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座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4慧律法师

《楞严经》讲座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4

慧律法师

【已二、受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二、就喻详辨,三、结妄归真。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阿难!我们要解释这个受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举一个贴切的例子,譬如有一个人手足宴安,“宴安”就是逸乐苟安,不图振作。什么叫做逸乐苟安,不图振作呢?表示没事的意思,在这里表示没事,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就是说:他的筋骨调和得非常好,就比喻真如不动,百骸调适。忽如忘生,“生”有三层意义,第一、“生”表示突然忘记色身,这个色身的意思就是:因为他生活得很好,没有什么苦,也没有什么乐,非常满意,一个人通常满意就不会发现这个身体的痛苦,所以,因为没有苦乐,忘了身体的存在。忽如忘生,就是没有种种的苦、乐、舍,所以,忘记了这个色身。这个“生”也当作存在,突然忘记了这个色身的存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性无违顺,“违”当然就是苦,心情苦,违背自己的心,当然就是苦,就像一般人如果违逆我们,心灵不舒服;色身遭受到重大的违逆、伤害,我们也是苦;顺的话就是乐。其人无故,无故就是无端起妄,没有什么事,太闲了,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起妄想了。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以二手掌,这表法的,表示六根攀缘六尘,根尘相对,就比喻二手掌,这二手掌就是比喻生灭、不生灭。于空相摩,于二手当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涩”比喻作往生三途;“滑”比喻人天道;“冷”表示二乘道,声闻跟缘觉;“热”的话就比喻权教菩萨,诸相。

直接解释一遍,阿难!就像有个人,手足逸乐苟安,不图振作,身体调适得很好,突然忘记了自己的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苦乐的刺激,所以忘记了。所以,性无违顺,本来是没有违顺、苦乐种种的这个感受,这个人无端起妄,用二个手掌互相搓摩,于空相摩,就是根尘相对,因此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的感受诸相。“涩”比喻三途,“滑”比喻人天,“冷”比喻二乘,“热”就比喻权教菩萨。

【此显受阴即藏性。】表示受阴当体非因缘,非自然,就是藏性。【以下开一心法为四阴。】开一个心法为四阴——受、想、行、识。【受即遍行五心所中受心所,】因为它的觉受特别的强,【以领纳为义。】所有一切众生,只要碰到一切事情,五根攀缘五尘,一定会有种种的领受、领纳,所以,这个受心所,在五十一心所法特别的强,因此特别的列出来。【领纳违(苦境)、顺(乐境)、俱非(不苦不乐)、境相,而生苦、乐、舍】这个舍是【(苦乐双舍即不苦不乐也)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这比喻说:一切众生所有的感受,不是苦受就是乐受,要不然就是舍受。【虽诸识中,皆有受心所,而前五识根境相对,受之用偏多,受之力最强,即以五识为受阴。此文就自法为喻,以身识领受触尘之境,】因为用二手手掌搓摩。【但事出假设,又偏约身识,故得为喻耳。】用身识来比喻,眼识、耳识、舌识、身识,用身识来为自已作比喻。

【譬如有人,即假设有此一人,手足宴然安静,百骸调和顺适,】就是没事儿。【此喻真如不动,性德自如。忽如忘生者:忽然忘其有生,即不知有身之谓也。】也就是忘记了色身的存在,因为没有太多的刺激。【大凡人生,有苦有乐,觉得有身,而受苦乐之境,若无苦乐,即不知有身。忘生,亦可作忘身解,尚且不觉有身,而安知有受耶?违是苦受,顺是乐受,苦、乐两无,并身亦忘,正属舍受。】这个舍受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痴受,或者是叫做无记受,也不能分辨苦、乐,也不能说他有觉性,因此叫做痴,痴受或者叫做无记受。【喻心体离念,无受阴故,以舍受难破,】舍受难破就是没有办法觉察到。为什么难破呢?因为难以觉察,不苦不乐就很难觉察,落入比较微细的痴受。【故下只约苦、乐】容易觉察到的【二受破。】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就是在虚空,在虚空当中【相摩者:无故即无端起妄;】无端起妄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情存一念觉,宁越昔时迷。就是我们莫名其妙的就起知见,知见就是头上安头,本来真如自性心性不动,莫名其妙就加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知见立知,知见本身是通达如如不动的涅妙性;可是我们现在不是,把真知转换成妄知,所以叫做头上安头,就是六祖讲的:无端起知见,莫名其妙的就头上安头,莫名其妙的就起无明,情存一念觉,我们想要修行,那就是妄,不知道行本来无可修。【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我还是告诉诸位:和合是绝对有语病的,不能作这样如此解,平、等量齐观,才可以讲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男跟女结婚就是等量齐观,平等、分量一样,才可以这样讲,记得!生灭如果跟不生灭和合,我们永远没办法了生死,因为和合就是:不是左边高就是右边高,这个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语病,大悟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讲。就像虚空,从来就不与诸相合;但诸相不能离开虚空,要如是体悟。因为生灭是妄,不生灭是体,生灭是没有体性的,不生灭它是有体性的,一定要了解,这二个不是平等的东西,生灭是不生灭的影子,投影而已,也就是意识心本身就是性所起的影像而已,并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二者不能和合,却不能相离,如是解,才是真正悟道的人讲的话。

【三细俄兴,六粗竞作。】

诸位翻开《表解》60页,(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些初学佛法的人,这一堂课听了以后,他就会还给师父,下一堂课来,他就会忘记,忘记以后再重新再提醒,没办法的事情。)诸位看,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什么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呢?一就是业相,我们所讲的相分;二就是转相,就是我们所讲的见分,把转真智为妄见;第三叫做现相,就是妄现境界。

境界为缘长六粗,第一就是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的意思;第二、相续相,二六时中我法二执不断,没有办法断,相续相,你时时刻刻,任何一个众生他开口,他一定是“我”,就是修行了二十年,他对法上的执着还是很难破,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卡在一个“我”在修行。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第五、起业相,就是造业了;第六就是业系苦相。

我们业就像绳子,不只是蚕是作茧自缚,一切的众生都是作茧自缚。佛陀说:单纯是需要智慧的,生命的单纯就接近于真理,我们因为不能单纯的过日子,他的苦就会跟在后面,本来我们好好的人生,我们把它搞得很复杂,单纯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这是佛讲的;但是,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过单纯的生命,硬是要过复杂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苦就一定会跟在后面。本来家庭好好的,对不对?他就外面又搞一个家庭,就变成很复杂了!这个钱够用了,还是不少呢,还搞一些股票,投注下去,套牢了!众生就是没有办法活在单纯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能够把复杂的生命,转变成单纯的生活,能够知足,能够时时刻刻满足,运用智慧,能够把我们所有的欲望降到最低点,这个是有智慧的人,也懂得生命的艺术。所以,不只是蚕叫做作茧自缚,人就是作茧自缚的蚕,因为我们不懂得把生命单纯化,我们就是吐蚕丝,这个丝就是业,吐了贪心的这个丝,就是业的丝;吐了嗔恨心的丝,吐了愚痴的丝,我们一直作茧自缚,一直绑到死,仍然没有办法挣脱名、利、色三关。人的一辈子,名、利、色,还有家庭,再来就是睡眠,占了一个人的生命99%的时间,还拨出一点点一点点时间来听个《楞严经》,一听:(师作打哈欠状)就困了。所以,这个世间要讲到修行还真是难,还拨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经闻法,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众生很难救的!

则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就兴起了。六粗竞作,【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所以,记得,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这是佛讲的;无论你接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是妄,因为所有的受都是幻;但是,不是说没有苦、没有乐、没有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苦无实性,能放得下苦,不是世间没有苦哦,如果你的世间没有苦,又不是大愚痴!苦,但是苦无实性,所以,知道说苦是生灭的,就尽量忍,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一般苦就牢骚、抱怨、痛恨,就增加生命的第二重负担。所以,没有学佛的生命是输二次的,学佛的生命观刚好抵触,我知道苦,苦无实性,忍下来进入第一义谛,苦化作心地的安祥,所以,没有输。可是,众生苦已经输一次了,在苦当中妄生恨,加上恨,恨老公抛弃我们;恨老婆跟人家跑掉,恨儿女不孝顺。这个缘起法当中本来已经很苦了,还加一层恨,就输了二次,生命种种的煎熬跟痛苦。所以,了解苦无实性,乐也是无实性,众生你在追求快乐的当中,要了解它是生灭的东西。为什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讲: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为什么?无论时间、空间、人事时地物,无一法非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缘起的,缘起它就是如幻。你眼睛看出去的、耳朵听到的,没有一件事情,人事时地物,乃至时间、空间,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实性的东西,推究其体性,没有一样不是缘起、不是如幻。所以,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等触,即妄现受阴之相。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先举喻,此法合。】

【一切受阴虚妄,自当比例而知,亦如摩掌,妄生觉受。此喻即自法,但能了喻之妄,便知受阴之妄也。藏性不动,本来无受,即喻中有人喻藏性;宴安调适喻不动;】比喻不动,【无故二掌摩空喻无端妄起无明,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妄生三细六粗,故有涩、滑、冷、执诸相。涩喻三途苦受,滑喻人天乐受,冷喻二乘滞寂枯受,热喻权教事修等,触指乐受等,以上皆明从真起妄。】【初举喻合法竟。】

为什么叫从真起妄呢?其实真从来不起妄,只是我们不觉悟而已。所以,我们没有发现真理,为了解释方便,为了解释第一因,为了解释无明,只好这样讲,虽然说它是语言、文字;可是,这个观念还是挺重要!诸位法师,将来你要上台弘宗演教,你要成为善知识,这一点你可不能弄错,真是绝对从来不起妄的,真若起妄,我请问你:佛有没有真如?佛有真如。再请问你:真如莫名其妙又起妄,无端又起妄,佛的真如会不会变众生?会啊。真如如果会起妄,就表示成佛会变众生。诸位!真如是绝对,记得!就像虚空的绝对,它一直存在,法性本空,就是绝待,就是绝对,任何的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发生任何事情都跟本性无关,这个世间无论是宇宙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都跟本性无关。悟道的人,于涅妙性当中,求其生老病死、迷悟、圣凡、苦乐,尽不可得,真从来不是妄,讲:真起妄,是为了方便说。为什么我在这里一直重复呢?在座诸位出家众,将来会成就法师,不能不对妄本无因、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道理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通达妄心、妄识本不可得,知道真心、如来藏性本来就存在,所以,问题是迷跟悟。但是如果你讲悟,这个也是迷,因为头上还是安头,见性大悟是对众生讲的;性相一如,平等不二,是对究竟义讲的。所以,如果说:你认为有一种人他叫做开悟,那是对众生讲的说这个人开悟,而真正的悟道,进入绝对的性相一如,没有悟这个名词;头上安头,从来不迷,又为什么要加一个悟?绝对的虚空,需要加一层绝对吗?绝对的虚空,无量劫来、无始劫来,本身就存在;讲无量劫、无始劫以来,这个仍然是妄。何以故?自性没有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有无始无明?哪里有无始无终这个名词?既然过去心不可得就表示无始;现在心不可得就表示没有现在,所以,“回归当下”这个也是方便说;未来心不可得就表示无终,时间、空间是因为心影现出来的,心若不住,哪有终点?没有过去的起点,没有现在的当下,没有未来的终点,所以讲无始无终,仍然是方便说,在众生受到时空的受限性的时候,为了破除众生的“第一个”时间的观念。外道讲:七千年前,或者七万年前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七万年前、七百万年前是什么?七亿年前、七十亿年前是什么?你硬要讲最初那个因,那个就不是最初。所以,佛有苦衷,在没有悟道的时候,很无奈的才讲无始无终,既然讲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时空本是妄,妄本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绝对的空性,绝对的空性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在佛的真心里面,所有的相都是真如,也就表示没有生灭的意思。所以,山河大地无论如何变动,涅妙性一直没有增减,如是体悟才是佛的弟子。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幻触,即身识所觉之触受。空中本来无物,但是二掌相摩妄生诸触,虚妄不实,故称为幻。上二句双标二途,】二途就是:是空来?或者是掌出?意思就是:幻处到底是从空来?或者是从掌出?都不是,叫做二途。二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从二个角度去讨论,到底这个身体的触,是从虚空来的吗?还是从二只手掌相摩,而产生的触?【究其来处。】来好好的讨论,到底这个触受,二掌相摩的触受,是从虚空来吗?或者是二掌相摩产生触受?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如是阿难,假设说这个触觉是从虚空自己跑出来的,好!虚空既然能够触掌,为什么虚空不会来触你的身体呢?为什么一定要去触掌?因为虚空是绝对啊!到处都是虚空,身体以外,哪一处都是虚空啊,为什么一定要触你的掌?所以,佛底下这一句讲得非常好:不应虚空选择来触,因为虚空又不是有情、有感情的,它是绝对的存在。不应该虚空自己选择,人类有感情、有智慧,来选择一二三四五六,或者选择地方,虚空哪里?虚空既能触掌,当然可以触身,为什么它自己会来选择?就表示虚空来的触尘是错的、是不存在的。

【此下详辨推破。先正破空来,身之外皆空,若从空来,既然能触于掌,何以不触于身?空无知觉,不应虚空,有所选择,喜来触掌,不喜触身也!】它不是有情,有情才讲喜欢不喜欢,虚空不是这样。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注意听,我们先把义理贯串起来。

如果这个触尘,身体的触若从掌出,意思就是说:掌应当自己出,这掌自己会出触,应非待合?那又何必要等到二只手合起来搓摩,才产生触尘呢?掌不能自己出这个触尘。再讲一遍,如果说这个触尘,是掌、从掌自己跑出来的,那就不必等到二只手搓摩才叫做触尘,自己就会跑出来。

又掌出故,掌能自己跑出触尘,那么我们晓得,二个手掌可以跑出触尘,合的时候掌知道,因为有这个触尘;好!离则触入,因为自己会跑出来,当然就会跑进去了。离,二只手掌分开来,就应当有触尘、触觉可以入。诸位看这里!(法师举起双手掌),二只手掌,假设说:左掌自己会跑出触尘,事实上没有啦;右掌也跑出触,佛就问:如果说掌自己跑出触,那又何必、为什么要等到二手搓摩才产生触?再来解释:如果说掌出、自己会出,掌自己会出,就不需要待合(师双手掌相合)才产生触,底下说,又掌出,二个手掌自己跑出一物触尘,合的时候,掌知道有触尘了;离的时候,这个东西会跑进来,从哪里出就从哪里入嘛!合则掌知,合的时候,二手合掌的时候,有这个触尘能够让你知道;把二掌分开的时候,就应当有触觉可以入,就好像有一种东西要跑进去,触入。

臂;腕:臂的下端和手掌相连的部位叫做腕;骨:骨头;髓:最内部的叫做。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一定有可以觉察到,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意思就是事实是没有。

何待合知,又何必等到合掌的时候才知道,要名之为触?意思是:这个手掌没办法自己产生触尘,要二只手。如果说掌可以自己出来的话,合的时候,你知道有触尘产生,那么,二掌分开来,那个触变成自己会跑进去,因为从哪里出,就一定会从哪里入,身体好像有一种触尘跑来跑去的。

【此正破掌出。约未合不出,】未合就是未合二掌前,这个触尘为什么不会产生?不出就是不会产生。就未合掌前,触尘为什么不出来?【既离】为何【不入,】离就是把二掌分开来,为何没有感觉到触尘进入这个身体,在身体的骨、、腕跑来跑去?为什么都没有?【两途而破。】就是不存在,表示从掌出是不对的。【二应字皆当念平声。初二句谓若此触受,是从掌中而出,未合之前,】二掌没有合之前,【应当即出,应非待合之后方出?】

【又掌出故下,合则掌知触出,有出必有入,】离的时候就很清楚的知道,有一种触尘灌进去你的手掌,在身中跑来跑去。【离时则应知触入。如果有入,而手腕肘臂,】肘就是上臂和下臂相连的关节部位,叫做肘。【以及骨髓,应当亦要觉知,此触入时踪迹,在于何处?必有觉心,知出知入,则此触受,自有一物,在人身中往来,尔时即可名之为触,何待合掌而知,要名为触耶?】【二就喻详辨竟。】为什么要等到合掌?你掌自己出是没有道理的,掌自己出是不可能,也没有道理的。

【午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受阴本身是虚妄的,求其体性不可得。本非因缘,不能讲它是因缘;非自然性,也不能讲外道讲的无因,也不可以,不坏缘起法。

【是触受非从空来,】不是从虚空来。【非从掌出之故,】单掌不能出触。【当知举体虚妄。】意思是:你所有的感受,其实是不实在的。【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为什么叫做伪现?摆在你前面欺骗你的真心,你不知道它是虚伪,伪现就是妄现。【(二掌相摩业也)曰妄。此句结其相妄,下二句结显性真。】这几个字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你要修行,一定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当体即空,你要结显性真,只有那个如如不动的真心,才是你要找的,这个才是生命的真谛,才能究竟得到安稳解脱、快乐幸福的人生。【谓观相元是虚妄,观性究系何物耶?曰本来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非因缘就是讲当体即空,它不是因缘法;非自然性,也不能说它是无因,因为它仍然不能坏缘起;但是缘起自性本空,要再更进入大乘的究竟绝对的思想。所以,二乘人所执着的因缘法,佛破了;外道所执着的无因论也破,这个就表示说:万法、受阴,所有的感受都是妙真如性,但莫于受住着。【此二句解见上科。】上面都有解释。【二受阴竟。】

【已三、想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二、就喻详辨三、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底下想阴,用空想的。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cu梅;“酢”就是我们“醋”的古字,有人一讲到这个梅很酸,酢梅就是酸梅。一讲到酸梅,口中自然出水,没有吃到酸梅,只是听到而已,口中自然流出口水。思蹋悬崖,蹋就是足践,就是脚站在这个悬崖边,只是用想的而已喔!前面只是用谈的,没有吃到酸梅;现在只想到站在悬崖的旁边,足心酸涩。我们曾经作梦就梦过,跑……突然从悬崖掉下去,突然就醒过来了!每一个人都会做过这种梦。如果晚上水喝多了,晚上就一直急着要找厕所~~没有吗?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是不是?

【此显想阴即藏性。】想阴当体即空就是藏性。

【想亦遍行心所之一,以缘虑为义,】以攀缘思虑来作定义,什么叫想?想就是攀缘外境,同时思虑。也可以讲:缘虑为义,这个也讲说对内,单一的,缘虑就是:对内攀缘那个能思虑的,叫做想。如果把二个字分开来,会攀缘思虑的,这个叫做想;那么单一的,如果说缘虑,也就是从内部来讲,这个思虑,它能够缘到内在里面的,想的比较深叫做思,所以,这里用“想”包括一切。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