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要义02净界法师

《楞严经》02

净界法师

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

益大师先解释经题的含义,经题当中先解释《大佛顶》,这《大佛顶》是整个《楞严经》修学的观念。你整个修学观念,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就是保持[随缘不变跟不变随缘]在不变跟随缘当中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大佛顶》。《大佛顶》有什么好处呢?它会成就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

自行化他:

[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前面《大佛顶》是个道理,一个修行者,我们这明了的心,当我们顺从这道理去思惟,顺从这道理去修行的时候,它可以成就自行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我们前面说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获法身],破除我们不必要的妄想。第二、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能够成就化他的功德,能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能够强化我们的菩萨愿望,使令我们的愿望不退转,[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涅盘。]

《大佛顶》的道理对于我们自利利他是很有帮助的,这讲到它的修德;“修”包括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包括成就利他的功德。

总结、性修不二:

[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因果妙修,就是[]是一种造作,你要去造作,你要去思惟;这种自利利他的因果的修德,其实是从性德而来的。如果佛陀不跟你讲这种观念,你也不能够成就《修证了义》你也不可能修万行成就《首楞严》,所以它是由性德所引生的。但性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因果妙修讲修德是由性德而起,但是这性德也没有离开修德,所以讲,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而修德还能够开显性德[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刚开始是根据一个很粗略的观念来开展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以后,我们对这观念更清楚了,更清楚以后我们就开展出一个更大的自利利他,那这自利利他又使令我们的观念更清楚。所以理论来帮助我们修学,而修学又让我们更加了解理论,所以到最后是性修不二。

理论上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性德是这样子的,但实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看《楞严经》的整个次第,它实际在修德的时候,它刚开始偏重在不变;你在变化当中,先把那不变的清净本体找出来,它很强调这个。《楞严经》的经文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经文在成就不变,发明随缘的部份少,它很强调自利的功德,虽然它理论上是,不变跟随缘,但是它成就的过程还是有它的先后次序。

丙二、示经要并称叹法益(一、经文要义。二、称叹法门殊胜。)

益大师在讲《楞严经》的正宗分,其实是有六大科,而这地方分成五部份,少一个部份是解释经题,因解释经题前面解释过,所以剩下五大科。

一、分别真妄。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楞严经》刚开始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分别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佛陀对烦恼刚开始都没有加以说明,他只告诉你反正你所有的烦恼都有一个根本,所有的功德也有个根本,这叫二种根本。

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枝末上、在作用上做分别,他只告诉我们说:[一切法因缘生]。而有二种的因缘,一种是杂染的因缘,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惑业苦流转的因缘;另外一个因缘是法身般若解脱,产生无量功德庄严的因缘。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启动它的内心,创造很多的功德,有些人会启动它的内心,造了很多的烦恼,招感很多的业,而成就生死轮回呢?

佛陀说:因为我们的根本错误。

这二种根本就是一个[常住真心]是清净的根本,而[攀缘心]是杂染的根本;二种根本一个是常住真心,一个是攀缘心。

这二种根本讲出一个譬喻,就像[金沙立辨]。我们加以说明:

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金矿,我们知道它不是完全是黄金,它也不是完全是泥沙,它是黄金跟沙的和合。但是它本来是黄金,金矿刚开始是只有黄金,而后来风吹雨打日晒,慢慢慢慢这泥沙就进来了,到最后黄金跟泥沙就混在一起。混在一起没关系,黄金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加以陶冶把沙去掉,黄金的本质迟早又显现出来。这地方的意思是说,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永远是混在一起。

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

有时候我们安住在真心,生起戒定慧的功德,我们有时候安住在妄想,产生很多的贪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别,先把它分清楚,先搞清楚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还没抓贼之前,先产生判断力。

古德说:妄想跟真心的判断,[妄想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没有自体,而[真心是离尘有体]。我现在生起一个想法,这东西很好吃,这是一个“想”。那你要知道这个“想”到底我是要随顺它让它增长广大,还是这个想法我应该把它消灭,它是个贼我应该把它消灭。

首先你要看它,你觉得这东西很好吃,这想法是怎么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它有没有根源。是因为这东西你跟它接触,产生一个欢喜的感受而产生的,当你这样的外境拿掉以后,这心就消失了,这是标准的攀缘心;因为它的根源是在外面,它生起的根源是从外面来的,这就是“贼”,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功德,这种想法你要赶快把它消灭,对你是障碍。

我一定好好的拜佛,这也是个想法,这想法是怎么来的?因为拜佛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我们是从内心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离开六尘的境界,它本身有一个自体的,它的自体是从内心生起的。妄想的根是从外来的,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真心的根是从你内心道理如理思惟而产生的。所以你只要找到它的根源,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个黄金是应该保留,还是一个矿沙,应该赶快把它消灭。

佛陀讲这观念讲了三卷半,七处破妄,十番显见。《楞严经》在破除虚妄,开显真实的时候,它很强调你一个人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跟着道理走,你不要老是做我喜欢做的事,那就完了!要做你应该做的事,你整个行动要从理性的思惟产生。

这段是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这是第一段,讲了三卷半。(讲观念跟理论)

二、返妄归真。这也讲了三卷半。讲修行的方法,我现在知道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我起妄想的时候怎么办,要怎么把它带回来带到真心,它整个回家的过程。

[二义决而华屋有门。]

(道前基础,修习三昧的基础)

第一、“二义”佛陀在讲二十五圆通之前,讲到二决定义。你现在要把妄想消灭,要把真心慢慢的开显出来,首先你要产生二种决定的理解。

第一、你要审查你的因地发心。

你为什要修学?因为你的愿力,会产生你内心的引导,所以第一先审查你是不是真实的发菩提心。

第二、审查烦恼的根本。

说你要对治烦恼,那烦恼在哪里呢?这地方讲到六根门头,其实烦恼就隐藏在六根门头。我们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触要靠六个门,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当然这六个门你不能关起来,所以你造恶业是六根,但是你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六根的烦恼洗干净,使令这六根放光。

华屋有门。华屋就是涅盘。你要先找到你的门,进入这房子的门就是六根,先把烦恼消掉。第一个发起你的菩提心,这是道前基础。就是你今天带了很多军队要去打仗,第一个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打这个仗呢?你是为了成就人天福报,为了成就二乘涅盘,还是成就佛陀?你打仗的动机在哪里。第二、你要知道盗贼在哪里,你的军队很强,你找不到盗贼。

[二义决]就是讲到二种修学的基础。

第二、讲[正修三昧]

正修三昧当中有二个重点,第一是讲到正行跟助行。《首楞严王三昧》的正行就是二十五圆通。[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圆根]既选 ─ 知 ─[耳门]─ 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根”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基,找到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在古德的注解有二个法门是特别重要的,第一、耳根圆通章,第二、念佛圆通章。

[耳根]为什么它特别厉害,因为我们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你看你眼睛只能看一百二十度,你的后面看不到,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它的功能特别广大。二、它的功能特别坚固,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累了,你听声音听一天都不觉得累。耳根你可以不断的去用它,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因为耳根它的功德广大,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的坚固,所以用耳根。

这地方的耳根圆通它是要你听声音,譬如你现在听声音……你听到一些声音。我们习惯性的听到声音以后就会产生感受,而后随着声音去流转,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

这时候不是,是[返闻闻自性];说你怎么会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能听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

这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就是那个“心” 再观进去,再慢慢的观进去,到最后“啪”!清净本然周法界,它找到那个[闻性]。我们的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表现在耳朵叫[闻性],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你任何一个地方回家,都可以找到你的家。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就是你清净的本性,是从听声音当中回光返照。

[念佛圆通章]不这样,它的所缘境是佛号,直接忆念佛号直接感应道交,然后悟到本性。这二个是不一样的,这二个到经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它整个正行就是要你,返闻闻自性。

(助行有二)修《首楞严王三昧》有二个地方要注意:第一、四种的清净明诲

一、明诲殷勤。戒乘俱急。

这是三世诸佛一种很明确教诲。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遮戒有时候是因时制宜,哪一尊佛到这个地方,他有时候有制,有时候没有制,因为环境不同、根机不同,但是杀盗淫妄是四根本重罪,三世诸佛出世一定会制的。

四种明诲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这一定要遵守的。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守四根本重罪。(这是第一个助行)

二、道场安立。显密互资。

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有一个道场,要有一个清净的环境要结界,而且要持咒。为什么要持咒呢?为了要防止鬼神障,因为我们无量劫来,有时候冤亲债主,刚好到鬼神界去了,这时候你要持咒保护自己,因为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首楞严王三昧》有二个助行:一、持戒清净;二、诵咒保护自己。这到经文都会说明他正行助行,而这二个修行之前的前方便就是,第一、了解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修习;二、你今天所对治的什么?是六根门头的习气。这就是整个《楞严经》讲了三卷半,所谓[返妄归真]的方法,这是讲到修行。

三、[修行位次]修行当然有它的过程

[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

在修行当中有一个能历的心,也就是能念的心,我们这一念心从它不变的体性,它是没有渐次的,真如的清净法身,没有所谓的前后好坏的渐次;从本质上是没有渐次,但是从它的数量,从它随缘的作用来说,就安立了渐次。

意思是说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但每一个人对家的感觉,是相同也不同,是不同也相同。这句话怎么说呢?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光明是一样的,但这二个数量不一样,有大小的差别。所以说你今天把心带回家,虽然大家的所缘境都是清净的本性都是家,但是它的数量还是有它的差别,所以在没有渐次当中勉强安立渐次。这时你就是[正助圆彰]正行就是正念真如,助行是持戒诵咒。

[即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

那么你所建立的过程也是一样,它数量的确是有位次,但它的本质也的确是没有位次。所以[转依如幻]转我们的妄想,转我们的攀缘心,而依止常住真心。你每一个修学都要让你的妄想慢慢减少,要知道这是妄想,然后慢慢让它减少,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转烦恼而依止真如。

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没有这句话,这是本经跟其它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你不要断它,你不随它转;你知道它是烦恼,你不要跟着它转,它自己就变化,你看着它,它自己就变化了,你不要把它消灭掉,你只要保持觉悟就好,这地方的重点在[心常觉照]。古人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就是这个道理。

从《楞严经》的观念,你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

就是你那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从外境给你刺激产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出家二十年以后,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你就进步了。

《楞严经》讲到五十五个阶位,都在判定今天你的心境界接触的时候,你是老是用我喜欢做什么,那就完了,你还活在感觉当中,那就完了!你这个人根本没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你经常告诉你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一定要做什么,这种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表示你这个人成功了,你今天能够慢慢的转妄想而成为真心。

《楞严经》很多枝末的东西它都不讲,就讲到根本,生死的痛苦,烦恼的障碍,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就是喜欢跟着感觉走;所有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就是跟着道理走,跟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真理而走,跟着《大佛顶性》而走。

讲到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到这地方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楞严经》的修学讲完了,后面这二段益大师说这是多余的。为什么讲多余呢?当然有它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入邪恶,叫[破邪显正]。因为我们今天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那么你现在要把妄想逼出来的时候,妄想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

第一、七趣的差别

[精研七趣。祇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

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会有二种邪恶的情况;第一、产生邪恶的行为,第二、产生邪恶的思想。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所以佛陀劝勉我们说,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但是佛陀还是把六道轮回,六道中再加一个仙道,讲到七趣的差别。告诉你绝对不要造恶业,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最后才汇归到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就好像空跟华;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为什么有呢?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就是业力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

第二、五阴魔境

[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这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思想。

你今天在回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你不要被它所迷惑,它有五十种阴魔,你要小心、你要小心!这个都是妄想作根源,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你一逼它的时候,它会产生反作用力。

整个《首楞严王三昧》讲完以后,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要我们持戒,又讲到魔境的差别,要我们要保持正见,以[戒教]二门来保护《首楞严王三昧》,构成整个《楞严经》的结构。

[称赞法义]这法门有什么好处呢?

法门之殊胜: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这一段益大师以[教理行]教经、理经、行经,来赞叹《首楞严王三昧》。从教法上它是一代时教的精髓,佛陀一代时教不离开[戒定慧]三种教法。但这三种教法完全具足的很少、很少,有些人偏重教法、戒法,有些偏重定,有些偏重慧。

益大师说:其实《楞严经》是整个大乘戒定慧的总合,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辅相成。

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你没有好好持戒,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定慧,但是[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出世的妙戒。]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的戒也不会持得很清净,因为你破见以后,你被天魔外道所诱惑,你迟早还是破戒。所以戒教二门、戒定慧三学在本经当中是互含互摄,相互帮助。这地方等于是把大乘戒定慧相互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是整个一代时教的精华。

第二、从理上说:[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

这讲道理,道理就是心法,修行最重要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你看我们同样在拜佛,我们这一念心同样在忆念佛陀,但是功德不一样,因为你内心当中的道不一样;有些人的道是很圆满,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禅宗〕讲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二个方向:第一、[无住身心,身心无住,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本经当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其实这个“道”都一样,你要能够在因缘当中保持不变,在不变当中又随顺因缘去积功累德,积功累德当中又能够保持不变。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依体起用,用还照体]这就是无上的心法,整个成佛作祖,整个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都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行。[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 

本经不但道理讲得清楚,它修行法门讲得非常详细,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去修学,首先你要有基础。盖房子你要先打地基,第一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发起,第二你说你要修行,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对治谁。有人些人修行他不吃饭,但问题不是吃不吃饭,这跟色身没有关系,你要知道这贼在哪里。

它的整个修学从道前基础,二决定义到怎么样修正行,怎么修助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魔境出现要怎么办;这回家的路有很多东西会诱惑你,你应该怎么对治,它讲得很清楚。

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楞严经》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从一个你现在妄想的状态要怎么样回家,佛陀讲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事情,你应该怎么办,都讲得非常详细。这是法门的完整性,总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古德说《楞严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你《楞严经》一看完,你自己修行足足有余,你看别人修行,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对不对,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对不对;这个人修行有偏差,怎么样修行,你看《楞严经》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专门不吃饭的,你一看就知道,它里面有讲,他为什么不吃饭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修行他不睡觉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楞严经》这个镜子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个跑得掉的,《楞严经》是摧毁天魔外道的实相正印。这是讲到『首楞严王法门』的广大圆满殊胜之处。

那我们受持这法门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

(破恶)今天你能够依止这样的法门来正念真如,那你消业障是怎么消呢?如翻大地。

我们一般业障,古人说就像草,你去除草吧!把这草除完了。三个月再除一次。为什么?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楞严经》不是的,《楞严经》是如翻大地,业障是从根本拔起,即便你不能马上断烦恼,但是烦恼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它的根被你拔掉,起码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我没办法对治你,但是你影响不到我。所以《楞严经》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它不是拿割草机去除草,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用那挖土机整个挖起来。

(生善) 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这是很殊胜的,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遵古赞德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

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智者]大师 ─ 闻名遥礼 ─ 不惮其劳

天台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这时有一位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他说:[大师你安立的一心三观跟《楞严经》的法门很像,《楞严经》也是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空观就是不变,假观就是随缘,你的思考跟《楞严经》的思考是一样的]

智者大师听了以后非常的欢喜(在隋朝的时候,《楞严经》还没传到中国。)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一座拜经台,礼拜了十八年。但是他往生之前,《楞严经》还是没传到中国来,但是已经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这是本经流通到中国比较远的因缘(隋朝)

[般剌]尊者 ─ 剖膊远传 ─ 不辞其苦

比较近的因缘是唐朝 般剌密帝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到唐朝的时候……,因为《楞严经》当初在印度是列为国宝,国王是不准外传的。在那时有位般剌密帝尊者他为了发心将此法门流传到中国,他用刀子将自己的手臂割开来,把《楞严经》藏入手臂中,然后再将手臂缝起来,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带到中国,到中国以后再将手臂割开来,将《楞严经》展开来,再将《楞严经》翻译出来。

《楞严经》的流传是很辛苦的,包括智者大师向西的礼拜,包括般剌密帝尊者的

剖膊远传。这是赞叹二位大师,为流传《楞严经》所做的贡献。

先述缘起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

益大师说他自己是三生有幸,在相法的末年能够得到这么圆满的无上心法,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我怎么敢去了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这是益大师的谦词)?

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部经,文义非常的圆妙,它的含意很深远。简单的讲是“不变随缘或讲随缘不变”但这道理是很深很深的,当我们运用在布施,运用在持戒,运用在忍辱的时候,这就有很多很多的内涵。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都没有明确的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批注虽多,但是有所缺憾。

所以益大师的心情感到,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但它圆满的观念没有被开显,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的让我们告知,所以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祖说他自己作批注的心路历程)

正述作法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聊=依靠。殚=尽心尽力。隙明=墙壁孔中的光明。

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祖的谦词),但依着我一份的心力来发明隙明(墙壁口中的光明)。我希望能够把这光明带给大家,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立起来(《楞严经》明末四大师都有批注。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莲池大师,益大师)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深入思惟,而作出《楞严经玄义》跟《楞严文句》。

益大师他作完这一部批注以后,他自己的心态是,我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自向斯经深求脉络。站在人的角度,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创造对立,各有各的心得,但在法上,我好好的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只要大家能够好好的用心去研究这部经,也一定可以得到它殊胜的受用。

这次的批注《楞严经》的讲课,在观念上以益大师为主,明末三大师作辅,在观念上。在消文上我们参考三位大师,通理大师《楞严经指掌疏》,圆瑛法师《楞严经批注》,海仁老法师的批注。

总结《楞严经》的整个观念是[返妄归真],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

[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异熟、思量、了境。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从业力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当这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

什么是八识?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么业,它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也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不要沮丧,那是第八识一时的感受而已。

那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感受又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思想,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回。

我们怎么办呢?

[正念真如,逆流照性]。首先你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妄想走[逆流照性]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然后慢慢慢慢的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最后回到真如本性,找到你清净本然的家;然后在这“家”当中,以不生灭心提起你的『佛号』。『佛号』这正念的力量,魔王不能干扰你,烦恼不能干扰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禅净双修]。以禅观《楞严经》的三昧破除烦恼障,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力来感应佛力。

这个就是整个《楞严经的观念》当然这个要讲两年,我们今天只是带大家走一趟,今天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很正常!你要听的懂,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对不对!

我们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纲目,我们下次开始会细细的带大家把整个《楞严经》走一次。听完两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要义你就很清楚。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