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平常见到鬼界旳众生,是好或不好? 通常看见鬼界的众生,有三种情况。 一、余报:自己八识田中,有过去生中的业识果报,尚未净尽,是故,鬼道众生亦然可见,有些人小时候可见,长大就看不见了;或有......
如本法师:“空”的含义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
如本法师: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十宗,甚至数宗数派,大圣佛陀观机逗教,什么根机说什么法,自在为众生广说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请问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如本法师:尚未成佛之前,皆属有情的众生,既是有情的众生,就是感情尚未达到彻底之净化,当然生活中亦含有感情成份,以经典所记载,唯有佛方居净土,三贤十圣亦住于果报......
问:学佛者对忍气吞声,与修忍辱行的看法如何?有没有一样? 如本法师:天壤之别,忍气吞声是压抑之法,令脾气不要发作,若压抑不住,则有爆发之际;又如石压草,石头一旦拿掉,杂草照常长起茂叶,不根......
问:佛珠(念珠)为何是一0八粒?有其渊源吗? 如本法师:佛珠是记数修行用的道器,没有特别的神秘感,后人逐渐加以严饰,品质种类极多,出家行者佩带身上更能显得身教庄严殊胜。 一0八粒的佛珠......
问: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不可信汝心,原因何在? 如本法师: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意译作应供、无生、杀贼。诸佛菩萨,乃至阿罗汉皆已证得涅槃妙心,得不生不......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秉持这个目标而精进办道,贯注精神,一心一意,安住如来正法当中,为证悟菩提而迈进,为度化无量众生而誓愿,不达目的绝不终止。能如是而发大愿心,是名......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命的人与老一辈的人,告诉我说,会犯煞!犯冲,会带来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护病人,是否真会犯煞!犯冲呢? 佛法讲因缘果报,无因则无果,果由因而......
悲天悯人火车站超度僧救赎了谁(图片来源:凤凰网资讯) 回向,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向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
请问成佛之后,还会变为众生吗?还有因果吗? 成佛之后,不会再变为众生了,请放心,如果成佛还会变成众生,普天之下所有修行者,就可以停止不修行了,修成果位还会堕落凡夫,这种行业是不究竟的,修行......
身为佛教徒入三宝殿时,有何礼节? 身教与言教同等重要,理与事是不二的,内心解脱,外在必定亦解脱(梵语vimoksa),所谓诚于衷形于外,内外一如是也。 心地解脱者,身教愈如法,所行所为不越......
佛法有空门与有门,如何能深入? 有门乃泛指现象界乃至有为生灭诸法,譬如因缘果报,轮回(梵语samsara)生死,十方净土,业力,缘起法,诸佛法名言,唯识学,广谈有生有灭,有造作等法,皆属有......
众生业重,如何转业力为愿力? 愿力强业力则弱,业力强愿力则弱,两者成反比,进修佛道者,无非为转业力为愿力而努力,那么,如果众生业障深重该如何转化呢?这是修行者面临的一大考验,只要是凡夫,各......
出家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是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观,是由迷妄而觉悟的分水岭,是生死而涅槃的界碑,是烦恼而菩提的起点,因此,在出家前,心里应准备一些事项是必......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不受戒而修行不是一样吗? 如本法师:凡夫(梵语prthag-jana)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顾此失彼,顾彼失此。 凡夫心......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
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与精进办佛事,可是业障不断现前,这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所致? 如本法师:不完全如此,除了修行方法不正确或办佛事有误之外,往往还有往昔无量劫前所造的业因(梵语karma-......
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云何超度可使亡者业债减轻或上升,是何因由? 如本法师: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佛绝对无虚言,重罪或重债,不易超度,如五逆十恶(梵语dasakusala-karma-path......
佛教讲三世因果,佛教徒生病,请医生看病服药是否徒劳? 如本法师:不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非是因果(梵语hetu-phala)所成,生病之例亦不外乎因果,然因果有远报与近报之别,病情由来亦千......