严土,再来常寂光净土,不用,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当下就是具足这四土,不可思议,不用一步、一步来,非由渐次增进,[是谓圆超。而不退。一生成佛等义。]一辈子成佛,[皆摄此义中。]

[三但持一句名号。不假参禅观想诸方便。自得心开。]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然会悟,悟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四一七为期。]就是七天当一个期限,[即得一心不乱。不藉多劫勤修。多经年月。]不用这样。

[五持一阿弥陀佛名号。即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护者维护。令得安隐。无诸障难。念者爱念。令得精进。不至退堕。]你只要精进你就不会掉下来。

[持弥陀名号。即为十方诸佛护念。不异执持一切诸佛名号。此皆导师因中。大愿行功德之所成就也。]

[]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我现在解释一下:

[]

[又。行人念佛。]信愿来持名,这就是[具足信愿行。自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我们自己可以专门靠念佛的功德,来成作自己的功德,会开发自己的本性,所以可以[而得大利。]可以得到大利益。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这意思就是说[是诸佛释迦。皆以弥陀为自也。]意思是说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都赞叹,大家都是阿弥陀佛,释迦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释迦佛,所以说诸佛都赞叹这个阿弥陀佛,诸佛都赞叹这个释迦佛,因为每一尊佛的本性都一样,[以佛佛道同故。]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也不可思议功德,[又行人诸佛释迦功德。亦即弥陀功德。故曰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就是赞叹我们自己不可思议的功德,皆以阿弥为主,是诸佛世尊,释迦皆以阿弥为主,就是以阿弥陀佛来作自己自性的功德。

[]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那读作chù,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阿閦[鞞]。此云无动。]不动,如如不动。[佛有无量德。]佛有无量的德行,[应有无量名。]也有无量无边的名。[随机而立。]随着众生的机来立他的名,来安插他的名。取这个名就是随着时间跟空间,现在的人是比较有学问,所以取的名字是比较好听,取得比较好听,古时候的人就比较没学问,都取为罔市、罔腰,罔市就是多少养一下,罔腰就是多少养一下,鸭屎、猪头、畚箕,胡椒、姜母,都取那些,古时候的人,也没算古时候,像我妈妈这一代的取那个名字都读个谐音,读个谐音,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取名字是比较有学问,最近的人是比较有读过书,你不可能将你儿子取名为鸭头、鸡屎,不可能,现在的人就比较有学问,所以一代、一代取名,时间跟空间都不一样,现在的人因为……,古时候的人他没有名字,古时候的人都是姓林,女的是林氏这样而已,郑氏、韩氏,吴氏,姓吴,没有名字,后来的人一开始有名字,有名字突然不晓得要取什么,所以他会藉着一些五谷,甘蔗、玉米,真的,萝卜,随便拿一个名字取就好了,现在原人就比较有学问了,所以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者是就因地地修行来取他的名字,或者是取他的果来取他的名字。[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随便举一下,藉着一个角度,[仍具四悉。]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随一一名。显所诠德。]随每一个名,诠德就是表法的,表法的,后面会谈到。[劫寿说之。不能悉也。]劫寿说之就是说用无量劫来说明,我们也没办法全部讲完叫做劫寿说之,不能悉也,没办法全部讲清楚,等等,你若用很多的名来讲,德行讲不完。

[]

[此下交引六方诸佛赞辞。证明净土法门。]不是只有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赞叹,六方[为诸佛异口同音。所共赞叹。自当深信不疑。故为劝信流通。此举东方世界。]东方,为什么一开始要举东方?[东方为群动之首。]我们东、西、南、北,东南、西北,所有的都是从东方开始。[佛名阿閦(音同触chù)鞞。此云]就是表法的。表示这尊佛是修如如[无动]的法而成佛这尊佛表法的。[不为八风所动。]八风就是[(利、]他很富有,他得到钱财,他也不会退道心,意思是说虽然他身上很有钱,得到利益,他还是在修行,不动。[衰、]衰微,也不丧志。[毁、]诽谤,他也不会退道心。[誉、]赞叹这尊佛,他也不会心花怒放,显现出轻浮。[称、]赞叹你,说你如何好,如何好,这尊佛如如不动。[讥、]就是讥毁,他还是这样。受一切[、]这尊佛也是这样不动受这个[乐。)]这尊佛也是不动,所以不为八风所动[不为三道(惑道、业道、苦道。)所动。]三道就是惑道、业道、苦道。他也不会迷惑,也不会造业,他也不会受苦,他如如不动。[在世界动中。有无动佛。正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正就是那伽,那伽就是定慧均等,定慧均等,随时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定中。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名是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德既无量。故名亦无量也。一切佛名。多随机而立。或取因行而立。或取果德而立。或约性。或约相。或从愿。或从行。等余一切。虽举一隅。(方也。)仍具四悉之益。如举一方。即具四方。一一佛名。所诠功德无尽。即以劫石之寿说之。皆不能悉。]劫石的意思就是说……,这劫,劫石的意思出自这个《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意思是说一劫有多长呢?一劫有多长呢?一劫就是说我们一块石头很大块,好几公里的大块石头,天人衣服每经过几年,比如说经过三年,经过一百年来到阳间,用这个天上天人的衣服把这石头拂拭一下,拂拭一下,三年下来拂拭一下,拂拭一下,三年拂拭一下,三年拂拭一下,拂拭一下,拂拭一下,拂拭到这个石头不见,这样刚好一劫,你看要多久,这就是说一劫是不可思不可议,太久、太久,所以叫做劫石之寿说之,皆不能悉。[悉即尽也。]

[须弥相佛。梵语须弥。此云妙高。四宝(金、银、水晶、琉璃。)所成曰妙。]叫做妙。[迥出众山曰高。]超出一切山上叫做高,[佛身百福庄严。相好光明曰妙。九界瞻仰。最尊最胜曰高。故号须弥相佛。]意思就是说这尊佛无量的相好,这是表法的,很高,很奥妙,无量的清净的相,叫做须弥相佛,像须弥山很高,很殊胜,很奥妙,大家都瞻仰,很赞叹的一尊佛。

[○大须弥佛。须弥为众山之王。世界诸山所不能及。佛为大法之王。超九界以独尊。故号大须弥佛。]这也是表法的,表法的。

[○须弥光佛。须弥为四宝所成。故有光明。佛转八识成四智。]这我们已经有讲过了。[遍照群机。故号须弥光佛。]

[妙音佛。佛音圆妙。普被群机。《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即显佛音圆妙。以一音具足众音。一切众生闻之。皆同本音。故随类得解。此一多无碍妙。又以佛音不可思议。一座之间。同听异解。]就是说大家听经当中,听到之后每一个人的感觉不同,[大根]就是大根器的人,[解大法。小根解小法。自在成就故各得解。此小大并陈妙。]全都是很奥妙,[故号妙音佛。]妙音,佛的声音慈祥,威德又洪亮。

[]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广长舌相这就是不妄语的意思,不妄语的意思。[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佛无奈何,顽冥就是说倔强,倔强到人家劝告,你都不听劝,叫做顽冥极矣,众生你要教他念佛实在是很困难,你知道吗?真的很困难,这孩子真的稍微有一点缺点,他要来讲堂听经闻法,我都很赞叹他,至少不会整天到外面到外乱跑,无所事事,要不然就造业,像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不然就注射速赐康,速赐康,不然就吸毒,不然就赌博,不然就女人、酒,喝酒、打架,胡作非为,所以说若能来讲堂的,虽然说他吃荤,我还是很赞叹他,一个年轻人来,说:师父!我很惭愧,我很喜欢听经,不过吃肉我改不过来。我说:这样就很不简单了。真的很不简单了,是不是这样?以前吃三斤,现在吃三两,慢慢减少,真的,慢慢改,要赞叹,要赞叹,众生听到师父这么说,不可以说人家师父说吃肉没关系,你看!我去那里,人家还赞叹我,回去吃得更多,惨了,众生的根机实在很不够,赞叹他的意思是不嫌弃,当然吃素食比较好,难道不是这样,因此,讲真的,全台湾省有二千万的人口,二千万,二千万,正信的佛教徒,我敢说不会超过一百万人,正信的,我敢说不会超过一百万人,就是说他对佛经了解,对佛经了解,正信的,然后,拜佛,一般都在拜什么?拜消灾的,都在拜什么?拜求长寿的,拜什么?拜小孩会读书的,拜病苦趁早好起来的,都在拜这个的,他都不晓得念佛就是要求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至于我,我都不求什么长寿的,跟娑婆世界众生周旋又没有很轻松,我又不喜欢住在这世间,说真的,那是不得已被你们牵引来的,不然我怎么喜欢住这个世间,本来就很痛苦的事情,有哪一点快乐,难道不是这样,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众生,正信的佛教徒不人超过一百万,然后修净土法门的,净土的,真的很少,全台湾省有哪一间道场,全年无休都讲净土殊胜的法门,你有看到吗?全年无休这样讲,没有,非常、非常地困难,所以说正信,正信之后又发一个心要修净土,听到净土法门又起欢喜心,起欢喜心之后又精进念佛,不退转,凤毛麟角,所以你们都是菩萨,你知道吗?真的,菩萨(众鼓掌),哪有人赞叹你们一直鼓掌的,这样不会不好意思?我赞叹你们是菩萨,你们要说:过奖了,自己在鼓掌,笑死人,佛教徒这么不懂谦虚,又鼓掌那么大声,意思是说很欢喜的意思,我知道意思,很欢喜,说真的,光是整个高雄市就好,是整个高雄市就好,高雄市有一百三十万的人口,高雄市一百三十万,一楼、二楼、三楼合起来,我相信不会超过五百个,不会超过五百个,真的,全年无休,每天都来听经的,我看不会超过三百个,不曾缺席的举手,不曾缺席的举手,到今天不曾缺席的,一个、二、三、四、五,五个,五个,不曾缺席的,还有我一个,我不曾缺席,我也不曾缺席(众鼓掌),所以说净土法门坚持到底的,讲实在的很难、很难,非常、非常地困难,真的,没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听到我们要起欢喜心,起欢喜心,幸运,我这辈子往生有希望,往生有希望,真的,真的,所以不简单。顽冥极矣。

[]

[恒河。即殑伽河。]恒河[此云天堂来。状其来处之高。旧云恒河。]恒河,[讹也。]错,错。[从雪山阿耨达]阿耨达[(此云无热恼,龙王名,龙住此池。)]阿耨达池,[池流出。阔四十里。沙细如面。]这个沙很细、很细,像我们在加持金光明沙有的是从印度取来,一个师姐到印度没带什么,带一包沙,很重,只一心想:我拿回台湾让慧律法师加持。到海关抱得很喘,想丢掉,后来又觉不妥,又带回来,超重,为了那包金光明沙被罚很多钱(法师笑),拿回来加持,拿回来加持,为了那包金光明沙,你不晓得那实在真的背那包那么大包,我说:印度的沙我看过,很漂亮,我的房间有,但不会比我们白沙湾的沙漂亮,我们的沙,白又干净,到印度没什么好带,带一些沙回来,到印度请一些舍利子回来倒是真的,到印度的时候,看到世尊成道的地方,大家跪在那里哭泣,灵山会上佛菩萨,拜山,一直拜,拜到山上,很感动,很感动。印度那个地方,上面那个旅社都写得很清楚,No Light,No Water,没有电,没有水,旅社Hotel写得很清楚,No Light,No Water,写得很清楚,晚上寒冷,白天热,热到三、四十度,晚上冷到剩下六度,冷得发抖,确实没办法,这种不要说修行,光是冷就冷死,在那里当场冷死,印度人大家都营养不良,很瘦,瘦得……,到外面,车子若停下来,女的跑一边,男的跑一边,做什么?拉尿,厕所多大间,很大间,没有门(法师笑),整片都是你可以拉尿的地方,车子停下来就男的跑一边,女的跑一边,热闹不已,雨伞就撑起来,要不然就裙子撑开,蹲着,起来,湿了,所以说要到印度裙子就穿大件一点,要不然没办法,女生到那里你说你不好意思,不会不好意思,没办法,你没办法,那么多人还是得拉,不然怎么办,要憋死吗?没办法,落伍的国家就是这样,没办法,(佛法在)印度已经六百年(了,已经早就)没佛法了,六百年了,六百年了(,没佛法了)。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常以沙。喻数之多也。如是等。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劝信此经。]劝人家要相信这本经典,[而众生犹不肯生信。可谓顽愚冥暗极矣。何异无信阐提。]无信,这个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叫做阐提,你固执,固执到……,再三你要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是不要,你就是像没有善根,遇到……,善根没有信仰的,没有信心的人。

[]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世间人持这不妄语戒,三世会感应到舌头碰到鼻头,来!你们现在手伸这样试看看,你试看看,看你到哪里,到鼻头的举手,没有,一个也没有,若有到鼻头的除非脱臼,手术,没神经,脱臼,还有上吊,这样有可能超过鼻,舌有可能到鼻,否则不可能,我们一般人不可能,舌能至鼻。[藏果头佛。]藏就是藏教,果头佛就是藏教的极至,这个藏教佛,藏教佛就是藏、通、别、圆,五时八教里面:藏、通、别、圆,藏教,果头佛就是最极的,最究竟的,藏教的最究竟的,叫做藏果头佛,三藏教应身之佛果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合谋丈六金身,所以印度那个释迦牟尼佛是示现藏教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生生世世都不打妄语。所以感应到[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所以舌丰遍覆三千,这比喻佛有无量的神通,这舌头可以伸到三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没有妄语,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在说真实言,叫做遍覆,意思是说三千大千世界他所度化的,全都是佛度化的,所以叫做遍覆三千,就事相来讲就是说佛有神通力,他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遍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事相来讲,他不妄语,就理体来讲,意思就是说佛没有妄语,他度三千大千世界全都在佛的直言实语之下,都对他说法叫做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表示说……,理诚就是说本性,称真,决定没有错,决定没有错,[事实非谬也。]理诚称真就是说表示他的道理是很诚恳,是符合这个本性的意思。

[]

[常人能持不妄语戒至三世者。可感舌相至鼻之果报。藏果头佛者。乃三藏教。应身之佛果也。经三大阿僧祇劫。(解见在前。)感舌薄广长之相。可以覆面。今证明大乘净土圆妙法门。所以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亦解在前。)认为一佛化土。佛现此相。表其理诚。称合真性。事实决定非谬也。]

[又。佛从无量劫来不妄语。故感广长之舌相。《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说法的,度无量的众生这个舌,[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三千大千世界。)无上舌。则广长舌相。亦是修成。证小事。则覆面门。证大事。则覆大千。]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