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人唐江山:3岁记起前世,6岁踏上回前世之路
我们多数人都认为,生命说到底无非两种形式:生和死。生来对死除了畏惧,便一无所知。而死便是终点,与生再无瓜葛。肉体连同灵魂灰飞烟灭,就此终结。
佛教文化中认为,人生也是一个轮回,是不停地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循环过程。由于每个人“业”的不同,还可能轮回到其他生命形式中。
佛教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轮回。具体的说,轮回观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信仰,本意是指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无穷循环。佛教的教义中便有,生当为来世准备。往生的记忆只是被抹去,但不代表发生过的从未存在。
倘若世间真的有轮回,那么这一生是我们存在的第几世?我们曾活过的世代里,曾经的“我”有着怎样的姓名,有着怎样的人生,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最终又为何死去,来到这一世。
如果相信了轮回观,许多疑问便这样随之而来。上一世的记忆究竟被遗落在了何处,为何毫无印象,为何连记忆的某个入口都找不到。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三岁起便记起了自己的前世,就在人们都认为是童言无忌的时候,他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要寻找自己前世的父母。
究竟是童言无忌 还是有据可循
科学无法解释的未知或非自然的事物,信则有不信则无。如今的自己,是否还对三岁时的自己有印象,是否还能记起来三岁时的自己曾做过些什么,闹过怎样的玩笑。
三岁时的咿呀学话,童言童语大概没有多少父母会放在心上,但是有这样一个三岁的小孩,他三岁时说出的话,让人生畏。
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这个小镇里,有一个小孩,是类似于“明星”般的存在。在网络时代尚未到来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报纸,电视,这些传统的媒介来了解外部讯息。
在东方市这个地方,大概没有人会不知道“唐江山”这个名字。人们习惯用惊奇的眼光看他,仿佛看着别个时空的人。
唐江山的身世似乎让他成为了一个“红人”。他于1976年11月21日出生在一个九口之家,生存压力很大。
在媒体上,唐江山有着一个十分玄幻的称号,“再生人”。这种超自然的现象,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拥有一个“再生人”的家庭,与我们这些普通的家庭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在唐江山所在的村子里,当有人与唐母说起唐江山的独特,唐母总是会面带笑容的与人攀谈起来。
也有人对于所谓前世今生的事件,感到习以为常。有同村的老人说,人有上辈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辈子又是这个样的,谁又知道下辈子是不是家财万贯,要么飞黄腾达了,再要么还是一个农民也说不准。
唐江山凭着自己对于前世的记忆,就像是回家一般,一步一步回到了前世父亲的家中。
确信与怀疑 两种不同的声音
时至今日,唐江山这个“再生人”的出现距今已有将近二十年。在他所生活的环境里,依然有许多人对他通晓前世的能力深信不疑。
同村的人,说起这位“转世奇人”时,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像是接近过某种罕见之物后,由此而来的骄傲之感。
如果来到唐江山所在的村子感城镇不磨村,随笔问住一个村民,说是来找“转世奇人”,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们百分之百地相信唐江山三岁时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一个三岁孩童对自己前世的述说,觉得大开眼界,不可思议,但最终又深信不疑。
不磨村里有5000多口人,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奇特的事情,唐江山小小的年纪能如此有鼻子有眼的说出自己前世的故事,并且身上还有“前世”的刀疤,所以大家渐渐的就信了。这将近20来年的流传,在这里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同样的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于转世一说,持怀疑的态度。有部分人认为,这场发生在6岁时的,“前世认亲”,太过戏剧化。
而在唐江山成年时,在已为人夫为人父时,还能对于自己6岁时这场认亲细细道来,细节分毫不差。这或许多少有一些矫枉过正的意思。
并不是说人一定要去否定,自己肉眼无法看到的一切事物,生而为人,总有太多事情无法一一感受,认知。因此我们只能抱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未知,同时对待已知。
深信不疑的人,或许已经习惯,“转世奇人”的前世今生,这个无聊日子里的调剂,起码它是一个有趣的事件。仿佛感受到了有人替自己实现了某种超能力的快感。
这样便对于一切未知,一切灵异的事件,还能保持某种兴趣和热度。而如今人至中年的唐江山,也带着妻子去了外地打工,为了生活去奔波。这或许才是生命的常态。
在这个科学至上的年代里,人们更注重有理有据的事物。生存的出路,生命的质量,都不在别处,只在每个人的踏实奋斗中。这是珍惜这场生命的一个方法,一分一秒都不虚度,对人对事,不留遗憾。
小结:
这样的奇谈,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于科学解释不了的超自然现象,科学家也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索。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探其究竟,倒不如把它当成茶余饭后的轻松话题。可以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对未知始终保持一种敬畏。
有来世也好,无来世也罢,无论如何也要过好当下的这场人生。拥有着前世今生记忆的“再生人”,不过寥寥无几。我们无从评判他人的人生,更没有能力解决掉所谓上辈子的遗憾。
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还活着拥有健康生命的当下,努力完成所有必须要完成的事,以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