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7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7
成观法师
[机缘品第七]
上一节讲「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事实上「三个臭皮匠,凑成三个臭皮匠」,就好像三个「声闻」或是三个「菩萨」,三个声闻不可能凑成一个菩萨,三个菩萨也不可能凑成一尊佛,所以三个臭皮匠还是三个臭皮匠,就好像三根朽木凑在一起,还是三根朽木,不会三个朽木凑在一起,变成一支桧木对吗!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六祖大师你说凡夫可以悟了自己的自心,那就可以说是,便「名」,名就是称,就称为佛之知见,称为已经入了佛的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如果这样说,可能像六祖大师你们上上根的人也许有可能的,但是「自非上根」像我们这样自己并不是上根之人。「未免疑」未免会生出怀疑,因为怀疑,所以就会毁谤,疑会生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这个「经」就是「法华经」,「法华经」中又说有三种车,羊鹿车与白牛车如何分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希望「和尚」就是师父再开示一次。「师曰,经义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分明」已经很明白了,「汝自迷背」但是是你自己迷惑,「背」违背、背弃真义,所以「经」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是你自己不明白,是你自己迷,所以才被弃、或是违背真意,所以才不能明白,「诸三乘人」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三乘人啊不能测量佛如来的智慧,「者」就是「原因」,不能测量佛如来的智慧的原因,「患在度量也」,「患」就是过错,他的过错就是在于度量,诸三乘人他们不能测出佛如来的智慧,原因在那里,过错就是完全是在「度量」,「度量」这两个字就是「分别」的意思,用意识去「分别」,用意识去妄想、分别,所以不能测量出佛祖的智慧,因为佛祖的智慧不是意识妄想分别可以达到的境界,远远他超过这种境界,所以不能用测量、不能用度量的;「度」有刻度,几分、几尺、几寸,或是看度量衡的刻度。「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饶」就是「纵使」,「伊」就是他们,「尽思」竭尽他们的思维,纵使竭尽他们的思维,「共推」共同来推测,「转」就是「反」,「悬」就是「离」,共同推测反而更加的离得远了,那整句讲就是,纵使让他们把他们所有的心思全部都竭尽了,然后一起来共同推测、推量佛的智慧有多深、多浅,却越推测就越离得远。「佛本为凡夫说」所以佛的智慧是不能给凡夫去推测的,不是只是不能推测,是连三乘圣人都无法推测,虽然三乘的圣人他们推测佛祖的智慧也不正确,因为佛祖的智慧是超乎推测的范围之外。「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佛」这个字或「佛的境界」本来是对凡夫来讲的,「为」就是「对」,对凡夫而说的,不是对佛说的;对凡夫来讲就有佛,对佛来讲就没有佛或无佛。「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从」就是「任」或「随」的意思,随他退席。
[经文]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坐了白牛车,明明你自己坐在白牛车一面,「更与门外觅三车」却要去门外找三车;这是什么?这你要看「法华经」才知道,「法华经」里面讲说,有一栋很大华丽的房子忽然间失火,所有的门都烧着了,没有门可逃,有一些小孩子在里面,房子烧起来时,房子的主人在外面,他的一些孩子在里面不能出来,是不肯出来,小孩子不知道火灾很危险,他们觉得很好玩、火灾很有趣,就在那边玩火玩得很高兴,外面的大人很着急,叫他们赶快出来,要不然就烧死了,但是小孩子在里面玩,不出来,在外面的长者(大人)说你们赶快出来,我准备了三辆车要给你们玩,一辆羊拉的车,一辆是鹿拉的车,还有一辆是牛拉的,那牛不是普通的牛、是白牛,这种牛很少,所以你们赶快出来玩,你们出来这三辆车都给你们玩;那些小孩子一听到,就统统冲出来,冲出来要找车子,出来后一看,咦!怎么都没有?只有一辆牛车而已,没有羊车、也没有鹿车,只有一辆牛车,这是什么意思呢?那间大房子就是「三界」、「六道三界」,火灾就是「三界」的痛苦,那位大人(长者)就是「佛」,那些小孩就是我们「众生」,三界六道的痛苦,好像火灾如熊熊烈火正在燃烧着,很痛苦、很危险,随时有可能被烧死,但是我们这些众生还如小孩一般玩得很开心,没有想到要出离;所以佛就设方便说,你们赶快出来,我有三种车给你们玩,三种车是什么?三种车就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就是「三乘」,我三种车给你们玩,也就是我教你们的种种「法门」的意思,一出来以后,「出来」就是「出离三界」,出离三界之后一看,其实并没有三种车,只是一种车而已;那是什么车?那是一辆「白牛车」,白牛车就是「一佛乘」;所以没有三种车,只有一种车而已,另外一种车是方便的,其实「实在有的」只是「一乘」,而「一乘」为何称为「一佛乘」,而且又叫做「白牛车」呢?因为牛有力气,走的又很稳,其它的动物走起路来都没有很稳,牛最稳,一步一步慢慢走,很稳,就好像「佛乘」一样,度众生比较多,所以一佛乘;羊没有力气,羊又拉车,自己走都不太能走了,还拉车,羊车没有力气就像「声闻乘」,那鹿呢?鹿跑的比较快,但是拉车也是没够力气,就是不能度众生的意思,所以声闻、缘觉不能度众生,可以玩一玩,所以羊车跟鹿车玩着好,玩可以,但是真正要实用还是牛车;所以你必须要看「法华经」,这里(坛经这一段)你才看得懂;所以看「坛经」,「法华经」要看过、还有「涅槃经」也要看过,再来看这个就比较轻松一点,你如果先看了这部经,再回过头来看那两部经也可以。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殊不知你自己已坐在白牛车(自心自性)上了,也就是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佛乘」,为什么?因为自心皆有本性、佛性嘛!那佛性就是「一佛乘」,还要去门外找「三车」,这就迷惑了。
[经文]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更何况这经文,「明」就是「明明」,经文里面明明就告诉你了,说「唯一佛乘」,是只有一佛乘而已。「无有余乘」没有其他的乘了,不是有二乘或是三乘,乃至无数的方便,「方便」智慧方便所化出来的法门,这「方便」是「智慧的方便法门」,和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词,「是法」就是这些法,这些法都是为了「一佛乘故」,都是为了一佛乘。「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你为何不了解,「省」就是「明白」,你为何不了解三车是假的,为「为昔时故」,是为了以前、以前怎样,「以前」就是「正在迷惑时」,昔时迷的时候,因为以前迷的时候所以告诉你有三车,因为你迷啊,要在三界中、危险的境界中,贪爱三界的「五欲六尘」,迷在其中觉得很好玩,因为迷了,就用三车骗你出来,这样知道吗!骗出来了以后,你「发心出离三界」了以后,一看才发现只有「一佛乘」而已;所以「声闻乘」是什么?声闻乘就是佛所设的法门(以)令众生出三界,出离三界烦恼的法门;出离了三界烦恼以后呢?实在也没有声闻、缘觉乘可得,真正有的实在是佛要导我们向无上菩萨的意思,「无上菩提」就是「一佛乘」;所以「一乘是实」,「一乘」就是「一佛乘」,一佛乘就是教我们大家都要求「无上菩提」,这是实在的。「为今时故」为今时已经悟了,不再迷了,所以讲「一佛乘」;以前迷的时候跟你讲「一佛乘」没有用,所以只好讲说「三乘」,方便说「三乘」,等到悟了的时候从「三乘归一」,归到实在的「一佛乘」。「只教汝去假归实」,「去」就是「离开」,这样只教你离开假的「三乘」,(而)归于实法的一佛乘。「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如果归于「一佛乘」之后,此「一佛乘」也没有一个「名」在。「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在此我再讲个「法华经」上说的,「法华经」上讲「三乘」在「化城品」里,这是常常看到,你们在看经应该常常会看到的,「三乘并皆化城」,什么是「化城」?譬喻「化城品」中说,有一个旅行的人他要到远地去,但是他要到的目的地很远,一时到不了,所以他要分好几站,到了一个地方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喝个水、吃个饭,换个马匹等等,然后再往下走,这个是指长途旅行的人;在佛「菩提道」里,菩提道(同样)是很远,要走很久,所以佛祖为了慈悲,因为菩提道路遥远,所以如果不是很有力气的人,没有办法一口气一直走,走到目的地,从出发点一直到终点站一直都不停,这种人很少,中间大部分都要停停,所以佛在菩提道上设了好几站,让比较没有力气的人或是资粮较少的人,在中途休息休息,所以中间几个休息站,「声闻」是一站,「缘觉」是一站,「菩萨」又是一站,所以总共三个大站,有三个大车站,这是大站;如果根器又再更小一点的,这三个大站的中间还有小站,譬如声闻乘就有「四果」,那就又好几个站,至少四站,那么四站又可以四二得八,「四双八辈」,光是「声闻乘」就有「八个站」,那「缘觉乘」又可以分好几个站,那菩萨呢?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有五十二站,要不然至少「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至少五个大站,如果小一点可以分成「五十二站」,所以这些站就是佛方便所设;如果你不是那么有力气的人,你就要休息啊!你不能一出发就能从头走到尾,但是这些站都是佛的智慧所变化出来的,好象是佛的智慧变化出来的城市一样,所以叫「化城」;佛就象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来一个城市,给你休息一下,休息够了再向前走;所以为什么叫「化城」呢?意思就是暂时给你休息一下,所以这不是终点站,这是暂时休息的;所以声闻的四果也好,缘觉的独觉果或是菩萨的五十二阶位,这都不是「究竟」的,这都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个方便,那么究竟还是「无上菩提」;所以佛的本意是都让我们要求无上菩提,因为他的智慧方便化做很多城市给我们稍为休息一下;所以我以前看「法华经」头一次看是英文版,因为在美国没有中文版可以看,一看到这里我马上就决定(一佛乘),啊!原来是这样,「大乘」绝对是超过声闻、缘觉乘,就「决定一佛乘」,那时候一看到这里就没再怀疑了;所以这「法华经」的功德威力非常的大,就是将「佛的本意」讲得清清楚楚,将佛的所有的经教都讲得很彻底,所以你就不会修错了。
「一乘是实,为今时故」这「一佛乘」是实在的,是为了现在你已经悟了、不再迷时,「不再迷」的意思不再贪著世间的「五欲六尘」,已经悟了的时候,所以教你只求「一佛乘」。「只教你去假归实」归实之后,此实也没有一个「名」,因为「名」是虚的,应该要知道所有的「珍财」,珍珠财宝「尽属于汝」统统是你的,珍珠财宝是指「功德法财」,佛祖所证到的功德法财统统属于你的,由你来受用。「更不做父想」由你来受用,因为佛就像那一栋房子的那个父亲(大人),我们就像儿子,「更不作父想」但是虽然佛所修的功德法财都是我们在受用,但是也没有做「父想」,父就是佛,没有想这是我父亲的,也就是说这是「佛的」。「亦不作子想」,「子」就是众生,也就是说,也没有想说这些是众生的。「亦无用想」也没有当作是「受用」,也不起「受用之想」;所以这些一切的功德法财,这些一切的佛果功德,也没有想是「佛的」,也没有想是「众生的」,也没有想是「我在受用」。「是名持法华经」这样才是持法华经。所以照六祖大师说什么叫做持「法华经」?因为法达他一定说「我是持法华经的」,他一定有资格说他是持法华经的,因为他已经念「法华经」三千部了,但是照六祖大师来讲,「持」的意思是怎么说?是要象(前面讲的)这样才是持;要了解三乘三车,去假归实,不作佛想,不作众生想,也没有受用想;「没有受用」是什么?这就是跟那个「金刚经」所说的「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是相同的意思;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因为没有贪著;这样才叫做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你如果可以这样,就从一劫到另外一劫,很久很久的时间,尽未来际的意思,尽未来际,手不释卷,从清早到夜晚里「无不念时」,常常都在念「法华经」都没有停。
[经文]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蒙」就是「受」,法达受到开发、启发、开启,然后智慧就开了,就欢喜踊跃。「以偈赞曰」。
[经文]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经诵三千部」我「法华经」已经诵了三千部了,「曹溪」就是六祖大师,用地名来代表六祖大师,古时候以地名代替人名这是一种尊称,那曹溪的六祖大师他说了一句话,就令我把诵经三千部(而)执着有功德的想法都亡了,都却掉了;这个「亡」就是我诵了三千部的功德,我说有功德,而他只跟我说一句说,而我这种执着就没有了,这叫做「亡」;不是三千部都没了,不是这个意思。「未明出世旨」虽然诵经诵了三千部,但是不明白「出世间」就是佛法、出世间「佛的要旨」;「宁」就是「怎么」,怎么能够「歇息累生」,「累生」就是「累世」,「累世」就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无始劫来的「狂」、疯狂,因为不不明了「出世间」佛法的要旨,怎么能够使无始劫来有如疯狂、发狂可以停下来;这个疯狂奔走有如「楞严经」中说演若达多,「演若达多」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有一天早起照镜子,忽然间发现自己没有头,就到处奔波去找自己的头,说「我怎么没有头」?就这样发狂了;那我们也一样。「羊鹿牛权设」,「羊」就是「羊车」,羊车、鹿车、牛车都是权设,「权」就是「权且」,权且设立,不是「究竟」的意思,不是「究竟的目标」。「初中后善扬」虽然是权设,但是初善、中善、后亦善,佛所说的法不管是「权法」、不管是「实法」都是「初中后善」(三善),「开始」的时候是善的,「中间」所讲的也是善的,「最后」也是善的,所以都是「甘露」,都是如甘露水一样,「扬」就是「宣扬」,宣扬正理。「谁知火宅内」谁知道「三界」的火宅里的众生,里面的「迷位众生」,谁知道三界火宅之内的迷位众生原来是「法中王」,「法中王」就是「佛」,原来都是「佛」,这三界火宅之中的所有的一切迷位众生原来都是佛,这是「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句话,如经里面这类的经句都很好,你把它背起来,常常念,忽然间你如果碰到很大的烦恼时,自然就解了,忽然之间心头好像绞成一团,「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哪好像突然间灯光打开一样,整个心头都光明了。
[经文]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六祖大师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说真正(是)在念经的人,真正是念经僧;现在的念经和以前的念经不同,(法达)现在念经是「用心念」,而以前是「用口念」,现在开始用「心念,口也念」,「达」法达从此以后就领悟,领悟到「玄」,「玄」本来的意思是「黑色」,引申为「深奥」的意思,深奥的要旨,虽然领悟到深奥的大旨,但还是没有停止念经,又继续念经,这样就「不落断灭」,不是悟了以后就不用念经了,还是要照常念经,这样的念经还比较有趣味,越念感觉越好;有人说,哦我悟到了,都不用念经了,如果这样那就有问题了;有一个人他闭关,他修的是一种密法,闭关之后他说他开悟了,他就出来了,出来了以后,马上去看戏,去吃了一顿大餐,去玩等等,那就错了;如果是悟了就不会这样,悟了就对「五欲六尘」根本不会觉得欢喜,所以那是修邪法才会这样;所以你如果是修正法,对这些一切修行法门及所现的境界,你不每一样都来问,你一看就能自己判断,是「正」还是「不正」,是「对」还是「不对」。
[经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有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智通,他是安徽寿州安丰人,开始修行的时候就看「楞伽经」千余遍;以前的人修行都很不简单,看千余遍都要看多久呢?「楞伽经」不是很容易看的;「而不会」,「会」就是领会,没有领会「三身四智」的意思。「礼师求解其义」就来顶礼六祖大师,求他来解释其中的意义,六祖大师说「三身」,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本性,「汝之性也」就是你的本性,你的本性之体;「圆满报身」,「圆满报身」是什么?是「汝之智也」就是你的本性的「菩提之智」;「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那千百亿化身是什么?就是你的本性所起的「无量妙行」,依著本性所起的无量妙行,就是「千百亿化身」。「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如果「离开本性」,意思是「无本性」,如果「没有依照本性」,要来「别说」,「别」就是另外说有「三身」,也就是说「三身」和「本性」不在一起,或者没有关系,这样就变成「有身无智」,就变成「有身」而「无智慧」,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要有「本性」才有「三身」,有「本性」有「三身」就是「有身有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本来就是没有「三身」的自性,「三身」本身是没有「自性」,它(三身)的「自性」是什么呢?它的自性是只有一个,即我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三身的自性」,「三身」没有「别的自性」,不是说法身有「法身的自性」、报身有「报身的自性」、然后「化身有化身的自性」,不是这样子;而「法身」的自性是「真如本性」,「报身」的自性也是「真如本性」,那「化身」的自性也还是「真如本性」;所以「三身」自己本身是没有自性的,那它的「自性」都是一个「真如本性」,如果能够悟到这个,那么就叫做「四智菩提」,就能够有「四智菩提」了,因为「四智菩提」也是依「真如本性」而起。
[经文]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自性具三身」,「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如本性」是具足了「三身」,具足了「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说,如果你成就了「真如本性」,那么就自然可以成就「法报化」三身;「发明成四智」如果由发明真如本性,那么就能够成就「四智」;什么是「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不离见闻缘」虽然不离「见闻之缘」,「见」的「缘」是什么呢?「见」是要依「眼根」跟「色尘」是「见缘」;「眼、色」有见,那「耳、声」成闻,眼及色是「见的缘」,耳跟声是「闻的缘」;那也就是说,虽然不离开「眼耳,色声」的缘。「超然登佛地」亦可超然登佛地,不是说必须要把「眼耳,色声」这个其实是代表「六根六尘」的意思,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部都在里面了,就是「六根六尘」,虽然没有离开「六根六尘」(这)一切的「缘」,但是也能「超然登佛地」,意思就是你要登佛地,不是要把「六根六尘」全部都把它「灭尽」了才「登佛地」;有如「声闻乘」不是从「四禅八定」入「第九次地定」然后最后入「灭受想定」,要证阿罗汉之前,要先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是什么?就是把「受、想」受蕴、想蕴,五蕴中不是有「受蕴、想蕴」吗?「受蕴、想蕴」都把它灭了,依这个定力,「第九次第定」的定力入于这个定,入于「灭受想定」,然后把「受想」这两个「蕴」都灭了,叫做「灭受想定」;因为「灭受想定」是「受跟想」都灭了,就代表「五蕴」都灭了,就是「色受想行识」全都灭了,所以又叫做「灭尽定」,所以「灭受想定」又叫「灭尽定」,就把一切都灭尽了,就是「五蕴」都灭尽了,那「五蕴」灭尽的话,「六尘」也一定「尽」了,「五蕴六尘」都灭尽了,那就「十八界」都灭尽了,一切都灭尽了叫做「灭尽定」,依这个定力把「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全部都「灭尽」了,所以叫做「灭尽定」,这个是「声闻乘」的定,声闻乘所修,那时候灭尽了以后那么就证阿罗汉果;也就是说「声闻乘」依「定力」,然后把「五蕴」全体都压下去,都「不起现行」,称为「灭尽、寂灭,涅槃」。但是六祖大师在这一句话说「不离见闻缘」,也就是说并没有一定要「离开见闻缘」,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压伏、灭尽「见闻缘」,「见闻缘」就代表「六根六尘」,不灭尽一切世间的「六根六尘」,依然可以「超然登于佛地」,那么这个就是「大乘菩萨道」所修,跟「声闻乘」所修不一样(的地方);但声闻乘只是也是一种虚妄,因为你「灭尽」,事实上有没有灭尽呢?不可能尽。好!讲到这里,休息。
第三十七集完。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