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31成观法师

金刚经释义3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金刚经》,今天继续讲,上次讲到第十分的后段,已经讲了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基本上来讲,这两句话意思上是一样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跟「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层次不一样。层次是:是发心门,是修行门。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接着是「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无所得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个两个,所以这两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合成这一个(无所得心),「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下面就是说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发心,所以就能够这样(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的修行,所以能够得菩提。所以你要求菩提,菩提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要发无量无边的善心,修无量无边的善法,而不得少法,不得的意思就是不贪爱,不是说没有,只是不贪爱,你不贪爱就像什么?就好像你的这个心是一个大的储存箱,然后你赚到所有的功德全都放在在里面,但是放进去你也不会觉得说我很有钱,我很了不起,我有这么多的功德法财,因为这样子,所以无所得心,不会自满、不会骄傲、不会贡高,因此才会有真正的智慧,也因此才会有真正的慈悲,为什么真正的智慧呢?因为你这个所修的善法,全都是清净的,因为无所得心他是清净的,所以你如果有少许贪爱,你那个贪爱心就把你修的功德就染了,就上了颜色了,不见得说是染污,但是以最究竟最究竟的法的话,那就是染污了,但是那个染污当然不同于世间的染污,可是还是不是那么究竟清净。所以究竟清净一定要无所得心,无取、无得、无贪、无求,但是这样子还能具修一切善法,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修善法,否则你如果说有所得,那就是有所求、有所贪,那究竟而言,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肥胖。所以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教我们吃很营养,但是又不会肥胖,不用瘦身,一直都很健康,所以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发心门,这个「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是修行门,因为修行才能证果嘛,所以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是发心不能成菩提嘛,一定要依于那个发心而修菩提,依于那个发心而修行,而那个修行必须依于那个发心,依于初发心,依于本发心、本愿。所以不是光是修行就好,那个修行还要依你的发心而修行,所以念念都不忘本心,这本心就是初发心。这个所谓的发心是真正的发心啊!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不是说,嗷!我想要学佛,想要修法这就叫发菩提心,那还早,那必须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顺便讲,发菩提心有种种的解释,而且光是经文就有很多:文殊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文、无为三藏、不空三藏他们都有教人家怎么发菩提心,但《金刚经》这个就是很撮要,就这一句就是了,光是这一句就是发菩提心,你做到这一句就是真正发菩提心,你如果发了很多很多的心,乃至于我们不是讲菩萨四弘誓愿吗?但是菩萨四弘誓愿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罩了,光是这一句就罩了,你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了四弘誓愿就有了,你四弘誓愿有了,菩萨十大愿有了,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全都有了,回归回归最本源的那个种子就是这句话:「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容易,但是要无所住,无所住容易,但是要生其心,光是无所住容易,无所住就不执着嘛,然后不取、不得,可是不取、不得只是很轻松而已,没有法,可能可以自度,因为能放得下,所以少烦恼,但是不能度众生,不能令众生得利益,那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很甚深了不起的。

那这句话怎么做呢?那我告诉你,你不要认为我很吹牛,那你学我这样子就是这样,那我是怎么样?我就是这个样,如是如是。「应如是降伏其心」,经文开始的时候,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怎么如是住呢?一讲了有机会可以网路直播就发心,发心一发一次、两次......一个礼拜就四次,就很累,很累就很累这样子,就继续一直累下去,累病倒了就休息休息,再东山再起,也没有什么求取,为什么?这样子的讲经,也没有很多的热闹,没有很多的现场的观众在捧场,寥寥小狗两三只,那偶尔会帮我汪汪,但是不是求现前的,求长远的、深远的,何以故?其心广大故。

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能够入于智,入于智慧得解脱,生其心能起大悲,利益无量众生,悲智双运,以此修行得成菩提,得成阿耨菩提。所以「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当下就是无我了,所以你不需要再修什么无我,这就是真正的顿教,而且这个顿教,这个无我,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件事情要去做的,然后你就这样做,那就当下就无我了。所以《金刚经》一直在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你看很多的注解,就教你怎么样「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搞得很复杂很高深,但是把这高深的道理化成行动,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你马上就无我,你不用再去想是有我还是无我,就是无我了,你当下这样做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你看有深智慧的做法,那当下就达到了,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绕了半天还绕不到,跑了半天还跑不到,跑了半天结果说为了要断除我相,结果还跑到小乘去修,那修到后来就变成断灭了,就变成要取涅槃了,那就违于佛智。

所以这个就是金刚破一切惑,破一切疑乃至于金刚能断,把一切的业障烦恼障,全都断尽,马上就直入无上菩提,直趋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你只要这样做就是直趋无上菩提,那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说:初发心跟究竟心,初发心难,究竟心容易,还有《华严经》也这么说,初发心即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这样做虽然说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将来的意思,将来会得,但是这是什么?这个是台北车站对面那个什么街上大学的保证班、补习班,保证一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至于说往生净土那更不在话下、也不在话上,那个比较起来,往生净土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比呢?这样就当下就无我,更不需累劫修断除灭我相,你不要说除灭我相,你连我相都抓不住,你如何去修断它,所以不用那么辛苦,你就这样子发心,这样子修行,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心,这样(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修行,当下就是「无我」了,菩萨的「无我」也就是这样子,菩萨因为照这样子的蓝图去做,根本看不到「我」,「我」在这个法门里面没有地位,也没有影子,所以没有地位也没有影子,所以「我」没有影子嘛,没有地位所以就「无我」了嘛。你看看,你来检验一下,这里面有「我」吗?在里面不可能有「我」,有「我」就不能做这样,但是你也不用先「无我」再来做这个,你先无我,再来做这个,你永远也做不到,你就根本不用管它有「我」、「无我」,有我、无我皆不计,那当下你就进去了,为了做这个事情,就马上让你「无我」,而且那个「无我」还是做这个的副产品,那正产品是什么?正产品就是阿耨菩提。所以这个迅疾吧,这个就是金刚能断,当下就能断,所以是顿教的法门。

所以这个不但是当下「无我」,而且当下既有大悲,当下大悲具足,你不用再去修大悲了,你不用另外再去修大悲,那么依照佛法的次第,你要先修「无我」,然后再修大悲,修无我、修大悲、然后再修菩提,那你修到什么时候?求到什么时候?所以这当下就无我了,那个我就根本不在出现了,在你这个一套体系里面,在这个金刚体系里面,我就根本不再出现了,根本就没有他的地位,完全没有,消失了。然后大悲呢?我相当下消失,大悲当下具足,不用修就具足了,就这样子就具足了。

还有这同时也就真正进行了所谓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都含在里面了嘛,所以这个是什么?菩提心的实践门。所以如何所谓修菩提,这个(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就是修菩提的门就在里面,除此无门,除此你就找不到寮门,只有这一个门。这台湾的俚语,抓不到门叫聊字门。所以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就是菩提门,菩提门唯有此门,这个此门是很宽广大的,只有真正大心人才能够跟这个门相应,也才能够看得到,找得到。虽然这个门很大,但是没有根器的人、没有发心的人,犹如瞎子一样,犹如生盲一样,根本是绝对看不到这个门,那既然看不到,那怎么可能进得去呢?而这个门怎么样?只要你这样发心自然就芝麻开门,马上就开了,而且你马上就进去了,所以一般的渐修法门,你要先找到门径,次第而修,然后找到门径,先在门外修,然后再入门、登堂、入室,那这个都是我们说一贯作业,马上就直趋菩提嘛,直趋菩提殿堂,马上闯进去了,而你一这样修,你就具备了最上乘的武功跟轻功,马上就进去了,很快的,犹如大鹏金翅鸟速就进去了。

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事实上重要,但是它是初门,接着是要接这个「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门的,这两个是一套的,所以发心是为了修行,不是只发心就好了,但是一般人不要说发心就好,连心都没有真正的发。什么是发?发就好像北方人要发面,要揉面,面发了就是发了,发了就有馒头、包子可以吃,你那个面没有真正的发,也没馒头、也没包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所以你看《金刚经》就是这么麻烦,它好像很活跃跳动的旋律,这边跳来跳去的样子,所以你搞不清楚刚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就马上讲到「身如须弥山王」,这怎么回事?这个没有连接词,这连接词是含在里面的,所以我必须把这连接词补进去你才看得懂。前面讲心,那心的相对就是身,所以这个心跟身的相对的,那心是什么?心就是法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如果能够这样子生心,那法身就生起来了,所以就有一分的法身。那我们不是说学佛要求三身四智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个就有一分了,你这样子一发菩提心,那我们一般就法身就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什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我告诉你,这个是一般讲的,渐教渐修的,渐教的法身,但这个是讲的顿教的法身,顿教的法身是以什么为身?以菩提心为身,所以这个高深吧,这个不但是显教的顿教,乃至于密教的法身也是以菩提心为身,而这个菩提心是不能分析的,那显教的那个法身是可以分成五分法身,但是菩提心不能分析,菩提心一分那怎么行呢?所以菩提心是一个,它是一心、一菩提心,一整体的,无有二法,不二法门,所以你一发就有一个菩提种子,因种子,这样子,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这个法身就生起来了,就有一个菩提是种子心。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这个身相对于那个心,就是一般三界众生的身,有一些三界众生,譬如说天神,那罗延天他的身很大,或者有些天人,身也很大,大身,这个身大到什么地步呢?大到像须弥山王,什么叫「须弥山王」呢?须弥山是一个群山,那里面主峰叫做王,须弥山的主峰那是最高大的啦,他的身体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主峰那么大。「于意云何。」你认为如何呢?「是身为大不。」这个身是不是很大?那当然是很大,跟我们比,那就太大了,因为我们如果站在那个山脚下,根本就看不到嘛,跟蚂蚁一样。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你看一看又昏倒了,这是讲什么?「甚大。」这是指世间人觉得甚大,虽然觉得甚大,因为世间人觉得甚大,而且是以世间的度量衡来量,确实是甚大,以身来讲,他的那个体积确实是甚大,这是没错的吧,所以如来也是随顺世间说:很大。「世尊。何以故。」为什么?那这个就是须菩提随顺佛义、推测佛义所说的,「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就是非常住之身;非真身。「是名大身。」所以才称为大身,那身即使再大,但是它还是可以度量,还可以度量,它即使再大,但是终究会磨灭的,所以说是非身,所以不是真的身,真的身不灭,真身不灭,所以佛说那个如须弥山的身非身,非是真身,因为真身不灭,非身必灭。为什么说那个身非身呢?这个真身(法身)不灭,非身必灭,所以称为非(真)身。「是名大身。」「名」为大者,称作大者不足以为大,为什么?有限量,你再怎么大,还有一个限量,所以还是不能真正的大,「实」为大者,名跟实相对嘛,「实」为大者,无可名之,真正的大,你没办法「名」,名就是称说,如果真的是实在是很大的话,大得不得了,那你问有多大?嗷!好大......只能这样讲,实在是讲不完,所以不可称说叫做真正的大。有一句话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真正的大呢?因为超乎名言,名字言语,丈量,超过这些,所以是真正的大,用名称来称称不了,用言语来讲讲不完,用度量衡来量也量不尽,这就是真正的大了,所以超越了这一切,超越一切相。所以如须弥山王那样的大身,他还是有一个量,而且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或是乃至于说,遍法界虚空界来讲,这个须弥山王根本不算什么嘛。就好像我们这个地球其实很小,但是耶和华认为我们这个是宇宙的中心,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是愚痴,没有知识嘛,耶和华没有知识,对于整个宇宙天文不了解,他还是很粗浅的一点点知识,那就说他是造物主,天主。超乎一切的丈量的,这才是真大,那什么东西超乎丈量的身呢?法身,法身没有办法用名字、用言语,用名字去指称他、用言语去叙述他,用度量衡去丈量他,无法,你不要说法身了,海水不可以斗量,那就真的大了。没有办法用名字去指称他,你也没有办法用言语去叙述他,也没有办法用度量衡仪器去量度他,所以就超越这一切有形、无形的范畴之外,那这样的身就真正是大身,那这样的身就是法身,是如来的法身以及大菩萨的法身,虽然是大菩萨的法身,但是你也还差得远,还没有到如来的境界,也不敢说是大菩萨,如果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心,这样(以无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修行,你就是一个,我们不要说是大菩萨了,你就是一个小菩萨,已经很满足了。那今世能够做一尊小菩萨,那OK!了,那你就无有恐怖,那你如果这样做的话,我告诉你,你只要临终,顺便称那一尊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来接你去西天,为什么?与佛心相应,你的心即是菩萨心,所以你的心虽然还没有那么大,但是是纯金的,999的,是很宝贵的,这样做你就有一分法身,如佛的法身的一分,你有具体而微的法身。什么叫具体而微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量大身,遍法界虚空界,那你是什么?缩小版,五百万分之一,但是这样只要是找到适当的软体,就可是放大,软体是什么?你就继续这样去修行,而且不是很慢,会很快。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