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26慧律法师
《楞伽经》(一)26
慧律法师主讲
什么叫何因度诸地?就是,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度诸地就是一刹那之间就超越了信住行向地,是这个意思。何因度诸地,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就顿超信住行向地,度诸地就是顿超,就最好的答案。
[到此为止,世尊偈答中所产生的二大问题之一已经解决,疑情既释,迷执便了。现在还剩一个,就是:为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在回答每个问题?这问题,下面便可渐渐开晓。]
[经文]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医方就是医术,工巧就是技艺,那么伎术就是方术,我们讲的就是特别的技术,你有什么专长的意思,所以叫做伎术,用现在来讲,专长。你有什么专长,佛在世叫做伎术,这个伎术跟提手旁的技是一样的。诸明处,就是五明。医术,世间的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何有这些问题?大慧,你为什么要问医术还有技艺专业的技术、方术,还有五明,为什么?
[注释]
[「医方:」这是应前第一○五问:「云何医方论?」]
[「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这是应前第五十五问:「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诸明处」,是声明处、工巧明处、医明处、因明处、内明处等五种印度之主要学术。)]那么声明处就是我们的音声,音韵学。工巧明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些专业的,医明处就是医学,尤其现在的医学特别的发达,因明处就是逻辑,内明就是能使内心开智慧叫做内明。
[义贯]
[(大慧,你为何又要问:)医术、世间之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
[经文]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诸山是多少的微尘构成的,那一座须弥山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到底这个世界有多少的大海,还有日月星辰,量就是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有多少的太阳、多少的月亮呢?为何不同的众生,下是指六道有情的众生,中是指声缘:声闻跟缘觉,上是指菩萨众生,这六凡三圣包括了上、中、下,除佛以外,意思是说,你为何不问这一些六道的众生、二乘圣人、还有菩萨众,此六凡三圣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不这样问呢?你为什么一直问诸山怎么来的?须弥山怎么来的?大海怎么来的?日月星辰到底有多少的量?你为什么不问六道众生的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声闻、缘觉身上是多少的微尘所构成的?这个跟我们比较亲近啊,每个众生都着于色身啊,所以你要问得比较贴切,你问在外面那些须弥山、大海、日月星辰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不问下、中、上九法界六凡三圣的众生——直接最贴切的问题就是他的身体,这六凡三圣的身体上面各有多少微尘所构成?
整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种种的山怎么来,须弥山怎么来,这个大海是怎么来,日月星辰总共数量有多少,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下的六道众生、有情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跟缘觉身上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你又为什么不问菩萨身上到底是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这些比较贴切的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为什么问得那么遥远啊?大海、日月离我们那么遥远,你要问最近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意思就是说,你所问的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
[注释]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这是回应前第一百一十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巨海日月量」,意为:大海与日月星辰之数量有几?]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谓下中上各等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下中上众生」,指九法界而言;「下」为六道有情,「中」为声闻、缘觉,「上」为菩萨。这问题是世尊自己加进去的,从这以下到「毛孔眉毛几」,共有三十八句,都是佛加进去的问题。]
[义贯]
[(大慧,你又为何要问:)「诸山」及「须弥」,大「海」及「日月」,各有多少数「量」?(你为何不问:)九法界中六凡三圣「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
[诠论]
[在上面,第一个问题——「次第」的问题——既已解决,]回归当下就没有次第,生灭就是次第。阶位也解决了,[紧接着,现在就马上着手处理第二个问题:所谓「答案」的问题。]
[在此,一开始,世尊就马上采取大小对比、反衬的方式,将问题揭开。在这里,对比与反衬有两个,一是量的对比,二是重要性上的对比。]
[一、量的对比——大慧所问的「须弥、日月」,在表面上看来,实甚大;而世尊所提的众生身中之微尘,实甚小。然而,有趣的是:若以数量来看,则须弥日月之量,不见得有众生身上之微尘量多,]诸位,这里举一个例子,现在就人类所看到的,你看到几个太阳?一个。好,你看到几个月亮?一个,人类所看到的。在座诸位,我现在把这头发剃起来,把它磨成粉末状,每天我都剃头,把这头发磨成粉末状,你看这粉末状的颗粒微尘有多少?你没办法算,对不对?就把你们现在每一个人的头发剃起来,女众也剃起来,假设说,把那个头发剪剪剪,磨成颗粒粉末状,你能算得出来那头发有多少量吗?所以,看起来日跟月很大,人很小,对不对?可是量,人的微尘的量还比它多,是这个意思。
[很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知道众生身上之微尘实无量。这也就是佛高明之处,反小为大!]所以,我告诉你,记得,当你觉得你很大的时候,有时候你是很小的。
[是故,佛在此犹如在暗示:不可以可见之量为大,而以不可见之量为小;甚至不可以大为大,以小为小,若见大为大,见小为小,执著见闻觉知为实,以是起见,然后执著此见,若大若小,乃至前后上下次第,则永不得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诸位,这一点特别的重要,看到什么相,透过了大小分析、次第的分析,就完全掉进去见闻觉知的量,看到一个人的善恶,掉进了善恶的量,好坏也是,内心知道,善恶很清楚,但是不着善,当然也不可能去为恶。你想要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只有一个办法,放下所有的执着,放下所有的分别,了悟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没有东西可以落入知见,没有种种的看法,所以你一定要记得师父的那句话,「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会烦恼这么多?就是意见看法太多,二个争吵不休是为什么?就是执着自己的角度是对的,没有包容性。
[以诸佛于小于大,于多于寡,皆不执著,知其无性,]无性就是空无自性。[故能得甚深「广狭无碍门」,而于毫端容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迫促。]这个毫端就比喻心性。我们心性虽然类似一毫端那么小,但是就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当然这个要有华严的思想。[众生以依见闻觉知,故不能如是。]诸位,见闻觉知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注意,你看的那种东西不见得是真实的相,你看这个人好、那个人好,不见得真的好,你看的这个人坏,也不见得那个人真的坏,有很多东西你会误判,所以不可见闻觉知落入主观的判断,这样会失去我们的真如本性。有时候一个那么好的人,因为你的误判,变成你一直远离他,人家也没有讲什么,但是因为你见闻觉知误判,误了你一辈子。
[能与不能,惟在去见去执,]见就是观念,执就是习气,人一出生就有执着的习气。[妄执若去,则见外性非性,]所有外在都空无自性,[于是一切无有质碍,大小相入、互容互摄、不相妨碍。是故世尊特以此小大之例,来点破此迷情,令得开悟。]
[二、重要性的对比——与大小有关系的,是重要性的对比。依凡夫的迷执,总以大的东西为重要,小的东西不重要,越小越「微不足道」。因此,大慧所提的须弥日月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甚为重大,是个不得了的大问题,而佛所提出来的众生身上微尘的问题,相形之下,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而且,两者同时相提并论,本来已经很小的微尘,在众须弥山与日月的反衬之下,更加显得渺小了!简直有点令人觉得滑稽、可笑!]我们以前的中文老师说,这个不能念滑,要念滑(音鼓)稽,我就不知道要念滑稽,或者滑(音鼓)稽,我们中文老师确实是这样教。[这就是佛的大智大慧所产生的沤和拘舍罗(善巧方便),(这在现代人则称为机智或幽默。)]
[然而一切法的重要性,并不以其体积的大小来决定。若以大小决定重要性,则心脏与两腿两比,心脏甚小,应不重要,腿甚大,应较重要,而事实不然。]你没有心脏那两条腿怎么跑?[又,珍珠甚小,顽石甚大,其重要性亦应如其大小,而实不然。是故事物之重要性,并不以大小为准。]
[再者,须弥日月的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不见得比众生身上微尘数量有多少的问题,要来得重要,]我现在眼睛看到的只有一个,目前,一个银河系里面有两千亿个太阳系,这是天文科学家讲的。但是我们身上的微尘数量有时候要多过它,要来得重要,[而且可能正巧相反。因为须弥日月是无情,众生是有情;无情是依报,有情是正报;无情的器世间是缘于众生而有,以有众生世间,方有器世间,山河大地须弥日月,皆为众生业感所起故。]诸位,这个业感是怎么来的?业感就是八识——第八意识储存的种子成熟转化而来的,叫做业感所起。第八意识储存什么?就是储存业力,第八意识储存了业因、业缘,最后再来投胎转世感得这个业果。业感是什么意思?业感直接了当讲就是因果跑不掉,造了这个业因,你就一定会感果,所以这个业感所起的。因此,佛弟子要记得,一点点恶事都不能去做,一句恶口都不能说,因为这一件恶事去做就落入八识田中,这种子就将来会感得业果,一句恶口,譬如说伤人家的心,有一个女孩子长得个子比较小,她到学校都被人家欺负,其中有一个很恶劣的,就告诉她说,你这个矮冬瓜明天不要来念书了。第二天,她跟她爸爸妈妈讲,我不要去读书了,人家都说我矮冬瓜,你把我生得这么矮。她爸爸妈妈在那边哭,也很难过,因为爸爸妈妈生的嘛。所以众生因为不了解业感缘起的东西,这句口业竟然逼得这个小女孩不去上课,因为她个子很矮,如果是小学小六,她有一定的高度,可是她还是很矮啊,她就变成有自卑了,去都被人家耻笑,篮球也碰不到啊,赛跑的时候也跑输人家,她就有自卑感。所以说众生的业感缘起,我们记得,我们不可以讥笑任何一个人的,包括残障人士,我们对残障人士要有两倍的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接近佛,诸位,世界有很多可怜的人,不是让你耻笑的,这些可怜的人你要怜悯他,要更大的爱心。这是师父常常一直在强调的,看到可怜的人,你不可以耻笑他,要不然业感缘起啊,你这辈子有钱,你下辈子不一定有钱;你这辈子长得这么庄严,下辈子不一定长得这么庄严;你这辈子官搞到很高的领导,你下辈子不一定;你这辈子笑人家,下辈子人家笑你啊,所以懂得因果的人怕怕,因果怕怕,随时随地警惕自己,喔,那就知道。我告诉你,男人女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如果你要造功德,那就更快,我们一般人就是没有想到后果,就脱口而出,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没有办法收回来,所以讲话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哲学家讲,一汤匙的蜜糖胜过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蜜蜂的注意。一汤匙的蜜糖比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蝴蝶,这表示说我们人讲话要懂得安慰人家,你讲的话都是伤人,到最后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伤自己的德性。所以不留口德的人,下辈子会感得种种的果报,口臭、口齿不清晰、兔唇,或者是牙齿不工整,所以我们要了解口业是很可怕的。像这个小女孩如果碰到一个会讲话的,就说你有你的优点啊,你一样来读书,个子矮不代表输人啊,你就好好的认真读书。那个矮的小女孩就说,嗯,对,我读书不输人,我矮怕什么?她又激起她求学的心。现在众生就很可怕了,这个业感缘起,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说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为什么这众生业感缘起师父要多强调一下?因为这个很可怕的,莽莽撞撞就造因果恶业。
[因此,若以无情世间重于有情世间,则为颠倒见:见果不见因。而众生正以无始颠倒故,见外法性,]见到外面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不见自心性,]见到诸法以为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去看到外面好像有其自性,好像真的,而不见自己的心性。[因而终日于外法中奔驰,]所以佛陀说,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你看,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这样一句就搞定了,讲得多贴切: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我看到这个,佛在讲《阿含经》,你看,一句就讲得很清楚了。你今天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一颗知足的心、智慧的心、满足的心,对不对?你向外一直追,要追到什么时候,就像出国一直玩,要玩到什么时候呢?
[于外境之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见、种种分别计较,无止无休,]这一段要画双红线,这一段就是所有众生的毛病都在这里,众生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痛苦?就是这个地方,在外境之见闻觉知,唱歌玩了跳舞,跳舞玩了去爬山,爬山玩了去吃火锅,火锅完了去看电影,看到睡觉,赛德克巴莱看到莱德克巴莱,就一直找事做就对了,这个片子看完了,换那个片子,一直看,你看电影看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不知道,你唱歌跳舞唱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荣耀要到什么时候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诸位,那些拿奥运金牌的到最后也要退休,是不是?那我们就知道万法都是无常败坏之相。以前台湾最有名的铁人杨传广,走了,是不是?他是原住民,也走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的见,诸位,这个见是叫做强烈的观念,如果你要用一个最接近的形容词叫做:种种的见就是种种执着自己的看法,这个见就是我执我见。还有度量狭小,种种分别计较,诸位,百千万种计较不如不计较,为什么?百千万种计较它都是空无自性的东西,不如不计较。无止无休,诸位,圣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别就是,圣人的心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凡夫的心就是无止无休,停不下来,妄想断不了,所以这一段写得真是好!
[因而不知回首返观自身心,迷于外性,]因为认为外性有其自性,为什么迷于外性?着境以为实,叫做迷于外性。[不得解脱,]不知道境是空无自性的,是本性本来就空,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追逐,迷于外性不得解脱,[枉受诸苦。]欸,写得好!冤枉的受苦,这个受苦还受得很冤枉,福报大的碰到了正法、正知正见,福报不够的碰到外道,知道我们冤受诸苦,知道要修行,诸位,枉受诸苦,再来大家都想修行,这个修行后面要具备的,善根、福德、还有因缘,我们知道苦啊,要修行,结果一碰,碰到恶知见、邪见的人,那你怎么解脱呢?诸位,你跟一个谦虚的善知识久了以后,你自自然然的讲话就会谦虚,真的不骗你,那种频率的感应是很强烈的。「某某人你很了不起」,他回答说,「我还在学习。」嗯,有慧律法师的味道喔,因为他常常听我说还在学习啊,要谦卑啊,不敢了,现在不敢大声了,久了他就会降伏。如果你跟到一个会批判别人的,「那个人很糟糕」,「那个人很烂」,你亲近的恶知识,不叫善知识,那个徒弟也是这样教的,那个人很糟糕,怎么样?师父跟着批评,那徒弟也分不清楚,也跟着批评。诸位,那种潜移默化,你要很重视,除了有智慧,善说法要,还要有德行,这个就是广化律师最重视的叫做德行,德行就是从身上里面散发一种慈悲喜舍的气质,德行就是一种气质,你说不出来的一种气质、内涵。譬如说,你远看这朵花,开得很妖艳,这朵花红橙黄绿蓝腚紫,很漂亮,可是你走过去的时候,没有香气,德行就是香气,气质就是香气,内涵就是香气,内涵,气质就是深度,所以沐浴在佛陀的正法当中,你一定要有内在的那种内敛、内涵、深度气质。所以我们除了经教要通达,有智慧以外,诸位,内敛的功夫很重要。诸位,内敛的功夫稳定在哪里?你先学一个不贪,还要不气,不发脾气,你先学这两个,我一切境不贪,很奇怪喔,你那两个眼神自然就是佛的眼神,如果看到好吃的东西,两只眼睛水汪汪,一直盯着那一盘菜,那就没什么气质了。欸,先学不贪,很奇怪喔,你不贪财色名食睡,你那个内心的气质就出来了。第二个重要的要学不可以发脾气,动怒的人就没有气质了,这气质就丧失了,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的讲,纵然很生气很生气,也要慢条斯理的来讨论,这个气质就慢慢慢慢的培养出来。不是像一个小女孩,看到妈妈,那个小女孩就跟我告状,师父,我妈妈每次都坐在那个蒲团上,然后就拨一拨这个头发就说,你看妈妈像观世音吗?哼,我每次都看妈妈这样讲。那你怎么跟她回答?我说,妈,我看你比较不像观世音,像妈祖。哇,差这么多,晚上你自己煮饭吃。
[以上是解释世尊用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来开始处理所谓「答案」的问题。]
[接下来,在下面一连串的偈句中,这个方法可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并且更有新的发展。]预知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个佛法实在是很妙,你看,这几句话听了以后,今天回去日子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广钦老和尚讲的那句话很了不起,那句话就是很了不起的圣人讲的话:你不要管这个身躯会变成怎样,你都不用在乎它。——这个只有破我执的人能够讲这句话。——你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变成圆的、还是扁的,病苦也不要管它,意思就是你什么都要看得开。广钦老和尚常常比喻说,这个身体就像房子破了、老了,人家说,唉呀,请广钦老和尚再多住世几年。广钦老和尚一定跟他讲,这间房子坏了不能住了,这间房子破了不能够再住人了,就是没有办法,这个色身已经五蕴快皆空了,快烂了、快坏掉了,没有办法住世了。那我们有正确的观念,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有一天会烂、会坏,对不对?有一天我们还是会搬家啦。所以,诸位,内在那个心、那个主人要升华,这个肉体就随缘,尽量保持健康,有的是业力来的,有的没有办法健康,所以在座诸位,有一天你会搬家,知道吗?因为这个色身一定会烂啊,一定会坏,所以有一天会搬家,那么就记得,讲这些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你不要执着这个色身,因为我们这个色身有一天会搬家,你的灵魂怎么可能一直住在你的身体,会搬家的。所以,这不是究竟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在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是我们的家,清净的庄严心感得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才是真正我们的家。我们这个家、这个色身会烂、会坏,而且再过几年而已,不管你抹任何的保养品,你抵不过无常的,对不对?自己觉得像癞蛤蟆那样也不需要去拉皮,昨天讲的,不要去拉皮,总有一天会老的。我告诉你,你今天去做小针美容,技术好的没有关系,打的那个什么肉毒杆菌,看起来很胖,我告诉你很多都出问题,有一个人去打这个肉毒杆菌,人家介绍那个医生比较便宜,她就去打肉毒杆菌,结果那个肉毒杆菌打得一边麻痹,她笑起来就变成这样(师父学笑一边脸的样貌),这小姐笑起来怎么嘴都歪一边,因为两边都打肉毒杆菌,结果伤到了颜面神经,笑起来嘴都歪一边,每次都歪一边,你看她没打肉毒杆菌笑起来很平均,打了以后嘴都歪一边,这样岂不是很惨!所以这不一定好。因此,讲了这个有什么重点?就是说,这个色身还是要看开一点,男人就比较不会这样子啦,女众嘛,我举个例子,你知道吗?昨天新闻报导的,有一个百货公司一年赚一百亿,全世界的分公司加起来一百亿,你知道赚男人的钱跟赚女人的钱比例多少?这一百亿里面,赚女人的钱赚八十亿,男人的钱二十亿,这样子不正表示女人的钱比较好赚,所以百货公司你去看,全部都是胭脂水粉饼,楼下现在折价啦,现在促销化妆品,我们到北海道去看,全部都是。
好了,下次上课是九月一号跟九月十五。再宣布一下,这个八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中元法会,安位仪式欢迎大众随喜参加,在一楼大殿。
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花开见佛悟无生
好!下课!
请翻开87页,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经文]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你看这个字有多省略,真的是不知所云。
「一一刹几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一佛刹,佛刹有多少微尘,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弓弓数有几」,弓弓就是每一弓,以前的弓箭,因为人高马大,所以弓箭很长,弓,拉弓的那个,安箭的那个弓,这弓弓就是每一弓。「数有几」,就是有多少微尘数,这个数排在最后念起来会比较通,也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构成的,一弓等于四个肘。诸位,这个肘就是这样,我们量袈裟也是这样子量的,从这边(肘)到这边(手伸平的手指头处),我们量袈裟也是按照你的身材,量袈裟也是用肘部,一个肘大约两尺,这里叫做弓弓数有几——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就是这个距离啦。「肘步拘楼舍」,这里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走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连接起来的距离?拘楼舍就是五百个弓,以前那个弓箭的弓,一弓也就是四个肘,也就是八尺的意思,一弓就是四个肘,一肘就是两尺,所以,两尺乘以四,所以你只要记得,一个弓就是八尺,所以肘步。那么每一步的距离,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那么一个五百个弓,就是五百乘以八尺啦,五百个弓。「半由」旬又是多少微尘数?「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啦,那么由延,一由延等于十倍的拘楼舍,前面那个十倍的拘楼舍,就是半由旬也就是五拘楼舍了。那么由延就是一个由旬,那么就是十拘楼舍,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在这里,还要再补上几句,你才看得懂世尊在讲些什么。前面是大慧菩萨提的一百零八问,其实是一百一十一问,佛陀就说,大慧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空性的意思就是到最后都没有特殊的意义,相本来就空。所有趋向于空无自性的相,统统叫做虚妄。所以,大慧你所问的问题,并没有特殊的重大意义,也没有能够启发智慧的意义。大慧,这些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内在里面,那个妄动、妄想、妄识才是大问题,所以大慧你提出来的这些问题,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意义不大。那么接下来,佛就是反问,告诉他更进一步的:这样你问会问不完,你这些问题没有意义的,趋向于空无自性的问题,你会问不完,那么大慧,你为何不问,下面就是要注意听了,因为要接上前面这一段,你才听得懂,下面这一段他到底在讲什么?怎么突然冒出这个、这些问题来?不然你看不懂它在表达什么?大慧!那么你前面问的这些,都趋向于空无自性,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你为什么不问……这上面就要补几句了,大家,你上面就要补几句,大慧!你为何不问:一一佛刹到底有多少微尘数?同样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也是没有特殊的意义;那么弓弓,就是每一弓到底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那么每一肘、每一步、每一个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简单讲,这五个字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这三个问号:拘楼舍五百个弓就是五百,就是五百弓的距离有多少个微尘数所构成的?那么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五倍的拘楼舍,一个拘楼舍是五百弓,那么半由延就是五乘以五百弓,两千五百弓就是半由延,那么十拘楼舍就是一个由延,一个由延就是等于十倍的拘楼舍,换句话说,一由延等于五千个弓的距离,那么这些又有多少的微尘数?(1由延(由旬)=10拘楼舍=5000弓=2万肘=4万尺)后面要补上: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那整句贯串起来,就要注意听了,它这个起承转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大慧你前面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一一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啊。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的距离?每一步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距离?五百个弓箭那么远的距离,一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两千五百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一由延就是十乘以五百弓,就是五千,五千这个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大慧!你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就开始要,意思就是一直要驳斥,你问的问题本身并没有特殊意义,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换句话说,大慧你这样会问不完啦。
在座诸位!所以,这个科学它会探讨不完,是因为在相上,它必须一直分析、一直解读、一直推论。我举一个例子,现在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譬如说一座山,一座山在生物学家、科学家他们会一直分析,譬如说这座山身高多少米?现在是讲复杂的世间法。这一座山到底春夏秋冬开什么花?是针叶林是阔叶林?这座森林里面到底有多少种昆虫,是蚂蚁呢,是地鼠呢?再接下来,这些植物到底是靠着火、风、昆虫、蜜蜂来散播这个种子,还是由植物、还是由动物、还是由无情、风来吹动?接下来,这些土壤的分析,是页岩还是什么土壤所构成的?或是喀斯特地形?接下来,一年的温度到底春夏秋冬温度是多少?几月才可以适合爬山?到冬天的时候下雪有多深?到春天的时候开什么花、什么草?诸位!一座山,在世间人来讲,他可以写很多很多专业的论文。如果回归到佛法,释迦牟尼佛用最简单的不管花草树木矿物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子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所有动物、植物、矿物,这一座山就是空性,你知道吗?这样子问题就解决,也就是说,以无所住的心,你可以去研究任何的动物、植物、矿物、春夏秋冬所涵盖的种种的现象,你也可以用绝对空性的心、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每一分每一秒。开悟的人也一样可以爬山,所以大悟见性的人看全世界任何的东西,没有任何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世间法有时候是真的很难,那些动物跟植物还有药物,山上有很多的矿物、植物都可以做药,那些来研究,你会研究不完。所以,在座诸位!世间法也很伟大,只要你是救人的,也非常地伟大,因为有科学的详细的分析;出世间的佛法也很伟大,因为他可以让你解脱,既然你有空性,你就不会有好奇,也不会被迷惑,对不对?你怎么会被迷惑?譬如说,今天我们来讲,阿里山有几千公尺?假设说台湾的最高山最高峰,三千九百多公尺或者接近四千公尺。假设说,如果我们坐太空船,飞到他方的星球,不学佛的人,他就说:哇!你看这一座山,四(十)公里,不是四千公尺,四十公里,你看比整个地球所有的山都高大。科学家就会在现象界里面比高、低,它所含的这个元素是什么?可是佛陀就告诉我们,这些高的山,全部都是四大种所构成的,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基本的这些,而且地水火风它趋向于空无自性,知道吗?所以一座山,你要研究,世间法你会研读不完,需要专业的博士来,所以世间法也很难;那么出世间法也很难,是因为要摆除那些习气、烦恼,知道是空性,问题内心还是不顺遂、不自在、不得解脱,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世间法很难,要读到博士,其实也很难,可是要达到像佛陀,那就更难了,那是超乎一切想像的东西,所有的种子、习气、贪、嗔、痴统统都断尽,这个全世界也只有佛陀有办法而已,是不是?那你就知道,这个就更难。因此,不要说世间法很简单,解决世间法的问题,是认识、是定义、是定理、是推论,由人类所共同的语言认定它:圆仔花、韭菜花,这什么花?这喇叭花,对不对?可是佛陀一句话就解决了,不管什么花都空无自性,就解决了!那么你诸法空无自性,那就没有能所,你所攀缘的东西就没有。譬如说我们以前来讲貂蝉啦,王昭君啦,西施啦,或者是怎么样子。喔!好!还有为着生活每日来洗身躯(广告词),那个杨贵妃,为着生活每日就去洗身躯。好!这四大美女,假设,现在咧?如果是佛法,空无自性,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看过现在杨贵妃在哪里?貂蝉、西施,对不对?所以有一个人——历史学家,说:杨贵妃到底多少公斤啊?在唐朝要胖胖的,才是真正的漂亮。也没有《历史》上画的图相那么胖,说杨贵妃是五十三公斤,这是历史学家讨论出来,五十三;有的说杨贵妃一百多,吓死人了,一百多能看吗?走个路就左摇右摆的(师父学走路左摇右摆的样子)。好!现在就讲到重点了,世间法很难,因为一直分析、一直解读。杨贵妃什么朝代……诸位!诸法空无自性,这样子一句话就解决了,知道吗?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把它用空性来解读,同时用宇宙的心,来过活你的日子,所以佛法说,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因此了解空性的人,不是不要语言,一样可以读书;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电脑;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网络;了解空性的人,你也可以读生物(biology)啊,或者是科学(science),你也一样可以研究啊,是不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些资料(information),你需要这些资料。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