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30成观法师
金刚经释义30
成观法师讲解
要离于生死缘起而度众生,而生大悲心度众生。菩萨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相对于有所住,所以就是说不要有所住,有所住就是十二缘起法,也就是生死流转法,所以不要住在生死流转法里面,而生其心、而求菩提、而度众生。因为什么?因为一个是负的、一个是正的,所以有所住是负的,有所住有一个负心在里面,然后又生一个正的心,这抵消了嘛,你所得是负加正等于零嘛,所以等于没得,有时候恐怕还那个倒扣。所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贪着自他内外色相,一切的色、色法,乃至于相好庄严,都不应该贪着而生心,乃至于一切好的东西,可爱的东西,可欲的东西,可爱、可欲的东西,都不应该住着在上面,而应这样子而发心。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大悲心、一切善心,大悲心、长远心、平等心、菩提心,生这些心。
那我上次也说,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面上是佛教大菩萨如何度众生,但是事实上是佛教大菩萨怎么在度众生的时候,修菩提,你要修菩提,就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大悲心」,而生度众生的心,当然也是去做度众生的事,这样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六尘而大悲度众,虽然说是生心,但是这里面有心必有行,如果有心无行那不是空心吗?所以这个是以心含摄了这个行,所以不只是有行而已,还要做,不能光想、光喊那,光想、光喊众生也不会度了。所以不住六尘自己就度了,不住六尘就不被六尘所转,不落六尘就不落生死,不住六尘就自度了,自度了以后,而能够也度众生,大悲度众,不能说自己自度了,就OK了,我没事了,所以拜拜了,不能这样子,所以还要起大悲心,自度了已还要度一切众生,那如果能自度而度他,自度而度他因此成菩提,自度而不度他,因此而成阿罗汉,所以成阿罗汉跟成菩提,那是差很远很远,多远你知道吗?远到说你看看,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阿罗汉,尽其一生跟佛学还学不完嘛,还常常挨骂。所以阿阇梨如果骂你的时候,那也不是很稀奇的事。所以不住六尘而大悲度众,所以这个叫什么?自度加度他叫菩提,所以光是自度不能成菩提,但是你也不能光是度他了,你自己都一点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呢?以自度的经验去度他嘛,以自度的经验再跟佛学习很多度他的法门,就当佛的助教,所以你要修博士的时候都要当助教,然后就跟教授学很多秘密。那一样,自度以后再学很多法门度他,因为自度比较容易,度他就很难嘛,要更多的法门,那这等于菩提,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等于佛教大菩萨怎么样成菩提,怎么样修菩提,而不说表面上教他们如何度众生。所以再换句话讲,菩萨成菩提,大菩萨是在度众生中修,我们都是在自度中修,那大菩萨是在度众生中修。就好像,举一个例子你就懂了,所谓教学相长,那当老师的人还要学习,怎么学习?在教学生的时候学习,他在教学生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那个专业重新整理,然后想出很多的方法,要怎么样教学生,这个技术、学问,这门课要怎么样教学生,因此他要整理嘛,要分析,然后想出一个好的方式去讲,因此他对他自己的本科,那个专业,就越有更深的心得,还有甚至于发现、创建等等都有,都是有这样子。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间的医生,普通的开业的医生,都比较平常,真正的大医生都在哪里?都在大学的附设医院里面,教学医院里面,所以这个大医生一边当医生,一边当教授,也就是说他一边还在做很多的研究,而且还带那些学生,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的学生,所以他都在一直研究,一直在进步。所以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他的那个本事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但是就在度众生中磨炼、学习。这都是秘密,没有人这样讲。那这个世间跟出世间就凑在一起了,因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这个理上、道理上差不多的,原理上是差不多的。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成菩提的方法,是成菩提的不二法门,就是这一个方法。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部经前面有另外一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另外一句话就是:以无所得心俱修一切善法,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一句话是有一点点不一样,这句话没有把那个度众生给点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点出了度众生,点出度众生但是并没有说度众生,所以佛这就是密语、密义,跟大菩萨讲的,所以你们看不懂也没什么关系,不过看得懂最好,就很快可以当大菩萨,或者这么说,你就知道大菩萨在玩些什么,而且就会比较容易知道大菩萨玩的是很好玩,所以就赶快玩一玩。为什么?游戏三昧。
「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密义,密义就密教的意思,或是佛的密语密义。刚刚那个已经是秘密了,「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度众生,就是你要生度众生的心,而且要度众,那这不是秘密吗?大概注经讲到这一层的不是很多吧。现在讲这句话的密义,「无所住」是智慧,是什么智?金刚智,为什么?这部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是金刚智,修此智即自成金刚佛性,就成就金刚界,这个密法里面不是有金刚界、胎藏界。金刚界怎么修来的?要从这个修起,从「无所住」修起。我们老子不是也讲了句话说:无欲则刚,那刚就是坚定的意思,无所住就是等于无欲,不贪着嘛,所以能够坚定,坚定如金刚,不为诸魔所动,不为诸魔烦恼所动,乃至于不为诸魔烦恼世间法所动,叫做金刚。所以密教里面所谓的大力金刚,那是一个象征的说法,就是不为所动,不为一切尘染、不为一切境界所动,叫做金刚,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境界,叫做金刚智。成就这个金刚智以后,就成就金刚身,得证自己的金刚佛性,成就金刚界,因为他变成一个界域,一切烦恼诸魔世间法,这个邪魔外道所不能侵入,所不能接近,所以叫金刚界。那「而生其心」是什么?是大悲心嘛,所以是悲,「而生其心」就是悲,「无所住」是智,「而生其心」是悲,所以这两句话就悲智双运。因为是悲所以是胎藏,因为大悲能够含藏一切,大悲为什么叫能含藏一切?大悲能够容忍一切,所以有慈悲心的人有容忍心,有慈爱心、有容忍心,所以不容易生气,所以脾气不好的人就缺少慈悲。那为什么缺少慈悲?无始劫来少修慈悲,那为什么少修慈悲?因为自我太大,自我太大就不会顾到他人,那只顾自己就不慈悲,就不可能慈悲。所以大悲胎藏含藏一切,含融一切众生,所以是本,根本,因为《大日经》里面说,三句义,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所以大悲为根,为根本,所以大悲就是胎藏,大悲是胎藏是什么?为什么是根呢?因为他能够吸收营养,能够得到营养,所以能够长养菩提种子,那个菩提心为因嘛,因是种子嘛,因这个种子如果没有发芽生根的话,那这种子会坏掉,所以菩提心也会退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因为长出根来了,可以吸收营养,所以可以长养菩提心,乃至于壮大它,乃至于它可以生根、发芽、抽茎、开花、结果,都是由于根来的,根吸收营养,就好像吃奶水一样,得法乳,这根就要吸收法乳,所以能够长养菩提心,成就菩提,都是由根来的,都是由大悲来的。根就是根本,这个本是什么呢?金刚究竟,胎藏返本。金刚界能够让人达到究竟,究竟的智慧,胎藏是反求根本,能够让我们得到根本,所以金刚跟胎藏这两个是密切配合,一个都不能少,所以金刚界大日如来,胎藏界大日如来,这怎么回事?因为他的着重的性相的范围不一样,所以金刚界是着重它最后的究竟的结果,胎藏界是着重他本初根本,本性、本体,所以有根本,才有究竟。这个返本,这个本就是本誓愿,就是三昧耶,以本誓愿而去修行,所以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以本誓愿去修行。所以地藏本愿、药师本愿功德经,都是本愿,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都有本愿,所以这本愿是自无始劫来,这个不断地一直在修这个本愿,一直在重发那个愿,重发大愿,你就看那个《华严经》里面,那个十无尽句里面,菩萨又发大愿,......那都是累劫一直在重发大愿,所以那个大愿不是发一次就好了,你要信誓旦旦,一直再发......一直薰习......然后你那个愿力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强,到后来一切所行就依着这个本愿而行,就不会退,直到成就菩提为止,所以本誓愿是属于胎藏界。也就说你起大悲心,那个时候就有本誓愿了,为什么会有大悲?你大悲了以后,譬如说,地藏菩萨在往昔的时候,做婆罗门女啊!或是做光母女,那个时候因为要度母亲,所以就发出那个愿望,那就是本愿,为了要度她的母亲,而愿度一切众生,这就是他本愿。这就是每个人的缘不一样,跟你自己最切近的人,激发你发菩提心,发悲愿,所以地藏菩萨的密号叫悲愿金刚,就是这样子,有大悲之愿。观世音菩萨的密号也是悲愿金刚。我现在讲经只要能够讲的,就顺便免费奉送。悲愿金刚。所以胎藏返本是以本誓愿摄化一切、调伏一切、成就一切,所以这个是胎藏,这就是悲心,这就是而生其心。那什么是金刚界呢?金刚界就是发菩提心,修菩提法,证菩提本心,成就菩提的自觉之道、自成菩提、自致作佛、自成本尊,这样就称入金刚界。什么是「金刚界」?发菩提心,修菩提法,证菩提本心,成就阿耨菩提的自觉之道(觉道),自成菩提,自致作佛,自成本尊,这样就称入金刚界。那什么是「胎藏界」?大悲含藏本誓愿力(最初本愿),其实一切佛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最初本愿更加是不可思议,你知道吗?给你做一个参考,我一学佛我就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但是我就是这样子,我就知道我要注经、译经,然后要昌隆正法,这就是我的本愿,其他你说成菩提,我当然也希望,但是没有那么想,这很奇怪!然后出离生死,也没有那么着重,当然也不能堕入生死了,就是本愿,这就所谓的初发心,所以每个人初发心都是很重要的。那我顺便讲一下,假设你已经学佛学很久了,可是你都没有真正的发心,没有这样正信地发心,你有啊,但是你都求这求那的,那个都不能算数,你要在菩提道上发心,那如果没有发心没关系,你现在要赶快发,那就好像什么,没发心,你即使学了十年、二十年你没有发心,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羞耻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祖师爷阿难他就是虽然出家,没有好好的发心,他就是帅哥要变成大帅哥,这样子,发这样的心,见如来的色相,相好庄严,所以就住色生心,住色而生出家的心,但是后来他又发了,只要发了就好了,我是举阿难的例子来表示说,你没有发心的话,也没有什么可怪的,因为连我们的祖师爷也是这样的,我为什么称为祖师爷?因为他是禅宗的二祖嘛,所以也没什么可怪的,所以也不是什么可耻,只要现在赶快发心,而且发心要天天发心。我给大毗卢寺的住众,僧众,编了一个修行的仪轨,然后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简单的发菩提心,另外一份佛前自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仪轨,有缘的人就可以请,没有缘的人就干瞪眼。最初本愿,以这个最初本愿而发菩提心,这最初本愿驱动一切,就好像电脑里面的驱动程式。从初发菩提心,乃至求菩提,你能够发菩提心都是因为你有本愿,才会发菩提心,所以那个三句义是先讲菩提心,但是本愿是更加重要,根本嘛,乃至于求菩提,参善知识,无量的修行,都是因为三昧耶本誓愿力的推动,如果没有三昧耶本誓愿力的推动,早就废退了,会厌倦,退堕。无量修行乃至于无上菩提,都是靠这个胎藏本誓愿力的驱动,因而能够累劫不退、不没、不厌,不舍菩提,勇悍奋进,如是称为入大悲胎藏界,是为入法界之前驱,而于显密性相得如是信解,如是修行,最后便能达于「性相圆融」,「显密圆通」的境界。那为什么能达到「性相圆融」、「显密圆通」的境界呢?因为性相不拆伙,显密不分家,所以最后能够达到「性相圆融」,「显密圆通」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子。
既然「性相圆融」,「显密圆通」,所以要修密了。为什么要修密?因为一切菩萨修行到了最后都是进入如来的秘密境界,由如来的秘密加持、三秘加持,才能够成佛。事实上,一切众生都是有如来在加持,但是只是不知不觉。就好像你受太阳的利益,但是你没有觉知。你呼吸空气,你有没有觉得要对空气感恩吗?亦复如是。所以修行最后都是由显入密,由思议入不思议。那什么叫不思议呢?就是密。因为密,所以不思议。因为不思议,所以是密。那个不思议的秘密境界,就是如来的法身境界,也是如来的三密境界。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