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49慧律法师

《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49

慧律法师

2496页,

⑼堕「定性声闻」之计执——生缠空种

经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注意那个「缠空」是什么意思?「缠空」就是缠缚于空性的当中,就是对空不够圆满,叫做「缠空」,就是偏空的意思,不够圆满,只断我执,没有断这个法执,所以生于遍空涅,后面还有一个变易生死,还没搞懂!

[注释]

[「于命明中」:「命」,]就是[命元。「明」,]就是[明白。谓对命元之根由了然明白。]

[「分别精粗」:「精粗」,指凡与圣、分段与变易等的精粗之相。]

[「疏决真伪」:「疏」,]就是[疏通。「决」,]就是[决择。「真伪」,圣道][及外道之真伪。]

[「因果相酬」:谓观世间一切皆为因果相酬。]

[「惟求感应」:「感应」,]就是[真感实应,此谓于修证中,求速得证于实际,速出三界。]

[「背清净道」:「背」,]就是[违背。「清净道」,指一乘实相、究竟清净之道。]简单讲,就是一定要成佛道,究竟成佛道,才不会背清净道,不能得少为足。

[「居灭已休」:「居」,]就是[抵达,达于某]一种[境界。「灭」,]就是[灭谛。「休」,]就是[停止不前。]「休」就是停止。这前面已经讲过了喔。[谓既达到灭谛之后,便停休下来,不再前进,而谓「所作已办」,生死已尽,不受后有,便即满足,自谓已达一切事究竟。]为什么二乘人所得的涅叫做「偏空涅」?方便有余涅?为什么?「偏空」,就是不够圆满。为什么「有余依」?因为法执未断,后面还有变易生死啊。为什么他居住在「方便有余土」咧?为什么他居住在方便有余土?我们一切国土里面,土有四种,有四种嘛。对不对?他住在方便有余土,没有能力住在实报庄严土的菩萨的境界,也没有办法居住在这个常寂光净土,但是他已经破了三界的惑,断见、思惑,所以,不是住在凡圣同居土,他住在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方便,后面就还没断完。所以说呀,要求佛的开示,只要大乘佛教,才能究竟成佛。

[「定性声闻」:「定性」,]就是[定多于慧之性。谓此种声闻,生性定多于慧,而好沉空滞寂,自取槁木死灰,以为究竟,不能发起大心,进修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而以灰心泯智之自了为足。]

在座诸位!这里讲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什么是修行的终点?涅。涅就是修行的终点,释迦牟尼佛也证得涅;二乘人也证得涅,那二乘人的涅不究竟,佛的涅是究竟。在座诸位!有一种戏是永远演不完的,就是度众生的戏。他已经证得涅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没有终点,没有终点的终点,就是佛的境界。我达到了究竟涅、圆满涅了,剩下的事情要做什么?就是度众生,生生世世有因缘,都来度众生,都来度众生!所以,那个是没有终点的终点,只有佛,还有大菩萨,像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哇!这个愿实在是太大了!太大了。是不是啊?看了不寒而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怎么可能空?造恶业的那么多,是不是?像希特勒杀死多少人?所以我们现在讲这个佛法,有时候在这个不信佛的人来讲,觉得很可笑啊,很可笑啊。这什么因果?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对不对?所以每一个信佛的、善良的人,都被佛陀所祝福,也都被佛陀所器重。任何一个心中有因果,就是佛陀的好弟子。世间人,他不听,这些高层的,战争当中,他如果有因果的观念,他怎么敢这样做?吓死人了!

「定性声闻」:「定性」,定多于慧之性。谓此种声闻,生性定多于慧,而好沉空滞寂,自取槁木死灰,自心究竟,不能发起大心,进修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而以灰心泯智之自了为足。

[「诸无闻僧」:「闻」,]就是[闻慧,多闻。无闻慧之比丘,只好空寂,如四禅天之无闻比丘即是此类。]

[「增上慢」:以定性声闻虽证寂灭,但其所证得者为有余依涅,仍非究竟,只是化城,并非佛所证之无余依涅究竟之道。而定性声闻于未究竟处却作究竟想,而皆自谓「所作已办」,]就像台湾很多,现在在家居士:我证什么果、什么果……。都是这样,自己这样讲的。反正佛也不在世了,他讲他的啦,这末法时期你也没办法,他就要这样讲,你有什么办法!无上的什么法王,什么活佛,他是证几地菩萨,哎呀!到处都是。现在证果啊,就是一文不值了。为什么?就大家都这样讲啊,是不是?叫他说几句法,说不出所以然。每次都说:天外有天。意思就是:他比别人更强啦!你要听他的啦。可是你叫他说法,一句都说不出来。每次都故弄玄虚:天外有天。谁不知道天外有天?对不对?谁不知道天外有天啊?每次看到人家大场面的或者是佛法很兴盛的时候,意思就是:你不要太骄傲喔,我比你行喔。所以背后叫做天外有天。那你说说看啊?你能够有这个能力,不要一直搞玄虚嘛。你就登台弘扬正法嘛,让大家听听看,你的能力到什么地方嘛,对不对?这可以证明的嘛,如果你是天外有天,就是你的佛,那你就可以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公开演说来救救众生嘛,对不对?不用故弄玄虚嘛。[是即未证谓证,而成增上慢人。以其增上慢故,于一乘深法不能信入;法华会上,五千退席者,皆此辈人也。]

[「圆精应心」:「圆」,]就是[圆满。「精」,]就是[易粗为精,亦即是灭烦恼,而得改分段生死为变易生死。「应心」,以求感应为因心。]

[「成趣寂果」:成就趣向沉空滞寂之小果。]

[「生缠空种」:「空」,]就是[偏空,沉空滞寂之空。谓生于永缠于偏空之定性声闻种性。]

[义贯]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穷诸行」阴之相,已达于「空,已灭」七识迁流「生灭」,而尽行阴;其行阴既尽已,识阴便得显露。然「而」彼人「于」识阴「寂灭」之性、真「精妙」明则尚「未圆」满,仍为识阴所覆。]

[此时行者「于命」元之由绪,已达了然「明」白「中」乃至能「分别」凡圣、分段变易之「精粗,疏」通「决」择圣道、外道之「真伪」;由观世间一切皆为「因果相酬」,故起大厌离,于是一切修行「唯求」真「感」实「应」,俾得证实际,速出三界,遂「背」于一乘实相「清净」之「道」,一心只求「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一旦得「居」于「灭」谛之证「已」,即停「休,更不前进」求大菩提,自谓所作已办,生死已尽。彼人若于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于不能回小向大、沉空滞寂之「定性声闻」,是为钝阿罗汉;]注意!那个「定性」,一看这个名词,下得太棒了!「定性」,就是不可改变。我就是要做小乘的,你就是拿我没办法。就是「定性」,就是你没办法改变我啦。很难啊!要碰到几百千万劫以后,或者几百劫以后,才碰到佛菩萨来行为感动他,要发大心啊,发大菩提心啊,对不对?他才慢慢慢慢这样再站起来。不是像我们,一听,就知道要发大菩提心啊。我们一接触,就是大乘的究竟义了,所以大家要发大菩提心!是为钝阿罗汉。[若如是者,即「诸无闻」慧之比丘「僧」,如四禅天之无闻比丘,以及诸「增上慢者」,便「成其伴侣」,与其同类。彼以如是计执故,不但「迷」失「佛」果「菩提」,并且「亡失」佛「知见」,堕声闻知见。]

[「是名」于定中识阴所现之「第九」境][,乃「圆」满易粗为「精」以求速「应」为因「心,成」就沉空「趣寂」之定性小「果,违」悖「远」离「圆通」大道,「背」于无上「涅城」而行,当「生」于永「缠」于偏「空」、]无一乘之志,「一乘之志」什么意思?「一乘之志」就是入不二法门。「一」就是绝对,绝对就是「不二」,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理事一如;体、相、用不二,体、相、用一如;因、缘、果不二,因、缘、果一如;就是一乘。因为二乘人生于永缠于偏空。[无一乘志之定性声闻「种」性中。]所以没有一乘之志之定性声闻「种」性中。

⑽堕「定性辟支佛」之计执——生不化圆种

经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2502页,

[注释]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圆融」,指六根圆融一相、互用。「清净」,以诸尘不染故。「觉明」,以照见命元故。]

[「发研深妙」:「发」,]就是[发心。「研」, ]就是[研究。「深妙」,]就是[得深妙之悟。]

[「即立涅槃」:即以此妙悟为涅,究竟归止之处。]

[「而不前进」:不再求真如不动之地。]

[「定性辟支」:「辟支」,]就是[辟支佛,即](就是)[缘觉。不能回小向大,堕于灰定的缘觉乘人。]

[「诸缘独伦」:「缘」,]就是[缘觉。「独」,]就是[独觉。盖辟支佛乘人有二种:一、有佛时期,]就是出生在佛世的意思,叫做有佛时期。有佛时期,就是出生刚好碰到佛。[因闻佛][][十二因缘法,厌生死苦,大悟无常法,而得解脱者,称为缘觉。]诸位!无常跟真常有什么有一样?二乘人无常跟真常有什么不一样?诸位!无常是消极的:看破、放下。真常不一样,不但看破、放下,而完全提起,这完全不一样的!悟无常法,就什么都放得下;悟真常法,就没有一个众生不度,不坏、不舍一个众生,这个是佛悟到真常法,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所以,悟无常法是二乘人的境界,悟真常法是佛的境界。为什么叫做常、乐、我、净大般涅?为什么叫常、乐、我、净?所以,记得!无常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常。在佛的眼光看,无常也是永恒的。好!在座诸位喔!暂时放下来,了解一下。诸位!你今天所认识的无常,大部分都是破你的执著,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无常,我们是没有办法过日子的!知道吗?无常,水果才会成熟。你如果水果一出生,那个水果就这样子,这样子,那就麻烦大了。所以佛悟到就是说:无常体性本空,那个叫做真常,而不是否定刹那生灭。意思就是:这刹那生灭,是因为众生见到的事相,所以,妄动、妄起的心识,由内的心识去支撑外在的境界,使外在共业所感的世界,无量无边众生共业所感的世界,叫做生灭的世界。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有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对不对?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有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所以,这个……我们这个地球七十亿人口,如果有一个人成佛,对不对?七十亿人口,还有六十九亿九千九百……6999999999,共业所感的世间,你还是生灭啊,佛见到的这个世界,是法住常住,诸法入于常住,就是入于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相不可得,就是永恒。所以佛陀是这样透视的,所以,因此佛必须跟众生生活在一起,我证得诸法涅,这个真常是佛的心性,那么所有的这个色身运作,跟凡夫一样的生活。所以,真常就是超越,无常就是现实,佛法就是既超越又现实,既现实又超越。诸位!无常,用美的一个角度来谈论的:你今天你穿到漂亮的衣服,是因为无常,对不对?今天如果你能够转凡成圣,是因为无常;能够转识成智,是因为无常;转烦恼成菩提,是因为无常;当然这个是方便说啦!证到万境一如,不如实说。有转动的东西,当然就是方便说啦。在座诸位!无常对众生来讲,有正反两面的:今天来讲,如果没有无常,你能够听经闻法吗?没有办法。对不对?你的色身无常,你必须从你家里开车、骑车来这里,这是不是无常?是无常。那我们讲堂所有的电灯,是不是无常?是无常。桌子、椅子是不是无常?诸位!佛道必须在无常里面,才能完成真常!わかりますかだ(你懂吗)?这样听得懂吗?佛法必须在无常里面才能完成真常。所以无常在圣人来讲:是美的、是完美的,只有内心缺陷的人,看到的是无常,是心识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完美的圣者看到这个无常,无法不圆满。知道吗?圣人看这个世间是没有一法不圆满,因为没有一法不空,还是心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所以凡夫看这个世间,有、美好的无常、还有破坏的无常;圣人看:是法法本空,没有一法不圆满。在座诸位!所有的佛道,统统必须在生灭里面去体悟当下即空的真常,不能离开生灭。逃避生灭的人,就绝对得不到永恒的法身慧命。所以,在座诸位,佛法是当下。好,再看这边。如果我这个(右手里的毛巾)是无常,二乘人:啊!我不要执著,不要执著。那么二乘人就追求一个常(左手的杯子)。这里(右手里的毛巾)是无常,二乘人放下(右手里的毛巾)无常,我追求(左手的杯子)这个常。诸位!(右手里的毛巾)无常跟(左手的杯子)常对立,衬托出来的这个叫做微细的生灭的东西,而究竟的成佛道,不能这样比较,不能说:一个无常、一个常。什么叫做佛性真常?这个(右手里的毛巾)就是真常。懂吗?当下就是,不可以离开原处,不可以离开毛巾而讲真常,当下就是空性,这个就是佛的境界,不可讨论,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大悟见性,不需要文字,不需要语言,这个就是真常,当体即空,不可讨论,无可言说,入于究竟之处。二乘人就是观照、观照啊,有能观、所观,止,止息、止息,有能止、有所止,佛法没有这样子,圣道亦不为啊(这里的「不为」就是不造作。修行佛道,没有修行之念,没有造作,没有高下,以菩提心、度众生心,没有比较做就是了。——整理者自解)。无:苦、集、灭、道,没有凡夫,没有圣人,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可成,何以故?当下就是空,就是完成了佛道,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所以要这样如实地,叫做回归当下。所以,既现实又超越,因此我们修学佛道的人,也可以过圣人的心,圣心无住。对不对?但是也可以过现实的生活:任它生灭,任它来;任它增加,任它减;我的心性并没有增减,增增减减是无常,体性本空,了悟这个就是心性,就是真常。所有的佛道里面,都必须在无常里面完成;而无常当体即空,就是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子。[二、无佛时期,自观无常,自悟十二因缘法,而得解脱者,称为独觉。「伦」,类,辈。谓诸缘觉与独觉类。缘觉与独觉合称辟支佛;而辟支佛与声闻合称二乘,皆是小乘行人,以其只求自度,不发大菩提心故。]

[「圆觉淴心」:以圆遍诸类、觉知通()为因心。

[「成湛明果」:成就识阴寂湛明彻之果,亦即独觉或缘觉果,而以此为究竟涅,得小为足。]

[「生觉圆明」:「生」,生于。「觉」,]就是[独觉与缘觉。「圆」,]就是[妄计所悟之理已圆满。「明」,]就是[妄计所证之智已明。]

[「不化圆种」:「不化」,不能融化透过所悟之无常,进趣真常。「圆种」,]就是[圆觉][种性。]注意!那个「无常进趣真常」,为什么?记着!今天你要听这句话,叫做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还不要「进」咧,连进退都不行,无常体空就是真常。还不是无常里另外有一种常,无常以外,没有真常。你懂吗?无常以外,没有另外一个真常;如果无常以外,那另外有一个真常,那个就是外道。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关键,开悟的关键:万法回归当下。

[义贯]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穷诸行」阴相,已达于「空,已灭」七识迁流「生灭」而尽行阴;其行阴既灭已,识阴即得显露。然「而」彼人「于」识阴「寂灭」之性、真「精妙」明则尚「未圆」满,仍为识阴所覆。]

[此时行者「若于」六根「圆融」一相、互用,诸尘不染之「清净」法体,及照见命元之「觉明」用,「发」心「研」究而得「深妙」之悟,彼人于是「即立」此妙悟之境以为究竟「涅,而」于菩提道上「不」再「前进」,爰止于化城,不求真如不生灭之地。若于彼所得如是小果而「生胜解者,是人则堕」于不能回小向大,住著灰定境界]什么叫「灰定境界」?意思就是:一定要把它破坏,叫做:就进入到一个空性的境界。「灰」就是没有大智慧,就我们常常讲灰色地带。住著灰定境界[]「定性辟支」佛,没有究竟一乘的、实相的这个智慧。这[「定性辟支」佛乘。因此感得「诸缘」觉及「独」觉「伦」()「不回心」向大「者,成其伴侣」;彼即以此计执而「迷」失「佛」果「菩提」,并且「亡失」佛「知见」,堕缘觉知见。]

诸位!你只要亡失佛的知见,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佛。这个就是重复告诉你:听经闻法的重要。诸位!佛法自己搞,是搞不来的,保证你搞不来。所以,我们今天收到一个E-mail,美国的那个生化科技的,可能也是博士嘛。他就是在美国看到了师父,听到了师父讲的《楞严经》,哇!这个……我认为他应该绝对是博士啦,要不然怎么有办法念到生化科技的那么高的?他说看到《楞严经》,他是法喜充满,所以师父这个法一出来,许多的佛学院啊,或者知识分子啊,高层的领导,很多都能接受。所以这一波,变成度了中间的重要的,承先启后的这些年轻人,所以师父觉得很安慰。在座诸位喔!这一部《楞严经》一出来,就可以震撼整个佛教;这部《楞严经》一出来,就可以振兴整个正法。它的重要性,因为是佛讲的啊,不是我讲的,是佛讲的。我只是把懂的把这诠释一下而已啊。这是佛讲的,不是我慧律讲的,那个就一文不值了。《楞严经》是佛讲的啊。这本佛讲的《楞严经》啊,在这个末法,尤其重要,尤其重要!

[「是名」于定中识阴所现之「第十」境,以「圆」遍诸类、「觉」知通「氵   ()」为因「心,成」就识阴寂「湛」与「明」彻之小「果」(独觉果或缘觉果),「违」悖「远」离「圆通」大道,「背」于无上「涅城」而行,当「生」于缘「觉」或独觉、妄计所悟理已「圆」、所证智已「明,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无常,而进趣真常之「圆」觉「种」性。]

[诠论]

这一段非常非常地重要。这个诠论,very very important!非常非常地重要!

[识阴十境中,前八境皆是以计著阴境,而堕于外道、凡夫之境界,因而成其魔事。最后二境,则是堕于声闻、辟支佛。]为什么讲「」?只要不是究竟菩提,统统叫做「」![《楞严经正脉》中亦载有人问:声闻、辟支佛也是内教的正乘][,号为出世][小圣,今为何亦](也)[列为魔数?今尝试答之:]

[首先须先弄清楚,识阴十境,并不一定都非是魔事不可,魔与非魔,但在自心计执与否]这一句要划双红线!这个人修学不错,可是口出狂言,这个人自心计著就成魔,就成魔!这个人修得很好,谦冲自牧就成佛!成佛,一念;成魔,也是一念。[:若自心计执,不但识阴十境会成为魔境,连全部][五阴的五十境,乃至于诸法万境,在在皆可能成为魔境。反之,若自心不计著,则法法本如,莫说识阴最后二境不会成为魔境,即](也就是)[五阴之五十境,亦皆不成魔境。故](所以)[经中前面分明说:「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第二须知道的是:这五阴五十][境,本质上并非「魔境」,而是禅定中各个阶段「必经的现象」。]就像一个小孩子读书,一定要经过国中考试、高中考试、大学考试、研究所考试、再来博士考试,统统要考试啊。最后写论文,经过了、通过了,嗯!博士论文通过了,就可以成佛。必经的现象。[如同考试,过得了关的,考试便及格了,即于无上菩提得以上上升进,由秀才、举人而进士,由小学、初中、高中、而学士、]怎么样呢?这个[硕士、博士。若考试不及格,即是](就是)[落第。因此若透不过「魔考」,即落于凡][、外][、邪][、小][等境界,不能再向上增进,这种情况,我们即称之为魔事,为魔所沮坏。]「沮坏」就是破坏

[第三,所谓「魔事」,即是若有人发心修无上菩提,他就来阻扰你的好事,广作留难,]「广作留难」,就是要测试你的功夫。在座诸位!如果你也能够有这种正确的观念,今天其实没有魔!完全是你的心的看法。我们在香港讲经,讲了一句话: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因为没有痛苦的人生,他不会成长;没有痛苦的人生,他不会开智慧;没有痛苦的人生,他心智不会成熟。诸位!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女人?记得!吃尽苦头的那个女人,就是好女人。吃尽苦头的那个女人,就是好女人!在座诸位啊!如果你男人还没有结婚,你要娶那个女的,记得!看看她在家有没有做家事,有没有孝敬父母亲,这个女人就可以娶。如果娶了以后,后来变卦了,你负责,我不负责。因为人会变的啦。这我怎么能够负责你老婆一辈子咧?对不对?讲话讲到这里就好了。啊,是不是?没办法负责你老婆一辈子。这个就是好女人:吃尽了苦头。[令你于无上菩提道或]者是[延宕、]这个念dàng,延宕、[]者是[退堕、或放弃、或]者是[违反、或]者是[破坏;简言之,即](就是)[不让你轻易成就,或不让你顺利成就无上菩提;纵使他不能完全破坏你,也要设法阻挠你,或让你退][而求其次,或让你退堕(如退为小乘),或让你败坏(如退为凡夫、乃至成外道)。所以《大智度论》说:「退堕声闻、缘觉是菩萨魔事。」何以故?以菩萨若退大菩提心,不求无上菩提,而转求声闻缘觉,成为自了汉,则菩萨不能成佛,]「自了汉」,就是我修我的行,我知道佛法很好,我不想讲给别人听,我好就好,我了生死就好,不懂得分享法的重要,则菩萨不能成佛了。[因此不能广度众生;众生不得广度,即长处轮回,永在魔数之中,永为魔所宰制,魔民昌盛,魔力增长;是故菩萨若退堕小乘,魔即大欢喜。至于][其他修行人,若堕为凡夫、或][外道、邪道,也同样是堕进魔数之中,因而成魔伴党,增魔势力。因此《华严经》亦](也)[说: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一切所修皆成为魔业。]因为也有一点福报,却没有智慧,[](也)[是此义。]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