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座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5慧律法师

《楞严经》讲座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5

慧律法师

如果把二个字分开来,会攀缘思虑的,这个叫做想;那么单一的,如果说缘虑,也就是从内部来讲,这个思虑,它能够缘到内在里面的,想的比较深叫做思,所以,这里用“想”包括一切。【能安立自境分齐。】自境分齐,譬如说:眼对色来安,眼安色尘;耳安声尘;缘虑就是意识所安。意识安什么?意识就是安想,就是安缘虑,叫做自境分齐。安立自境分齐,也就是说:六根都有自己的范围,分齐就是自己的范围,眼对这个明、暗,还有色、空这个范畴。耳朵才对动、静,自己安自己的范畴,那么这个意识心就安什么?安缘虑。【诸识虽皆能安立自境,而意识偏强,以能缘虑三世境故,】能缘过去,能缘现在,能缘未来。【即以意识为想阴。】

【此亦就自法为喻,单取意识之悬远想像。譬如有人,亦假设一人,谈说酢梅(以梅酸如酢故以称之),口中自然水出。酢梅是所想之境,】并不是真正吃到了酢梅、酸梅。【梅虽未食,但谈说悬想,即能令口中出水,故下文云,想阴是融通妄想。】为什么要讲融通呢?融通内外,色、声、香、味、触,融通里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融内外叫做融通妄想。【昔日曹操出兵,兵行失路,】走错路了,迷路了,【口渴无水。乃下令曰:大家速行,过去不远有大梅林,梅子甚多,可以摘食。兵闻梅想梅,】曹操的兵就想到要吃酸梅,【口中水出,操有权宜,】曹操有权宜,【知望梅可止渴。】

【又谭子云: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yuě呕吐,气逆:干~(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者,】这什么意思呢?“有”就是有的人,“言”就只是说一说而已。有的人这个嘴巴只是说一说:哎呀!这个臭豆腐很臭啊!或者是这个尸体很臭啊,腐烂了!只是讲而已。譬如:检察官、法医到谋杀的现场,这个人已经死了一个礼拜了,尸体臭不可闻,一般人没有因缘接触尸体,恶臭、流脓。这检察官、法医就说:我们干这个职业的,老是跟这个尸体接触,很臭。旁边的妻儿一听到,哇!就跑到后面去。则辄有所哕,这个“哕”就是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而吐不出东西来,干呕的意思。只听到这个尸体很臭很臭,呕吐的时候只发出声音;但是吐不出东西,叫做哕。如果这个色身这么可爱,死的时候为什么那么臭?所以,佛陀在《阿含经》讲:这个色身要存烧想,你所可爱的东西,放一把火烧了,要常常这样观想,叫做烧想。就是你觉得世间上什么最可爱的,佛陀教我们:你观想一下,放一把火烧了试试看,烧后成灰,那到底可不可爱?那个可爱,你所有对这个相上的执着,你会冷却三分。爱得死去活来,发生一场火灾,看到尸体被烧到焦黑,那个可爱、那个美都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世间,看到究竟处你就不会迷惑。才闻到珍馐,哎呀!这个很香啊,香喷喷!尤其我们现在电视节目,美食专家,要炒几分钟、要什么浸泡、要加入什么佐料,听到这个珍馐不得了!还没有吃到就妄有所咽,好像吃到了。最近在广告这个粽子,粽子里面是包什么什么的,谈了以后,好像是很想去吃一颗。有一个小姐说一天吃三颗粽子,眼睛上长了针刺,因为那糯米做的东西,还是不能吃太多。以前我妈妈说,偷看人家大便的时候会长针刺,结果不需要,吃粽子就会长针刺,长针眼。【非妄而何也?】

【思踏悬崖,足心酸涩者:悬崖未登,】还没有登到悬崖,【只思践踏,而足心酸涩。与酢梅未食但谈说,而口中水出,可以类推而知,同一例也。】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法合。前举二喻,皆自法为喻,都是意识悬想之境,】为什么悬想?不是亲临其境,你也没有吃到酸梅,也没有真正站到悬崖边,统统没有!所以,【举体虚妄,】我们的想举体是虚妄。【一切想阴,】都是这样。【当知亦复如谈说酢梅,思踏悬崖,同一虚妄。一喻顺境之想,一喻逆境之想。】【初举喻合法竟。】吃到这个酸梅是顺境,站在悬崖旁边就逆境,统统是妄想!

【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意思是说:为什么会跑出口水呢?阿难,如是酢梅之说,产生口水,绝对不是从梅而生出口水,也绝对不是单一个口就会生出口水。

【酢说文字不足,应云酢梅之说,所引之水,不从酢梅而生,非从口入而出,此双开两途,以明想妄非实。】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加四个字)口中之水,这个语意更清楚。如是口中,为什么产生了水?

阿难!这种情形是怎么产生的呢?好!你来究竟分析一下,到底这个口中之水,第一个,若梅生者,如果只有酸梅产生的,梅合自谈就是酸梅自己说话了:我很酸喔!如果这个口水是单一的酸梅所产生的,那么,酸合自谈,又何必待人说?我们都知道,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一定要人说,何待人说?所以,这个酸梅不会自己产生口水的。

第二个角度,若从口出,如果说这个口中的水,是口中自已产生口水的,自合口闻,那么,你这个嘴巴,自己就会听闻到酸梅,酸梅,嘴巴自己就能够听闻,自合口闻,口闻就是嘴巴有听闻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听闻一定是耳朵,嘴巴不能听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口水是嘴巴自己出的,不必借重于耳朵,好!那么,就是自合口闻,那么,嘴巴自己听闻就好了,又何需待耳朵听闻说:嗯!酸梅是酸的,口水才流出来。意思就是:单口不出口水,只有嘴巴,不能产生口水。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个水,如果只有从耳朵听闻,耳朵听闻,就自己会产生水,那么,耳朵为什么不会流出口水?你也从来没有看过耳朵会流出口水。所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这在表达什么?一切法无生,缘起而生,缘起生,就是一切法无生,缘生就是妄想生,就是妄生,虚妄而生。

诸位!梅不自生,口不自生,耳不自生。再讲一遍:单一梅不生口水,单口不生口水,单耳不生口水,三个加起来产生口水,却是妄,每一个单一分析却是无生,无生加无生加无生,其实仍然是无生。那么,缘生,其实空性就是无生,所以,缘生就是幻,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口水是缘生,缘生其实就是无生。单一去分析、剖析每一个相,其实当体即空,就是无生。那么,无生,虚妄缘生就是无生,这个在强调这个。

【梅生口入,皆指水言。如是口中之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若谓此水从酢梅而生,则梅合当自谈,自出其水,何待人说而后口中水出耶?梅不谈,则此水不从梅生也,明矣。】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叫做梅不谈;这个文字太简单了,实在简单,因为简单到实在看不懂。梅不谈,意思就是酸梅不会自己说:我很酸!

【若谓此水从口入而出者,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何须更待耳闻,】如果说口中水是嘴巴自己跑出来的,则闻酢梅者,应合是口,那么,听到这个酸梅,应该是口自己讲自己闻,“待”就是借重于,这个“待”用“等待”(来解释),力道不大,要“借重于”,又何需更待、更借重于耳朵来闻?这个就完全符合注解的意思,又何必借重于耳朵的闻呢?【而后口中水出耶?口不闻,】口当然不能如耳之能闻。【则此水非徙口入也,明矣。】因为口也不生口水。

【若触耳闻酢梅,故有水出者,】如果这个触动了耳闻,这个“触”就是触动。若触动了耳闻,这个酢梅所以才有水出者,【则此水何不从耳中流出,】为什么听了以后,却这个口水从口中流出来呢?【而转从口中流出耶?】意思是:单耳也不能出口水;那么梅、酢梅不能出口水;单口不能出口水;单耳也不能出口水。要梅、口、耳缘起,一切法本来无生,现在缘生;所以,缘生如幻,缘生就是无生,无生,缘起如幻,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儿,好像真的有东西很好吃;又好像有那种东西很难吃,我们被绑死在好吃、不好吃的烦恼里面。【耳不出,则此水非耳所致也,】这个水不是耳朵所致,【又明矣。】

【思踏悬崖,与说相类。】前面举酢梅,这个例子已经很足够了,推论到说单单用想像的思踏,一个人一想到站在这个悬崖边,快掉下去的时候。与说相类,与口说,“说”就是口说,口说什么呢?酢梅,相类就是相类似,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相”就是相似;“类”就是可以类推,意思就是:在这里不重复讲的意思。

【思想自身,足踏万丈悬崖之上,足心酸涩,与口说酢梅相似,可以类推。若合上文如是崖想所生酸涩,不从崖生,非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自合足想,何待心思?若独心思,此酸涩何不心中而出?若知此水与他酸涩,二处皆无所从来,则幻妄称相也,明矣。】【二就喻详辨竟。】所以,你眼睛看、耳朵闻,一切尽是幻,幻当体即空,心性如如不动,即是真。

【午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准上可知,此结相妄性真。】诸位!相妄性真,这个道出修行的根本,就是不可以在相上妄加种种的言语、种种的推论、种种的诤论、种种的阐释,就是在相,相是妄,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文字,没有任何的思虑,直契无生,就是性真。【昔黄山赵文儒,亲觐】“觐”就是觐jin见。【圆通善国师,】觐就是亲见了圆通善国师。【有省颂曰:】“省”就是令人省悟,有省颂曰,令人省悟的偈颂说:【“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别人。”】【三想阴竟。】

妄想元来本自真,妄想元来当体即空、当体寂灭,其实本来就是自己的真心。你动一个念头,想要除去这个妄想的时候,又变成另外一层妄想,除时又起一重尘,尘就是妄想。说:我要把妄想除掉!叫做妄上加妄,记得!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无可讨论。言思动静承谁力,“言”就是语言;“思”就是思想,一切语言、一切思想、一切动、一切静,承谁力,到底是依靠什么力量而有作用呢?仔细看来无别人,无别人当然就是真人了,妄处体空,即真心处,仔细看来无别人,就是真心,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在作用。

【巳四、行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二、就喻详辨,三、结妄归真,今初】行阴就是念念生灭,相续不断。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就是超越。这用暴流、波浪后浪推前浪,来比喻意识心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前念灭,后面一念又起来,用这个生灭的意识心,来比喻作波浪,波浪来比喻作意识心,一波又起,一波又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

阿难!行阴就像一波一波的暴流,这个波浪一直往前挺进,前面波浪灭,后面的波浪又起,前际后际,很有次第的,不相越。阿难,意识心也是这样子的,前念灭,后念生,意识心就像暴流。

【此显行阴即藏性。行即五遍行中思心所,能驱役自心,】所以,这个思心所比想心所更微细。【造作善不善等业,】所以内心里面,我想要去造善!就坚持善;我想要去造恶!就坚持恶,你看世间的恶人就这样子,那坏到极点了,杀人放火,还自己觉得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即是业行;于百法中,摄法最多,以造作迁流为义。】这要画双红线,我们对行阴不了解,这四个字就是,造作就是身、口、意,身口意造作,意识生灭迁流,就是这个意思。相是迁流,性就化做一念的妄动,仍然是迁流。【虽八识皆有迁流,而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不断,迁流最胜,即以七识为行阴。】七识就是第七意识。【喻如暴流,波浪相续:即陀那细识,】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叫做陀那细识。其实七八二识没有办法分离,第七识如果分离,把第八识分离,那就是见性,金刚道后异熟空,陀那细识就是这样子。【习气所成,念念生灭,各有分齐,前不落后,】前念不落后念,【后不超前,】后念也不超前念。【故曰:前际后际,不相踰越(即超越)也。】没有互相超越。

【此阴有粗、有细,】粗就是容易觉察,面对外境的执着,很容易觉察;细,在对内,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这个难!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以上,才能觉察到,这个太难!此阴有粗、有细,【若究根心潜伏之本,】如果就这个根本之心,这个行阴,微细的意识心,潜伏的根、之本,【乃比前受、想为细。】比前面受阴、想阴更为微细,更为微细是什么意思?更难以觉察,这个就是动念即乖,禅宗讲的,就是行阴,动念即乖。【如本经十卷中云:“乃同分生基,沉细纲纽”是也。】这什么意思呢?同分生基就是同分妄见、共业的根本难以觉察,“基”就是一切的根本,同分妄见、共业之根本。沉细纲纽,“纲”本来是事物的要领;“沉”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浮,沉就是说:其形相微细,潜伏在微细的第八意识里面,很难去理解、去探讨,很难去观照到。为什么形相微细?因为刹那生刹那灭…。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观察到,能够在白天控制得住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在晚上睡梦当中,那一刹那生刹那灭的执着,那更难!不要说晚上,就是晚上没有作梦的时候,我们的指甲,第二天指甲会长、头发会长,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行阴。行阴一直执着这个第八意识,根身、器界、种子幻化出来的,会让他成住坏空,成长、生老病死,所以,这个成长就是这样子,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一直在往前推进。因此这个行阴的形相非常的微细,刹那生灭,一切我法二执之所依,这个就是“沉”。“细”就是微细,“沉”就是潜伏得很深的地方;“细”就是形相刹那生灭难以观察;“纲”就是事物的要领;“纽”它本来的意思是带子交结的地方,这个带子打结的地方叫做纽;或者是扣子,我们说“纽扣”,其实这个就是;“纲领”就是重点、事物的要领。讲一句实在能够贴切的就是:第七意识的行阴是什么?它是同分妄见、共业的根本依靠,同时又是非常的微细,沉伏在第八意识的深处,你难以觉察的形相,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这个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地方,“纲纽”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指行阴。

【然内由此念,则外之造业趣果,无量粗相,似暴流之不可遏,】“遏”就是阻止。【故约迷位,】迷位的众生位来讲。【则细隐而粗彰;】细就是:细的意识是隐藏起来的,细(加一个字)识,粗就是粗识,粗糙的意识,加一个意识的识就更清楚了,则细识隐而粗识彰。【约修位,则粗尽,而细显。】就修道的位来讲,粗的意识尽了,而细的意识才显露出来。所以,修行要从观察得到的先除、先除掉,譬如说六根攀缘六尘,从这个地方下手,再来就禅三昧的功夫;再降伏内在的生灭意识;再来,首楞严三昧;到最后,无明的微细意识全断,一步一步来。【今约迷位,故喻暴流。】因为是迷嘛,所以叫做暴流。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法合。】行识就像暴流,【诸行无常,念念迁流,相续不断,亦复如暴流相似,虽无间断,实则生灭不停。孔子一日在川上】在河川上,【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逝”就是消逝的水,就像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消逝,不舍昼夜,这其实是在表达生灭法,不舍昼夜,这一句就是诸行无常。逝者如斯夫,哎呀!这个河川的波水,一波一波的前进又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诸行无常,生生灭灭,灭灭生生,这个生灭竟然不舍昼夜,“不舍”就是不分,不管白天、晚上,都是无常!【幼时读书,但读其文,未谙其义,迨学佛之后,方知孔子,亦是叹诸行无常,如逝波之不可挽!庄子喻如夜壑负舟,】晚上在深壑里面;山谷叫做壑,负舟就是承载这个轻舟。晚上在这个深壑,轻舟这样走过去,到了第二天,哇!走了千里了,就表示速度很快!【即念念迁流不觉之意。】【初举喻合法竟。】

【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阿难!如是急促、浑浊暴流之性,不是因为虚空而生,也不是因为水而有;也不是水性;但是,也不能离开虚空和水。

【此双约空、水、即、离破。谓如是暴流之性,不因空而生,】“空”就是指虚空,不是因为虚空而生。【亦不因水而有,亦非即水之本性,此标不即空水矣;亦非离空水外,有此暴流,此标不离空水矣;破意在下,空喻真如,水喻藏识,行阴非即真如藏识,非离真如藏识。】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如是,阿难!如果这个浑浊、急促暴流之性,会产生这种暴流,如果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那么,在这里会产生暴流,另外一个虚空也一定会产生,则诸十方,无尽的虚空就会产生暴流,成无尽的暴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因为虚空没得选择,这意思是说:暴流不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如果因为虚空而产生暴流,那么,十方都会淹水,都变成暴流。

【此非即空。若谓暴流因空而生者,则十方有无尽虚空,当成无尽暴流,如是则世界众生,自然都在水中,俱受飘沦沉溺之苦,今虚空无尽,暴流有尽,则知非因空生明矣。】“明矣”就是很明显的不是,这个暴流绝对不是来自于虚空。

【法合:空合真如;暴流合行阴。真如周遍常住,是无尽,而行阴若从真如生,亦应无尽,则佛菩萨俱应永受生灭,而不能破行阴,】所以,我告诉你:真如不守自性,这一句话是不对的,大悟的人不会这样讲。这一句话就是:真如如果会不守自性,那么,成佛会继续不守自性,会继续变众生,人就永远没有办法成佛,诸佛菩萨,因为真如会不守自性,所以,佛菩萨就俱应永受生灭。所以,这个观念是错的,悟道的人不会这样讲。【而今行阴生灭迁流是有尽,】就是说:真如绝对不会不守自性,真如从来不生不减、不灭,没有增减、生灭都没有,而相是妄,生灭其实是妄,是不存在的,而今行阴生灭迁流是有尽的,所以,能够破这个生灭、了生死,可以成佛,【故非即真如。】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若这个暴流之性,是因为水而有。前面若不加几个字还看不懂:“若此暴流之性”,这样子接下来:若因水有,你这样才看得懂,现在是讲到暴流。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而有,那么,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如果说这个暴流之性,是因为水而产生的,那么,就变成有能还有所,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因为它变成有能所相,若因水有,才有暴流的话,就像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儿子绝对不是父亲;如果说因为澄清的水会产生暴流,这个暴流就一定不是水,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水是静止的、澄清的;暴流是浑浊的、是急流的,所以,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若因水有,就像父亲生了儿子,儿子一定不同于父亲;就像树生了水果,水果一定跟树的相貌不一样。所以,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而有,就变成有能所,能生的水,所生的暴流,这样才对。

再讲一遍:如果这个暴流是因为水所产生的,那么,就必须建立能所,为什么?水是澄清,能生,暴流是所生,则此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因为已经浊了。暴流是浊,性应非水,因为水是澄清的,由澄清的水能生暴流,浑浊的暴流。所以,这个变成能所必须要建立,“有”就是能有;“所有”就是所生,有所有相,水性是能有,因为它是温和的;所有是暴流,暴流就是外表非常的急流,我们的水性本来是温和的;但是,所生的却是急流。有所有相,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说水产生了暴流,你必须建立在能跟所这个角度,有所有相,就是一定要很清楚的,有能生的水,还有所生的暴流,二种相同时存在,才可以讲,暴流是由水流所产生的。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应当明白,同时存在二种相,有能生、所生,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所以,我们要了解,你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必须建立能生跟所生的关系,才有办法说:暴流就是由水而来的;但是,我们现在了解,暴流跟水它是一体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是站在相的角度来论断。

再讲一遍:如果这个暴流的性质,是由静止的水而有,那就必须要建立能所的关系,就像父亲生了儿子,儿子不同于父亲;就像树木生了水果,水果不是那个树木、不同于树木,要能生、所生的相非常的清楚,才可以说水生出暴流。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暴流是浊,当然不是静止的水,有所有相,能生的水性,和暴流(所生的相),应当同时存在,建立能所,才可以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建立,那就表示,暴流绝对不是因为水而有的,说暴流是因为水而有是不对的!你们有没有听懂啊?没什么反应,有一点困难是吧?有一点困难。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